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论文_李志乾

试论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论文_李志乾

城固县水土保持工作站 陕西省汉中市 723200

摘要:社会的发展以及城镇现代化建设步伐的推进,为水资源以及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和破坏,甚至一些地区为了当地经济效益的增长,不惜主动破坏当地水资源,使得水源污染和水土流失问题愈发严重,带来的后果是环境污染、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自然生态问题,不仅导致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受到了影响,同时也对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严重制约。本文对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修复的现状、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修复建设原则进行了简单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修复建设的措施。

关键词:水土流失;生态修复;水土保持

引言: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目前我国水土资源的流失情况已经上升到了生态安全层面,已经给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还导致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的“步伐”被拖慢。为了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实现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越发重视水土保持以及水生态修复建设工作,虽然我国目前的水生态修复和保护技术还不完善,但是随着国家的重视以及对相关技术的研发和改进,我国水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必然会与时俱进,从而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修复建设存在的问题

1.1有关标准和规范还不健全

对于目前水土流失以及自然生态系统问题,虽然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也给出了一定的扶持政策,但是其涉及范围主要还是在水土保持方面,至于水生态修复建设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尚不健全,不仅没有明确自然生态修复建设要求,也使得生态修复建设工作时常被忽略,导致生态修复建设工作上的不足降低了水土保持工作的质量,从而影响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使得水土保持工作事倍功半。

1.2相关技术以及生态意识的推广力度不足

目前,对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领域的技术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而且在一些地区进行的水土保持和自然环境保护研究实验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对生态修复技术以及生态保护意识等方面的推广力度还是存在不足。现阶段,生态建设在我国很多地区还属于较为新颖的概念,这些地区的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对于生态建设的内容以及实施方法还比较陌生,也经常将生态建设误认为是水土保持或者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再加上生态建设意识以及相关技术推广力度的不足,不仅影响了这些地区的专业化生态建设工作开展进程,也降低了这些地区的生态修复建设工作质量。

1.3生态修复相关技术水平较低

目前,虽然国内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建设技术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并且在一些地区的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建设实验中也取得较好的成效,但是对于我国辽阔的国土面积以及自然生态建设目标而言,其技术水平以及修复建设效果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而且由于不同地域的环境特征存在差异,使得很多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建设技术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如果盲目的将这些技术推广到全国并实施,而没有根据不同地域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和改进,很容易造成自然生态环境的再次破坏。所以有关部门和技术研发团队应总结现有的技术经验,并通过全面调研以及深入的实验分析,研究出一套成熟的、可全面推广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建设技术,从而推动我国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建设工作进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实施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对策

2.1加强水土保持宣传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使中国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水土保持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理所应当引起高度重视。新的形势无疑对水土保持宣传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应当加强水土保持宣传教育工作,为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建设的实施营造良好氛围。一是要制定水土保持宣传教育计划及具体的工作方案;二是要将宣传教育主题策划工作做好;三是要搭建宣传教育平台及打造宣传教育阵地;四是要深入宣传在水土保持方面有着杰出贡献的典型人物事迹;五是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微博、微信、宣传车、街头咨询、传单等多种宣传教育方式,切实提高宣传教育实效。

2.2科学推进建设工作

如果未能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来推进水土保持工作,那么可能会导致不少问题出现。自然环境是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主体,那么就应当以自然环境为基础,然后在此基础上实施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相关技术人员应当对当地人口密度、土壤类型、降水量等情况事先予以全面分析,从而确定当地生态系统的修复潜力,然后选择合适的生态修复技术和水土保持技术来推进水土保持工作,有效增加当地植被覆盖面积,改善立地条件,提高当地土壤的抗蚀能力,增强当地的保土蓄水能力,进而确保当地生态系统的修复成效。此外,水土保持工作并不仅仅是政府部门的事,还与全社会息息相关,所以有必要将其他社会力量调动起来,引导其参与到水土保持工作中来,壮大水土保持工作的队伍。

2.3健全监督执法体系

为有效巩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已有成果,以及有效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建立健全监督执法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是对水土保持相关法律法规各地应全面贯彻执行,并秉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这一原则,对现有的水土保持相关规章制度予以不断完善,有效确保水土保持的监督执法成效。二是应将各个工业园区、建筑行业、交通行业、电力行业等的建设项目作为监督管理重点,强化水保执法力度,一旦涉及到人为导致水土流失的案件,不论有何种理由与借口,都必须依法予以严惩,尽可能减少水土流失案件的再次发生,避免陷入“边治理、边破坏”的被动局面,有效巩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果,切实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和有限的水土资源。

结束语

面对当前严峻的环境形势,对水土保持自然修复与生态文明进行建设迫在眉睫。提高对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与生态文明建设可从一定程度上为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提高提供一定的保障,也可以实现对水土资源的高效利用,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制定有效方案时要与当地具体情况及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力求能够构建有效措施,进一步落实各项方针政策,保障其自然修复的结果能够与预期效果相一致,实现我国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鹏.论生态修复的基本内涵及其制度完善[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06):628~632.

[2]彭珂珊.我国水土保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实践与思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7(05):58~69.

[3]铁大梁.论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优化作用[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25):59,61.2019年第2期现代农村科技土肥水利••48

论文作者:李志乾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4

标签:;  ;  ;  ;  ;  ;  ;  ;  

试论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论文_李志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