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学科群的建设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族学论文,学科论文,中央民族大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建设意义
中国民族学学科是我国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一门基础理论学科,又是应用学科。就是说,它既有自己独特的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又直接服务于民族地区的稳定和社会发展与国家的民族工作。中国是世界历史上四大发明古国之一,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五千年的文明史从未中断,这为研究各种文化的起源和发展积淀了丰富的历史遗产。由于生存环境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差异,解放前中国的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仍然保留着多种较为原始的社会形态和文化。这些“活化石”为人类学和民族学的研究提供了极宝贵的实证材料。而56个民族各具特点的文化又是民族学研究的丰富资源。当今,随着国家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民族地区正在经历深刻变化,为民族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实际的应用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机遇。中国是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多民族国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中国开展民族学的研究与应用,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它不仅关系到各民族的发展与团结,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还关系到中国民族学学科在国际学术界中较高地位的确立。自50年代以来,中国的民族学学科在国际学术界中一直独树一帜,它区别于国外,特别是区别于西方民族学界的主要特征是:它在理论上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实践上主要是以中国的56个民族为研究和服务的对象。进一步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学学科,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伟大事业的一部分。同时,以世界四分之一人口为研究基地的中国民族学学科,也理应对世界民族学学科的理论发展作出较大贡献。
中央民族大学历来重视民族学学科的研究工作,自50年代以来,民族学研究在全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下,为了促进中国民族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为了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在中央民族大学建立民族学学科群,使其成为培养知识面较宽的专门人才和承担国家重点科研任务的教学科研中心,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在学科群内的相互交流与借鉴,可改变以往各学科分工自守、孤立研究的局面,有利于学科群整体的发展。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1994年经国家民委批准,中央民族大学建立了几个相近的民族学科的组合体——民族学研究院。研究院包括了民族学系、藏学系、民族理论政策教科部、民族博物馆和中国岩画研究中心共5个教学与研究单位,从而形成了包括民族学(文化人类学)、民族理论与政策、民族教育管理、民族文物与博物馆学、藏学、岩画研究诸学科或专业在内的民族学学科群。这些学科或专业之间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每个学科内又分为若干专业研究方向。其中民族学、民族理论、民族文博和藏学都是50年代初期中央民族大学建校时发展起来的。民族教育管理、岩画专业是近年为适应民族地区发展需要而新建的学科。目前,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是全国民族院校中唯一的国家重点学科,民族理论为部委级重点学科。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本学科群已成为中央民族大学最具特色、布局合理、充满活力的学科群体。
二、建设目标
以民族学研究院为基地,坚持改革、发展原则,教学科研并重,不断加强学术梯队建设,调整学科群各专业研究方向,发展应用民族学,把研究重点放在国家急需、迫切的课题方面,充分发挥多学科、多专业的优势,持续不断地培养和国际一流水平相当的博士、硕士和学士,把学科群建成国内一流,在国际上享有声望的教学、科研中心。
三、建设基础
1.本学科群各学科专业在全国民族院校中较为齐全,优势明显。其中有民族学专业博士点;民族考古、藏学、民族理论与政策三个硕士点;建有民族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民族学与现代化、中国民族研究、南亚民族研究、中国跨界民族研究、回族历史与伊斯兰文化、满族文化、朝鲜族历史与文化、维吾尔历史与文化、文化人类学理论与方法、近代中国民族关系、社区文化研究、文化民族学、民族人口学、台湾民族研究、婚姻家庭问题研究、西南民族比较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基础、中国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民族理论与民族工作、藏族史志、藏族宗教、藏族文化艺术、藏族与文学、中国岩画、民族教育学理论、国外民族教育等30多个研究方向。全院目前有在校大专生29人,本科生206人,硕士学位研究生48人,博士学位研究生16人,博士后研究员1人。另外,研究院还创办了一个文博专业研究生班,共有学员30余人。
2.本学科群有一支结构合理,力量雄厚的教学科研队伍。在108名教职工中,在职教授22人(含6名博士生导师)、副教授28人、讲师(馆员)44人。其中,有林耀华、陈永龄、宋蜀华、施正一、刘锷、陈兆复、格桑居冕、王尧、李秉铨教授等在国内外民族学、社会学、民族理论、藏学、民族史和岩画等领域享有声望的著名学者;有哈经雄、赵展、邵献书、程适良、马启成、白振声、陈克进、温华、严圣钦、黄有福、徐万邦等一批博士生导师和在少数民族教育学、民族理论以及对西北、东北、南方等少数民族有专长研究的学术带头人。还有,丹珠昂奔、祁庆富、杨圣敏、庄孔韶和金炳镐等一批较年轻的学科带头人崭露头角。另外,还有一批博士、硕士为本学科群各学科领域内的骨干力量。
3.本学科群各专业的教学科研都取得许多重要成果,在国内保持领先地位。教学上,每年都组织研究生和本科生在全国范围内,特别是在各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调查研究和教学实习并取得突出成就。如民族学系1986-1988年连续三年组织师生深入贵州民族地区实习调查,获首届国家级教学优秀奖;近年组织部分师生深入三峡地区,对库区文物保护和文化进行调查,在白沟进行民族贸易和教育的调查,在北京新疆村进行维吾尔族城市化问题的调查等,均受到社会舆论的好评。科研方面,“七五”以来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7项,国家教委、国家民委、国家科委项目12项。出版各类专著、合著近百部。在国内外各种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百篇。其中有的成为全国高校人类学、民族学专业的教材,有些科研成果填补了学术界空白。一些专家学者提出的政策主张和意见为国家或地方政府所重视和采纳。据不完全统计,本学科群各专业近5年来有10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级优秀成果一等奖,有18部著作获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4.本学科群各专业的许多专家、学者在学术界都有一定影响。有的长期担任联合国消除种族歧视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组成员,有的分别担任中国民族学学会会长、副会长、副秘书长,中国民族理论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中国西南民族研究会副会长、理事,中国影视人类学会副会长、常务理事,国际岩画研究会执行主席、理事,中国汉民族研究会副会长、副秘书长,中国都市人类学会常务理事、理事,北京历史学会副会长、理事等学术团体职务。
5.本学科群各学科点积极发展与海内外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有30余人曾出国进修、留学或作学术访问。还聘请了多位国外和港台的著名学者做客座教授,与多所大学的相同专业建立了姊妹关系。
四、建设规划
1.学科建设。(1)加强重点学科的发展,建立独树一帜的中国民族学专业。本学科群民族学专业师资力量雄厚,以为高校和研究机构培养师资和较高层次的研究人员为主要目标。今后民族学系专业在保持现有本科生招生数量的基础上,逐步扩大研究生招生比例,包括招收更多的国外留学生,逐渐形成以培养研究生为主的专业。
民族学专业尽管是全校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学科。但由于其发展历史较短和几十年来多次受政治运动的干扰,所以与我国其它一些传统的老学科相比,中国的民族学无论在专业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方面,都是一个比较年轻、比较薄弱,比较幼稚的学科。因此,今后本学科的重点是加强民族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的建设,既要认真总结和继承几十年来中国民族学界的实践与研究成果,也要积极借鉴国外同行的成果。在这项工作中要特别注意以下两个原则为指导:一在理论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二在实践中以中国的56个民族为主要的研究和服务对象。在这两个原则指导下,努力建立独树一帜的,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学专业。为确立中国民族学学科在国际学术界中较高的地位,而继续发挥带头人的作用。
(2)用3-5年的时间,再创办两个新的系和新的重点学科。目前民族学研究院已有民族学和民族理论政策两个重点学科专业。计划今后将民族文物和博物馆专业、藏学专业建成新的重点学科专业。以民族理论部和博物馆为基础,创办民族理论政策系和民族文物博物馆系。去年,国家民委已向党中央提出报告,要求将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作为全民的国民教育课程,在全国的所有高校中开设。因此,今后,国家将需要更多该专业的毕业生。为此,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理论部已获得学校批准,将于今年下半年开始独立招收本科生,届时,该教科部就将办成本科生、研究生齐全的民族理论系。
研究院受国家文物局的委托并经国家教委批准,创办了一个由文物局出资,以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生源为主的民族文物博物馆专业研究生班,现有学员30余人。还与文物局达成初步协议,由文物局出资,研究院再创办文博专业的大专班和本科班,最后形成一个教学层次齐全的文博学院。
目前,研究院已在国内聘请了十几位文博专业的一流学者,在为研究生班教学的同时,和本院教师一起编写一整套文博专业的教材,其中包括文物博物馆学和民族考古等基础课,书画鉴定、青铜器研究、玉器鉴定、陶瓷器研究、古建筑研究、佛教艺术、伊斯兰教文物、民族服饰研究等专业课。目前,有两份教材已经完成,二年以后,这套教材将全面完成。届时,将在此基础上,以研究院的博物馆为基础,调集研究院内所有从事考古和文物专业的教师,组成文博系。使我们博物馆的文物研究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创办了这两个新的系以后,在2010年以前,研究院在不增加人员编制的情况下,将扩大招生一倍以上。
2.人才培养。根据目前国内需要,近几年各专业本科生的招生人数保持在每年25-30人左右。本科生以培养“通才”为主要目标。进一步加强基础课,使学生打下良好基础。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是本学科群各学科的重点。着重提高学生的素质和独立工作能力。鼓励学生开拓视野,积极创造条件,使获得硕士学位的毕业生不仅能胜任本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也能对社会学、人口学、宗教学、文博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知识有所了解,还能在民族工作中承担行政管理职务。本学科群博士生的培养逐年增加,以培养有创造精神、基本功扎实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为适应改革开放形势和市场经济的需要,本学科群各专业在抓好基础课的同时,还要积极开拓新的课程,特别是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课程。同时,为拓宽学生视野,还应增加一些交叉学科的课程,如经济学、统计学、心理学等。为此,计划在研究院内,逐渐淡化系、所之间的界限,使学生可以在全院范围内选修课程,真正实行学分制。同时,使教员可以在研究院内较自由地流动和组合,真正实现人尽其才。另外,逐步改进研究生的培养方法,把研究生的教学和本专业科研课题紧密结合起来。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都要加强社会实践和实地调查能力的训练。注意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材建设。除尽快完成和正在出版的《中国民族概论》等教材外,各学科专业还要有重点地编撰一批具有本学科特色的教材。教材内容要反映国内外研究的最新水平。通过一个时期的努力,使本学科群各种教材既能满足中央民族大学教学需要,还能供全国高等院校相关学科使用。
4.科学研究。本着专业理论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精神,把科研重点转移到国家和民族地区迫切需要的研究课题上,在此基础上加强学科基础理论的建设。今后拟组织的科研课题有:
(1)民族社会与社区发展问题研究;(2)汉族民族学;(3)宗教与民族意识形态研究;(4)区域民族文化研究;(5)台湾、海南及海疆开发研究;(6)西部民族地区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7)经济开发综合利用与传统文化发展;(8)宗教与中国民族传统文化;(9)中国民族关系概论;(10)邓小平民族理论研究;(11)民族工作管理概论;(12)民族教育学通论;(13)世界多元文化教育比较研究;(14)民族高等教育管理;(15)中国岩画的民族特色;(16)中国民族文物博物馆概论。
科研工作要加强横向联系,广开门路,争取各界的支持和合作,特别加强与民族地区合作,承担地方上委托的任务,争取在十年内出版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研究著作。
5.对外交流。加强本学科群各专业点与国外同行的学术交流。对外交流分学者交流、教师进修交流、留学生交流等几个层次。另外,积极争取条件,参加国际上与本学科群有关的国际学术会议。
6.队伍建设。制定本学科群人才进修、培训计划,通过自主培养和留学深造等多种渠道,不断提高青年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到本世纪末,本学科群有50%的青年教师取得博士学位,80-90%取得硕士学位。近几年本学科群将重点补充世界民族教学科研人员、文博、考古专业教学人员。为加强教学科研队伍建设,本学科群必须有相对独立的“人事权”,优化组合是本学科群队伍建设的方向。
7.积极筹办和建设中国民族学学科资料库。并与中央民族大学电教中心联合拍摄民族学、人类学系列影片,推进中国影视人类学事业的发展。
五、运行机制
于1995年建立的民族学研究院为本学科群的建设基地。研究院负责规划并协调各学科专业点的发展。通过研究院组织的活动,将民族学有关学科和专业联合起来,形成多学科专业密切合作的学科群,发挥多学科多专业在教学和科研上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