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主导产业理论研究综述_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中国主导产业理论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研究论文,中国论文,主导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633(2007)01-045-06

一、国内的研究现状

在中国,关于主导产业理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有上百部著作、数千篇文章讨论相关问题。

(一)专题研究

对中国主导产业变迁历程进行系统研究的著作,很多是与对支柱产业的变迁的研究结合在一起,具代表性的有于刃刚的《主导产业论》(2003),塞风的《生产率与支柱产业的发展》(1994),郑新立的《中国支柱产业振兴方略》(1995),胡子祥的《中国支柱产业发展战略》(1996),刘李胜的《中外支柱产业的振兴之路》(1997)等。学术论文有周民良的《中国主导产业的发展历程与未来趋势》(1994),贾晓峰的《中国主导产业战略性选择的实证研究》(2004),周耀东的《中国主导产业理论与实践的反思》(1998),王忠民的《我国目前主导产业的目标选择及其实现途径》(1987),王辰的《主导产业的选择理论及其实际运用》(1994),赵成柏的《选择和发展主导产业经济学分析》(2006),周加来的《新型工业化下的主导产业选择》(2005),吴铭的《我国现阶段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实施对策》(2005),史言信的《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政策》(2005)等。近年来,一些博士论文将主导产业纳入了研究对象的范畴,如黄勤的《论区域主导产业》(四川大学,2002),阳昌寿的《区域主导产业理论与实证研究》(西南财经大学,2001),原杕的《区域主导产业选择:产业结构、税收收入与指标体系》(西北大学,2004),宋泓明的《中国产业结构高级化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2001)等。

(二)相关研究

一些文献开始从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来研究中国主导产业的变迁过程,行文之间已经带有了经济史学科研究方法的特点。如石磊的《中国产业结构成因与转换》(1996)研究自“洋务运动”以后的中国产业结构变动过程、研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结构如何导致产业结构轻型化并钳制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刘伟的《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研究》(1995)考察经济发展史上不同国家在工业化加速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及其演进规律。

从历史角度来考察主导产业的变迁,已经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重视,成为很多著作研究的一个分支章节,目的是反映产业结构变动或区域经济发展程度。但是在这些文献中,往往囿于对中国主导产业结构变动的简单描述,或是局限于从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的技术层面,缺乏从历史学和经济学的交叉角度审视和归纳主导产业的变迁及其规律。这些著作主要有以下几类:一些研究是从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或优化)层面分析主导产业在产业结构变迁中的作用,主要有史忠良的《产业兴衰与转化规律》(2004),张军立的《中国经济结构调整问题报告》(2000),周振华的《产业结构优化论》(1992),宋海林的《中国产业结构协调分析》(1997),郭克莎的《中国:改革中的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动》(1993),《中国工业增长与结构变动研究》(2000)、《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2001),江小涓的《世纪之交的工业结构升级》(1996),周振华的《现代经济增长的结构效应》(1991),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发展研究的《工业增长中的结构性矛盾》(1988),刘伟的《中国产业经济分析》(1987),马洪的《中国经济结构问题研究》(1981)等。一些研究从产业政策层面分析,涉及到了国家的产业政策导向或是调整对主导产业的影响和作用,如周叔莲、裴叔平、陈树勋主编的《中国产业政策研究》(1990),江小涓的《经济转轨时期的产业政策》(1996),何诚颖的《中国产业结构理论和政策研究》(1997),李贤沛的《21世纪初中国的产业政策》(2005),汪同三的《产业政策与经济增长》(1996)等。一些研究是从专业的产业经济学角度,结合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动对主导产业进行初步探讨的,侧重于对主导产业的概念、评判标准、作用机制等理论性分析。如伍海华等的《产业发展论》(2004),陈仲常的《产业经济理论与实证分析》(2005)等。更多的研究主导产业变迁的文献,主要是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出发,研究中国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和结构调整,如江世银的《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主导产业选择研究》(2004),杨建荣的《中国地区产业结构分析》(1993),马洪的《中国地区发展与产业政策》(1999),曾玉成的《中国区域工业经济结构研究》(1995),胡荣涛的《产业结构与地区利益分析》(2001),裴叔平的《中国区域产业政策研究》(1990)等。也有对东亚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变迁作比较分析的,主要有汪斌的《东亚工业化浪潮中的产业结构研究》(1997),严立贤的《中国和日本的早期工业化与国内市场》(1999)等。

(三)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发表的相关论文的统计

用关键词“主导产业”检索中国期刊网上的相关文章(表1即历年来研究主导产业的相关文章的发表情况),可以看出,国内对于主导产业的论文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且早期主要是对日本等东亚国家的主导产业的研究,进入90年代中期后有了很大的发展,文章数目明显增加,其中,研究区域主导产业的文章占了比例的绝大多数,也涌现了大量研究国外主导产业的文章。

二、主导产业理论溯源及评介

(一)主导产业的概念及其基准

主导产业(leading industry)的概念最早是由W·W·罗斯托提出的主导部门(leading sector)引申出来的。主导部门,即“一个新部门(new sector)可以视为主导部门的这段时间,是两个相关因素的复合物:第一,这个部门在这段时间里,不但增长势头很大,而且还达到显著的规模;第二,这段时间也是该部门的回顾和旁侧效应渗透到整个经济的时候。”①对这一概念的界定,国内近年来也有了很多新的见解。如江小涓认为,主导产业是指“能够较多吸收先进技术、面对大幅度增长的需求、自身保持较高增长速度并对其他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部门。”②刘伟认为,“在特定的时期内,主导产业有快于其他产业的增长势头并正在或已经在产业结构中占据优势比重;主导产业通过其前后向关联与旁侧关联能够对整个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高度化发挥明显的‘主导性’作用,即能够确实地将其活跃的增长势头、优势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效果广泛而深刻地扩散到整个经济体系中去”。③朱欣民认为,主导产业“又称主导专业化产业,系能在区域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带动全盘经济发展的拳头产业。”④江世银认为,主导产业“是指那些首先采用了先进技术、降低了成本、放大了市场、增加了利润和积累、扩大了对其他一系列部门的产品需求和对地区经济成长的影响从而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部门”。⑤还有很多学者对这一概念进行过界定,在此不赘述。这些学者们大多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及观察视角来对主导产业一词进行界定,虽然在某些细节上存在不同的观点,但对于主导产业一词所涵盖的主要内容还是基本一致的,这些观点主要将主导产业的概念的界定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高增长速度、新技术的应用以及在产业升级过程中的导向作用。综合一下大家的观点,主导产业就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或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上出现的一些影响全局的、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的、能通过其前后向关联与旁侧关联带动整个经济增长的产业部门。由于主导产业的存在及其作用会受特定的资源、制度和历史文化的约束,在不同的国家或同一个国家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主导产业也是不一样的,它会受所依赖的资源、体制、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演替,因此,特定阶段的主导产业是具体条件下选择的结果,也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旦条件(涵括经济条件、政治条件、社会条件等)变化,原有的主导产业群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就会弱化,被新一代的主导产业所替代。所以,主导产业演进会表现出序列演替性和多层次性的特征。

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主要有以下三种:罗斯托将回顾、旁侧、前瞻这三种扩散效应视为判断主导部门的关键。但是,这些效应本身难以用精确的统计数据来说明,尤其是旁侧效应和前瞻效应。所以,罗斯托的主导部门理论对于如何选择主导部门,局限于定性的说明,还缺乏可供操作的选择依据。首次明确提出主导部门选择基准(依据)的是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他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为规划日本产业结构,提出了选择主导产业的两条重要基准:即“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基准”。差不多与罗斯托、筱原三代平提出主导产业理论的同一时期,美国经济学家艾伯特·赫希曼也提出了“产业关联度基准”,即各产业在投入产出上的相关程度。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对其他产业会产生较强的后向关联、前向关联、旁侧关联,选择这些产业为主导产业,可以促进整个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对于主导产业的判断基准,又有了很多新的观点,如“经验法则”、“货币回笼基准”、“就业与节能基准”、“市场导向基准”、“经济效益比较基准”等等,这些选择基准侧重于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服务于更为专业化的研究。

(二)主导产业变迁理论

主导部门理论的萌芽可以追溯到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以及他运用创新理论对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分析。熊彼特所说的创新,是指企业家将新的生产函数引入生产过程。他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是一系列创新活动的更替历史,资本主义的经济周期也是由创新浪潮的起落所引起的。例如,他用三次创新浪潮的历史事实解释三个长波周期:18世纪70年代的产业革命时期的纺织工业创新;1842-1897年的蒸汽和钢铁时代;1897-1950年的电气、化学、汽车工业时代。在这里,熊彼特论述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创新活动的此起彼伏而导致主导产业部门更替变换的现象。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库兹涅茨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行动态考察以及研究经济周期时,通过对美、英、德、法、比利时等国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期60种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和35种主要产品价格的系列分析,发现各产业均存在增长率递减的规律,即各产业的发展具有与技术创新相联系的生命周期,特定产业的产量增长先是加快,后是放慢,主导产业部门不断地从一个部门转向另一个部门,构成不同主导部门依次更替的动态序列。他还用丰富的资料拟合了几十条不同部门产品的长期趋势曲线。他所论述的主导部门更替主要是从各部门增长速度的角度来考察的,而没有涉及到部门之间的带动作用。

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对发达国家18世纪以后近百年的工业化历史和统计资料进行了研究,发现各国的发展大体遵循着这样一个模式,即资本品的工业净产值在整个工业净产值中所占份额稳定提高。在此基础上,他认为在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总有一个最先进的产业,它作为主导产业,在净产值上超过所有其他产业并极大地影响着经济增长过程。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又会出现新的主导产业走到前列,并代替原来的优势产业的位置。这不仅揭示出了伴随着工业化过程的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也揭示了这种演变的阶段性和有序的方向性。

对主导部门理论进行系统研究的是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他提出了以经济史为背景的主导产业分析理论,并以此来解释现代经济增长的历史和本质。罗斯托把经济成长阶段划分为传统社会、为“起飞”创造前提、启动、成熟、高额群众消费、追求生活质量六个阶段,而每个阶段的演进都是以主导产业部门的更替为特征的。主导部门理论成为他的经济成长阶段论的核心内容之一。他认为,经济成长的各个阶段都存在相应的起主导作用的产业部门。经济成长总是由某个主导部门采用先进技术开始;该部门降低了成本,扩大了市场份额并扩大对其它一系列部门产品的需求,带动整个经济发展。主导部门对其它部门的带动作用是通过回顾、旁侧、前瞻三重影响实现的。后顾影响主要是指主导部门对向自己提供生产资料的部门的影响;旁侧影响是指对地区社会经济的应县,如交通、生活、文化、基础设施等;前瞻影响是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能源等的诱导。与六个经济成长阶段相对应,罗斯托列出了五种“主导部门综合体系”:(1)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主导部门体系主要是食品、饮料、烟草、水泥、砖瓦等部门。(2)起飞阶段。非耐用消费品生产的综合体系,如纺织工业。(3)成熟阶段。重型工业和制造业综合体系,如钢铁、煤炭、电力、通用机械、肥料等部门。(4)高额群众消费阶段。汽车工业综合体系。(5)追求生活质量阶段。生活质量部门综合体系,主要指服务业、城市建筑等部门。罗斯托认为,这种主导产业序列是不能任意改变的。⑥

(三)对中国的主导产业演进的研究

从经济史学角度来研究中国主导产业演进的著作还不多见。罗斯托在他的研究中也将中国列入了考察对象的队伍中,并将1952年看作是中国经济的起飞时期的开始——这与他的研究所处的时间有关。他也指出:“断定目前印度或中国共产党的起飞努力是否成功,还为时尚早”。⑦大多数的研究将欧洲、美洲以及东亚的一些成功的后起工业化国家作为研究对象,这主要是由于这些国家和地区基本已经成功地实现了工业化进程中的主导产业更替和产业结构升级,研究容易找到突破。但无论国外,还是国内,学术界对于中国工业化进程中主导产业的演进这一问题的研究还不多见,其分析往往散见于产业结构升级的研究之中,少见系统的专论。相比之下,对于1949-1878年这一时期的主导产业研究较少,主要研究集中于1979年以后。这也与中国的具体国情有很大关联。周良民回顾了1949-1978年中国的主导产业演变,认为市场没有发挥出引导资源配置的核心作用和激励作用,主导产业选择政策的失误是这一阶段失败的根源,肯定了1979年以后的成功经验在于正确的主导产业政策。⑧于刃刚较为系统地研究了主导产业,并对中国主导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可行性、必要性和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简要地回顾了中国主导产业的发展历程,将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中国的经济体制与产业政策分别描述为“严格的计划管理体制,错误的主导产业政策”和“从比较严格的计划管理体制到初步的市场经济框架,正确的主导产业政策”⑨。史忠良、何维达从产业兴衰和转化的角度,对中国的产业结构演化进行了历史考察和实证分析,并对未来主导产业的选择、支持政策以及主导产业企业的跨国经营战略提出了意见。刘伟考察了经济发展史上工业化加速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及其演进规律,认为“重化工业与非耐用消费品构成的产业群比较适合于选择为下一阶段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主导产业”。⑩

当前,产业结构调整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线,主导产业的更替将会成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推动力。研究主导产业的变迁,对于研究中国近五十多年来产业结构状况和经济增长趋势,分析国民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变动、国家发展战略走势,都将会有借鉴意义。但是,根据笔者的统计,系统研究1949年以来中国主导产业变迁的成果并不多见,大多数的研究都回避了1949-1979年中国主导产业演变这一过程(或提法),或者采用大而化之的手法一笔带过。大量研究侧重于回顾改革开放以后的经济转轨时期主导产业的发展情况,以期对未来主导产业选择和发展作前瞻性的预测。这些研究大多认为,1979年以来,中国的主导产业变迁经历了从轻工业向耐用消费品工业,再到重化工业的转变,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果基本持肯定态度。但是,对于现阶段是否应该继续保持重化工业的高速增长势头,学术界已经产生了激烈的争论,比较有代表性观点的就是吴敬琏与刘世锦两位学者的论战。

三、研究的成果与不足之比较—经济史学视角的评析

第一,关于主导产业定义以及评判标准的界定成为大多数研究的主要内容,然而,关于主导产业这一概念的界定却始终没有定论,其评判标准也在趋于多元化。对于主导产业的界定,往往和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战略产业、基础产业、区域专业化产业、瓶颈产业等提法等同、重叠或者混淆。笔者认为,过分囿于对这些技术性问题的争论,反而不利于对主导产业及其变迁过程的理解。主导产业的存在、发展、演进及其效用的实现,必然依赖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自然资源约束、人力资本约束、制度约束、国际环境的约束、既定产业结构的约束和历史文化的约束等,不同国家、地区的主导产业的演变历程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和走势。对于后发国家来说,正确选择主导产业,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深入探讨主导产业存在和发生作用的不同背景及其政策机理,要比囿于概括主导产业的定义、选择基准等技术性问题争论要更应对现实有深刻启发意义。

第二,区域主导产业变迁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内主导产业研究的主要方向,其中既有对某一区域进行的系统分析,也有对一些区域之间(包括地区和国家)的比较分析。一般而言,将国内某一地区做个案分析的学者,大多强调地方政府对区域经济的掌控能力,并提倡加强地方政府的职能,合理选择具有竞争力,即比较优势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并将此作为中国近期主导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而区域之间的研究,对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从政策扶植力度、比较优势的运用等角度,对东部、西部和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行比较分析,对国别之间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从制度、技术、文化等层面将中国与东亚若干先行的工业化国家的比较分析。但是,这些研究大多是以国外的标准来审视中国的主导产业变迁,将国外的主导产业的成功转换带动产业结构升级作为标准来,分析中国产业结构转换的得失。这样的研究范式不免会将一些先验性的标准强加于本土研究之上,往往不能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来探讨中国主导产业变迁的独特性。

第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学科对于主导产业的研究尚不够重视。现有的几部颇有分量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学著作均对主导产业的演进着墨不多。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的产业结构变动过程中具有主导产业的特征并发挥出主导产业作用的产业及产业群并不明显,这也给从经济史学角度研究主导产业造成了很大的难度。事实上,在中国这样一个特殊的经济体内,“主导产业”这一提法是否可行——至少是在1949-1978年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内,还有待斟酌。因为,在1949-1978年的计划经济体制期间,重工业虽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山是极为罕见的,但是,这种重工业体系的形成是以行政指令的方式和自我循环式的服务为基础的,并没有带动关联产业的进步和升级,而且,重工业的发展也存在较大的起伏,经济效率不高,没有带动人均国民收入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最终所导致的产业结构性矛盾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极其深远和严重的。即使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非耐用品消费工业、耐用品消费工业虽然在短期内有了较快的发展,但这种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外技术、设备的进口,并未带动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幅度提高。而1992年以后发展迅速的重化工业是否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的主导产业,虽然引起了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和争议,但是观点还存在着很大的分歧,短期内很难有定论。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情况,尝试分析产业结构非常规转化的影响因素及其效果,将是笔者下一阶段将要进行的探索。

限于学识,挂一漏万在所难免,敬请学术界同仁指正。

[收稿日期]2096-09-13

注释:

①罗斯托:《从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9页。

②江小涓:《世纪之交的工业结构升级》,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第205页。

③刘伟:《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47页。

④朱欣民:《论主导产业选择标准》,载《社会科学研究》1997年第4期。

⑤江世银:《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对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启示》,载于中国人民大学《教学与研究》编辑部编:《教学与研究论库》,学苑出版社,1997年,第49页。

⑥W.W.Rostow,The Past Quarter-Century as Economic History and the Task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ganization,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Vol.30,No.1,(Mar.,1970),pp.152-157.

⑦罗斯托:《经济增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38-39页。

⑧周良民:《中国主导产业的发展历程与未来趋势》,载《经济学家》1994年第3期。

⑨于刃刚:《主导产业论》,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53页。

⑩刘伟:《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88页。

标签:;  ;  ;  ;  ;  ;  ;  

我国主导产业理论研究综述_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