对新形势下国内供求矛盾的初步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形势下论文,矛盾论文,国内论文,供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去年,我国国民经济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局面,宏观经济运行呈现出新的形势,其主要特征是买方市场基本形成。在新形势下,供求关系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一方面,总供给和总需求在基数增大的情况下,仍实现了适度快速增长,预计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同期增长8.8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6%,去年全年出口增长20%,外汇储备有较大幅度增加;另一方面,经济增长和投资、消费需求的增幅比前几年有较明显的回落;一些产品的生产能力过剩;企业经营状况未见明显好转;就业压力增大。新形势下为了继续保持经济适度快速增长,有必要对国内供求关系作进一步具体的分析,找出主要矛盾,采取对应措施。
一、新形势下的需求
消费需求。从西方发达国家消费变化轨迹和我国近年来的实际情况看,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首先是吃穿和简单的住房,即温饱阶段;第二是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文化教育需求的发展,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主要是吃穿用品质量的提高及住房条件的改善,包括饮食结构优化,衣着质量提高,居住条件逐渐改善,如居住面积增加,室内卫生间和厨房卫生条件的改善,水、电、气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家电的添置,文化教育需求的增加,主要是电视机音像设备、家用计算机、电话及旅游消费增加,这个阶段可以叫作小康阶段;第三是进入发达阶段,从居民消费来讲是拥有舒适住房和私人汽车,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看,应该是与住房、汽车相适应的社会基础设施基本完善,交通通讯高度发展,环境保护达到较高水平,科技的应用给居民生活质量带来普遍提高。
我国的消费需求在农村和城市有很大差别。在农村,已经进入温饱阶段,开始向小康阶段迈进,对于居住条件的改善、家用电器、文化教育用品的潜在需求是极大的,当然,农村居民之间也有很大的差距,还有6000多万人没有脱贫。但就大多数农村居民而言,是处在由温饱奔小康的阶段。
我国城市居民的需求,就大多数中等收入水平的居民而言,只能说是初步进入小康,离发达阶段还有相当距离,一是舒适住房和汽车,显然还不是大多数人近期就能买得起的;二是消费水平比不上发达国家,比如家用电器,在法国,1994年彩电和电话家庭普及率分别为92.3%和95.6%,同时有两台或两台以上电视机的家庭占26.9%,1996年有录相机和音响的家庭分别为59.3%和58.4%,我国城市目前还达不到这个水平,在空调、自来水质量、热水供应等方面也比不上发达国家。现阶段我国城市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是从衣食住行到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的提高,这个提高的过程,不像以前那样,是追求消费品的从无到有,而是追求从有到好。
投资需求。我国今后投资的潜在需求是极大的。一是为满足城市居民消费升级的需要,制造业的生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和更新需要大量投资;二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还很落后,如水利、电力、铁路和通讯设施建设等等,这些基础设施的投资需要巨额的资金;三是在环境保护方面,如空气、水污染的治理等,更需要巨额投资。
二、新形势下的供给
先看消费品的供给。首先从满足温饱的角度看,我国粮食、油、糖、肉类及水产品产量都连年提高,可以满足全国吃的需要,当然粮食生产的基础还不稳固,品种结构还有待改善;穿的方面,棉花和化纤原料并不短缺,纺织加工能力过剩,纺织品供给有余。可以说,全国居民的温饱需求在数量上是可以满足的。
再看农村居民奔小康所需要的物质文化用品,我国的生产能力也是完全可以供应的,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不到城市居民的一半,农村居民对于工业品的消费水平,要比城市居民滞后大约十年,农民需要的消费品,尽管某些方面在农村还有需求,但就我国目前的供给能力,无论从数量讲还是从商品档次讲,基本上是可以满足的。
城市居民在小康基础上提高消费档次所需要的产品,是一个范围十分广阔的领域,它包括从牙膏、餐具等日用品到家电、家具等耐用品以至住房和汽车等一系列产品,我国在这个层次上的供给能力,有以下特征:一方面,绝大部分产品国内企业都能够生产。包括被公认为最能代表现代化生活水平的消费品:舒适住房和汽车,目前市场上也呈供大于求的局面,可以说,在这个层次上,基本不存在消费者有需求而市场无供给的情况;另一方面,由于我们的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对于同一类产品,我国的供给能力只是在中低档次上有竞争力,在高档次上竞争力就很差,表现在市场上,同一类产品不同档次价格差别很大,比如,同是586计算机,国产的和国外原装的,后者价格可比前者高50 %左右;同是室内供热,国内居民大多使用煤气热水器,问题不少,而发达国家都是集中供热,很方便;同是一件衬衫,名牌产品比一般产品不仅价格高出不少,而且还好销,等等。在这个层次上,我国供给能力的特点是,中低档次产品供给能力的过剩和高档次技术产品供给能力的短缺并存。
对于投资品的供给,分两种情况,一是目前技术水平低下的投资品,我们自己能制造,如钢材、水泥、普通机床等,供给能力是有富余的,但对高技术产品,特别是用来制造高新技术产品的机器设备,供给还十分短缺,许多技术设备目前仍要靠进口解决。
三、新形势下的供求矛盾
从以上供求两个方面的分析来看,供求之间的矛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充足的家电生产能力与农民有限购买力之间的矛盾。我国彩电、冰箱等一般家用电器的生产80年代以来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现在城市已经基本普及,但在农村还有很大的潜在市场。由于农民收入增长有限,每年实际增长不到10%,特别是在近年出现买方市场条件下,因粮、油、肉等农产品的需求刚性,农产品在欠收时虽价格上涨,而农民也因欠收少卖了农产品,收入并未增加,在丰收时价格下跌,也是增产不增收,这就形成收入增长缓慢的状况。据统计199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4%,比上年增幅低5个百分点,也低于GDP增速4.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是开发农村潜在市场的主要障碍。此外,农村基础设施不全,如自来水、电力的供应不足,对农村居民购买家用电器有一定影响,但根本问题还是购买力不足。农民有钱,农村水电等基础设施是可以和购买家用电器同步解决的。
2.城市中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需求与有限购买力的矛盾。城市居民中收入较低的居民,主要是由于企业不景气而收入减少的职工和下岗待业人员。在目前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保险金额不多的条件下,近一两年来消费预期明显下降。
3.城市民民消费升级与技术产品供应能力不足的矛盾。城市中中等收入以上水平的人,由于其衣食及日常用品和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基本都有,其消费水平的提高,已从追求从无到有,到追求从有到好,这与我国高档次技术产品的短缺形成矛盾。
4.技术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巨大投资需求与我国科技发展水平的矛盾。我国现在一些好的(通常都是与新技术应用结合在一起的)项目,是不难找到银行贷款的,反过来,银行贷款规模往往因为找不到好的项目而贷不出去。缺乏好的项目又主要是因为缺乏技术,包括科技人才、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
5.社会基础设施投资的巨大潜在需求与社会资金不足的矛盾。我国的基础设施还很落后,其投资不仅需要技术支持,更需要大量的资金,但我国社会资金相对不足,基础设施投资只能量力而行,如果超前搞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当前投资品买方市场将很快不复存在,通货膨胀就可能死恢复燃。
四、增加有效供求,保持经济适度快速增长的政策建议
以上供需矛盾中,既有购买力不足的问题,也有高档次技术产品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宏观经济政策应在增加有效供给和提高居民购买力两个方面采取措施。增加有效供给关键在于推动科技进步,为先进技术转化为高档次技术产品生产能力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提高居民购买力重点是通过调节收入分配,提高城镇低收入居民购买力,以及通过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和推动农业产业化来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建议:
1.努力提高农村居民购买力,提高农村居民购买力主要是靠提高农民收入。一是改革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流通体制,使农民出售农产品的收入稳定并随产量增加而增加。我国近年来已经重视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1997年实行了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粮食的政策,但由于机制不健全、仓储不足、收购资金不到位等原因,许多地方粮食价格低于保护价水平。如果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成功,农民收入就会随生产增长而稳定增加。二是推动农业产业化。近年来一些地方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销售上做文章,在农业产业化方面闯出了新路子,创造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政府部门可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搞好规划、制定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具体政策措施,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这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
2.适当调节收入分配。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是走向市场经济过程中的一个难以避免的现象,但差距太大,对居民购买力有限制作用。因为在收入差距拉大的情况下,总会有一部分人有消费需求但是因为收入低而缺少支付能力,而另一部分人收入高、有支付能力但什么也不缺。政府可以把高收入者的一部分收入调节给贫困居民,以增加其购买力。一是加强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开征遗产税等新的税种;二是适时下调存贷款利率。存款利率下调可以限制由利息收入带来的收入差距扩大,同时还可以鼓励消费和投资。上次降息效果要在今年上半年滞后反映出来,如果今年上半年物价和市场状况还大致在目前这种水平的话,下半年可进一步降息。
3.加快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很不完善,保障的金额水平低。目前只有1/3的城市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其中大多数城市保障费水平在每月100元左右。 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尽快建立起城市下岗、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不仅对社会稳定是必要的,而且对保持和增加需求有直接作用。从目前消费品供给能力看,建立下岗失业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是完全有物资保证的。因此,各级政府通过财政部门,必要时通过银行贷款,以确保下岗职工再就业及生活保障资金的落实,只会有利于经济发展而不会引起通货膨胀。
4.加速产品更新换代,以适应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品供给能力仍很薄弱,与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形成尖锐的矛盾。为解决这个矛盾,既要继续执行我国鼓励科技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政策,还要不断探索在新的形势下加快科技进步的新路子。一要加快转变企业经营机制,使企业有技术创新的动力;二要坚决反对行业垄断,为技术进步创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特别是在投资约束机制基本形成之后,国家产业政策对重复建设项目没有必要严格限制,而要把主要注意力放在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上。三是要继续重视引进外资,对外商技术设备进口给予优惠。我国80年代引进彩电、冰箱等家电制造技术,到90年代掌握了这些技术并成为家电生产大国,其中有许多值得总结的经验。四是努力提高我国装备现代化水平。可考虑安排一些重点项目作为装备工业国产化的依托工程,向国内企业公开招标,促进制造和使用部门、科研和生产单位的联合,大力推进装备工业国产化,为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制造能力打好基础。当然,要看到,提高我国制造业技术水平不是一两年就能做到的,要作长期的努力。
5.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由于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潜在消费需求还非常大。正是在这个广阔的空间,我们可以不断地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从目前看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以构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住宅建设。当前商品房大景空置,主要原因不是无人能买,而是现行的无偿分配的住房福利制度、相当低的租金与市场房价、租金形成极大的反差,凡是有指望分福利房的人都不情愿买商品房。应当下决心尽快废止福利分房制度,实行房价租金市场化,分步提高住房租金,同时进行工资制度配套改革,形成住宅业的良性循环和发展;二是改善住宅配套设施,住宅内除自来水和卫生设备外,还要有管道煤气供应、集中供热水等,这个建设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不亚于房地产本身;三是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修建城市地铁,改善城市公共交通通讯条件,修建铁路,增加环境保护投资等等。基础设施投资能否形成有效需求,固然有赖于消费者收入的增加,但也要看到,我国交通通讯等长期处于垄断地位,在效率、管理上还有许多潜力可挖。四是发展信息产业。国家扶持并有计划地加快信息网的建设,降低入网费用,也会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