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滨海医院 300480
摘要:目的:探讨预防性护理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16年4月-2017年11月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组,对照组进行传统护理干预,实验组开展预防性护理。比较两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护理前后患者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下肢血流速、焦虑心理;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结果:实验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下肢血流速、焦虑心理相近,P>0.05;护理后实验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下肢血流速、焦虑心理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防性护理在高血压脑出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改善血液流变学,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减轻焦虑心理,缩短住院时间,提升满意度。
关键词:预防性护理;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影响
高血压性脑内出血是神经外科常见的临床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主要由慢性高血压和脑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目前,随着高血压发病率的逐年增加,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发病率也在增加。手术治疗是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有效治疗手段,对挽救病人的生命和降低死亡率起着重要作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的临床严重并发症[1]。本研究分析了预防性护理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16年4月-2017年11月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组,实验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35-80岁,平均(59.24±2.92)岁。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35-80岁,平均(59.35±2.56)岁。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1.2方法
对照组进行传统护理干预,实验组开展预防性护理。①及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使其明确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危害和预防措施,纠正患者的错误认识,积极配合各种护理操作。做好心理疏导,尽可能缓解或消除紧张等情绪,树立治疗信心。②鼓励患者早期活动,并在其生命体征稳定48小时后开始功能训练。从床上功能位摆放到被动活动全身各个关节,再进行站立平衡、步行,上下楼梯等训练。运动时穿弹力袜等[2]。③严格遵医使用抗凝药物治疗,密切观察使用过程中的出血倾向,监测凝血时间等指标。避免穿刺下肢。使用化学刺激性较大的化学物质时,注意防止药物溶液的外渗,并在使用后立即用生理盐水冲洗以避免静脉炎。收集静脉血时,应尽量减少穿刺次数。④如果出现下肢肿胀症状,应及时抬高患肢以促进静脉回流并减轻肿胀。局部湿硫酸镁,不要加热和按摩。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护理前后患者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下肢血流速、焦虑心理(20-80分,得分越高则焦虑度越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
1.4统计学方法
SPSS18.0统计,计量资料予以t检验,计数资料则纳入χ2计算器进行检验,P<0.05显示差异显著。
2结果
2.1两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相比较
实验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如表1.
表1 两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相比较[例数(%)]
2.2护理前后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下肢血流速、焦虑心理相比较
护理前两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下肢血流速、焦虑心理相近,P>0.05;护理后实验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下肢血流速、焦虑心理优于对照组,P<0.05。如表2.
表2 护理前后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下肢血流速、焦虑心理相比较(x±s)

论文作者:赵男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6
标签:下肢论文; 高血压论文; 脑出血论文; 实验组论文; 患者论文; 静脉论文; 预防性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