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文化创新的趋势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营论文,企业文化论文,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民营经济经历了改革开放后的高速发展现已进入转型升级调整期,无论外部宏观环境,还是企业自身成长都对此都提出了要求。如何在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修炼内功”以便在未来新的环境中打造适应性效率,这是民营企业未来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从对选取的不同经济成分、不同经营性质、不同经营规模、不同发展阶段的民营企业的典型性对比研究中发现,企业文化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已不言而喻,民营企业的管理者们愈来愈关注企业文化并由自发走向自觉。他们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要不要进行企业文化建设,而是如何使企业文化高效率适应竞争日益剧烈的市场环境——即企业文化创新。
一、民营企业文化的现实特征
(一)民营企业文化整体还处在“企业家文化”阶段
民营企业因时代机遇而创建。创立之初,其创始人及其管理者们会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认同感,带领最初的一批员工进行创业。一旦组织成功了,创始人和员工就会围绕企业初创时的信念开始形成共同的假定,经历时间的沉淀,然后成为理所当然的。
(二)民营企业文化与其经营管理模式密不可分
与我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不同,民营企业文化是伴随着企业的产生而产生的。我国计划经济下的企业文化建设不是从企业微观主体出发,而是根据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而对全体员工的政治思想道德修养等方面进行建设,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相脱节。由此也产生了人们对企业文化内涵认识上的一些误区,如企业文化就是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就是多搞群众文娱体育活动等等。民营企业文化则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企业生存之目的是为了组织财富和社会财富的创造”这一使命,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行为中悄然孕育,那些经过反复考验、指导企业走向成功的、在经营管理实践中所形成的“信念、价值观及假设”就成为该组织的文化,被固化并将传承。
(三)不同民营企业对企业文化内涵的认识还处在不同的层面上
总体来说,民营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是互为一体、共同成长的。但对于企业文化内涵的自觉认识与建设方面,不同的企业还处于不同的层面上。一些民营企业对企业文化内涵的研究较为狭义,他们将企业文化的研究侧重在思想道德、价值观等精神领域,或是侧重在传统文娱体育活动方面;也有一些企业学习西方经营管理理论,但由于过于急功近利,导致将企业文化误解为“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即CIS”;而那些从创业早期就较早注重企业文化建设的企业,如杰克、东港、伟星、华海、吉利等,这些企业目前已形成了涉及企业领导力(控制内容、危机反应、稀缺资源分配标准、榜样塑造、薪酬与人力资源标准等)、组织管理(组织设计、管理流程、组织礼仪、设施设计、组织哲学表达)、意识形态(人与自然的关系、现实与真理的本质、人性的真实需要)等与市场经济体制环境配套的、涵盖了现代经营管理活动各方面的企业文化体系。
二、转型升级背景下民营企业文化创新的趋势
解读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论及企业基本功能时的思想精髓,他特别强调“创新”,他认为任何企业都应该“创造性地适应环境”。而在不同的环境下,企业目的不同,其因应环境所采取的经营管理手段也会各有侧重。自20世纪80年代,在股东利益最大化理念引领下的全球企业兼并、重组、流程再造等利于短期企业利润激增的各种管理方法在全球性经济危机面前显示出了其“短视”的可悲。而那些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中保留下的优秀企业,在其经营管理的经验中都有着一个共同点——他们在重视其他经营管理手段的同时尤其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在经济环境呼唤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企业文化创新应具有适应环境的如下特征:
(一)经营模式实现由“资源——产品——市场”向“市场——产品——市场”的转变
民营企业适应时代环境经历了由“以产定销”(“资源——产品——市场”)向“以销定产”的经营模式转变,一些企业就将“以销定产”理解为企业市场导向(“市场——产品——市场”)的全部内涵,这是不全面的。调查过程中发现,一些制造型企业“以销定产”的含义即组织大量的销售人员在市场上寻找现有产品的订单,根据订单生产,多数产品是企业已有的,很少会根据市场需求做较大的技术上的改进。而真正的市场导向更多地是指企业在生产产品之前先进行市场调查与研究,发现顾客尚未满足的需求,再去整合企业能够整合的一切资源,研发出能够满足顾客真实需求的产品并通过其他营销手段去激发、引导或满足顾客的真实需求。这一经营模式在营销史上被称为“营销革命”,因为它突破了传统上将市场作为生产活动的终点这一固化模式,将市场变成为生产研发过程的起点,使营销职能突破了流通领域,而参与了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
(二)由我赢价值观向合作共赢价值观转变的趋势
现实中许多企业形成了狭隘的竞争观念,如“你死我活的战场观”、“肥水不流外人田”、“你赢我就输”等。这种观念指导行动的结果必然导致市场中不正当竞争愈演愈烈,价格战与地方保护主义给竞争双方都带来危害。在这种竞争形式下,企业的竞争力不仅没有真正得以提升,反而消耗了大量资源。
世界经济的一体化格局使越来越多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意识到社会的专业化分工使得任何一个企业靠单打独斗取胜的时代已经逝去,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需要组织间的相互协作,而能够在协作中取得共赢的结果是组织间能够不断合作下去的前提。研究世界领先组织管理者的思维模式与营销方法,不难发现,他们突破了传统狭隘的静态组织合作意识,而阐释了一个符合市场经济事实的动态合作理念,那就是:组织间的合作不再是一开始就去分一块已经存在的“蛋糕”,合作的目的是大家共同在做一块可供分割的“大蛋糕”,因为即任何市场经济的合作结果都是对未来一种共同努力的美好预期。
(三)实现由人力资源管理取代人力成本核算的人才战略思想转变
从国际经验来看,人均GDP达5000美元以后,经济活动的商务成本和人力成本不断提高,经济发展将主要依靠自主创新(这种创新既包括科技创新,也包括商业模式的创新)。因此,对于自然资源并不丰富的东南沿海民营经济主要集中区来说,尤其是应对已出现的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关注“以人的创造力为主要投入要素”是企业明智的选择。管理学家汤姆·彼得斯说:“企业或事业唯一真正的资源是人,管理就是充分开发人力资源以做好工作”。未来成功的企业一定是拥有一整套系统的选才、用才、育才、留才、引才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而不能仅仅将“以人为本”当做是挂在嘴上的口号。
(四)实现由“为赚钱而做事”向“为做事而赚钱”的自我认知价值观转变
把事做好与赚取利润并不矛盾。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一个得了严重肝病的患者,有两种药选择:A药品是在无任何副作用的条件下能够治好你的病,但价格是B药品的5倍(假设你的经济收入可以承受):B药品也能够治你的肝病,但临床证明对胃的损伤作用,可能使你患上慢性胃病。那么你是愿意选择A类药品呢(研制它的人员在减少副作用方面付出了许多努力构成了超过B药品的研发成本),还是愿意选择B类药品呢?《价值观与梦想,默克百年》乔治·默克二世在1950年解释了这个矛盾:我希望……表明本公司同仁所必须遵循的原则……简要地说,就是我们要牢记药品旨在治病救人。我们要始终不忘药品旨在救人,不在求利,但利润会随之而来。如果我们记住这一点,就绝对不会没有利润;我们记得越清楚,利润就越大。
(五)实现企业由重销售收入、市场占有率向同时更关注客户满意度的战略眼光转变
高度关注顾客的企业不仅顾客满意水平高于其竞争对手,而且在获得短期利润方面也优于对手,因为争取一个新客户的成本远远高于维持一个老客户的成本。同时,满意的顾客是企业最好的广告,而不满意的顾客则是企业的负面广告,且同行数量的不满意顾客带来的危害程度远高于满意顾客给企业带来的利益。
另外,顾客满意是企业的一个前瞻性指标,它衡量的是顾客在未来将对企业如何反应。市场绩效的其他指标,如销售额或市场占有率,都是成功的结果性指标。它显示了企业过去及现在表现得多么好,而不是未来将做得如何。因此,如果企业不跟踪顾客满意,就等于它放弃了在销售额和利润下降前更正错误的机会。
(六)由重视经营规模向重产品质量与品牌塑造共创建的品牌战略转变
质量是品牌的生命,是品牌形象与价值塑造的必要条件,但却不是充分条件。品牌形象与价值如果仅仅建立在产品的实体认知上,则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特色或个性因竞争对手的仿效是很难持久的。真正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品牌价值除产品具有科技保障的实体质量外,还要具备富有精神象征意义的内涵。家喻户晓的可口可乐不仅仅是因为它那享有专利权的仅占产品总成分1%的绝密配方,而是其在世界大战期间表达了美国士兵思念家乡的人文情怀,可口可乐是来自家乡的思念;王老吉饮料预防上火的独特功效也因汶川地震中企业勇于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企业文化表现而更富有人情味,更打动消费者的心。因此,质量与品牌是共生体,其建设并无先后顺序,只是更多时候品牌形象被社会所认知需要时机。
(七)由重视营销部门或营销单一手段向全面营销转变
品牌持久的生命力在于企业正确地管理营销组织。全面营销必须实施一系列精心规划、相互关联的营销活动,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更为广泛的多方面要求。同时,还必须考虑这些行动所产生的广泛影响。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力已成为影响企业短期和长期经营效果的优先因素。因此,将消费者长远利益、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三者相结合,将多方共赢理念深入到组织内部的各个部门,开展内部营销、整合营销、关系营销和社会责任营销。
本文为台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成果,课题名称“转型升级背景下的台州民营企业文化创新研究”,课题编号:10WHGZ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