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益模糊的国界--金融创新、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全球化_金融论文

日益模糊的国界--金融创新、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全球化_金融论文

日益模糊的国界——金融创新、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全球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金融论文,国界论文,化与论文,金融创新论文,模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金融全球化作为一个世界历史过程,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以概括地将这些因素归纳为三类。一是实体经济因素。主要指贸易、直接投资(实业投资)、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跨国公司的发展。二是金融技术因素,主要归因于60年代以来风起云涌的金融创新。三是经济制度因素,主要指80年代以来全球金融自由化运动。现仅就导致金融全球化的后两个因素金融创新和金融自由化进行分析,并讨论它们与金融全球化的关系。

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的结果,实现了金融机构提高流动性、转移价格和信用风险以及达到信用创造和股权创造的目的。所有这些,对全球的金融工具、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产生了革命性影响。

在金融领域,金融创新既可指新金融工具的广泛应用,也可以是新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或金融业务的出现。但是,如同一般产品市场一样,只有当新的金融工具、金融市场、金融机构或金融业务被社会广泛接受时,金融创新才算实现。在技术上,金融创新的基本原理是将现有金融工具的特性加以分解,再根据市场需要,进行取舍并重新组合,“制造”出新的金融工具。例如,风靡一时的可转让大额存单(CDs )就是国债的可流通性和定期存款高利息的组合。

如同其他行业一样,金融业的产品也有供应和需求,正是在这种供求的互动中,金融产品才得以创造出来。然而,同其他行业不同的是,金融业一向是一个受管制最严的行业,因此,规避这些法规和管制的限制便成为导致金融创新的又一重要因素。所以,纷繁复杂的金融创新可以划分为需求引导型、供给促进型和规避管理型三类。在70年代开发出的可变利率抵押贷款、金融期货和金融期权,是需求型金融创新的典型代表,其立意就是要降低利率风险。而信用卡、垃圾债券、和商业票据市场的流行,以及金融产品的证券化等等,均是过去20年中运用现代计算和通讯技术的典型例子,属于供给型创新。在规避管理法规方面,60年代的欧洲美元和银行商业票据, 70 年代的可转让提款通知书账户(NOW)、自动转换储蓄账户(ATS)、隔日回购协定、货币市场相互基金(MMMFs)都是这方面的适例。60 年代末期以来开始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中的金融创新,从根本上改变了整个金融业的面貌。新的金融工具、新的金融市场和新的金融机构不断出现,为金融全球化提供了适当的载体。在一系列金融创新的推动下,全球资金流动的形式,从银行信贷为主,转向了以可在公开市场上交易的债务工具为主。由此,促进了全球金融市场的繁荣,并加强了各国金融市场之间,国际金融市场和各国金融市场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

1981年,在全部1415亿美元的国际融资中,辛迪加贷款为965 亿美元,国际债券与票据只占440亿美元。到90年代, 各种可交易的债务工具已稳定地占据了主流。1997年,债券、票据和货币市场工具净额之和为5756亿美元,远远超出银行信贷(4650亿美元)。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1998年,当银行信贷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而大幅度下降(第一季度为650亿美元)时,债券、 票据和货币市场工具的发行却有大幅度增长,达1805亿美元。由于证券化的压力,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也一改固守银行贷款的立场,成为各种证券发行和买卖的积极参与者。到1998年第二季度,在发行的债券和票据总额中,通过金融机构的发行占据最大的份额(50%),达1175亿美元。同时,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也越来越多地集中在可流通证券上。在全球前50家银行的资产中所占比重, 既然非传统的“其他营业收入”对传统存贷款利差收入比例, 从1991年的33.35%增长到1996年的37.14%,与此相对应,那些非传统的“其他营业收入”对传统的存贷款利差收入的比例,从1991年的49.18%提高到1996年的67.06%,增加17.88个百分点。

现代全球金融的另一特点,就是金融业务表外化进程发展得非常迅速。1991年~1996年,全球前50名大银行的表外业务对总资产的比例,从14.58%上升为20.23%。 表外业务亦称“线下银行业务”(Bankingbelow the

Bottom

Line )、 “无资产银行业务”(AssetlessBanking),指的是为银行带来收入的或然承诺或契约。 根据银行传统的记账规则,这些业务通常不表现为记帐资产或负债,而是作为资产负债表的备注记录在线下,有时根本就不作记录。

金融创新给全球金融市场发展打下的最深印记,就是金融衍生产品的产生及其飞速发展。诸如金融期货、金融期权和股票指数等金融衍生品在70年代产生之后,不久就被引入全球金融市场中去,并在其基础上,发展出若干新的交易品种。1996年~1997年,仅仅是有组织市场中的全球金融衍生品的余额增长1.5万亿美元,其交易额则增长25 万亿美元,而在亚洲金融危机向全世界蔓延,其他金融业务都相对萎缩的1998年第一季度,金融衍生品的余额还增长近1万亿美元,交易额则有82 万亿美元。到1998年第一季度,全部金融衍生品的余额(86426 亿美元)已经超过同期的国际融资总额(2449亿美元)。至于其交易额,更是其他任何金融产品都不可望其项背的。

金融自由化

7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先后展开以金融深化或金融发展为旗帜的金融体制改革,发达国家则相继开始放松金融管制,一场金融自由化运动由此展开。

(一)发达国家金融自由化 ①价格自由化方面。1975年,美国改革了在其资本市场上实行多年的固定佣金制度,采取新的协定佣金制。1983年底,美国基本实现利率自由化。日本的利率自由化开始于70年代末,到1987年完全解除利率限制。原联邦德国于1976年2 月通过废除利率限制的法案,全面放松利率管制。澳大利亚在1980年取消商业银行和储蓄银行的存款利率上限,不久贷款利率也自由化了。瑞典于1978年废除银行存款利率高限,1980年废除私人部门发行债券利率高限,1985年废除银行贷款利率高限。英国于1980年10月27日采取步骤,取消传统的股票交易所固定佣金比率规定,出现了所谓的“金融大爆炸”。②业务范围自由化方面。《机构放松管制与货币控制法案》(1980年)和《加恩·圣杰曼存款机构法案》(1982年),打破了美国几十年来形成的不同金融机构之间严格的业务限制,使储蓄机构与商业银行的区别趋于消亡。英国 1979 年《银行法》逐渐消除了商人银行和清算银行的差别。1986年10月27日后,大商业银行可以介入证券交易,英国专业化的金融体制趋于解体。澳大利亚从1980年开始,放松金融机构经营业务范围的限制,使商业银行与储蓄银行的区别消失,并使它们自由从事证券经营。日本依据1981年《银行法》,商业银行可以经营国债、地方政府债券、政府保付债券的买卖,证券公司则向银行的CDs业务渗透。 法国1984年《银行法》规定,不再执行分业管理制度,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业从此可以混合经营。加拿大在1987年的立法放松了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限制,导致该国的全部证券公司都被大商业银行所持有,部分商业银行开始设立分支机构经营某些保险业务。③资本自由流动方面。1973年美国首先取消资本流入限制。1981年12月,允许欧洲货币在美国境内通过国际银行设施(IBF)进行交易。在英国,1979年10月取消外汇管制。 到1986年10月27日伦敦城“大爆炸”后,外国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也可以申请成为伦敦证券交易所的会员,也允许外国公司100 %收购交易所会员公司。1980年6月,日本修订《外汇与外贸管理法》, 取消外汇管制。1984年6月, 随着《金融自由化及日元国际化的现状及展望》的发表, 外汇不能完全自由兑换成日元的限制被废除。 澳大利亚在1980年~1986 年取消外汇交易和外汇汇率管制, 将外汇经营权扩大至40多家非银行金融机构。瑞典从70年代中期起,逐渐废除资本流动限制。1980年开始允许外国居民购买瑞典股票,并开始允许瑞典人购买外国股票,1988年发行以瑞典克朗标价的国际债券,1989年开始允许外国人购买以瑞典克朗标价的生息资产。1984年法国取消对非居民课征债券利息预付税,1985年4月取消不得发行欧洲法郎债券的限制, 1986年废除全部外汇管制措施。德国1985年取消对欧洲马克为单位的欧洲债券发行规模和发行时间的限制,使外资银行获得牵头经营此类发行业务的权力。1986年以后,外资银行在德国可以自由运用各种金融工具而不受任何限制。加拿大在1990年1月,根据北美自由贸易区协议, 承诺取消对外国公司尤其是金融领域的外国企业在所有权、资产增长和市场份额方面的限制。

(二)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 金融抑制制度的低效率乃至失败,是7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开始金融自由化改革的最基本和最深厚的背景。同时,从70年代开始,利率自由化就成为IMF 在发展中国家实行经济稳定计划的一项基本要求。再有70年代初期应运而生的金融深化和金融发展理论,则为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自由化改革提供了适当的理论基础。由于这一点正好赶上70年代拉美新自由主义的勃兴,所以,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自由化首先从拉美开始。

1973年智利皮诺切特军政府上台,推行一揽子经济自由化改革措施,包括利率、汇率自由化和资本自由流动。乌拉圭于1976年和1977年分两次将利率上限提至90%,使利率上限形同虚设,后来干脆取消上限,资本流动限制也被同步限消。墨西哥、巴西和阿根廷也进行了类似改革措施。以激进为特征的拉美国家金融自由化后来受到广泛的批评。

亚洲金融自由化带有明显的渐进特征。新加坡在70年代中期即实现利率自由化,外汇管制也在1978年完全解除。菲律宾在1981年底,银行的定、活期存款利率的上限均被取消。马来西亚在1987年实现存款利率自由浮动,贷款利率限制也在1992年2月取消。韩国在1988 年实现部分存款利率的自由化。1993年11月,除政策贷款,所有贷款利率都实现自由浮动。中国台湾省在1989年7月,取消各项存贷款利率的上下限, 实现利率的完全自由化。1992 年1 月泰国所有存款利率实现自由浮动。 1992年6月放款利率高限取消,利率自由化完成。

非洲国家金融自由化始于80年代中期,从1983年4月到1991年5月,加纳、南非、赞比亚、肯尼亚、尼日利亚、突尼斯、马拉维、津巴布韦、埃及等,先后实现存贷款利率的自由化。不过在整体上,非洲金融自由化进展最为迟缓,成效也最小。东欧、独联体等转轨国家也在1991年~1995基本完成金融自由化改革。

值得注意的是,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国际上反对金融自由化、要求重新加强金融管制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国内也有不少关于金融自由化将被遏制的预言。然而,现实的结果是,亚洲国家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竭力声讨金融自由化的马来西亚在重新实行外汇管制不到一年之后,又顺应大势取消管制,拉美的主要国家在积极探讨干脆彻底地放弃自己的货币而改用美元,欧洲单一货币——欧元平稳运行,以自由、公开、国际化三原则为核心的日本版“金融大爆炸”也在1998年4 月正式启动,执全球金融发展牛耳的美国则在1999年通过了企图全面实施金融自由化的《金融现代化法案》。一度颇受责难的IMF又在宣称, 危机国家中凡执行其自由化改革政策的国家经济都比不热心自由化改革的国家经济恢复得快。金融自由化已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

金融全球化

金融自由化对金融全球化的促进,最明显地表现在那种基于本国的跨国金融交易在种类上的增多和规模上的扩大。传统上,养老基金、人寿保险公司基金和相互基金等三类机构投资者中,只有相互基金具有一定的国际性。进入90年代以后,由于各国金融市场逐渐开放,这些传统的国内机构已经成为非居民债务的重要投资者。1995年,英国、加拿大的养老基金国外资产占其总资产分别达19.8%和14.2%。至于相互基金,国外资产占其资产的比重几乎翻了一番,分别达到34.5%和24.6%。在证券市场上,90年代之前,居民和非居民之间的股票和债券交易只占各国GDP的一个很小比重。而到1997年, 居民和非居民之间在债券和股票上的交易在主要发达国家中,均已超过或接近其本国GDP的规模。 其中,步调最慢的当数日本, 其增长也有56 倍。 法国则从无到有, 到1997年,跨国的债券和股票交易已经相当于其GDP的2.5倍。不仅如此,伴随着证券跨国交易规模的急剧增大,发达国家的企业也越来越多地在国外证券市场上筹集资金。进入90年代以来,各国在国外市场上发行股票规模都有跳跃性增长。 其中发达国家以德国和意大利为最, 均增长60余倍;发展中国家则以拉丁美洲国家领先,增长50 倍。 亚洲国家在1990年——1997年的5年间通过发行股票,共在国外市场上筹资200亿美元。

跨国发行债券的规模更大。全球所有国家跨国发行的债券未清偿额,从1993年的2万亿美元,增长到1998年一季度的3.7万亿美元,年均增长16.4%,远远超过同期世界生产增长和全球贸易增长。在发达国家中,跨国债券发行规模的增长以德国和美国领先,分别增长2.43倍和2.5倍。发展中国家也不逊色,发行债券的未清偿额从1993年的1200亿美元增长到1998年一季度的3512亿美元,增长近2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尽管1997年下半年发生了亚洲金融危机,发展中国家对外发债的规模在1998年第一季度还是增加70余亿美元。

金融全球化还表现在各国政府发行公债的持有者也广泛地全球化。从1983年到1997年,美、德、意、英、加等国政府债券的持有者中非居民所占份额普遍翻了一番,其中,美国的国债有近一半被非居民持有,德国和加拿大的比重也达1/4以上。这种状况在过去是根本不可想象的。

上述发展必然表现为非居民对各国金融市场参与程度的提高。例如,截至1997年底,占全世界股票市场总额42%的纽约证券交易所343 只外国股票上市。在这个市场上交易的美国存托凭证(ADR)也达315只,覆盖了45个国家。同样,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外国企业也达526 家。在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上也是这样。现在在美国的衍生产品市场上,人们可以从事主要拉美国家货币的期货和期权合约交易,甚至俄罗斯卢布、泰国铢、印度尼西亚卢比等货币的期货和期权合约也可以交易。而在新加坡,则可以象在日本大阪一样,从事日经225 种股票指数期货的交易。

与传统的交易所交易相比,场外交易发展得更为迅速。这些市场通过电话、电传、电报和其他现代通讯工具联系起来,从而在全球范围内拓展自己的领域。面对场外交易的严峻挑战,各国的交易所已经在探讨通过电脑联网来进行非场地交易问题,希望由此来增加交易会员,并降低清算风险。要不了多久,传统的场内交易和场外交易的分野将不复存在。很多业内人士认为,进一步发展下去,整个世界将形成一个通过现代通讯手段联系在一起的统一市场。这一趋势目前在欧洲已现端倪。值得注意的是,

一些以提供金融信息起家的公司,主要是ReutersHoldings,Bloomberg,Dow Jones Market和Bridge Information等, 现在也开始尝试向客户提供金融交易的便利。 更有甚者, 象因特网(Internet)之类的以提供信息和网络通道为业的纯粹通讯系统也不甘落后,正在积极加入提供全球金融交易服务的行列。

在发展中国家,由于金融管制的放松,导致外部资金大规模流入。1980年~1996年,私人资本流入的增长,低收入国家增长4倍, 中等收入国家增长5倍,远远高于同期GDP的增长率。外国直接投资也是如此,同期,流入低收入国家的外国资本增长5.3倍,中等收入国家增长8.4倍, 而流入高收入国家的外国资本只增长了0.2 倍, 全世界平均也仅有0.87倍。同时,对外贸易占世界各国GDP的比重也有了大幅度提高。 这说明通过金融自由化运动,发展中国家与全球金融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

标签:;  ;  ;  ;  ;  ;  ;  ;  ;  ;  

日益模糊的国界--金融创新、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全球化_金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