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后期美国城市化及其影响_美国中西部论文

19世纪中后期美国城市化及其影响_美国中西部论文

19世纪中后期美国的城市化及其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后期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世纪中后期是美国历史上的大转变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美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观。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城市的发展也进入鼎盛时期, 并对美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试就19世纪中后期美国城市化的特点及意义作一初浅的分析。

1

城市化是人类从区域文明向世界文明过渡中的社会经济现象;是从乡村经济向城市经济全面转化的过程。它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引起城镇数量和城镇人口的逐步增加;二是城镇的形态和分布,由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状况转为互相联系日益密切的城镇体系;三是城市的经济关系和生活方式广泛渗透到农村,使农村的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逐步城市化。

在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中,美国的城市化起步较晚,1790年美国进行首次十年一度的人口统计,那时全美国的城镇(按2500人以上计)只有24个,城镇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5%。〔1〕至内战前,美国经济虽然发展迅速,但城市人口还只占全国人口的19.8%。其时,英国已完成城市化(1850年前后);经济发展缓慢的法国城市人口也占全国人口的28.9%。19世纪中后期,美国的城市化开始飞速发展,1890年,8000人以上的大城市由1860年141个增至449个;1910年又升至778个。1860年时,城市人口仅500万,1900年增为2500万,城市化人口达30%以上, 1920年又增至51.2%,〔2〕基本实现了城市化。

19世纪中后期美国城市化的迅速发展是与当时美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革相一致的。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城市化又反过来推动工业化。这一时期,在资本主义范围内出现了一场以电力技术和内燃机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美国充分利用已有的理论突破和发明,不断改进,不断创新,推出一项又一项的实用性成果,据美国专利局统计,1860—1890年的30年间美国共发出44万项专利,而此前美国总共发出的专利不超过3.6万项。〔3〕进入20世纪以后,发明和专利更多。在这些发明中,以冶铁技术和电力应用对城市影响最大。贝西默炼钢法的广泛采用,钢铁冶练能力迅速提高,引起采掘工业、燃料工业、加工工业、运输业的一连串连锁反应。美国是最早使用电力的国家,并且电力被首先应用于城市。七八十年代后,电灯、电话、有轨电车相继发明并投入使用,极大地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从美国城市化的过程来看,它既具有与欧洲国家相同的一面,又有其自身的特色。美国东北部的新英格兰地区及东部沿海城市的发展和英国的城市化道路极为相似,都是在原来商业和手工业的基础上,经过优先发展轻工业而成长起来,较早地完成了工业革命,率先由商业城市转为工业城市,这些地区的城市化率在1860年前曾一度遥遥领先于其它地区。美国的中西部和西部地区的城市化则极具特色,在城市化的速度和规模上都呈现出与早期不同的特征。也许,“在一定程度上,正是这些特色促进了美国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4〕

2

19世纪中后期,美国的城市化过程是美国史上极具个性的一页。

首先,新兴城市的发展速度令世人惊叹。在一般情况下,城市是在乡村农业社会的基础上,通过人口集中而逐渐成长起来的,因而要经历一个由地方小城镇到地区性中小城市转变的过程,且会有少数城市发展成全国性大城市。而在19世纪中后期的美国,中西部城市,尤其是西部城市的兴起完全超越了常规。“一个十年前还没有人的城镇,而今已有了几千人口,几十年以后可能发展到几万或几十万人口,人类至少要经历一百万年的时间才出现第一个有一百万人口的城市社会,然而芝加哥人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完成了这一业绩”。〔5〕

芝加哥可以说是19世纪中后期迅速发展的一个典型。19世纪初,芝加哥还是人迹罕到之处,西进运动开始后,芝加哥才日见兴盛,1837年正式组建为市,1880年该市人口即达50万,1890年跨过100百万大关, 1910年又跨过200百万大关,一跃而成为美国第二大城市〔6〕,与纽约相匹敌。

著名的丹佛城更是平地而起。这座城市的创建者之一威廉·拉里默在1858年11月到达这里时,丹佛还只有正在建造中的20几间小屋,拉里默用四根三角叶杨树干交叉立起,即为未来丹佛城的城址,尔后的几十年时里,随着工业的发展和铁路的铺设,丹佛一跃而成为山区各州中首屈一指的城市,1900年时人口达13万余人。

其次,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激烈。由于中西部和西部的城市是“速成式”城市,没有东部地区的城市那样有雄厚的根底,经济实力和技术力量较薄弱。因此,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在工业、能源、交通、人口等方面占据优势,就很容易衰败下去。这样,城市与城市之间为了生存和发展,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一方面,在新兴城市站稳脚跟的人希望城市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以吸引更多的人们,而另一些人则希望在创建和发展新的城市中寻找机会。在他们的思想里,“既然肯塔基州的列克星顿可以在1800年以前迅速上升为西部人口最多的城市,既然圣路易斯、辛辛那提和芝加哥能够如此迅速地发展,那么为什么不可以出现新的列克星顿把这一切城市都取而代之呢?”〔7 〕在中西部城市的竞争中,先是辛辛那提超过了列克星顿,尔后,芝加哥又快步走到辛辛那提的前面,并把它们远远甩在后面。在西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

佛弗与夏延:两地相距不过百余英里,处在同一经线上,丹佛深居内陆腹地,而夏延则于1868年11月通了火车,因此人口骤增,超过丹佛,这对丹佛城的发展构成威胁。对此,丹佛立即行动,筹资修建到夏延的铁路;又促成堪萨斯太平洋铁路铺向丹佛,并修筑与南部相联系的铁路。这样能使丹佛在三个方向与外界联系,实力大增,经济发展迅速,移民也接踵而至,各方面均迅速超过夏延。

西雅图和塔科马:两地同处普吉特海湾之内,塔科马为北太平洋铁路公司终点站所在地,极有发展前景,对西雅图发展构成威胁,对此,西雅图立即集资修建到华盛顿州最大的一个镇——沃拉沃夫的铁路,以开发那里的煤田,为西雅图新兴工业提供充足的燃料。随着工业的发展,西雅图日趋发展,其作为西部地区性中心城市的地位极为巩固。

在激烈的竞争中,有的城市生存下来并获得迅速发展,有的则逐渐衰败下去。如密苏里州的独立城,原来曾喧嚣一时,但在城市化的高潮中,因失去各种优势而变得无足轻重。

第三:城市类型众多。城市之间的竞争使有的城市成为全国性中心城市,有的城市发挥自身所长成为地区性中心城市,有的则成为一般的专业性城市。全国性大城市以芝加哥为代表。它是全国最大的制造业中心,产品种类齐全,从纺织品、肉类加工、谷物加工等简单机械加工产品到较现代化的结构钢,电力机械、化学产品等均可制造。地方性中心城市以匹兹堡、圣路易等为代表,它们以某种产业为主,兼及其它辅助产业。匹兹堡以巨型钢铁企业闻名于世,圣路易则以肉食罐头加工为主。一般专业性城市以圣迭戈为代表,它在与洛杉矶的竞争中处于劣势,便充分利用海湾和山脉这一优美环境的优势,使圣迭戈成为著名的旅游城市。

19世纪中后期,随着工业的深入发展,这些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城市,分布状况日趋改善,逐步形成了综合性与专业性城市相结合、大中小城市相结合的现代化城市体系,城市的作用日益增强。

美国城市化的这些特点,是与19世纪中后期铁路的兴建和采矿业的深层发展密不可分的。

19世纪中后期,美国以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规模和速度,先后修建了5条横贯大陆的铁路干线。在东部, 铁路对城市的作用主要是改善交通,进一步加强彼此的联系。在中西部和西部,铁路便具有多方面的意义,铁路的铺设使原来一些中等城市变为大城市,芝加哥因铁路的到来成为中西部重镇,洛杉矶因铁路的到来,地价飞涨,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铁路的铺设还创建了一批“铁路城镇”,使城镇的地理分布变得更为均衡。由于美国政府实行筑路优惠政策,把铁路线两侧的地拨给铁路公司,铁路公司便在铁路的沿线设计出大批“铁路城镇”,然后卖给东部的投机商和前来定居的人们。由于交通便利,“铁路城镇”迅速发展起来。这样的城镇有联合太平洋沿线的夏延(怀俄明州)、奥格登(犹他州),北太平洋铁路公司的比灵斯(蒙大拿州)等等。这类城市有的成为地区性中心城市,有的和附近的城镇协作成为一般的专业性城市,有的则和附近的城镇展开激烈的竞争。此外,铁路的兴建反过来刺激了其它相关工业例如钢铁冶炼、煤炭采掘、木材加工等业的发展。新的工业部门及行业的设立及生产能力的扩大,又带来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

采矿业的发展是西部城市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浅层次的采矿——“淘金”,虽容易使城市兴起,但这样的城市也极易衰落,只有深层的采矿业,即采矿业的资本化方能使一个城市在竞争中立足,19世纪中后期,美国西部的采矿业向纵深发展,这既迅速带动了一批城市的兴起,同时,又使这些城市极具特色。除著名的“钢都”匹兹堡外,克里夫兰是美孚石油公司的大本营,俄克拉荷马的塔尔萨是新的石油工业城,此外,还有许许多多的银镇、煤镇等。

需要指出的是,美国中西部和西部城市的崛起虽极富特色,但有一点和东部是相同的,即都以强大的工业为依托,无论是矿业开采还是铁路铺设都离不开强大的工业化,这当然也包括中西部和西部本身的工业化。

3

现代化城市的崛起、城市体系的形成和城市社会的骤然出现,对美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限于篇幅,本文只就19世纪中后期的城市化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作一分析。

首先,美国的经济重心开始西移。在19世纪前期,美国的经济重心在东北部的新英格兰一带,这一地区的经济基础较好,较早完成了工业革命。随着工业化的初步发展,工业化开始向纵深发展,推向中西部,并幅射到西部,中西部、西部的城市按照自己的发展道路,是一种跳跃性发展,一批批中小城镇迅速发展成为一个有联系而完整的城市体系,西部更是从无到有,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体系。这一深刻变化不仅促进美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且使美国的经济重心开始西移。以芝加哥、圣路易、底特律、辛辛那提等全国性城市和地方性中心城市构成的中西部城市体系成为美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着重发展钢铁冶炼、机械加工、肉类加工等新兴工业,和东北部一起成为美国著名的“制造业带”。而且,这些城市比东北部城市还更具有优势,即它们更靠近原料产地,因此,发展也更为迅速,根据美国《第12届国情调查报告》,美国制造业中心在1850年时位于宾夕法尼亚州的哈里斯堡附近,到1890年,已移到俄亥俄州中部,离坎顿西南数英里的地方,共向西移动了225 英里。〔8〕

其次,城市化带动了西部农业的开发。传统的城市化模式是从农业到商业和手工业,再到工业。而19世纪中后期美国的城市化则超越了传统。如果说美国中西部的城市化除了速度快以外,其余还依循传统的话,那么西部的城市则是平地而起,城市化非常例外地带动了农业的开发。西部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有赖于周围农业地区的开发,而城市经济的初步发展,又为农业地区提供了农用设备、资金和技术,使农业的迅速发展成为可能。1873年,加利福尼亚州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小麦种植州,农业上升为加利福尼亚州经济生活的主要因素,加州州长称:“农业已是我们的主要企业。”农业的发展不言而喻又促进了工业的发展,这对美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都产生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第三,城市化使美国的规模经济上了一个台阶。前已述及,19世纪中后期的美国城市化是建立在东部工业的纵深发展和第二次技术革命的基础上,起点较高。城市的工业企业一开始就不是小打小闹的手工作坊,而是大规模的企业。没有传统的束缚,更多地采用新技术、新产品。以芝加哥为例,芝加哥的大多数企业创办较晚,创建伊始就规模很大。1870年,芝加哥钢铁业平均雇佣人数相当于纽约的六倍,大规模肉类加工业相当于23倍。著名的国际收割机公司也在芝加哥开始发迹。另一著名的“卡 耐基钢铁公司”则在匹兹堡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后与摩根的联邦钢铁公司合并,组成美国史上第一个资产超过10亿美元的大垄断企业——美国钢铁公司。企业的规模化又使专业化生产获得发展,在这些大城市的四周都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专业城镇。企业的规模化还使企业的管理体制发生变革,大规模企业的经营非一个人乃至几个合伙人力所能及,于是,公司制和经理制应运而生,这对现代化的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19世纪中后期,随着工业化的纵深发展,美国中西部和西部的城市迅速崛起,这些地区的城市化没有沿袭西欧和美国东部城市化的老路,而是利用各自的优势,呈跳跃性发展,因此,其城市化道路极富特色。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美国的中西部和西部形成了完整的城市体系,成为美国经济体系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19世纪后期美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注释:

〔1〕《国外城市科学文选》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页。

〔2〕余志森:《美国史纲:从殖民地到超级大国》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97页

〔3〕黄安年:《美国的崛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464页

〔4〕黄柯可:《试论近代美国城市化的特点》《世界历史》1994.5第29页

〔5〕〔7〕丹尼尔·丁·布尔斯廷:《美国人建国的经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187页、189页

〔6〕吉尔伯特·C·菲特,吉姆·E ·里斯:《美国经济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371页

〔8〕福克纳:《美国经济史》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53页

标签:;  ;  ;  ;  ;  

19世纪中后期美国城市化及其影响_美国中西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