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第四人民医院 山东 淄博 255000
[摘要] 目的 探讨CT及MRI对脊柱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016年5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60例脊柱结核患者CT与MRI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种检查手段的影像学表现及检查结果。结果 MRI检查对硬膜囊肿、椎旁出现肿块、脊膜强化、韧带扩散检出率均高于CT检查,钙化检出率低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CT检查相比,采用MRI检查手段可更清楚的呈现脊柱结核的影像学表现,对疾病具有较高的检出率,但在钙化诊断方面CT检查更具优势。
[关键词] 脊柱结核;CT;MRI;诊断价值
脊柱结核具有隐匿性强、病程长等特点,且在患病早期无明显临床表现,因此不易被察觉与诊断[1]。目前,手术为临床治疗该疾病常使用手段,而早期诊断对于减少手术致残率、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均有着重要意义[2]。本研究就CT及MRI检查手段对脊柱结核的诊断价值进行探讨。具体信息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6年5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60例脊柱结核患者CT与MRI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17-69岁,平均年龄(42.36±2.19)岁;病程1-7年,平均(4.28±0.91)年;结核部位:胸腰段17例、胸椎段15例、腰椎段12例、腰骸段9例、颈椎段7例。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观察及CT、MRI检查确诊为脊柱结核,且伴有不同程度的腰疼、乏力、腰背不适等临床症状。
1.2 方法 选择16层螺旋层CT机进行CT检查,设置球管电压为130kv,电流在140-180mA范围内,层厚为3-5mm,间隔距离在1-2mm左右,随后对病变椎体及其上下相邻椎体部位进行扫描,并采集容积,由工作站进行MPR重建,同时对病变部位进行观察与分析。选择迈瑞Megsens3600.35T永磁性磁共振成像仪,同时使用脊柱线圈进行MRI检查,矢状位采用SE(自旋回波)序列,T1WI段TR、TE分别为440ms、16ms,T2WI段TR、TE分别为2559ms、128ms;横轴位T2WI段TR、TE分别为4041ms、96ms,部分情况特殊患者必要时可对其进行增强扫描,造影剂选为Dd-DTPA,将静脉推注剂量定为0.1mmol/kg。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影像学表现并比较检查结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影像学表现 经CT检查显示椎骨骨质受到破损,存在圆形或不规则的骨质缺损现象,且边缘位置较毛糙。MRI检查显示椎骨位置处的骨质伴有破损迹象,同时在T1WI段表现为中低信号,T2WI段则表现为高信号,对于累及全椎体病例患者可发现椎体产生楔变形,且在临近椎体处伴有嵌入现象,同时在T1WI段表现为中信号,T2WI段则呈现高信号。
2.2 检出率 MRI组检出硬膜囊肿39例,椎旁出现肿块52例,脊膜强化37例,韧带扩散41例,钙化8例,检出率分别为65.00%(39/60)、86.67%(52/60)、61.67%(37/60)、68.33%(41/60)、13.33(8/60),CT组检出硬膜囊肿13例,椎旁出现肿块31例,脊膜强化11例,韧带扩散15例,钙化35例,检出率分别为21.67%(13/60)、51.67%(31/60)、18.33%(11/60)、25.00%(15/60)、58.33%(35/60),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941、17.232、23.472、22.634、26.421,P<0.05)。
3 讨论
脊柱结核因淋巴结核、肺结核等疾病所引发,其病情发展缓慢,患者多伴有疲倦、消瘦、低烧等临床表现,严重时还可出现贫血症状,且随着病情进一步蔓延患者腰大肌还会出现脓肿现象,对其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3]。在临床诊断中,因脊柱结核患者于发病早期无明显症状极易造成误诊、漏诊现象。因此,探寻一种能够有效鉴别诊断该疾病的检查手段对后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4]。
本研究结果显示,MRI检查对硬膜囊肿、椎旁出现肿块、脊膜强化、韧带扩散检出率均高于CT检查,钙化检出率低于CT检查,表明与CT检查相比,MRI检查可获得更高的检出率,但在钙化诊断方面CT检查的敏感性更高,究其原因可能在于行CT检查时可较好的呈现出椎体不同位置处的溶骨性及损坏部位的坏死骨碎片,并且能够确定冷脓肿范围,于此同时还可使用穿刺活检对患者病情进行鉴别诊断[5]。而MRI对硬膜囊肿、椎旁出现肿块、脊膜强化、韧带扩散的检出率更高在于MRI对蛋白含量及水分子具有较高敏感性,可及时发现椎体骨折前的变化情况,此外,MRI对组织结构具有较高分辨率,加之多平面成像、多参数的功能,对于病变部位显示、选择治疗方案及评价临床疗效方面均有着重要指导意义[6]。CT与MRI两种影像学检查手段对于脊柱结核的诊断均有着各自的优缺点,为进一步提高确诊率,临床可将两种检查手段联合使用。
综上所述,与CT检查相比,经MRI影像学检查可获得更高的检出率,但对于钙化的诊断可首选CT检查,临床使用时可采取联合诊断,以获得更高的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张鹤亭,吴永光,张勇刚,等.X线、多层CT、MRI影像检查对脊柱结核的诊断价值比较[J].中国CT和MRI杂志,2017,15(02):137-139.
[2]曾金光.脊柱结核CT和MRI影像学特征比较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7,15(01):116-118.
[3]孙文国,王迎春,常莉娜,等.脊柱结核影像学特点临床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17,30(09):70-72.
[4]邓瑞芳.CT与MRI影像学诊断脊柱结核的差异[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15,39(04):302-303.
[5]杨海青,段洪.脊柱结核病理及影像学形态多样性特征[J].实用骨科杂志,2015,21(05):473-476.
[6]张洪业,邓凯.脊柱结核CT、MRI诊断优势选择[J].中国医学装备,2014,11(01):92-95.
论文作者:司晓慧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3月上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27
标签:结核论文; 脊柱论文; 检出论文; 影像论文; 患者论文; 肿块论文; 囊肿论文; 《医师在线》2018年3月上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