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生产、促进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和基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农村论文,农民增收论文,核心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是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主要目标。中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增长绩效,但城乡发展是不平衡的,城乡差距没有得到有效缩小,近年来反而有明显的扩大趋势。通过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任务就是切实提高农民收入。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根本途径就是发展生产、增强农村生产力和产业支撑能力。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经营收入、农村非农产业经营或务工收入、劳动力外出务工收入等。要促进农民增收,一是要通过改善和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高附加值的现代农业,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提升农业增收能力。二是发展符合产业政策和当地比较优势的二、三产业,扩大当地劳动力吸纳能力,增加农民就地转移就业机会。三是通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改进培训等公共服务效能,提升富余劳动力外出就业的能力,提高农民外出务工收入获取能力。
在促进农民增收中,发展农业与农村产业具有重要意义。世界银行拉瓦里昂和陈绍华2005年的一份关于中国收入变化和缓解贫困的研究表明,1980-2001年间,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对缓解贫困虽然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大多数贫困人口获益主要归功于农村地区的发展;对全国范围内的缓解贫困工作而言,农村地区的经济增长要远比城市地区经济增长重要;农业要比第二产业或第三产业更为重要。蔡昉(2006)也指出,由于工业发展排斥就业的倾向、户籍制度以及其他一系列城市偏向福利制度、城市劳动力市场的歧视,以及农业和农村发展不足,导致我国城乡劳动力流动并没有有效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出现了劳动力流动和城乡收入差距同时扩大的现象。所以,在促进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让农民在转移中获得实质性好处的同时,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对提高农民收入和整个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将发展生产摆在首位。
对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以下几个方面需要特别关注:
一是要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农业技术进步水平。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的过程,是用现代科技及装备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是用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的过程。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在于引进新的农业生产要素。从新的科研成果到应用于农业生产成为新的农业生产要素,需要有农业科学研究、农业科技推广及对农户的宣传、教育和培训等等一系列程序。而由于农业科研、教育和培训具有典型的公共物品的“外部经济”特性,对于农业科研活动特别是基础性科研活动,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农业科研活动的外部性、溢出效应更加明显,公共物品特性更加明显。而农业科研能力的培养对农业技术扩散效果的提高至关重要,因为农业技术有很强的生态适应性要求及相关条件要求,很难有直接可以利用的“先进技术”,农业技术扩散需要将技术“本土化”的农业研究能力。因此,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水平,首先要创造良好的农业科技研发政策环境,保证研发机构或部门的投资回报。同时,加大对具有显著外部性和公共产品特性的农业科研环节的公共财政支持力度,真正促进农业科技研究开发能力,扩大农业科技存量,同时,改进农业科技推广制度,提高农业生产者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
二是要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增加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范围和力度,增强对农田水利、耕地质量改进、土壤能力和生态保护等方面支持,扩大对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防灾抗灾能力,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增产和增收基础。农业基础设施状况也是影响农业技术创新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如速水-拉坦的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所阐明的,农业技术扩散和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应该是互补的、相互加强的,农田基本水利等条件的改善是农业技术有效扩散的前提条件。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如灌溉系统的发展)、改进也具有类似于新技术的开发推广。一项灌溉系统的使用者越多,构建成本将容易分摊到众多的使用者身上,从而单位构建成本越小。反之,构建成本越大,事实上,这项设施最终不能得以构建。因此,政府有必要投资承担具有公共物品性质的农业基础设施的构建。
三是要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健全风险防范机制,促进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鼓励农民参与创业与发展多种经营,是全面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开展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但是,农业与农村产业结构变化具有内生性,即农户创业、产业与具体项目的选择,以及农户家庭经营结构变化,不可能完全脱离整个经济环境和农户收入、物质资本积累与人力资本积累水平的约束。从微观经济主体即农户角度来看,农业及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就是改变原有的品种、生产项目,选择新的品种、项目或产业,如原来种植传统的粮食作物改为种植商品化的经济作物、种植果树、蔬菜等,原来以高产为主的技术改为以优质和安全为主的技术,原来以种植业为主改为以养殖业为主,原来以农业为主改为以多业经营或发展自营工商业为主,等等。然而,新品种、新项目、新产业的选择和发展,要求农户有资金准备和物质资本积累,同时需要有应对和抵御产业失败风险的能力。在农村金融市场不完善、农业保险和农户对付风险手段缺乏的情况下,农户产业创新和项目选择必然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改革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促进多种所有制、多种组织形式农村金融组织的建立与发展,建立有效的农村自然风险、动植物疫病防范和控制机制,是优化农业与农村产业结构的必然要求。
四是要通过农业产业化组织创新,促进农户与市场的连接。在20世纪90年代,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一般认为农业产业化包括三个方面的变化:(1)农业加工、分销、农业投入品供应部门的扩展;(2)农业与关联企业之间联系制度与组织结构的变化,垂直协作越来越重要;(3)伴随而来的农业部门的变化,如产品结构、技术结构、部门结构及市场结构的变化。因而农业产业化实质就是产业创新和扩展导致生产结构变化、产业分化和重组导致产业组织变革。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合作社、协会)与农户垂直协作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对解决小农户和大市场的矛盾具有重要意义。“订单农业”(合同农业或契约农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种重要形式。发展“订单农业”,促进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有机结合,是促进分散农户进入市场、引进新技术和新的生产要素、提高农业生产率进而提高农业收入和增加福利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业支撑的重要方面。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一份报告指出:管理良好的订单农业既可以提高生产者的收入,也可以给投资者(农业龙头企业)带来高额利润,并可减少双方的风险和不可靠因素。管理好的合同农业能把小农业部门与推广咨询、机械化、种子、肥料和信贷等渠道有效地联接起来,还可把小农与有保障的、有利可图的产品市场联系起来。促进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促进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促进订单农业等产业化组织的创新,为农户提供有效的产前、产中和销售服务,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五是要促进农民创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在用地、税收、金融、水、电、审批手续等方面,营造宽松的环境,鼓励和促进农民创业,提高农民经营收入。推进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和健康发展,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业,增强其对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标签:农民论文; 农业论文; 新农村建设政策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农村论文; 农业产业化论文; 三农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