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能力:一种不容忽视的主体能力_动物论文

虚拟能力:一种不容忽视的主体能力_动物论文

虚拟能力:一种不容忽视的主体能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能力论文,不容忽视论文,主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虚拟能力释义

何谓虚拟能力?简略地说,虚拟能力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超越现实性的主体能力。但要理解这句话,得先弄清楚这里的虚拟、超越和主体能力的基本意思。

“虚拟”一词早已有之。在文学修辞、英语语法、科学技术等领域也经常使用,但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凸现出来,备受关注。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诠释,致使其歧义丛生,见解各异。虚拟的多义性,虽然给我们带来了理解上的困难,但这也表明虚拟本身就是一个开放性的话语,那种试图寻求唯一最终答案的思维和做法应该摒弃。反思一下虚拟之所以在今天成为热门话语,备受瞩目的原因,不难看出虚拟的凸现是脱离不了信息技术尤其是电脑网络数字化等技术的背景。因此,这一背景便构成了我们理解虚拟的现实纬度。但是,如果仅从这一纬度去理解虚拟,那么,我们所获得的只是对其技术层面的理解,而不具有哲学的一般性。同时,虚拟的人性意蕴也被遮蔽了,因为虚拟说到底是人的虚拟。因之,现实语境、哲学层面、人性关涉便构成我们对虚拟理解的三个维度。由此出发,再综合考察国内外学术界关于“虚拟”的各种理解,我们可以把虚拟看成是一个表征人“对现实性的超越”的哲学范畴。

而“超越”,按其汉语的字面意义,是指“超出”、“超过”,表现为对既有状况或既定规范的“突破”。在西方哲学中,“超越”虽然在不同哲学流派、不同哲学家语境下,内涵有所不同,但大多数哲学家都把它看成是超出某种界限之意,而不是将其全盘否定。其实“超越”,我们可以从多个视角对其进行审视:从性质上看,它既是对被超越的东西的某种否定,又是对被超越的东西一种继承和发展;从其内容上看,既包括物质上的超越,又包括精神上的超越;从其超越的对象上看,既体现为对外在的自然、社会的不断突破,又体现为自我的不断提升。从其涵盖的领域看,既体现为一种观念的超越;又体现为一种实践(现实)的超越。观念的超越,是指在抽象的思维活动中对现实性的超越,即概念的非现实性重构;实践(现实)的超越是指在实践活动中感性表现出来的对现实性的超越。从其所凭借的中介看,它又分两种:一种是通过语言文字符号中介来进行的超越,一种是通过0-1数字代码来进行的超越。至此,我们可把虚拟定义为通过符号中介来实现对现实性超越。

这里的“主体能力”是马克思从哲学角度研究人的能力时的用语。在他看来,主体能力作为“人的本质力量”,实际上是一种社会性力量。主客体的对象性关系的建立“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主体活动的产物,是“人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可见,主体能力是潜在于主体内部、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在主客体对象性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客观的能动力量。也可以说,主体能力是主体具有的为满足自己社会需要而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对象性活动的内在可能性。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虚拟能力它不是主体机械地反映现实的能力,而是一种利用符号化中介系统超越现实性的主体能力。

二、虚拟能力的生成

1.虚拟能力生成的生物学基础

从“超越”的角度来看待虚拟能力,它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能力。为什么动物不具备这种能力呢?从进化的角度看,这是由于大自然的“偏爱”使得它们的生理基础的不同而导致的结果;从哲学人类学上看,这是因为动物是特定化的存在物,而人是非特定化的、未完成性的存在物的缘故。

生物学和进化论告诉我们,所有生物物种的生理结构和行为动作,都是由该物种中的生理机体的遗传和生物机体与周围环境的适应性活动来决定的。新的生物物种的产生除了生理上的原因外,主要是出于自然环境改变所形成的“压力”而导致的“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物种的生存和发展,是因为它在生理和行为上能适应周围环境即“适者生存”;生物物种在进化系统的序列中越高级,它就越有更多、更复杂、更灵活的生理反应和行为反应系统去适应周围环境,因而它就越有竞争的优势和更多的生存可能。人类在生物进化序列中之所以高于其他别的任何生物,就在于人比别的生物有更多、更复杂、更优越的适应能力和适应形式。人之所以能独形成比别的生物有更多、更复杂、更优越的适应能力和适应形式。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人和人的祖先的机体、生理和行为与环境之间是一种弱本能化的关系,即非特定化的关系,而其他动物与环境之间是一种强本能化的关系,即特定化的关系。由于动物机体器官的生理构造和功能是特定化的,这使得它们适应环境的整个系统模式是相对固定不变的,可塑性极小。它们只能通过改变自身的机体去顺应变化着的环境条件,而无法有效地改变环境,更不可能通过创造新的环境去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如果动物自身机体的本能调控能力不能有效地应付和适应变化着的环境,这类动物就会因不能与周围环境保持必要的平衡而绝种。

2.虚拟能力生成和发挥的根本途径

虚拟能力是为人所独有的。人在作为一种未确定化的、未完成的存在物时,已具备了虚拟能力生成和发挥的生理基础,但是,要把这种潜在的虚拟能力变为现实的主体能力,则是在“人”成为真正的人之后,而且,还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凭借一定的条件,这其中最为根本的是就劳动(实践)。因为是劳动(实践)把“人”从动物提升为人。

“人”猿相揖别后,是怎样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呢?马克思认为,这是人自己创造的结果。“人,作为人类历史经常前提,也是人类历史经常的产物和结果,而人只有作为自己本身的产物和结果才成为前提。”恩格斯更明确地指出:是劳动创造了人。他说,劳动对于人类形成的作用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人本身。他指出,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还是劳动的产物。手并不是孤立的,由于生长律的作用,随着手的发展,类人猿的机体,四肢逐渐变成人的机体、四肢,类人猿不发达的猴头得到改造,逐渐学会发出一个个清晰的音节,语言也从劳动中产生出来了。“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重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猿的脑髓逐渐变成了人的脑髓。”于是人产生了。

劳动(实践)不仅是实现了人对动物超越的根本途径,而且也是虚拟能力生成和发挥的根本途径。但它必须和人的思维和意识结合起来才有可能。

3.虚拟能力的生成和发挥的前提条件

任何实践活动(劳动)都是对象化的活动。而人的对象化活动表明,人得首先有意识和自我意识,借此把自己和自己的生活区别开来,把自己当作主体,把自己的生活当作对象。动物由于没有自我意识,所以不能把自己和自己的生活活动区别开来,把自身和自己的生活当作对象。马克思指出:“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本身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或者说,正是因为人是类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是对象。”可见,人与动物的区别,实质上是两种不同的生命活动的区别,即人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的,而动物则是无意识的生命活动的,所以人才是对象性的存在物,动物则不是对象性存在物。

4.虚拟能力生成和发挥的内在动力

人和动物一样,都有肉体生存的客观需要。但是,动物的这种需要,是本能的,无意识的,需要和需要的对象直接同一。它的满足需求的过程是自身机体的无意识的适应性反应过程,毫无目的性可言。而且,这种需要满足的方式及其实现的过程,都是特定化了的,几乎千古不变。而人的需要,即使是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也都是自我意识到的需要,并将这种需要转换为人的欲念、目的、动机等以主观的形态存在着。由于现实环境中,并不天然具备一切现成的需要对象,人们便在目的和动机的驱使下,用自己的行动来改变既成事物原有的样态,创造出自然界原先没有将来也不会天然生成的事物来满足自身需要。这样,人在自己的需要的满足方式和实现过程等方面都与动物有了质的不同。

更进一步,人的需要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人不但有肉体的生存需要,还有享受需要和发展自身的需要;不但有衣食住用等物质需要,还有追求内心满足、享用文化、发展智慧的精神需要;不但有维持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还有维持和发展整个社会、整个人类的需要;不但有追求现实的、可望可及的需要,而且还有追求自我实现、主观想像,甚至是虚幻的、可望而不可及的需要。同时,人的需要有始终处于变化和扩展之中。人的需要是无止境的,需要满足了,还会产生;同时,满足需要本身也会不断产生新的需要。“由于人类本性发展的规律,一旦满足了某一范围的需要,又会游离出、创造出新的需要。

摘自《江淮论坛》(合肥),2005.4.79~84

标签:;  

虚拟能力:一种不容忽视的主体能力_动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