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321医院 吉林白城 137000)
摘要:目的 探析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检验意义。方法 选择我院于2015年6月—2016年6月间接收的老年糖尿病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每周进行1次血糖检验,每3个月进行1次糖化血红蛋白检验,对照组根据自身意愿确定血糖检验频率,对比两种血糖检验方法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患者经定期血糖检验后,其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血糖控制总有效率达到了97.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老年糖尿病患者采用定期血糖检验,可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定期血糖检验;糖化血红蛋白检验
糖尿病是最为常见的一种临床疾病,多出现在老年人群中,糖尿病通常伴随着多种并发症,如眼科疾病、泌尿系统感染、四肢活动障碍等,这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如何有效控制血糖水平,规范患者行为是当前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1]。老年糖尿病患者除了要注意平常饮食和用药,还需要进行适当的锻炼,定期的血糖检验有利于患者了解自身病情的变化,对自身行为做出调整,有利于避免病情发展。为此,本文以我院于2015年6月—2016年6月间接收的老年糖尿病患者90例为研究的对象,分组探讨了定期血糖监测和不定期血糖监测对患者病情的影响,具体过程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5年6月—2016年6月间接收的老年糖尿病患者90例,将其随机分为2个研究小组。观察组患者共45例,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龄62—85岁,平均年龄(70.3±2.8)岁,病程时间2—18年,平均病程时间(8.1±3.7)年;对照组患者共45例,男性22例,女性23例,年龄60—88岁,平均年龄(72.5±3.0)岁,病程时间3—20年,平均病程时间(9.0±3.5)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程时间等资料上未表现出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选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进行检验,对患者皮下注射胰岛素,控制其血糖情况,若患者病情较为严重,血糖变化大,可采用雷兰GCMS检测方法[2],对患者的血糖情况进行全面检验,具体方法:征得同意后,于患者体内安装雷兰血糖监测仪;检测空腹状态下患者72h内的血糖水平变化,检测完成后,取出检测仪;通过信息提取器,将检测结果完整输入到电脑系统中,进行专业化的分析,明确患者的动态血糖值。观察组患者每周进行1次血糖检验,每3个月进行1次糖化血红蛋白检验,根据检验结果,结合饮食控制、胰岛素注射、运动锻炼、用药指导等,对患者进行科学血糖控制。对照组根据自身意愿确定血糖检验频率。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血糖控制情况评价标准: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值为4.4—6mmol/L,糖化血红蛋白<6.5%为显效;空腹血糖值为6.1—7mmol/L,糖化血红蛋白为6.5%—7.5%为有效;空腹血糖值>7mmol/L,糖化血红蛋白>7.5%为无效。控制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3]。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涉及到的数据均使用SPSS19.0软件来计算、处理,计数资料以χ2进行检验,以n(%)表示,计量资料以用t进行检验,以x±s表示,当P<0.05时,所得差异显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糖检验结果 观察组患者检验前的空腹血糖(mmol/L)、餐后2h血糖(mmol/L)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分别为(7.23±1.28)、(13.28±1.86)、(8.05±0.87),检验后为(6.24±1.06)、(11.32±1.15)、(6.22±0.57);对照组患者检验前的空腹血糖(mmol/L)、餐后2h血糖(mmol/L)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分别为(7.25±1.31)、(13.17±1.82)、(8.03±0.85),检验后为(7.17±1.01)、(12.75±1.28)、(7.94±0.62)。结果显示,检验前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三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控制总有效率 观察组中控制显效28例,控制有效16例,控制无效1例,控制总有效率为97.78%(44/45);对照组中控制显效15例,控制有效18例,控制无效12例,控制总有效率为73.33%(33/4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具有高发生率的老年性疾病,是影响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最大杀手。大部分老年患者都具有糖尿病的典型表现,即“三多一少”[4],但是也有少部分老年患者病情表现不明显,因此无法察觉自身病情程度的变化,这就延误了治疗的时机,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同时,不合理的饮食及生活习惯也会对患者的血糖水平产生直接影响,严重者还会导致低血糖和酸中毒,非常不利于疾病的控制。因此,除了科学的药物治疗,对患者实施定期的血糖监测也是十分重要的。
空腹血糖是检验糖尿病的一个基础指标,指的是在空腹状态下对患者的血糖直接进行统计和记录,反映出患者的基础胰岛素分泌情况,方便医生进行判断。但是受患者用药、运动、饮食、情绪等因素的影响,1次空腹血糖并不能有效诊断出患者的糖尿病程度,诊断限制较大。餐后血糖指的是在患者饭后进行血糖监测,检测的重点在于患者的糖耐量,这能够为患者的治疗提供有效依据。有关数据表明,若存在心血管并发症,那么患者的血糖值就越高,表明患者出现视网膜病变、中风、心绞痛、血栓性病变的几率就越高[5]。为此,应当将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两个指标一起作为检验的依据,这样才能实现动态性的监测。除此之外,还应监测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这样能够更好地监测血糖变化。
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采用了定期血糖检验的方法,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经定期血糖检验后,其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血糖控制总有效率达到了97.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数据表明,观察组患者在得知自身血糖水平的基础上,能够对饮食及生活习惯做出调整,这对疾病的控制有着积极意义。综上所述,对老年糖尿病患者采用定期血糖检验,可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旷,邓述欢,吴佩明.探究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检验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4,05(12):68-69.
[2]苗曼悌,黄贤凤.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检验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32(08):136.
[3]冯雪梅.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检验的临床特征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6,10(21):71-72.
[4]谢金湖.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检验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11(05):15-16.
[5]原晓芳.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检验的临床特征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61(33):164-165.
论文作者:王麟,王鹤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23
标签:血糖论文; 患者论文; 血红蛋白论文; 老年论文; 糖尿病患者论文; 统计学论文; 两组论文; 《航空军医》2017年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