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对财务会计的冲击及其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通货膨胀论文,财务会计论文,对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摘要 文章论述了通货膨胀的主要模式和对财务会计的冲击,并提出了应付通货膨胀的对策。
关键词 通货膨胀 物价指数 利润。
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出现过三次通货膨胀。第一次是在1985年,全国零售物价指数上涨8.8%。第二次是在1988年和1989年,物价涨幅分别达到18.5%和17.8%。第三次是在1994年至1995年,1994年物价涨幅达到建国以来的最高峰为21.7%,1995年为14.8%。按国际上通行的看法:8%以下为低度通货膨胀,8%—13%为中度通货膨胀,13%—30%为严重通货膨胀,30%以上为恶性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对传统的财务会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研究通货膨胀对我国财务会计的冲击及其对策,是摆在广大会计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通货膨胀对财务会计的冲击
1、使会计信息的质量大为降低。会计信息质量的评价标准有两个:有用性和如实表述。所谓有用性是指为现实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用户提供有用的信息。有用的信息必须是与决策相关的信息,应该具有预测和反馈价值。在通货膨胀条件下,币值持续下降,按历史成本原则反映的各期会计信息失去了可比性,并且与现实的经济环境不相适应,而这样的信息对预测、决策而言,可用价值极低,甚至会造成误导。所谓如实表述即要求会计信息具有可靠性。历史成本有据可查,可以验证,形式上具有可靠性,在物价平稳时也确实如此。但在持续的通货膨胀下,资产的历史成本与现行价值相脱离,由此编制的会计报表就会失真。其形式上可靠,事实上并不可靠。因此,在通货膨胀条件下,按历史成本原则提供的会计信息其有用性和可靠性都较低,会计信息的质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2、不能保证固定资产的更新。固定资产使用期长,因此它受通货膨胀的影响也最大。这主要表现在按历史成本计提的折旧费小于更新固定资产实际需要的资金。所以,当固定资产服役期满而报废时,用累计已提取的折旧不能购回同样的数量的固定资产,从而无法实现固定资产的保值,企业的简单再生产也难以为继。
3、高估利润,增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传统的财务会计是按配比原则来确定盈亏的。配比原则是指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它是以历史成本原则为前提的。在历史成本原则下,收入是按出售商品时的现行价格计算,而成本、费用都是按历史成本结转的。如果物价比较平稳,同一商品的现行成本和历史成本比较接近,则用现行价格表示的收入与用历史成本表示的成本、费用相配比,可以说比较符合实际。但是,如果发生了持续的通货膨胀,就会造成利润高估,盈亏不实。高估利润的结果,一方面会使企业多纳所得税,另一方面有可能造成企业在利润分配方面作出不合理的或过多的分配,从而增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二、通货膨胀会计的主要模式
西方会计界为消除通货膨胀对会计的影响,经过几十年研究,提出了三种主要的通货膨胀会计模式。现简述如下:
1、一般购买力会计(亦称不变购买力会计)。即按照政府公布的一般物价指数,将历史成本财务报表数据进行调整、换算,使其按当前一般购买力重新表述,以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
2、现行成本会计。这一模式是以现行成本(现有资产的重置成本)为计量基础,以名义货币为计量单位的一种会计程序和方法。采用这一模式既可以以现行成本为计量基础进行日常的会计处理,也可以在会计期未按现行成本一次性地重编会计报表。但根据成本效益的原则,在实务中一般采取后一种处理方法。它与历史成本会计的显著区别:一是在计量基础上用现行成本取代了历史成本。二是需要确定持有利得。其特点:一、要区分货币性项目与非货币性项目。对后者要按重置成本进行调整;二、要将企业的盈亏分为“持有利得”和“经营利得”。会计期末要将非货币性项目按重置成本进行调整。在通货膨胀条件下,由此产生的重置成本大于历史成本的差额称为“持有利得”。而“经营利得”则是指销售时售价大于重置成本的差额。“持有利得”属于资本利得的范畴。不能用于分配。否则侵蚀了资本,使企业简单再生产难以顺利进行。只有“经营利得”才是真正的经营所得,才能用于分配。3、现行成本/不变购买力会计。该模式是综合上述两种模式后派生出的一种新模式。它不但以现行成本为计量基础,而且以不变币值为计量单位。
上述三种模式中,现行成本会计最为可取。一般购买力会计不能区分持有利得和经营利得,因而也不能正确反映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无法评价企业及其管理当局的业绩,这一模式也不符合成本效益的原则。采用这一模式,随着一个会计期间的完结,就要对历史成本财务报表数据进行一系列的调整、换算。当要比较的期间较多时,所发生的调整成本就相当可观,而且只要企业持续经营,这种调整就永无止境。现行成本/不变购买力会计在操作上,较为复杂难度较大。而现行成本会计则能比较客观地评价管理人员的经营业绩。通货膨胀条件下,企业利润由持有利得和经营利得所构成。持有资产会产生持有利得,持有利得的高低取决于物价上涨幅度。而经营利得的多少则是反映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同时,它也能提供更加相关的会计信息。因为现有资产的重置成本确定的依据是个别物价指数,而不再是一般物价指数。因此,它所确定的各项资产更能反映企业所拥有资产的实际现价状况,这就增加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相关性。正因为如此,现行成本会计模式已成为西方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如英、美、法、德、澳)流行的通货膨胀会计惯例,它代表了今后通货膨胀会计发展的趋势。当然该模式也有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是其主观性较强。因为重置成本的确定,需要大量的物价资料和进行一系列的复杂计算,而这些资料的取舍和计算方法的选用或多或少都会渗与人们的主观意志。
三、我国会计对通货膨胀的对策。
应付通货膨胀,较为理想的模式应该是现行成本会计。但当前我国会计管理与会计核算水平较低,会计人员素质不平衡,国家宏观调控机制及有关法规尚待健全,财政比较困难,暂时还不具备实行这一模式的条件。笔者认为,目前我国会计应该采取某些传统的方法,缓解通货膨胀影响:
1、存货计价采用后进先出法。通货膨胀期间,此法实际上是用当前的售价与最近的较高进价的成本相配比,从而可以减少利润计算的水分。这既贯彻了稳健原则,又可为企业获取一定的所得税利益,并且还可以部分地抵销通货膨胀的影响。
2、对固定资产实行物价上涨准备制度。针对当前不少企业由于通货膨胀造成资本补偿不足,固定资产实物更新困难的实际,可以考虑对其实行物价上涨准备制度。实行这一制度,首先要记录因通货膨胀发生的固定资产增值,增值额=重估价-原价=原价×当期物价指数/交付使用期物价指数-原价。其帐务处理:借记“固定资产——重估价增值”,贷记“资产重估价准备——固定资产价格上涨准备。”其次要补提增殖部分折旧。应补提折旧额=累计已提折旧×(当期物价指数/交付使用期物价指数-1),然后按累计已提折旧中制造费用与管理费用的比例,借记“制造费用”、“管理费用”,贷记“累记折旧”。
3、通过报表附注的形式消除部分通货膨胀的影响。通货膨胀降低了报表数据的真实性、可比性,同时也降低了其有用性。为了提高会计报表的质量,可以采用一些补充的方法(括号、附注等),部分地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如对价格波幅较大的存货,短期投资等项目,可以在按历史成本编制的报表中,以括号的形式注明其重置成本。而对销售成本、销售收入的增加则可以以附注的形式说明由于进货成本、售价的提高对其产生的影响。这些方法简单可行,既在某种程度上消除了通货膨胀的影响,又毋需付出多大代价。
上述方法只能部分地消除通膨胀的影响,只能起缓解作用,是一种权宜之计。要完全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较为理想的模式是现代成本会计模式。但该模式较为复杂,我国目前实行这一模式的时机还不成熟。
笔者认为,我国可在适当时机要求上市公司提供根据现行成本重新表述的会计报表,作为现行会计报表的补充。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普遍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但许多国家通常在通货膨胀率较高(如20%以上)时,要求大企业(如股份公司)提供现行成本会计信息作为历史成本会计信息的补充。在我国,上市公司相对来说规模较大,会计基础较为扎实,会计人员的素质较好,会计电算化的水平也较高。因此,选中它们作为编制补充报表的试点还是较为现实的。
从长远来看,我国的通货膨胀会计应采取现行成本会计模式。而该模式对有关历史成本信息的调整是以个别物价指数为依据的。我国目前还没有也不可能全面编制这一指数。笔者认为目前我国可先着手考虑编制行业物价指数的问题,从而为以后会计模式的转换创造条件。
标签:会计论文; 财务会计论文; 会计成本论文; 通货膨胀论文; 固定资产标准论文; 历史成本原则论文; 物价指数论文; 重置成本论文; 利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