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理论与护理健康教育的结合论文_赵娟 周惠 伊娜(通讯作者)

中医“治未病”理论与护理健康教育的结合论文_赵娟 周惠 伊娜(通讯作者)

赵娟 周惠 伊娜(通讯作者)(青岛市第六人民医院 山东省青岛市 266033)

【摘要】探讨治未病的理念在护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轻病人的痛苦,促进护患沟通,减少医疗纠纷。

【关键词】中医 治未病 健康教育【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5-0265-01

“治未病”思想源自《黄帝内经》,历代医学家乃至现代医学对“治未病”思想都极为重视。治未病理论包含着科学的辩证观,它赋予临床实践真实的内容。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把中医“治未病”理论与护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并贯穿护理程序始终,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加强医患沟通,减少医疗纠纷。

1、“治未病”的理论渊源及其内涵《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就生动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内容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指未患病之前先预防,避免疾病的发生。二是欲病施治,防微杜渐。指在疾病无明显症状之前要采取措施,治病于初始,避免机体的失衡状态持续发展。三是已病早治,防止传变。指疾病已经存在,要及早诊断,及早治疗,防其由浅入深,或发生脏腑之间的传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在护理健康教育中的指导作用健康教育是一种“以患者的健康为中心”的新型护理模式,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教育是一项有组织、有计划、有评价的教育活动,它不仅要求护士熟练运用本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为病人提供健康服务,还要求护士必须掌握与之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中医治未病的原理,结合中医辨证施治,健康教育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1)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戒烟限酒。合理的膳食结构是健康的关键。《素问·脏器法时论》中“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气”的观点,堪称中华民族饮食和营养的纲要。《养生录》中谈到养生“六宜”,食宜早些,食宜暖些,食宜少些,食宜淡些,食宜缓些,食宜软些。

(2)运动保健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内容。三国时的华佗,根据中华传统文化所说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理论,创造了“五禽戏”模仿五种动物的姿态,促进体魄的强壮。《内经》云:“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提示应当劳逸结合、锻炼适度,才能气血调畅、疏郁散结、脏腑得养、阴阳互守。适当的运动能使周身的血液畅流不息,不致瘀滞;能改善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能保证脏器细胞正常活动;促进人体新陈代谢,使人体保持旺盛的活力,是预防疾病,消除疲劳,恢复体力,获得健康长寿的要素。比较适宜于健身的运动项目有太极拳、散步、慢跑等。

(3)心理保健:中医治未病的核心是养心,即调节情志,保持良好心态。心里保健已成为21 世纪的健康主题,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健康的重要保障,“心身疾病”已成为21 世纪人类健康之大敌。

不健康的心理表现为物欲化倾向、冷漠化倾向、粗俗化倾向、躁动化倾向。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互为因果。所以,中医治未病心理保健工作具有广阔的前景和发展潜力。

3、总结将以预防为主要手段保障健康为最终目的的“治未病”理论贯穿于健康教育中,对患者从入院到出院整个过程反复进行宣教,充分发挥中医护理优势,发挥治未病的中医护理在健康教育中的指导作用,减少或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1】参考文献1 陈小芳 中医“治未病“理论在护理健康教育中应用探讨【J】中国临床研究2010 2

论文作者:赵娟 周惠 伊娜(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7

标签:;  ;  ;  ;  ;  ;  ;  ;  

中医“治未病”理论与护理健康教育的结合论文_赵娟 周惠 伊娜(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