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河南 信阳 464000
摘要:虽然情绪归因理论有许多假设,但很多问题用目前的理论没办法解答。我在这里总结一些关于情绪动机效应的相关性的问题与假设,比如情绪直接诱发“适配”行为倾向性的假设——同情倾向于助人,愤怒倾向于去攻击,内疚倾向于去修复造成的损害,等等。值得注意的是以下问题大多数是未解决的。
关键词:情绪、归因理论
1.归因研究为同情和愤怒影响助人和攻击行为的假设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然而,这个证据本身不是能够确切说明这些情绪影响动机的方式。韦纳推断,同情和愤怒对动机的影响是明显的,例如,同情是以一种直接的帮助他人的愿望的方式产生,而愤怒是攻击或者抑制助人行为的欲望。可以看出同情和愤怒在行为上的影响是由关心所调节的,。如果一个人的帮助是出于同情或者处在愤怒中进行攻击,那这个人所产生的行为似乎是由这些情绪所激发的,一个人助人行为是因为他感受到同情,而攻击是因为他感受到愤怒。但是这个人完全没有印象。一个人的助人行为是为了摆脱同情的或生气的感受。实验研究证明了这种理论[1]。
2.如果一个人考虑同样的关于内疚的问题——内疚是如何引起内疚去修复一个人由于某种原因对某人造成的伤害的——这种感觉是模糊的。同样可以去假设——调解机制是享乐主义:一个人试图修复造成的伤害以减少不愉快的内疚感。我们应该从这些因素中可以得出结论:有些情绪(如同情、愤怒)通过非享乐机制路径影响动机,而其它情绪(如内疚)通过享乐机制影响动机。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说:所有情绪都具有非享乐主义效应和享乐主义效应两种机制,应该把不同的权重附在不同情况下的效应上。
3.假设一些情绪是非享乐主义的,对动机有直接影响,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如何将这些情绪行动欲望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这样假设:行为产生的不同情绪机制是不是存在呢?或者我们可不可以认为情绪行动倾向是通过众所周知的决策和行为选择机制转化成行为的,这种机制对非享乐主义行为的影响也是一样(标准上的一种信念-欲望机制,或者期望-价值机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归因理论以及其他评价理论家假定情绪产生特定的行动倾向,归因理论有时会表达这样的思想——他们想要完全取代经典动机和决策理论。然而,在我看来,更合理地假设是:冲动的情绪行为与其他欲望(愿望)通过相同的机制转化为具体行为[2]。为了澄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对情绪评价理论关系进行详细讨论。
4.除此之外,对情绪的欲望-产生功能需要进一步解释说明。情绪产生欲望不同于其他行动倾向。情绪从一开始是如何管理生成特定的目标或行动倾向的呢?这是一个硬连接、情绪进化的效应吗?或者,至少部分来说,这是情绪的学习结果吗?这种效应是由进一步的认知过程或加工所调节吗?结果是由另外的信息被潜在地延伸吗?例如,我对另一个人的同情(即使我相信我不能以任何方式帮助他)仍然会唤起帮助他的一种倾向吗?
5.最后,在情绪归因理论中和相似的评价理论中,尽管情绪最接近行为的激发因素,但它们可能不是动机的最终来源。相反,根据标准的评价理论,情绪本身取决于对事件的评价(与动机一致或动机不一致的事件),以及此之前存在的动机(欲望)。一个基于情绪的动机完整理论因此也必须要详细说明潜在情绪的动机--最后来描述一组人类的基本动机。澄清这个问题也可能对于细化分析特定情绪的先决条件是重要的。例如,在进行这项研究的道路上我发现,道德情绪(如同情和内疚)不仅是基于特定种类的思维,而且也基于特定种类的欲望。
参考文献:
1.Gollwitzer, M., & Bushman, B. J. (2012). Do victims of injustice punishto improve their mood? Social Psychology and Personality Science,3, 572–580.
2.Reisenzein, R., Hudlicka, E., Dastani, M., Gratch, J., Lorini, E., Hindriks,K., & Meyer, J.-J. (2013). Computational modeling of emotion:Towards improving the inter- and intradisciplinary exchange. IEEETransactions on Affective Computing, 4, 246–266.
作者简介 :李子健(1991—),男,河南省信阳市人,理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论文作者:李子健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6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5
标签:情绪论文; 动机论文; 理论论文; 机制论文; 享乐主义论文; 愤怒论文; 欲望论文; 《文化研究》2016年6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