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脑梗死发病机理及治疗探讨论文_郝爱玲

出血性脑梗死发病机理及治疗探讨论文_郝爱玲

(山西省临猗县第二人民医院 山西临猗 044102)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出血性脑梗死患者25例的临床资料,探讨分析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措施。结果:大部分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前均有预兆,原发病因是脑梗塞,本研究中26例患者,经过治疗,死亡2例,好转7例,16例基本痊愈。结论: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机理和治疗均较为复杂,且预后不佳,在治疗过程中,若患者病情加重,应该及时进行头颅CT检查,针对高危因素患者,尽量避免使用抗凝和溶栓药物,有利于提高出血性脑梗死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关键词】出血性脑梗死;发病机理;治疗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4-0114-02

临床上,出血性脑梗死也称脑梗死后脑出血转变,由于脑动脉血管闭塞之后,供血区梗死,而梗死灶内血液漏出,出现继发出血,由血液穿破血管或者从病变的血管漏出进入脑组织形成的疾病[1]。本研究就对我院2016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出血性脑梗死患者2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该病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措施。现具体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25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36例患者中国,男17例,女8例,年龄29~75岁,平均年龄(52.9±3.1)岁。其中,有7例脑叶出血、8例双侧侧裂区出血、11例基底节区出血。25例患者均有高血压病史,其中12例在睡前常规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在入院时哥拉斯昏迷评分有13例在8~12分,有12例在13~15分。所有患者均是急性发病,16例在安静状态下发病,9例在活动时发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 临床表现

26例患者均行头部CT确诊为出血性脑梗死,其中6例在入院时经头颅检查诊断为出血性脑梗死、19例为脑梗死入院。25例患者在住院后,有20例出现偏瘫等局灶性症状加重,有9例出现呕吐和头痛等症状。25例患者根据头颅CT分析,有17例为低密度梗死灶中心可见片状高密度出血灶,10例为中心以及边缘具有斑片状出血,8例为高密度出血灶位于梗死边缘。

2.治疗方法

采取积极脱水降颅压治疗,是治疗出血性脑梗死的关键治疗方式。针对患有高血压病的患者,当血压<175/90mmHg,应该对血压进行严密监视,并采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对于低血压颅内压增高的患者,谨慎使用脑益嗪以及尼莫地平等药物,可以给予患者吡拉西坦、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等药物。依达拉奉能消除患者脑水肿,并延迟神经元死亡。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为了能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可以在早期给予患者亚低温治疗,同时要注意给予昏迷患者泌尿道以及呼吸道口腔等的护理,并鼓励患者今早进行康复训练治疗,并帮助患者树立疾病治疗信心。也可以给予患者针灸、按摩理疗等辅助治疗,以此降低患者的病残率。

3.结果

大部分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前均有预兆,原发病因是脑梗塞,和患者高血糖、高血压、溶栓以及抗凝等药物应用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多发生在发病后的10~15d。本研究中26例患者,经头颅CT确诊为出血性脑梗死,经过治疗,死亡2例,好转7例,16例基本痊愈。

4.讨论

4.1 出血性脑梗死发病机理

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机理较为关键的因素即是血流再灌注。缺血后血管壁受到损伤、血流动力学改变、软化以及坏死脑组织水肿程度的增减、继发性纤溶、病灶区血流再通再灌注等均是出现该疾病的基本条件。患者出现梗死后,栓子破碎移动导致出血,因为梗死灶内血管壁出现缺血性病变,再加上阻塞血管因栓子破碎、血流再灌注、血栓溶解一项远端,就会在血压的作用下,使缺血坏死的血管破裂并形成出血性脑梗死,更为甚者,可能出现血肿型出血性脑梗死。而出现梗死周围点状或片状出血的患者,是由于梗死边缘侧支循环开放,且血管扩张充血,导致梗死边缘坏死,使血液从受到损坏的毛细血管漏出而引发。出血性脑梗死最危险因素之一即是大面积脑梗死,以及脑梗死后出现大面积脑水肿。根据相关实验证明[2],血糖值高于11.2mmol/L,会提高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率,在血糖值高于23.3mmol/L的时候,需要慎重给予患者溶栓剂治疗。另外,高血糖会使梗死面积扩大28倍左右,发生出血性脑梗死的几率会增加8倍。所以,监测患者血糖值能作为预后以及防治梗死灶范围扩大以及出血性脑梗死发生的重要依据。

4.2 出血性脑梗死的治疗原则

对患者原发性疾病进行积极控制是出血性脑梗死的治疗原则,这样能尽可能减少患者脑血管疾病的复发率,在为患者使用溶栓以及抗凝治疗的时候,应该对药物的毒副作用进行密切的关注,若出现出血性脑梗死应该即刻停止使用溶栓、抗凝以及扩容等治疗。针对高血压和高血糖患者,应该将血压和血糖尽量控制在正常水平,应该保证治疗的稳妥性和积极性,并以中性治疗为出发点。因为患者的高血压,或者糖尿病等原发病引起的脑栓塞是引发出血性脑梗死的主要因素,所以应该积极找寻病因,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针对病情较轻的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主要采取清除自由基、调节血压和血糖、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以及脱水颅内压等治疗方式,以防治并发症为主要治疗原则。而针对病情较重的出血性脑梗死患者,或者出现大面积梗死合并的中型和重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合理的脑血管疾病治疗方案,以脑出血治疗方式进行治疗。对于脑血肿较大、已经破入脑室系统患者,应该采取去骨瓣减压手术、血肿清除手术。

综上所述,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机理和治疗均较为复杂,且预后不佳,在治疗过程中,若患者病情加重,应该及时进行头颅CT检查,针对高危因素患者,尽量避免使用抗凝和溶栓药物,有利于提高出血性脑梗死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叶素惠,池韵清,李燕,等.综合性护理对出血性脑梗死患者金属蛋白酶-9及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29(16):26-28.

[2]李亚梅,丁岩,欧阳取平,等.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5):1400-1401.

论文作者:郝爱玲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4

标签:;  ;  ;  ;  ;  ;  ;  ;  

出血性脑梗死发病机理及治疗探讨论文_郝爱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