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庆阳第一中学 745000
长期以来,班主任利用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取得了一定效果,特别是在帮助学生掌握道德知识方面,主题班会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有相当多的主题班会存在着明显缺陷,即教育方式与学生道德学习方式不相吻合。人类道德的学习可分为道德事实知识的学习、道德规范的学习和价值、信念的学习三种形式。在这三种道德学习形式中,第一种属于认知性学习,后两种则基本上是情感体验性学习。认知性学习十分重要,不可或缺;但情感体验性学习同样不可或缺,甚至更为重要。其实,班主任利用班会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重点是进行道德规范的教育和价值、信念的教育,而许多主题班会缺乏的正是与学生后两种道德学习相匹配的“体验性”教育方式。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应该凸显以体验为核心的知情意行整合的教育方式,将“主题班会”改为“主题德育活动课”。
一、主题德育活动课与传统主题班会的区别
主题德育活动课是指班主任依据社会需要和本班学生的成长需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有主题、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道德学习活动的一种课程形式。主题德育活动课不以传授系统的道德知识为主要任务,而是强调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丰富或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探求在具体情境下的最佳行为方式。
它与传统主题班会的区别是:主题德育活动课是在对传统主题班会扬弃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的课型。从不同的角度看,二者有如下具体区别:
二、实施主题德育课的做法
1.确定主题和目标。
我们根据学生的成长需要,确定了三个方面的教育内容。一是根据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确定的教育内容,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如我校主题活动一览表中的第十四个主题是“铭记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赴南梁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如第二十四个主题是“我的大学、我的梦”)等;二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成长中遇到的共性问题、集体意识问题、意志问题(如第二十个主题是“挑战自我、磨砺意志、走进自然、践行环保”远足活动)等;三是根据当前本班学生最需要解决的普遍问题(如第一个主题是校纪校规知多少、第二个主题是文明礼仪伴我行、第七个主题是法制讲堂,第二十二八个主题是战胜挫折教育)等。主题确定后就要确定教育目标,教育目标对教育活动起着导向作用和聚焦作用,目标的制定要具体可行,如“战胜挫折”的教育,目标可定为:缓解学生沮丧的情绪;帮助学生从挫折中汲取教训;提高学生自信心。
2.备活动课课题。
课题是主题的集中反映。有的明确表明了教育目的和教育的价值导向,如“认识自我,树立信心”、“成长路上感恩有你”等;有的课题以德育主题为依据另拟班会题目,作为活动课的课题,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文明礼仪伴我行”。这种课题浅显易懂,在主题德育活动中更容易表现真实自我,畅谈自己真实的感受,不露教育的痕迹,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有些课题从学生的角度设计,如:“我欣赏的男生女生”、“对学生使用手机的看法”。这类课题使学生处于当事者的位置进行思考。
3.备活动课内容、形式及过程
这一部分是准备工作的关键环节。因为,好的活动设计能够激活存储在学生大脑中的相关经验,能够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得以显现,能够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能够有利于学生学会沟通、学会合作、学会处理关系。其中,教育内容是教育主题的展开。活动形式的确定主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形式为内容服务,要体现教育性;第二,符合学生的年段特点;第三,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具体活动形式主要有:游戏、情景短剧、观摩电视短片或动漫片、角色扮演、叙述一件事情或讲故事、讨论、生活实践等。
4.备活动课环境、教具及课件。
环境设计要为教育主题服务。首先是黑板的版面设计,版面设计是一种艺术,不同的教育主题有不同的版面设计。好的版面设计能够烘托气氛,帮助人理解主题。环境设计还包括空间设计。以往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教室里是一排排桌椅面向讲台。作为活动课,学生要有活动的空间,根据需要有时可坐成“U型”,有时可围成圆圈,有时分小组围坐。此外,还要准备活动课所必需的相关材料及多媒体课件等。
5.备活动课教案。
教案包括:活动课的课题、活动目标、方法、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课的小结反思及效果评估等。
三、主题德育活动课的实施效果
经过一年多的实验与推广,主题德育活动课已成为我校班主任对本班学生进行教育的有效载体。其效果主要体现在:
1.激发了学生道德学习的兴趣。
主题活动课给学生提供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学生全员参与、全身心参与到课堂上来,表现出极高的积极性,使主题班会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我们曾在部分班级调查学生对主题德育班会的态度,百分之九十的学生对主题德育班会感兴趣,认为比传统的灌输式、说教式的班会所起到的教育效果明显。
2.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传统主题班会缺乏“活动体验”的教育方式,因而难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和自身经验,其结果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学生掌握了道德知识却没有相应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学生在感觉到有约束的环境下,“不得不这样做”,在感觉到没有约束的情况下,就“自由自在”,因此,这样的德育可能会培养出知行不能做到统一的“人格分裂”者。主题德育活动课强调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受教育者形成与一定道德规范相一致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及道德信念等,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3.为学生积极地适应社会生活奠定基础。
主题德育活动课创设的教育情境取材于社会生活及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在其情境中进行着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积累着对生活的理解和反思,掌握了积极适应社会生活的技能,学会在不同的情境中如何去正确行动。
主题德育活动课活动关注主体,以生为本,承认、尊重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主张把德育活动全过程交给学生,使学生在活动全过程中主动思考求得发展,具有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特点,主张在各类教育活动中,自然渗透、潜移默化,一切德育活动围绕学生而展开,不断完善学生独立人格,实现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和谐、自由的发展,实践证明,主题德育及主题德育活动课活动是一个提高高中学生道德水平和培养其道德能力的行之有效的载体。
我校倡导主题德育活动课,是因为我们期盼以此促进学生道德的养成、心灵的成长,引导他们在成就自己幸福人生的同时共同致力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我们通过主题德育活动课教育,是让教育融化在了每个细节里,镌刻在我们每位师生的心坎上。育人的道路上没有终点,放眼望去,用心畅想,我校主题德育活动课的探索之路还将很长很长。我们必将咬定青山不放松,意气风发齐努力,因为,我们相信活动的育人力量!
论文作者:闫军杰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7月总第19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3
标签:主题论文; 德育论文; 学生论文; 活动课论文; 班会论文; 道德论文; 课题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6年7月总第19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