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构建技术创新体系的对策研究_科技论文

上海构建技术创新体系的对策研究_科技论文

上海构建技术创新体系的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术创新论文,上海论文,体系论文,对策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纪之交,新科技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影响着现代经济结构,技术创新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环顾国际国内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态势,我们深切感到,加快上海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已刻不容缓,它将是上海在21世纪建设成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一个全局性的战略。

如果我们以发展的目光审视上海科技发展和技术创新的现状,从整体效果、客观效应来评价技术创新是否已成为上海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就会发现上海技术创新体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对技术创新能力的挖掘和发挥程度都还不甚理想,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

一 上海技术创新存在的不足

1.尚未真正建立起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制

科技与经济——从研究开发到生产经营乃至消费流通,无论是从科技还是从经济的角度看,它们都是社会生产力系统中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逻辑环节。虽然经过多年的科技体制与经济体制的改革,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速度加快,但科技与经济结合上的体制性障碍并未彻底排除。科技工作与经济工作仍分属政府不同的行政部门主管,即使上海的科研机构,也分别属于国家有关部委、上海市的各系统部门所有,条块分割状况明显。这种政府负责科技与经济的职能分工,使科技的产生与使用成为几家不同部门的事,由此造成技术成果和创新项目不能很好地向市场转化。传统管理体制的弊端:一是造成技术与资金集成的困难,使许多创新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常出现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许多很有市场价值的科研成果因缺乏成果中试费、市场开拓费而难以为继,而科研经费集成的困难还造成课题分散、人才和资金浪费等现象;二是使政府的一些重大科技计划主要面向科研院所与高等学校,对产业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有限,企业参与的比例不高,涉及高新技术开发区的高科技创业更少。

2.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体系的主体还没有确立

上海是我国国有企业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国有经济在上海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本应在科技成果产业化和技术创新方面起到主体作用。然而上海的国有企业由于政企关系、管理方法、考核标准等方面仍带有计划经济的痕迹,对资金材料等外延因素依赖性依然很强。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和行业竞争的加剧,企业虽然对技术创新有所重视,但追求短期利益较多,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是企业科技开发活动涉及面不广。统计资料表明,全市有近52%的大中型企业在1996年中没有科技开发活动,将近3/4的企业未设立技术开发机构。其次是从1994年以来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科技开发费用支出呈下降趋势。1996年上海市工业企业科技开发费用支出总额占当年产品销售收入的1.5%,比1994 年还低0.3个百分点。虽然1997年大中型企业科技开发资金投入有所增长, 使科技经费占当年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上升到2.1%, 但离发达国家企业技术开发资金投入占销售额10%以上的现状差距甚大。另据上海市统计局的调查报告显示,1997年在上海1400多家大中型企业中,只有47%的企业有科技开发活动,至于进行R&D活动的更少,仅282家企业。

3.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对技术创新的支撑力不够

上海具有比较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经济、人文环境,是我国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比较集中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高校与科研院所对上海的科技发展和技术创新起到了推动作用。但由于科研院所的长期非市场化,使集中在科研院所的约占全市65%左右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多年来研究的课题多不能集中针对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即使提供了一些技术成果也多为实验室产品,因无能力承担许多中试等后续改进工作及相应的风险,使产品的深度开发难以进行。而作为创新人才核心资源的上海青年科技人员(35岁以下)只占全市专业技术人员数的39%,这一比例比全国平均水平还要低11.5个百分点,可见上海青年人才层次低、数量少的矛盾相当突出。同时高校在招生、项目设置、课题研究等方面也无法满足企业技术创新及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更应引起注意的是,上海高校拥有的优秀人才和国际水平的大师不多,特别是复旦、交大这类有志于经过若干年努力,欲成为亚太地区高水平大学的高校,尚缺乏世界级的专家学者,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的数量与北大、清华等高校相比也有较大差距。

4.技术创新的利益激励和市场化机制尚未完全形成

随着改革进程的加快,政府的协调作用在减弱,而市场化机制的作用却没有完全发挥出来。科技与经济的各要素都从本部门的利益出发进行技术创新活动和成果产业化,导致上海技术创新体系的整体作用效果不佳。就创新实力而言,上海不及北京,就技术创新及产业化机制与环境而言,又略逊于深圳。上海目前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不足,1998年专利申请量在全国排位仅列第八,申请总量是广东省的一个零头。在经费投入上也明显不足,R&D占GDP的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美国已达到2.8%,日本在3%以上,而上海只有1.5%。其中企业R&D经费投入在全市R&D经费投入中的比重约为38%, 造成部分企业因不注重创新拓展市场而陷入困境。

二 上海构建技术创新体系的对策研究

1.发挥政府宏观管理和综合协调的职能作用,形成合力推进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

构建技术创新体系是牵涉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的一项全局性战略,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尤其是政府及其主管部门要坚持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的精神,排除思想上陈旧观念的束缚,把以往对创新的认识仅停留在一般科研工作中的创造发明全方位地提升到高层次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创新上来,包括知识创新(指科研创新)、技术创新(指以企业为主体把创新的知识变成创新的产品、工艺和服务)和制度创新(指政策开放的创新环境和机制)等三方面的内容。政府及其主管部门对构建技术创新体系要担负起宏观引导和组织协调的责任,积极为科技体制改革和机制转化排忧解难,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要建立起 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为主的研究开发体系,以此作为整个技术创新体系的源头和基础。要充分利用各种科技计划,结合上海经济发展和产业水平的实际情况,大力支持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较高技术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形成一批有技术创新能力的高技术产业生长点。要重视办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特别要加大对张江高科技园区的支持力度,使其迅速聚集上海乃至全国创新人才、研发机构、孵化器、高新技术企业以及高素质中介服务机构,从而成为国内领先的国家高科技研究开发和新产业的创业基地。

2.构建以企业为中心,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解决上海发展高技术产业和增强综合实力的一项根本举措,就是建立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骨干力量,以科研院所转制企业和高校企业为先导力量,以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为新生力量的技术创新体系。要选择大中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同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跨国公司全方位合作,高标准建设技术研发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提高企业持续创新能力。要选择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及民营科技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数量众多的技术创新能力强的科研生产联合体,使之成为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群的中坚力量。在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的过程中,切不可忽视产学研三方面的合作。因为按照上海科技体制的实际格局,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科技力量都是技术创新的重要生力军,而且前者还是高技术的源头和生长点。这正是企业实施技术创新所需要而自身又较弱或不具备的。产学研合作可以项目或课题为纽带共建中试基地、工程研究中心或技术开发实体,构筑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捆绑式合作的新模式,改变项目中试、放大及产业化风险由企业独家承担的做法;产学研合作可实行校企智力资源共享和校企联盟,加强信息和人才资源的交流利用,有效地解决重大技术难题;高校、科研院所可筑巢引凤,扶助企业建立校内、院所内科研基地;产学研合作还可充分发挥高校学科门类齐全、人才密集、科研基础雄厚、信息灵等优势,帮助企业进行技术咨询、技术诊断,或对企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与企业联合培养技术创新人才。

3.构建适应市场经济运作规律的社会化创新服务体系

创新服务体系是科技与应用、生产与消费不可缺少的连结纽带。要建立面向全市国有企业、乡镇企业、民营科技企业服务的生产力促进中心、产业服务中心和咨询服务公司,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要鼓励相关的科研机构向进行技术创新服务、技术评估和技术经纪等活动的中介机构转制,且鼓励科技人员从事各种技术中介服务。要根据上海科技资源和产业特点组建一个门类齐全、操作规范、服务上乘的中介服务体系,依托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和科技信息网,实现一系列科技“一站式”服务,逐步实现科技中介服务的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和服务产业化。同时,要建立与高科技产业相适应的风险投资机制,重点是培育发展风险投资管理公司和管理专家,并逐步将目前上海风险投资形式由政府投资、政府管理向社会资本、民间运作方式过渡。

4.构建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的政策、法规体系

要将发展技术创新放在拉动经济增长的战略地位,制定和实施在工商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园区实行政策“倾斜”,并鼓励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和引进、消化、吸收国外高新技术。要建立优秀人才信息库,制定吸引优秀人才来沪创业的政策,聘请优秀人才担任创新项目的经济顾问、客座教授、技术总师或直接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和应用研究开发机构,共同建设开发各类科技创业园区。要完善适应市场经济的人才激励机制,建立无形资产评价制度,创新项目要以取得知识产权、特别是取得专利为主要评估方式,鼓励科技人员以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创办、合作或入股高新技术企业,对在技术创新、科技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中做出贡献的创新人才进行奖励。要制定和实施有利于科研院所进行企业化转制的政策,转制形式可由科研院所从实际出发自主选择,鼓励和引导转制科研院所突破隶属关系的束缚,引进民营企业机制,实行民营化经营。要从土地、国有资产划拨、工商税收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对企业化转制的科研院所实行过渡期扶持政策。

5.实施创新人才集聚战略和全民创新教育工程,加快技术创新的人才建设

人才资源是上海的第一资源,是上海实现科技进步和经济腾飞的决定因素。虽然上海近几年在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人才使用等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但在人才战略上重点突出不够。为此,我们要实施创新人才集聚战略,顺应世界高科技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在全球范围发掘创新人才资源,彻底改变人才使用的地域观念。上海要营造技术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舞台,不重名气重才气,不看资历看业绩,破除传统的人才所有制观念,开创一个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新局面。同时,上海还必须实施全民创新教育工程,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培养众多的跨世纪创新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把较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人才资源优势,彻底改变上海创新人才短缺、现有人才知识陈旧的局面。为此,我们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调整优化各类教育资源,逐步建立并完善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重、不同层次教育相互衔接、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思想的现代教育体系。在创新人才的具体培养上,要改变传统教育片面强调传授知识、培养学究的模式,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能力教育、创新教育转变,且结合上海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专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进行创新人才的战略储备。

(收稿日期 1999—12—28)

标签:;  ;  ;  ;  ;  

上海构建技术创新体系的对策研究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