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资金积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金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农业微观基础组织建设创新机制与农村资金积累
农业微观基础组织建设创新机制的提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下我国农村经济向纵深发展的一个带有战略性意义的农业经济理论与实践问题。该机制运行的基本目标是在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村现行的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注重农村及农业生产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实现农村经营组织形式与生产组织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即在经营的组织形式上,立足于普遍推行多形式、多层次、多方位且可在一定程度上突破现行农村行政管理区域空间范围的农村股份合作制;在生产的组织方式上,力图向以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为主要特征的农业产业化过渡。笔者认为,该机制得以顺利运行的基本条件是需要有一定数量的农村积累资金作为后盾,离开了这一基本条件,其机制的运行则缺乏实际基础。这是因为:
首先,从农村股份合作制的运行实质看,它是整个社会总资本中投放或者沉淀于农业领域里的资本的一种重新组合方式。参与这种资本组合的实体,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资金作为基础,否则,股份合作制的运行就难以落到实处。而在我国当前的农村经济环境下,村合作经济组织理应成为参与股份合作实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其资金积累的水平就将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股份合作制的推行起到相应的制约作用。
其次,从农业产业化的运行方式看,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一种综合经营体制,其主要特点就是将资源、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在市场机制下紧密地结合起来,进而实现农、工、商的一体化经营。近年来,由于全球化经济的迅猛发展,导致了农业领域里传统经营方式的根本变革,致使世界农业很快地进入一个产业化经营的时代。据有关资料介绍,目前,北美、欧洲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作物、畜牧、水产、林业等产业,都已经比较普遍地推行了农、工、商一体化的经营体制,有的已经开始实行跨国经营。在农业产业化的浪潮中,尽管各国的发展模式多种多样,但综合起来主要是两种模式,即“合作社”模式和“公司+农户”模式。从我国农村目前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论将以一种什么方式来实施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也不论其以什么经营单位(单一农户、联营农户、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及跨地区、跨行业的联营单位等)来作为农业产业化运行的实体,一定数量的前期资金投入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若从我国目前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绝大多数农民长期以来对集体所形成的一种自然依赖性和其思维方式上来分析,由于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历史上所形成的行政感召力,它必然会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起到其他任何联营组织所不可替代的实际作用。因而,其资金的积累水平也就必将对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由此可见,从我国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出发,要研究农业微观基础组织建设创新机制方面的问题,就必须认真地研究农村资金的积累问题。
二、我国现阶段农村资金积累的现状分析
从我国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来看,农村资金积累问题还是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农村资金积累受到国家政策性因素制约的成分较重
由于国家在一定时期对农业资金投入的比重下降,以及因市场价格机制自发引导所导致的经济资源向利润水平相对较高的非农产业的无序流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资金积累的总体水平。据有关资料披露,1980年以前,我国农业的基本建设投资在国家整个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均为10%以上,1980年为9.1%,但到了1993年, 则下降至3.5%。财政支农资金的总额虽然由1978年的150.7 亿元上升到1993年的441.4亿元,但其占GDP 的比重则由1978 年的4.3 %下降到1993年的1.3%。这些均说明, 国家财政资金中用于支农资金的支出并没有与整个经济发展水平同步增长,由此自然对农村资金积累的增长水平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制约。
2.农村资金积累的绝对数与相对数的比重均较低
不久前,笔者曾组织有关人员对湖北省9个地、市、州中40个县、 市所属的130个村1990—1992 年三年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得到的结果是,只有62%的村级积累总额呈上升趋势,年末村级公共积累平均水平仅为资产总额的34.8%。此外,村级积累的实际状况也极不平衡,一是各种类型的样本群体之间的差距很大;二是各类型样本群体内部的单个样本之间的差距较大。特别是反映在村级积累的绝对数及人均积累水平这两个指标上,其差距更是悬殊。水平最高的村人均积累水平6662元,而水平最低的村其人均积累水平则仅为3元。
3.村级集体积累资金流失的现象极为严重
由于现阶段我国农村一些地方的村级财务管理及其监督约束机制极不健全,致使近年来村级集体经济中的帐实不符和帐外流失等现象已经变得相当严重。据有关资料表明,截至1994年底,仅湖北省的全省村级集体经济中被一些单位和个人长期无偿占用的资金就达24.77亿元, 占当年村集体资产总额的23.9%,平均每村的拖欠款达到7.6万元。
综上可见,我国现阶段农村资金积累的状况与广泛建立农村股份合作制及推动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尚有一定的差距。因而,有必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加快农村资金积累的步伐。
三、加快我国现阶段农村资金积累的对策
1.优化农村资金积累的政策环境
(1)调整国家对农业资金的投入政策。 它是指通过调整国家现行有关投资方面宏观经济政策来增加国家对于农业的资金投放。其具体措施可以是:第一,尽量提高财政支农资金在整个财政支出中的比重;第二,建立农业贷款低息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措施等相应的配套法规;第三,在每年的新增存款和货币发行中划出足够的份额用于增加农业的信贷投入;第四,建立健全农业发展基金制度和组织适量的资金来集中支持“两高一优”农业项目和产品等。(2)规范农村资金的积累政策。即指应当在宏观上确定适度的农村资金积累水平,协调好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确定合适的农村资金积累率,并注重在政策上加以适当地引导,以保证农民消费的增长不高于收入的增长,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立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之上,以使农村资金积累的绝对额能够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而相应增加。(3)制定农产品价格的保护政策。 即指国家应当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逐步提高农产品价格,缩小工农产品的“剪刀差”,尽量防止比价复归和农产品价格的波动不定。(4)稳定农村的经营管理政策。即指在贯彻“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前提下,应当充分地保持农村其他相关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特别要保持土地承包政策的稳定性,以增强农民的长期投资效益观念,发挥土地资源的产出效益。同时还应当建立健全农村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尽量减轻农民负担,坚决取缔各种不合理的摊派,以保护农民的积累利益。
2.建立稳固的农村资金积累物质基础
农村资金积累物质基础的形成必须以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作为其前提条件,因此,它应当建立在以下四个方面的协调发展之上:第一,促进农村一定社区范围内效益好的乡镇企业的稳定发展,以便为村级资金积累的增长提供源头。第二,以发挥当地资源优势为主体,加快以农副产品加工为龙头的一乡(镇)一业、一村一品的村办支柱工业的发展,以便形成农村资金积累的支柱。第三,以支持农业为主导的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和以农副产品收购为主体的农村流通环节及市场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以便为农副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向商品化转化提供顺畅的流通主渠道,从而为农村资金的积累提供保证。第四,以提高农业动植物种、养、加过程的科技含量为主要目标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以增加农作物单位面积内的产出效益,从而为农村资金积累的稳步增长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湖北省襄阳县近年来在充分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探索出具有本地特色且以“三个建立”(即发展主导产业,建立农副产品基地;发展龙头企业,建立加工体系;发展市场网络,建立流通服务体系)和“四个对接”(即与国内外市场对接、与新的运行机制对接、与高新技术对接和与城镇建设对接)为特征的“米”字型农业产业化模式,为我国现阶段建立稳固的农村资金积累的物质基础闯出了一条新路。
3.强化农村村级集体资金积累的运行机制
应当看到,我国农村在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虽然农村和农业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从农村集体经济积累水平的总体发展状况上看,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反映在有些地方,集体经济积累反而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部分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村,原有的集体积累资金由于受到还贷冲债等因素的影响,大多已经名存实亡。而现行农村中的公益事业、农业开发、农田基本建设等仍然需要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积累资金来发挥作用。因此,强化村级集体积累的功能,建立起能够适应现行农村经营管理体制,可以明确财产归属关系,有利于村民民主理财并实施群众监督的村级积累机制已经势在必行。
综上所述,只有不断优化农村资金积累的政策环境,逐步建立稳固的农村资金积累的物质基础和相对强化农村村级资金积累的运行机制,才能为我国现阶段农业微观基础组织建设创新机制的顺利运行提供可靠的资金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