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数感是人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素养,同时也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结构变量。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数感培养,但当前很多教师并不知道怎样来培养学生的数感,仍然需要不断进行研究。本文主要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方式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希望为小学数学教育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数感 教学 策略
随着信息化、数字化、学习化社会的到来,对公民的数学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公民的数学素养要得到提高,就要从小培养他们数学学习的数感。数感主要分为数量、运算结果和数量关系三个主要方面。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应具备辨认事物数量关系、领会数量之间关系的能力,当有了一定的数量基础之后,在运算方面和结果分析方面也就能得到相应的提升。对学生数感的培养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同时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能帮助学生提高理解数量关系的能力。
一、强调方法,培养数感
学习的行为主义理论强调练习的重要性,数感的获得离不开训练,即要遵循练习律。认知学习理论则强调有意义学习,一年级小学生尤要加强对运算能力的训练,运算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运算能力不单单是一种技能,同时也是一个学生数学方法和数学素养的表现。教学中教师确实要让孩子重复学过的运算过程,更要积极倾听学生解释其运算方法,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掌握数字关系,获得应用数感的能力。肯定学生的方法,让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学习、互相启发,拓展思维,丰富对数的认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例如,在教学“20以内退位减法”时,鼓励学生对运算方法进行探索,抛出“如何计算”后,让学生自由探讨,相互交流,教师要重视学生对运算方法的回顾与整理,最后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各类方法。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法完成题目,说说自己的方法与感悟,掌握计算方法,领悟计算规则,经历有效过程,从而培养数感。
二、合作交流,提高数感水平
能有多种方法表示数以及能够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是课程标准中提出来的数感的一个重要内容,从我听课的情况来看,很少有这种练习,比如说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这个内容,大部分老师要求学生学会用一种方法表示就可以了,不会让学生一一列举表示这个数的方法,比如说在表示10这个数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画图的方式来表示10,可以用身体语言来表示,比如一个拳头,大家也能理解是10,也可以用10支铅笔来表示10,还可以用ten来表示10,也可以用字母来表示等等,只要言之有理让其他同学能明白即可,可能是课堂时间的限制,基本上这种练习非常地少,但是实际上这是培养学生数感的一个相当好的一种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吸收别人的长处,因为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进行口语表达,因此也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技巧并且学会用数来表达、传递和交流信息。
三、在解决问题中升华数感
数学家费赖塔尔认为:“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要解决现实问题,而现实生活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源泉,要培养学生的数感就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现实问题,自觉地把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联系起来,从现实情境中生成问题,从复杂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能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都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初步建立数感。”“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
良好的数感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而在知识的应用中,学生的数感得到加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和学生所学知识有关的应用情境,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升华数感。
通过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是人们生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工具,进一步体会到了数的意义,把握了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而且强化了灵活解决问题的数学意识。让学生在实际事例中运用数学、理解数学甚至创造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乃是数感得以发展、提升的一个关键环节。
总而言之,数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积累和沉淀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潜移默化并且循序渐进的,因此需要长期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尽可能挖掘教材的价值和实际生活中的素材,提供一些数量素材,让学生感受数的含义、概念、意义等,同时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生活,把数感的培养和学生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意识数感的重要性,要注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感,这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甚至是今后的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林华 谈数感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01)。
[2]姚春燕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培养的教学策略[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3,(01)。
[3]徐春霞 走近数感[J].内蒙古教育,2009,(12)。
论文作者:刘超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7年5月总第2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27
标签: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方法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数量论文; 解决问题论文; 现实论文; 《素质教育》2017年5月总第23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