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思——电视文化与电视生态恣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电视论文,文化与论文,静夜论文,生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偕盛世而辉煌
我们的电视,在与国力腾飞的伴随中,经历了一轮轮的改革和蜕变,从单调到丰富,从少量到海量,从平面到立体,从纯朴到炫目,从简陋到精良,从宣传灌输到资讯传播,从单一功能到功能多样……已经羽翼丰满,天空翱翔。
或许可以借用狄更斯的说法,“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代,也是愚蠢的年代;这是信仰的时期,也是怀疑的时期……”是的,美好/糟糕,智慧/愚昧,信仰/怀疑,在这个时代也一股脑地向我们涌来了……
我们大可以从成长和成绩上,为自己自豪。在阵势、规模、数量、技术上,电视大国的名榜,已经耀眼共知。但是我们的电视文化生态,离良性循环还有不小的时差。我们电视的业态运转,还不能让经济与文化同步。我们的决策方略,还是偏爱了急功近利,淡漠了精神定力。直觉而感,是重荤轻素,重喧轻静,重俗轻雅,重量轻质,重表轻里,重近轻远,其结果,声势繁盛,却难免有误导之虞。偕盛世而辉煌,暴得大名不祥?
我们是不是走得过于匆匆,过于要在短期竞争中取胜,过于看重统计上的收视率数字,以至于忘记或忽略更需要的:主流媒体的使命之一,是让文化的软实力在电视中浸润,让文化的生命力在荧屏中发扬?试作业态的审视,在电视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的一般性表述中,其实,步进市场轨道后的电视,多已入列到产业性质,已经以“硬通货”而成为硬实力了。电视荧屏一下子多彩起来,自制的各种剧集、栏目、节目,以最能讨好的思路和手法,五彩艳丽,纷至呈现。哪个节目最火,跟随的必是长串反复聒噪的广告。观众为了追剧情或追明星,不得不强忍烦扰。多赢局面出现,电视台、商家、演家、观众,硬通货进账,收视率高企,好评恶评无妨,人气随之急升。在收视率成为电视媒体当头要务的时候,扎堆也就随之而旺。大量掺水、抻长、同类型、同模式的剧集,以动辄就是三四十集的巨制和篇幅涌出。络绎不绝的秀场,惊艳火爆,你方唱罢我登场,或是共舞黄金此时空。以泛为外显的剧集布阵,以炫为标志的竞秀场景,把国人眼球撑得大而圆,让兴奋神经持续高峰,成就了一种蔚为大观的辉煌。
业态的隐忧
为了更大的轰动效应,在投入上加码,在声势上加码。审美疲劳已经出现。剧情的雷同,类型化的模式,节目形态的相似,如果是商业媒体,轰动效应当然重要,多少人靠着它维生。主流媒体也要不断有这种高峰性的轰动和效应吗?这种媒策,在赢得产出回报的同时,电视人的想象力、原创力进一步萎靡,媒体可发挥的空间也在萎缩,这个平台本该为社会贡献的高端作品、引领公众思想境界的精神制品、武装人们大脑的思维品质……被忽略了、淡漠了、不屑了?这或许是今天业态的一种现状。
有人会反驳,不是有新闻节目吗?在宣传党、国方针政策的同时,弘扬正气,披露丑恶,也有社会焦点、法治启蒙、道德开示。甚至有的频道,一度以红为标志,驱走商业广告,让传统教育高张,让好人好事传扬,这些不都属于提升性质的节目?更何况,那些剧集、娱乐、资讯节目,都在极尽可能地传达着正能量,难道不足以让电视营养充分、让受众需求满足?诚然,电视媒体,除了提供真实的现场新闻、解闷的娱乐烹饪,热点话题以强化吸引,辅以各类资讯节目增广见闻,不可或缺的,还应有一些提升心灵、仰望星空的高端制品。有了荤,还需要有素。有了即时消费,还要有持久回味。
在电视节目的分类学中,有许多种分法,或可以加一个仿“社会学”的类分法(尚不属科学界定,只算是感觉归总):宣传宣教类、市场营销类、文化津梁类。用虚比,第一类似门面,不可缺;第二类像框架,作实体;第三类如负离子,提供高质空气。现实里,三类虽也时而交叉,但各持矢的,发心不同,归宿有异。以现有节目总览,基本可以涵盖。只是,位列第三的文化津梁类,量少且薄,尤其在地方电视媒体,似已基本淡出。
正能量之辨
眼下有一个词在媒体很是流行:正能量。何解?简单直观的释义可以是,非负的、非零的,就是正的。也就是说,只要是里面有符合主流媒体的话语、有主旋律的词句,有一定正面激励、感动的内容,就是合格、就是所需、就可以获得肯定。这与前若干年对进口片以“健康、无害”作为审片标准有点接近。似乎已经成为一个挡箭牌,不管节目形态、表现形式、节目内容,只要有正能量,就万事大吉,绿灯通行。主旋律包装是正能量,真善美是正能量,于是,呼口号、示标语是正能量,宣道德、唱颂歌是正能量,同情泪、煽情水是正能量……有时真能蒙倒一片人。
殊不知,正能量里也有含金量的轻重、大小、纯杂。一个社会的风气,固然需要正能量来支撑,作为主流媒体,固然要以正能量来立身。但只有“正能量”,够吗?或者说,只传播“真善美”,够吗?仅仅有了这些要素,还只是“通识”层面。由这里我们进入一个提升的探讨层:今天我们的电视,除了有新闻、社教、剧集、综艺、体育这些形式,除了有主旋律的宣传、党和政府的声传、中心工作的配合(其实是一个意涵的递减)之外,还有没有什么缺项?如今这些姹紫嫣红的节目大观,是不是已经满足了社会受众?在一个个紧张刺激的剧情追看中,收获了什么?越来越娱乐化的节目内容和形式,在博得感官满足即时享乐之际,有没有也让心灵得到滋润、大脑得到充实?
电视以声画俱现的优长,给现代人的生活添了色彩,但也让大脑放慢了思考,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性逐渐退席。五光十色的声像,装点了人们的生活,丰富了人们的感知,提供了群议的话题。由此电视成为平民的朋友,大众的情人,或是童稚朋友的开心果,学生哥妹的佐餐饭,上班、白领族的随缘汤,退休翁婶的养生茶。得此福祉之荫,也契合了读图时代、消费时代、信息时代。福兮祸所伏?声像带来了娱乐和快感,曾让文字一度失宠,却常常难以企及文字、书籍、学识所达的深度,所述的精度,所回味的醇度,以及由此带来悟性和知性的提升。一般而言,再精彩的电视节目,大多也如同风过耳、云过眼,多属于即时消费。而文字、书籍,却可以入脑、入心,并在记忆的仓库和思想的运转里,聚积着高层次的能量。
静电视的空间
这里有必要引入一个“新概念”:静电视。这不是一个科学的界说,只是一个喻说(为了便于作一种交叠中的区分,对立面不是“动”,而是“闹”),也相对于“闹”的电视而言。如今“闹”的款式、水平、数量可观:家庭剧的撕扯,历史剧的戏说,古装剧的“无敌”,宫廷剧的机心,谍战剧的夸张,战争剧的泛爱,更为主显的,是娱乐秀的比炫,节日盛宴场的声势、声响、尖叫、怪咖、高嗓门,藉着这人为的“作法”、外在的物质,调动起观众的兴奋神经。这些强信息,都奔着一个基本目标:好看。权威人士曾有过一个定义: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这指的是称为精品的节目。好看或许稍逊一级,它的潜注解,是不逆、无害、有趣、有艺、有技、快感、生气。也可以理解为,上峰首肯,观众追捧,后续反应,投入再营。四美具,就有了眼球效应,媒体人就有了满足。现今大量涌现的,是那些所谓好看的节目,大腕撑台,人场舞动,气场喧张。一言蔽之:闹。
闹相对于静而言,表现形式为动势和声响,这是煽起情绪、提升气场的一个法宝。大多数忙碌了一天或闲着又一天的观众们,看点动的、喧的、喊的,是视觉和听觉神经的调节,感觉神经的一种放松。电视的功能之一,不便正是这样?而在这喧嚣热闹的氛围中,还能传达一些正能量,不是功德圆满?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环境中,慢节奏的静,还能适众?难道在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还需要这老古董、老皇历?
如果按反弹琵琶的思路,在现有的和想到的电视节目群中,有没有一些节目,反其道而存之。不以喧宾夺主为能事,不以数字分贝作外显,不以逗笑、取乐为目的,不以收视率评优劣,不以场面大小为定夺,不以火爆、狂热为气场,不以星艺大腕为招徕,而是循着以内容的思想性、精神性、人文性、史识性的方向,让思辨、增智、扩识、滋养、补给的功能凸显,让理性充盈,让诗心复萌,在悟道、解惑、感受、领悟、升华的体现上,有着多样化的呈现?节目形态和表现形式上,同样是多种类多样式……那么,就让静电视登场吧。静电视并不将电视剧、文艺等老哥晾一边,一切既有的或新创的节目形态,只要有纯真、沉静的心态和灵感、激情的创意,自会展现出另一道风景。
曾经朴素的心
现在金鹰奖大堆的奖项里,好像已经不见了单本剧。少集数的剧集,也基本不见,好像都奔类似“茅盾奖”的大部头了。记得倒回十数年前,那时电视剧市场还未形成,整体制作的规模和水平都还在初级阶段,长剧集为数较少,导演、主创们的精力自然会多放在内涵的挖掘上,文化含金量的贡献上。前有钱钟书的《围城》,后有郁达夫的小说系列,那时根据经典改编的电视剧,走的都是严谨路线。尤值一提的是,由作家刘毅然导演的郁达夫作品五部曲,以单本剧的格式,将《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他是一个弱女子》《迷羊》《迟桂花》细细展开娓娓道来,镜头画面精致,故事叙述有质,演员表演到位,态度严谨,创意大胆,艺术美感,意境如诗。也因为其时电视剧的“大跃进”还没到来,导演首先欲达的目的,是叫好,用心谋划,性灵遨游,成为经典(时间认可的经典)。无奈时令不济,叫好不叫座,经济后援难续,以至于愿景中的“现代文学大家”电视剧系列被迫夭折。尽管限于条件,制作上不免显粗糙,唯不以营利为首要目的,潜心而作,精心打磨,芬芳久存。这些电视剧,同样可纳入静电视家庭。包括更早前的《新闻启示录》(浓浓的“火药味”)、《女记者的画外音》(执着的进取劲儿)、《蹉跎岁月》(生存拼搏的人生往事)、《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苏联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苦难和革命斗争中成长成熟起来的英雄),都可归入静电视的大目之中。也有文艺节目印象犹深,比如将诗朗诵、小提琴独奏、舞蹈放在同一个时空,加上变幻的幕景,思想、艺术的火花和美感同时迸射,静而不呆,腴而不腻,巧而扎实,获得了生机灵动的立体效果。读书节目一度是电视及观众的宠儿,不少电视台都曾开设,名家、新作,络绎而至,养心润性,后来在商和利的裹挟下,几不见影踪。那时境外剧多,因为慎重精选,译制精当,配音精妙,动静相宜,很得文化享受。温故知新,取材于经典、大家、名作,是其中一条很可肯定的静电视之路,这些作品,所散发的启迪和魅力,历久不失,只要忠实于作者原意和作品精神内核,用镜头画面再现出来,只要以认真的创作态度,不以势大和型巨为目标,展现的将会是一幅幅精致的历史画卷和生活图景。追求是要向前看的,但精神和价值,也需要向后看看。在物质贫瘠的年代,为什么反而更见经典频出?一颗朴素的心。
化硬为软
今天,作为电视人,当然也需要有一颗时尚的心。一个是静心,为根底;一个是动心,为激励。如果要想让电视成为提升人的精神品位和思想深度的辅佐,或者不妨也尝试着让两种心境作有机的融合,让哲学、让文论、让学术、让探讨……以电视的形式,走进电视。让哲学走进电视,英国早在1970年代就开了先河。身为电视人、大学学者、批评家、独立撰稿人的布莱恩·麦基,就成功地将十五位当时西方最富盛名的顶尖级的哲学家请进了电视演播厅,请他们就各自擅长和主张的观点、流派、思潮,尽量以通俗易懂的话语表达出来,麦基以自己的学问功底和代哲学扫盲的观众,与他们逐一对话。化硬为软,一时间,这种大胆而新颖的形式,成为一个强磁场,形成新的收视热潮。当哲学走进电视,并没有将观众赶跑,反而让哲学在电视里赢得了“新生”。形式得当,观众就能感受到一种类如“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亲和、互动氛围。同理,当年一部以大河为喻体的政论片,也是以学术探讨的姿态,加入到电视队伍中,从制作手法上,虽然是画面加解说的“图解式”,且不论观点是否过激和偏颇,可贵的是,学术反思加入了电视,国运审视揉入了电视,政论片,也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思考型品质。既然叫政论片,它就不应是“顺拐”的、现成的“理论”搬用,不应是剪刀加浆糊的挪移,而是严谨材料的透视;不应是附和性的颂诗,而是明辨之、审问之的站位。内容约定形式,形式也反过来深透内容,严谨的节目,也可以有一副平和、亲和的面孔,不以说教、训导示人,走化繁为简、化深为浅、化硬为软、让语速和节奏有所放缓、让立体融化平面的路子,会不识时务、不合时宜?如此,闹性的娱乐秀场之外,是不是也可以有一些静性的雅韵“展场”,让思维、创造、深度、启迪、心智、性灵超越扫盲和通识,提升层级?
静是心态
静电视,其性质,心态使然。在越来越纷扰的社会里,每天面临着安全、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的困扰,还有诸如婚恋、育儿、养老、职务、职称、竞岗、学位、待遇、物价、油价、股市及社会风气等诸多管线,哪一项不顺,都生忧愁烦恼,难免气盛心燥。看似风光的电视人,不也都状况相近?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毕竟还要生活下去,还想活得好一些、高质一些,超越一点物质层面,进升一点精神层面。从感性升理性,从平凡见诗性,从俗世追理想,从随流进独思,有此静心,任何境遇,都是历练。历练也需要智者引路,这个使命,教育责无旁贷,媒体理当不负。心态,生成定力,让心水清。决策者、管理者,如能眼光放远,布设格局,平衡总体,互作补益,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中双赢,电视人自会受到鼓励、得到动力、心生激励,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态,必会有甘于、乐于、致力于、创新于雅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呈现。媒体确立了以人文培育、精神滋养、智识有厚度、思维有深度的方向,管控层先不追求闹的效应,暂且放开即时的收视率,相信会有层出不穷的创意,为文化津梁类节目贡献新的品质和形态。
当我们的电视形态已经有了太多以炫、以喧为饰面的娱乐型节目之后,是不是也该进补一些以素、以静为外显的学习型、思考型、补给型节目了?除了正能量和真、善、美,我们还需要高能量和学、悟、思,以充实我们的精神底蕴,让我们的心灵丰腴起来。海滩沙雕再精美,抵不过风摧雨噬。娱乐再火,赢利再多,强势再显,撑不起灵魂巨人的骨架。我们需要激情以创造欢乐,为生活的时光增添色彩,我们也需要静心以吮吸智能,为生命的路程获得质量。两头都需,两相不斥,就有平衡,就有人类的繁衍和素质的延续。
这里的所谓心态,其实是历练,是素养,是慧根,是“法眼”,是修正果。众且昏昏,予示昭昭;心有饥渴,醍醐灌顶,这就是文化津梁之喻。
坚守的榜样
眼前有极好的模板,静电视之所为,它当之无愧:凤凰卫视中文台,可以说是最偏爱静、最注重静、最坚守静的人文电视频道。常见的娱乐搞笑、高分贝的嘶喊声调,它基本不要。无论是大型节目,还是惯常栏目,都能感受最鲜明的两个特色:人文立场,文化坚守。多少年了,在每周一至五的最黄金时间,《凤凰大视野》一直在秉持着良知,以纪录片或专题片这一最朴素的影像形式,在历史、人文、真相的挖掘和探讨中,将我们的视野扩展开来。解密,不是为了猎奇;客观,本着还原真相。许多时候能够感受到,严谨的学术论文、观点阐述,在这里活化了。《皇牌大放送》《凤凰精选》《我的中国心》《筑梦天下》,周末的晚上,那边厢内地电视频道一片娱乐火爆的时空里,这边厢的这些大片子,宁静,内敛,饱蘸思想,凝聚见识,滋养心灵,是大视野的升级版、扩展部、耐读章,平静在其外,撼动在心中,这样的静态、素朴,难道不能以静制动?同时,在日常性的节目版图中,我们还可以发现,众多小片满布:《开卷八分钟》(读书节目)、《地球宣言》(生态文明的启示)、《腾飞中国·文化纪事》(文艺事件的新解读)、《与梦想同行》(普通人的励志故事)、《名言启示录》(全球成功人士的精警箴言)、《文明启示录》(以个案作文明的传输),还有早几年的《世说新语》《思想力行动力》等等,都是不过几分钟的小片。单一看来,它可能是一种填塞之计,调剂之策,节约之念。多少年坚持下来,不见衰减,益增其量,可见明智与韧性。不以善小而不为,聚沙成塔,积小知而成大智,善莫大焉。另有每天傍晚时分一字排开的《博览大文化》《大剧院零距离》《印象岭南》《文化大观园》《大家书斋》,还有《智慧东方》《世纪大讲堂》(2012年起由资讯台播出),还有一直精心策划的大型“行走片”:《穿越风沙线》《寻找远去的家园》《唐人街》《中国江河水》《大地寻梦》……凤凰还是一个商业媒体,但以自由之身,作文化定位,超越意识形态的禁锢,它的行迹,践行着一个常识的认如:春风可化雨,文化乃津梁。
生态的要义
所幸,2011年,纪录片频道在央视登台,2012年,“魅力纪录”在一套晚间次黄金时段出现,总算在一片闹的氛围中,给出一块静的草坪。其实不限于纪录片,近日电视剧《长白山下我的家》,可算一部静剧,却有了一定的动效应。一反那些家庭剧的哄斗、撕扯,剧情温文尔雅地徐徐展开,亲情、温情、真情,几个民族家庭的故事,历史、遭际、曲折,既作时代折射,也娓娓而清新,竟仿如以前看过的朝鲜电影,那种情调,宁静而敦厚,张力而温润。当然,软硬有时不可分,不必二者绝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要和谐,就是良性。在电视大家庭中,虽然静电视不会占大的比例,但是比重不应小觑。正因为有了这个存在,电视总体有了平衡。
从社会学意义来看的静,不是无声,不是单声,也并不以分贝指数来定夺,有时所谓静,是需要在不静中呈现的。所谓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一位作家说过:宁静的意思就是,鼓楼前卖东西的小贩多了起来,奔跑嘻笑的孩子多了起来,天上的麻雀,大胆地落在广场上聒噪追逐。佝偻着背的老人,又放心地坐在家门前的板凳上晒着太阳打盹了。总体而言,电视文化是一种软实力,但静电视在其中,更隐现着软中之硬力。
生态的要义,是白天黑夜,阴阳两分,总体平衡,物从其类,多元和谐,强弱有度,大小各安,即所谓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它的反面,或许是“水至清则无鱼”。美之为美,是在比较中呈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只要生态是良性的,各种形态都有生存和成长的空间,用费孝通的话,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只是在今天的电视屏态上,有了一点失衡,我们的眼光有了一点近视,在丰富的同时,有了一点单调。
由生态而想到美国作家梭罗以及他的不朽名作《瓦尔登湖》。当年的他,离开闹市,潜隐山林,独居湖畔,持斧造房,作“有巢氏”。在那里,避开了喧嚣,让心静下来,进行大脑的思考,审视社会诸相,领悟生态之道,笔下流淌出一篇篇隽永的美文,后人读之,灵魂为之一净:“有时间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才是真正的休闲。有时间改善自己灵魂资产的人,享有真正的闲暇之乐。”
精神食粮,让我们的灵魂充实,获得愉悦的享受。就让静电视动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