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文明刍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刍议论文,政治文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从提出建设政治文明、特别是中共十六大把建设政治文明列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 奋斗目标之一后,人们对政治文明的关注显著提高。本文就政治文明的有关问题,提出 自己的粗浅认识,以就教于方家。
一、政治文明是一种制度文明
何谓“政治文明”?《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政治文明”词条解释为:政治文明 就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在政治领域所创造的政治成果的总和。这是十分抽象的解释 ,对普通人而言,还是难以理解。其实,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政治”这个概 念。政治指的是阶级、政党、社会集团和个人在国家生活和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是经 济的集中表现,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恩格斯认为国家的出现是文明社 会的总概括,国家的出现解决了人类政治生活的最为根本性的问题,即有效地将基于对 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差别而形成的阶级对立的社会维持在一个秩序的范围内。当社会发展 到一定阶段的时候,社会便分裂为矛盾和冲突不可调和的阶级。为了使这样的阶级不至 于在无谓的矛盾和冲突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一种“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 来把矛盾和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内。这个力量就是国家,就是社会的公共权力。从恩 格斯的论述中我们知道,通过国家公共权力的力量,来维系社会的秩序,使人类和社会 能够在一种秩序的框架内生存下去,这个过程就是人类进行的政治活动,因此它是政治 文明发端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面临的政治难题和政治困境 也不断增多,而解决这种政治难题和政治困境的制度设计和技术安排也愈益发展,从而 使得政治文明得到持续的发展。可见,政治文明涉及的都是政治生活中的制度问题,如 议会制度、选举制度、政党制度、责任内阁制度、文官制度,等等。而马克思在《关于 现代国家的著作的计划草稿》这篇准备系统研究现代国家问题的大纲中,列举了现代国 家问题研究可能涉及的基本问题,其中就有“集权制和政治文明”。由此可见,马克思 是准备从国家制度的角度界定和研究政治文明。大纲还论及“国家和市民社会”、“个 人自由和公共权力”、“民族和人民”以及工业化等范畴,这说明马克思是将政治文明 放在广泛的社会文明背景中来认识和把握的,这就为我们今天科学地研究和理解政治文 明、以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提供了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依据。[1]
制度文明源起于制度的产生。在人类复杂的社会生活中,经常面临着由于种种问题而 带来的社会和生活的秩序混乱。为了解决群体内部诸多矛盾,人类寻找了许多方法:在 婚姻方面,血亲之间不能通婚,本族人不能与外族人通婚……于是,人类形成了婚姻制 度;在生产方面,男人外出狩猎、劳作,女人养育后代、操持家务……于是,人类产生 了原始的分工关系;在分配方面,获得的食物按人口数量均衡配给,剩余部分记数结转 到次日分配……于是,人类开始掌握了分配规则;在权力方面,以年长或前辈为尊、以 女性(母系社会)或男性为尊,尊者为上、尊者为主……于是,人类的群体内部形成了权 力等级结构;在宗教方面,由地位最高者(如族长等)主持,带领人们拜天地鬼神,祈祷 消灾却病……于是,人类找到了统一群体行动的原始程序。
当以上这些规则、结构、程序的东西,逐渐演化成为家庭、家族、部落的行为规范, 成为人类社会的统一制度,这就是文明。这是有别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另一类文明 ——制度文明;这是有别于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另一类产品——制度产品。在现代社 会中,制度文明无处不在,并且发展到高级形态。比如我们讲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 法律法规等,都是制度文明。以交通为例,在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交通运输领域 ,各种交通工具和道路、桥梁、机场、码头等设施设备,代表了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 人们的交通意识和观念,则是精神文明的体现;而与交通有关的法律、法规、规则、政 策,以及交通管理活动和这种管理所运用的机制、方法,都是以制度的形式表现和存在 着,并以制度规范着人们的行为,这就是制度文明。[2]
由此可见,政治文明的载体主要是国家制度、政党制度、民主制度、法律制度等,这 些都属于制度文明的范畴。离开了制度文明,政治文明就无从谈起,就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所以,我们说政治文明是一种制度文明,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核心。
二、政治文明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回顾历史,以民主政权为核心的现代政治文明,起源于13世纪的英国。英国是现代宪 政制度的发源地,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发源地。1215年签署的英国“大宪章”,在很大 程度上限制了英王约翰的财权和人权,开创了通过立法限制王权的政治先例,成为现代 政治文明进程中平衡权力与权利关系的典范。对君主的绝对权力给予法律上的限制,是 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正是这样的开端,决定了从此之后英国的政治发展的走向。 到了1688年英国的“光荣革命”,最后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础。随后,又通过多 年的政治实践,议会逐步将国王的权力限制到零,使国王纯粹成为一个象征性的政治人 物。由于国王退出实际政治舞台,一系列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技术就成了政治实践的需要 。于是,选举制度、政党制度、责任内阁制度、文官制度等的制度安排应运而生,现代 政治文明逐步发展起来。[3]
由于英国是最早产生现代政治文明的国家,它所包含的内容被其他西方国家所接受和 效仿,具有普遍的意义,导致这些国家在政治文明的基本制度方面,与英国大同小异。 甚至在社会主义制度国家,政治文明的发展也必须借鉴资本主义国家有益的政治文明成 果。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政治文明具有其普遍性。
关于政治文明的普遍性,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
第一,政治文明的阶级性。政治文明发端于人类以国家公共权力的力量维系社会的秩 序,而国家是阶级产生之后出现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所以,政治文 明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任何社会形态的政治文明都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维护着 统治阶级的利益。资本主义国家有资本主义的政治文明,社会主义国家有社会主义的政 治文明,因此,阶级性是政治文明普遍性的表现之一。
第二,政治文明的结构性。政治主体、政治关系、政治意识、政治行为、政治制度等 构成了政治文明的基本内涵,这些又由价值取向、制度设计、观念形态、治理技术等基 本结构所反映。政治发展中的价值取向反映了人类对美好政治生活的期望和向往,资产 阶级革命时期关于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等政治价值观,迄今依然影响到人类的政治 生活。可见,确立什么样的政治价值观,是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制度设计是解决人类 政治问题最有效的办法,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把人类的政治活动规范在制度的框 架内,才能实现政治的稳定。政治观念对一个国家的政治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 信息时代,政治观念通过各种媒介的广泛传播,将直接或间接地对人们的政治行为产生 影响。治理技术的目的在于有效地治理国家、治理社会、治理人民。政治领域的许多问 题,既关乎价值取向,又关乎政治技术。例如治理腐败的问题,不论是防止腐败还是抑 制腐败,其主导性的问题当属治理技术问题。如此可见,不论是哪个国家,政治文明的 结构大同小异,因而它具有普遍性。
第三,政治文明的动态性。惟有不断发展,才能持续进步,人类社会如此,政治文明 亦如此。发展和进步是一个动态的演进过程,发展也赋予了政治文明的动态性特征。政 治文明的发展可以从其演进一见端倪;首先,从暴力政治走向协商政治。尽管暴力是政 治的最后手段,但是非暴力应该是现代政治文明的主要特征。一种持续稳定的统治秩序 一定是基于权利与义务关系上的秩序,而不是基于暴力的政治。现代政治文明注重以协 商政治为导向,通过谈判、妥协、让步来获得政治问题上的共识和认同。其次,从权力 政治走向权利政治。传统的政治以权力为中心,一切政治活动几乎都是围绕权力而展开 的。而现代政治往往以权利为政治的核心,权力服从权利,权利制约权力,权利是权力 的目的。所以说,政治文明的发展有一条平衡权力与权利关系的主线。再次,从无序政 治走向有序政治。政治制度化、程序化的进程实际上就是政治文明的进程,权力的交替 、政策的变革,都遵循一整套保证政治稳定的制度规则和行为规则,按程序进行,是现 代政治文明极其重要的衡量标尺。最后,从垂直政治走向平面政治。传统政治的重要特 征是垂直的权力关系,而现代政治文明条件下的权力关系是分散化、平面化。如美国、 日本,地方政府皆为自治政府,而非政府组织(NGO)和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治理,在西 方被称之为“多中心治道”,是当代政治发展的趋势。政府与民间、官员与百姓协同治 理。既注重了公民的权利,又注重了公民的责任,强调政府和公民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共 同责任和共同利益,这些都体现了现代政治文明的发展取向。从政治文明的动态性观之 ,它所具有的普遍性亦昭然若揭。
政治文明的特殊性在于国别不同,其国内的政治发展和政治文明的形态亦有所不同。 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地理、风俗、宗教、生活方式,都会对本国的政治产生影响, 从而导致该国的政治发展和政治文明与外国有别,带有鲜明的民族特性,这是十分自然 的。这就形成了政治文明的特殊性。
试以国家模式为例说明之[2]。国家模式是指处于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历史传统的人们 ,为了解决公共事务管理面临的问题所分别创造的制度。在进行这种创造时,每个民族 都展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都有自己的特殊经历,同时又都从别的民族汲取了有用的营 养。因此,不同的国家模式,反映的正是政治文明的特殊性。
国家模式按政治制度划分,有共和制和君主制。所谓共和制,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和国 家首脑由选举产生、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现代共和制国家的政府,从组织、职 权、与其他机构的相互关系角度看,主要有内阁制和总统制的存在形式。所谓君主制, 是指国家元首由君主担任,而君主由世袭产生。君主制国家也分为两种,即东方集权型 和西方分权型的国家。由于东西方社会结构的不同,西方分权型君主制国家能够引入民 主,发展出现代君主立宪制国家。而东方却始终没有引入民主,一直实行集权型君主制 ,直到革命废除了君主制,才在国家模式中引进了民主。
此外,按照国家整体与部分、中央与地方相互关系的方式,又可以把国家模式分为单 一制国家和复合制(联邦制)国家。例如,法国是单一制国家,美国、德国是联邦制国家 。
就选举而言,有的国家实际普选制(直接选举),有的国家实行代议制(间接选举)。这 都凸显了政治文明的特殊性。
了解政治文明的普遍性,有助于我们提高认识,学习、借鉴外国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 。凡是人类优秀的政治文明成果,都应该拿来为我所用,了解政治文明的特殊性,则有 助于我们坚持社会主义政治的发展方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
三、中国政治文明的主要特点
中国是一个具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国家,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第一个中央集权的 封建制国家以来,从“车同轨,书同文”到统一度量衡,秦朝在封建国家的治理方面, 还是做了不少制度创新的,并为身后各朝各代留下治国经验。由隋朝开创的科举制度, 完全就是古代中国的文官制度,它比西方文官制度的诞生早了1000多年。还有清朝的任 官回避制度,等等,都可以看作是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然而,由于马克思所言的“亚 细亚生产方式”导致的超稳定社会结构,使中国在进入封建社会后停滞不前。古代中国 的政治原生态,使以民主政治为特征的现代政治文明很难在近代中国发展起来,致使近 代以来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之前的政治文明发展,乏善可陈。因此,中国现代政 治文明的发展,应该从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之后形成的政治体系算起。
回顾20世纪世界政治发展史,中国现代政治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可以说是20世纪人类 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党的领导和政治协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和基层 群众自治以及“一国两制”,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结合国情探索 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可以说是当代中国政治文明最主要的特点。
第一,党的领导和政治协商。近代中国面临反帝反封建的双重历史任务,而中国革命 的实践告诉我们,一党独裁或多党共治,既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也背离中国社会的 实际。1949年后形成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则是中国共产党为解决当时中 国政治发展难题给出的答案。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治理和政治发展中的领导地位,是中国 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所作出的历史选择。人民之所以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是因为它代 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为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够为国 家提供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多党合作则能够扩大社会利益代表面,为社会各阶层参与政 治提供组织保障、程序保障。
根据中国国情和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 度。这一制度在中国的政治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功能有:第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 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基本执政方略。第二,形成了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 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团结统一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政治结构,这种政治结构是中国政治 制度与政治生活展开的重要基础。第三,是党和国家聚合社会各种先进力量广泛参与国 家鼓励的基本政治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在中国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发 展中自然形成的,它既不同于西方的两党制或多党制,又不同于一党制,具有中国特色 。这一制度符合中国政治发展的规律,顺应了人民盼望政治稳定、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 迫切要求。
第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中国大陆国家最高政权的组织形式和地方各级国家政 权的组织形式,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行人民民主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国最基本的政 治制度。由于历史、地理、人口等诸多因素,在中国这样的大国,代议制是实行人民民 主的最合适的形式。由于人民代表的广泛性,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工人、农民、解放军、 知识分子等劳动者阶级和阶层的代表之外,还有全体守法公民(即包括了民营企业家、 私营企业主等传统意义上的非劳动者阶级和阶层)的代表,特别是还包括了香港、澳门 特别行政区以及台湾的各阶级和阶层的代表,这就使得作为政治主体的中国人民的范围 得到极大的放大,国家政权的基础实现了多层化,从而使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政权 更加巩固。由于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政权的组织形式,保证了我国人民广泛参与国家事务 的管理,这在当今世界上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比拟的。
第三,民族区域自治和基层群众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解决多民 族国家内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妥善处理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政 府关系等问题,而进行的国家制度创新。我国宪法第四条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 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 可分离的部分。”根据宪法规定,第六届全国人大通过了《民族区域自治法》。按照宪 法和法律,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有4个特点:1.它是民族的自治;2.它是区域的自治;3.自治地方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4.中央监督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
基层群众自治是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 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 保障人权的制度保证。同时,它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基层群众自治包括农 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其自治行为由《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居民委员会组织 法》予以规范。基层群众自治是实现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保证,是我国人民民主制度的 主要实现形式之一。
第四,“一国两制”。从邓小平同志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到变成法律制度并 付诸实践,这是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发展的又一伟大成果。“一国两制”在国家主权、一 国前提下的两制与两制(特别是主体部分的社会主义制度)都不能改为的关系、关于特别 行政区高度自治与中央保留一定权力的关系、“港人治港”“澳人治澳”和必须以爱国 者为主体的关系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政治制度创新意义。由于特别行政区政权组织形 式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全不同,使我国形成了多样化的地方政权组织形式。这是其他 迄今为止政治文明所未曾有过的。各种政权形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一个国家内共 同存在和发展,这是人类共和制政体的新类型。“一国两制”使中国的政权组织形式多 样化的同时,又使我国国家结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了。在一个统一的国家里,单一制的 主体虽然没有改变,但却糅合了复合制的因素在其内,即港澳台一方面是单一制国家内 的地方政府,另一方面又享有单一制国家一般地方政府所没有的广泛权利,有些甚至远 远超出复合制国家内成员单位所享有的权利。这也是国家结构形式上的制度创新。
四、民主政治发展与政治文明建设
中国是具有漫长封建专制和宗法社会历史的国家,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封建意识、 专制主义的东西往往下意识地残留着、并经常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因此,在中国民主政 治的发展,步履尤其艰难。自“五四”运动提出“民主”“科学”的口号,迄今为止已 80余年,但是这两大任务在我国至今没有很好地完成,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依然离不开民主与科学,同时民主与科学依然是我们在新世纪所需要完成的历史任务 。因此,民主、科学也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 我们党要“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 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加强党的执 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执政水平,一条重要的渠道就是发展民主政治,建设政治文明。 而能否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则是衡量执政能力和水平的标尺。要真正 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就必须强化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加快政治体 制改革步伐。
当前,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政治文明,应该首先做到政治民主化、政治公开化、 政治规范化、政治科学化和政治清廉化。政治民主化,就是不断完善各项民主制度及其 运行机制,按照法律的规定和要求,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 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证广大人民群众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 和自由,真正当家作主;政治公开化,就是增加政治生活的透明度,人民有权利知识国 家的政治过程,除了国家秘密以外的政治活动,都应该公开,使人民群众对政治活动和 过程有充分的了解,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的知情权,这也是人民参与政治的前提;政治 规范化,就是规范各种政治关系和政治行为,明确各政治主体的法律地位和法律关系, 保障人权,强化法律意识;政治科学化,就是在国家治理中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实行 科学的发展观,避免主观性和随意性,准确把握机遇,实现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的 均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政治清廉化,就是建立、健全权力制约和 监督机制,遏制权利异化和腐败现象。
我们说政治文明是一种制度文明,制度建设自然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题中应有 之意。一个社会政治文明的发展程度,主要取决于该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的状况 。也就是说,要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这是当前政治文明 建设的首要任务。一是完善公共权力体系,尤其是完善各种权力监督形式,监督的重点 是各级政府是否依法行政和公职人员勤政廉洁的情况,防止公权力对公民权利的侵犯。 从我国的现状来看,在日常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违法行政、侵犯公民 权利的事件时有发生,造成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紧张,乃至严重对立,影响了社会 的安定和稳定。由此可见,在社会利益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完善公共权力体系和权力 监督形式,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二是完善公共政策和法律体系,为国家的政治、经济 、社会、环境等方面的运作和发展提供规范。公共政策和法律是国家治理的工具和手段 ,良好的公共政策和严密的法律,是国家机器正常、顺畅运转和长治久安的保证;二是 加快和加大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改革政治管理方式,对现行的组织结构进行改革,切 实做到职能、权力和责任的相互统一,实现组织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从我国现行的政府 组织结构看,我国的行政管理体系是按照中央政府(国管院)——省(直辖市、自治区)政 府——副省级城市和地级市(设区市)政府——县政府(区政府)——乡(镇)政府这样的模 式运行的。这种五级管理的模式,是中国惟一的、世界上管理层级最多的政府模式,它 必然产生行政效率方面的问题,并加大了行政成本,浪费了组织资源,有必要进行改革 。
在国民中进行现代公民意识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共和国公民,是开展民主政治、建设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础。而公民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是建设政治文明的必要条件。 因此,除了制度建设之外,政治文明建设还包括思想观念的建设,即政治理念、政治价 值、政治品德的建设。从一般意义上说,政治理念包括民主、法治、公平、公正、平等 、责任等内容,进行政治理念教育,有助于培养正确的民主观、法治观。政治价值和政 治品德是人的精神文明在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反映,政治价值由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 要组成这一特点所决定,只有正确的政治价值观才能反映政治文明的深刻内涵,才能代 表时代精神的发展方向。良好的政治品德则规范着人们在政治生活中的道德操守,对从 政者和公民的政治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是政治清明的道德基础和一个社会政治风气的 风向标。因此,公民意识教育是提高公民政治素质的最重要和最主要的途径,是政治文 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否则,虽然有美好的政治理想,却缺乏追求的动力;虽然有权利理 念,却不知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利;虽然有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却不会自觉地践行 ;虽然有完备的法律体系和公正的司法制度,却不知道如何运行。民主政治的实现和发 展,不仅需要人们的认同,还需要人们的积极参与。历史和现实昭示我们,只有提高人 民的现代政治素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才有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