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的围溶栓期护理问题及护理分析论文_曹媛

淮安市肿瘤医院淮安市淮安医院 223200

【摘要】目的:探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的围溶栓期开展临床护理干预的价值,以此为临床提供相关指导。方法:采取抽签法将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我院5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参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25例,两组患者均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其中参照组给予围溶栓期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围溶栓期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参照组护理前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参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数据对比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4.00%)例低于参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6(24.00%)例,数据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 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期间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全面改善其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高其整体生活质量,其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也相对较低。

【关键词】围溶栓期;脑卒中;静脉溶栓;临床护理

目前严重威胁生命以及健康的一种疾病就是脑卒中,在临床当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占比百分之八十,针对该种疾病的治疗与预防需进行早诊断、早治疗以及早期康复,临床多半采取溶栓治疗,其主要关键点在于越早进行溶栓治疗,对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情况就越好[1]。本次研究主要分析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进行溶栓治疗期间给予开展综合护理干预的价值。

1 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5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展开本次研究,病例选取时间: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分组方法:抽签法,组别:参照组、观察组。本研究已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与家属均知情同意,并自愿签署相关知情文件。

观察组25例患者年龄为32-67,平均年龄(45.78±2.43)周岁,男女分别为12(48.00%)、13(52.00%)例;病程为1至6小时,平均病程为(3.12±0.34)小时。

参照组25例患者年龄为31-68,平均年龄(45.81±2.45)周岁,男女分别为11(44.00%)、14(56.00%)例;病程为1至6年,平均病程为(3.12±0.34)年。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病程、年龄、性别、)对比无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

1.2 方法

参照组给予围溶栓期常规护理干预,给予患者建立2条静脉通道,选取留置针与健侧,1条用于治疗脑梗的药物,1条用于溶栓药物,同时避免出现下肢穿刺以及深静脉血栓情况,并给予患者临床生命体征进行实施检测,确保其呼吸性系统保持通畅[2]。观察组给予围溶栓期综合护理干预,①由于患者发病较急,入院后对其环境存在一定的陌生感,此时需主动与其进行沟通,对于意识清醒的患者需对其讲解溶栓治疗的可行性、危险性以及整体效果,从而消除患者自身恐惧心理,全面配合临床治疗[3]。②在其溶栓之前需对患者临床各项指标进行实施检测,排除一切可能对临床治疗造成影响的因素,待开始溶栓之后对患者实际病情进行全面观察,对其血压、自身意识以及瞳孔变化情况进行记录。③针对其临床并发疾病进行全面预防,当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后24小时出现呕吐或者头痛、反应迟钝等情况,则表明可能出现脑出血情况,需立即告知临床主治医师,及时给予采取应对措施[4]。④待其溶栓治疗之后,为患者营造良好的病房环境,采用床挡给予保护,避免发生坠床事件,另外给予患者定时翻身,避免出现压疮情况,同时溶栓治疗后的24小时不可进行侵入性操作,对其出血情况进行有效预防[5]。待其出院之前对患者以及家属讲解相关健康知识,告知患者发病因素、防治措施以及预后注意事项,使其能够树立正确的疾病认知,从而全面提高整体治疗效果。

1.3评价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进行评价[6],总分为42分,分数越低表明患者改善情况越好;不良反应包括牙龈出血、脑出血、口腔黏膜出血、药物过敏等。

1.4 统计学分析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各项指标,计数资料(%,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或计量资料(±S,护理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 21.0)分别选择t检验或χ2检验,当其结果为P<0.05,表明组间差异统计学意义存在。

2 研究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4.00%)例低于参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6(24.00%)例,数据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见表1)。

2.2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观察组与参照组护理前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参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数据对比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见表2)。

3 讨论

临床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在其围溶栓期给予开展相对的干预措施,可确保其整体治疗效果,并且在围溶栓期间,护理工作人员给予患者临床实际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对其实际状态进行严格监护,对降低临床多种不良反应以及改善其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等均具有重要作用[7]。合理与规范的干预措施,能够使患者缩短入院到治疗的时间,确保其在对应的时间窗之内开展荣顺治疗,确保患者生生命安全,同时对其治疗后的24小时进行实施观察,对确保其整体治疗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其静脉溶栓治疗期间给予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全面改善其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降低其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可见该种围溶栓期护理措施效果显著,可推广实施运用。

参考文献:

[1]潘璐,谢小华,谭薇.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患者早期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7,23(31):3977.

[2]买买提艾力·阿不来提,孜比尼沙·买买提.探究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效果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53):205-206.

[3]郭丽娜,刘延锦,王爱霞.标准化护理协作流程对院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rt-PA静脉溶栓时间延迟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8(17).

[4]洪彩霞,张雪玲,张燕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的效果评价[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16).

[5]张琳,施雁,朱晓萍.基于业务流程再造理论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静脉溶栓流程的现况分析[J].护理研究,2017(17).

[6]王爱霞,郭园丽,郭丽娜.追踪方法学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8,24(29):3540.

论文作者:曹媛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0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10

标签:;  ;  ;  ;  ;  ;  ;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的围溶栓期护理问题及护理分析论文_曹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