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合作、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上海和长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国际研讨会综述_城市经济论文

加强合作、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上海和长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国际研讨会综述_城市经济论文

加强协作 共同发展 共同繁荣——上海及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发展国际研讨会观点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长江论文,上海论文,共同发展论文,国际研讨会论文,三角洲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上海海外联谊会、上海市欧美同学会、上海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和上海市海外交流协会举办的第三届中华学人与21世纪上海发展国际研讨会于2002年7月25日至27日在上海锦江饭店开幕。本届研讨会的主题为“上海及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发展”。来自美国、法国、日本和北京、江苏、浙江、上海等地的15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上海市市长、研讨会组委会名誉主任陈良宇在开幕式介绍了上海新一轮的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和长江三角洲两省一市近期加强合作与交流的情况,表示期待着国内外专家学者、企业界人士在这次研讨会上带来更多的信息和宝贵的经验,这正是迈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上海迫切需要了解和借鉴的,也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共同繁荣和发展所迫切需要了解和借鉴的。开幕式后,中外专家学者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就上海及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合作与发展发表了各自的见解,这些观点具有重要的启迪与借鉴意义。现将他们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上海今后城市发展的定位

今后5到10年是上海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是加快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的重要阶段。在上海今后的发展中,城市功能应如何定位,成为研讨会上专家学者普遍关注的问题。著名社会学家、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认为,应在一个宏大的格局下讨论上海和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他说,东亚地区将成为全球一个重要经济区域,长江流域是这个大区域经济中的一部分,其经济中心应该落在上海。上海应该在更高层次上,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观点出发,考虑成为长江流域的贸易、金融、信息、科技、运输中心。也就是说,应该把贸易、金融、科技、信息抓上去,而把层次比较低的工业分出去,一层层地分出去,同时,要充分利用贸易、金融中心的力量,把腹地一层层地带动起来。这样的上海,就能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龙头。换句话说,要使上海在经济上成为长江三角洲和沿江地带工农业商品总调度室或总服务站。

浙江省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卓勇良希望上海提供更广宽、更高层次的服务。他说,长江三角洲地区与上海的关系,正在悄悄地发生着一系列深刻的变化。首先是与上海的发展差距日益缩小。杭州市区和宁波市区的人均GDP均已超过上海全市的平均水平。其次是与上海的产业联系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第三是江浙两省已取代上海成为我国日用工业品和组装加工产品的生产基地。就目前来说,上海已不再具有日用工业品等传统产业的竞争优势,但这不意味着上海要放弃已经形成优势的汽车、钢铁等产业,如果有条件,这些优势还应该进一步强化,加快其发展。但与此同时,上海很可能需要在发展战略上具有强烈的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发展取向。江浙两省希望上海提供更广宽、更高层次的服务。两省已经不再满足于取得原材料、市场、传统技术等,而是希望得到高新技术、信息、资本市场、国际市场、物流等方面的服务。江浙两地GDP合计高达1.5万亿元,人口超过1.3亿人,是上海大都市可以充分依靠的巨大腹地,是上海大都市赖以发展的基础。加强向江浙两省提供更高水平的服务,是上海的比较优势。

二、关于探索建立长江三角洲地区协调管理机制

加强地区协作,促进共同发展,是本次研讨会的主题,因而探索建立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协调管理机制,成为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谈论的焦点话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说,在上海及其周边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江苏、浙江两省积极准备接受上海辐射的形势下,亟需探索城市地区的协调管理机制,积极引导区域空间结构和组织形式的良性发展。目前,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市场调节能力在逐步加强,但区域的行政调节组织尚待发展。国内外大城市地区发展的成功经验和趋势说明,关键是要积极推动区域统筹管理,兼顾多方利益,谋求协商解决种种棘手的区域问题。现有的长江三角洲由三省市计委牵头的协作办公室或省市政府间的非定期会议,苏浙沪三省市经济发展座谈会制度,仅仅是对话性合作,今后要进一步将“对话性合作”引向“制度性合作”。他认为,综合管理手段措施的建立,大城市、特大城市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对每一个城市而言,要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利用区域网络的有利条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而不能等、靠、要。

江苏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颢瀚以利益为切入点,说明建立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间协调机制的重要性。他说,江浙沪两省一市之间利益的趋同性,是互相之间合作的基础和动力,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相互之间的利益矛盾又对彼此之间的合作产生制约。由于缺乏城市间的协调机制,往往造成产业结构重复、港口建设无序分散、引资恶性竞争等情况发生,表面上这些是由行政区划造成的,但实际上是缺乏利益协调机制。因此,有必要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在统计体制、税收体制、金融体制等方面都要进行改革。上海伯里克管理学院副院长夏善晨则从市场与政府关系的角度,提出要淡化政府行政区域管辖和经济政绩,限制和打击地方保护主义,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把经济发展的区位选择权归还给市场,在全球化需求之下,实现区域互动与融合。

三、关于提高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整体竞争力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最重要的经济贸易区域,在全国经济发展中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也应该看到,这一区域在新一轮的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制约因素,如产业结构调整面临较大的冲击,可持续发展战略对推进工业化的制约作用不断加强,地方保护行为和重复建设等。可见,长江三角洲要在今后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必须采取措施提高区域的整体竞争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李善同对提高长江三角洲地区整体竞争力提出6条对策:1、加强沟通区域之间联系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区域一体化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区内港口、公路、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条件的改善。2、加强区内的整体规划功能。即需要超越行政区划的界限对经济区的功能进行整体规划,统筹安排。3、引导和鼓励区域内的产业分工、转移与调整,促进区内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的合理化。4、实现区内政府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统一化,努力构建一个具有统一标准的规范化的公共服务体系,使区内的服务形成特色,达到一流。5、加强区内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方面的协调。6、打破地方保护,促进区内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通过区域内部的统一协调,确保形成区域内部的统一大市场,促进区内以及与区外之间的交流合作。

四、关于抓住机遇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进一步发展

针对近年来台湾一些半导体、电子企业落户上海及周边地区,美国时代创投公司董事长、哈佛大学副教授马启元认为,台商半导体与电子产业的西进是发达国家工业制造西进的前序,意义深远。经过20年的发展,以新竹园为龙头的台湾半导体企业已占据全球芯片代工市场的70%、全球PC及辅助产品制造业的一半。由于环境及成本等考虑及大陆政策的及时支持,台湾这批企业,即全球IC/PC制造业的半壁江山正在逐步移进长江三角洲。可以预见到,未来的7-10年里,上海地区将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个IC产业基地及亚洲的电子产品制造基地。这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机遇。因此,要抓住台商西进机遇,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需要在政府服务意识与效率、税收与土地效率、基础设施与配套服务、产业配套与市场接轨、人力资源组织与成本、社会法制与生活环境等方面不断加以改进。

而要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必须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提升长江三角洲开放水平。对此,江苏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助理巡视员、研究员张锋提出三点建议:一要抓住经济全球化产业结构大调整的机遇,结合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情况,提升利用外资的水平。全球制造业正在向亚洲转移,长江三角洲有可能成为中国沿海地带和全球的一个制造业中心。要发挥该区的技术经济优势,通过利用外资,率先实现产业升级。二要从全球化的视野出发,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全面参与国际贸易,建立长江三角洲与全国乃至全球生产与信息系统紧密联系的有较高生产效益和稳定出口市场的出口生产营销体系。三要在外贸投资方面与跨国公司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充分利用自己的人才优势和市场优势,以及较强的工业基础,在相对平等的基础上与跨国公司合作,充分利用自己的科技经济优势拓宽与跨国公司合作的渠道。

五、关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及城市建设的统一规划

如果说就经济而言,单独一个上海还不足以成为世界城市,那么上海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一起就可以列入世界城市群。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郑时龄教授认为,长江三角洲是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已经成为继美国的大西洋滨海城市群、美国的五大湖地区城市群、德国与荷兰的鲁尔—莱茵河下游地区、日本的东京湾城市群、日本的关西城市群之后的世界第六大城市群区,这个组团式的城市群已经形成了“簇群经济”。作为重要的国际城市群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经成为第三等级的世界城市群,亦即重要的地区中心城市群。为此,应当加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统一的区域规划,合理布局,互相取长补短,加强协作。国际上的许多大都市都有城市联合体或大都市区的行政单位或协调机构,我们可以吸取这方面的经验,改变目前松散的合作关系,更紧密地促进城市簇群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来自美国、法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域的专家学者针对城市规划中一些理论与实践问题发表了各自的见解。法国城市规划建筑师、原法国政府装备部视察员德鲁斯回顾了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末巴黎城市规划的历史,阐述了城市规划要有前瞻性,要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纽约市管理与预算办公室总建筑师李思贤介绍了"9.11"事件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和灾难后对纽约城市规划所进行的反思。美国旧金山市首席城市工程师哈兰·剀利侧重说明了经济发展与社区价值对旧金山地区发展的推动。

六、关于发挥上海中心城市的地位

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上海无疑具有中心城市的地位。这一中心地位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把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花旗银行上海分行行长黄晓光说,上海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必须做到两点:1、整个市场要开放;2、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还要建立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制定人们能理解的法律。还需要大量的支持性行业,如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帮助银行进行运作。还需要有学历、有经验,具有国际经验的人才。这方面可以从国外吸引一些有才能、有经验的人才到上海来。上海市人民政府协作办副主任姚兆年介绍了上海国内合作工作的组织构架和近年来工作举措,分析了上海发展与国内合作的关系:1、国内合作是推动上海发展的重要“引擎”;2、国内合作是上海对内开放的主要形式;3、国内合作是上海服务全国走向世界的客观需要。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今后的探索方面:发挥上海中心城市的地位,培育上海的产业组织功能,使上海形成产品的“定单”中心、技术的研发中心、要素的集散中心、企业的“头脑”中心、制度的创新中心。

七、关于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

来自花旗银行、上海对外服务公司、上海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华东师大人口研究所、澳大利亚三联集团公司、哈佛大学商学院的人力资源部的学者和专家,就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问题发表了各自的见解,他们认为:1、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相互作用是推动上海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根本动力;2、在中国进入WTO背景下,人力资本的运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外资企业人才需求量大、质高,提出了人才本地化的战略要求;3、在新的形势下,外资企业在人才管理方面正发生深刻的转型:出现由管理型向主体型,由雇佣型向合作型转变的趋势;4、人才的国际迁移(人才的国际流动)出现了新的规律和动因,人才向中国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5、人力资本的整合。包括内外人才资本整合、国内各地区人才的整合和各种不同管理方法的整合。在谈到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大家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1、人才发展成长的环境制约因素;2、体制制约因素;3、机制方面的因素。针对这些问题,大家建议:1、不可盲目引进人才,而是要考虑把适当的人才放到适合的岗位。2、要认识到国际化人才与人才的国际化是不同的概念。

在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还就文化竞争力、能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前副总裁、美国百人会常务理事、百人会文化协会主席杨雪兰说,当工业、技术和环境都已成为21世纪城市发展的重点时,要真正达到一个先进的国际性的城市,像伦敦、巴黎和纽约那样,必须有其文化的延伸和影响。上海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历史,并且已经开辟了特定文化基础的通道。上海要成为世界级城市,需要的是有一个全面的、战略性的计划去推动和促进其充满活力的和独创的文化,从而显示上海在中国的独特的位置并显示中国在世界的独特的位置。上海社会科学院瞿世镜教授作了《沪港文化竞争力比较》的发言。他说,文化竞争力是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目前香港文化竞争力优于上海,但是上海潜力不小,正在急起直追。城市文化类型和发展道路不同,沪港之间的文化竞争,决非仅是博弈,而是相辅相成的优势互补。这两个城市必定会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发挥越来越强的文化辐射作用。而在文化发展方面,上海需要向香港虚心学习之处仍然相当可观。上海乐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裁谢红在发言中提出要发展个性化、系统化的旅游信息服务,做到区域性的旅游信息共享,促进上海国际旅游。专家学者们还就能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探讨。

标签:;  ;  ;  ;  ;  

加强合作、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上海和长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国际研讨会综述_城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