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区域经济发展思想及其实践_一带一路论文

习近平的区域经济发展思想及其实践_一带一路论文

习近平区域经济发展思想及其实践展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区域经济发展论文,思想论文,习近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15)04-0001-06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区域发展作出系列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进“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坚持不懈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共赢。区域政策事关经济增长动力接续连绵,事关对内对外发展空间拓展,事关空间效率空间公平共赢。深入学习贯彻这些区域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必将对新常态下激发增长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形成开放新格局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结合“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总要求总纲领,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区域政策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指导意义,努力谱写好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基本现代化中国梦的江苏篇章。

      一、“一带一路”思想及对外开放新契机

      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中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总人口近30亿,市场规模和潜力独一无二,加强各国间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将政治关系优势、地缘毗邻优势、经济互补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优势、持续增长优势,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相隔不到1个月,习近平10月3日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演讲中倡议,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携手建设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促进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开放可共进,封闭则自困。在封闭经济中,国家间生产条件和消费偏好的差异会引发供给和需求条件的差异,供给和需求条件的差异会引发商品价格的差异。当商人对分割市场的价差进行套利时,便产生了国际贸易。商品由低价格国家流向高价格国家,直至价差消失。而且,贸易并不是一个此之所得即为彼之所失的零和博弈。当经济由封闭变为开放,各国均可从贸易中得益,国民净福利的增加与价格变动成正比,价格弹性越大,得益就越多。早在2100多年前的中国汉代,中国和东盟人民就克服了大海的阻隔,打开了往来的大门。中国汉代的张骞两次出使中亚,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无数不知名的商人劈山沥水,为中亚直至西方送去了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带回了黄瓜、芝麻等物产。15世纪初,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沿途带去和平、文明和财富。“一带一路”传承历史、开启未来,获得广泛认同。

      开放也是改革,建设“一带一路”,既是对外布局,有助加快形成陆海统筹、东西互济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又是对内布局,可以促进沿线地区立足自身区位、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实现错位发展,差异化竞争。新疆等沿边地区可发挥与周边国家地理相邻、语言相通、交往频繁的比较优势,建设辐射周边的出口加工基地、区域性国际商贸物流中心,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和跨境旅游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当好门户。西部等内陆地区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产业体系比较完备,工业开发承载能力相对较强,在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推动区域互动合作和产业集聚发展上优势明显,要加强与沿海、沿边口岸通关合作,建设沟通内外、连接东中西的物流运输体系,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强化腹地支撑作用。东南沿海等地区开放程度高,经济实力强,辐射作用大,要创新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加快走出去步伐,率先形成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

      “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江苏地处“一带一路”交汇点。早在600年前,郑和先后7次率部扬帆西洋,就是由“古绸都”江苏苏州起航。2013年9月,“苏蒙欧”班列开通,苏州本属地生产的笔记本电脑等高新技术产品,经内蒙古满洲里口岸可直达俄罗斯、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波兰等东欧国家,相比传统海运门到门运输方式节约近2/3时间,为江苏产品出口欧洲开辟了一条安全、高效、便捷的“新丝路”。深入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开展交流合作,充分释放东陇海经济带发展潜能,进一步放大沿海开发综合效应。加快“一带一路”交汇点、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首要节点、连云港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及中哈物流中转基地建设,打造战略出海口,放大江苏向东开放优势,做好江苏向西开放文章,在更广领域开展区域合作,在更大范围集聚要素资源,在更深层次融入国际经济循环。

      二、区域协同发展思想及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协同发展是区域内部通过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实现一加一大于二、一加二大于三的共赢发展过程。由于生产性服务业与总部等知识密集型活动具备地方公共产品的特征,面对面交流的需要使生产者服务业与各个行业的总部有向区域中心集中的趋势,以最大程度地实现创新的集聚经济;而生产工厂与行业专用性中间投入则会向低工资、低地价、产业工人供给与基本的基础设施条件能得到满足的区域外围扩散,以充分利用生产的集聚经济。习近平一直十分关心区域协同发展。2013年5月,他在天津调研时就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要谱写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京津“双城记”。2013年8月,习近平在北戴河主持研究河北发展问题时,又提出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此后,习近平多次就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解决好北京发展问题,必须纳入京津冀和环渤海经济区的战略空间加以考量,同时天津、河北要实现更好发展也需要连同北京发展一起来考虑。2014年2月,习近平在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时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是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态、为优化开发区域发展提供示范和样板的需要,是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路径、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需要,是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的需要,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要处理好“舍”与“得”的关系,克服“舍不得”的思想,腾笼换鸟,调整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构建“高精尖”的经济结构。天津要发挥港口、制造业、滨海新区综合改革先行先试等比较优势,做足做实借重首都资源这篇大文章,以双城联动带区域协同,以区域协同促双城联动。河北是首都功能疏解和战略展开的腹地,要在服务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借势发展自己,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推进区域协同发展,必须打破各地“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推动资源要素按照市场规律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强化城市功能和产业发展的互补互促,既获取集聚经济的好处,又避免污染、拥塞、土地与住房等不可贸易品价格高企的成本。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加快落实特殊支持政策,加快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推进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促进资源枯竭型地区转型发展。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发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在引领全国发展中的引擎作用,发挥东部地区科技力量雄厚的优势,帮助和带动中西部地区加快科技进步,增强沿海地区带动腹地发展的能力和妥善处理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与转型发展之间的关系。

      面对经济发展阶段出现的区域协同发展,江苏较早探索并滑向着由不平衡走向平衡发展的路径。包括南京、镇江、常州、无锡和苏州的苏南地区,依托良好的地理区位优势和工业基础,以不到全省30%的面积产出了全省60%的地区生产总值;包括扬州、泰州和南通的苏中地区,土地面积、地区生产总值均占全省的约20%;包括徐州、盐城、宿迁、淮安和连云港的苏北地区,则以全省50%的面积产出了约20%的经济总量。苏南、苏中、苏北单位面积产出的地区生产总值之比为5∶2.5∶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之比为2.4∶1.5∶1。差距就是发展潜力。要落实新一轮区域发展布局,做好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大文章。抓住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机遇,着力转换发展动力机制,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扎实推进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努力增创发展新优势。推动苏中强化特色发展、跨江融合发展、江海联动发展,加快融入苏南经济板块,进一步提升苏中整体发展水平。深入落实苏北六项关键工程,在深化南北挂钩、四项转移基础上,促进科教人才资源向苏北集聚,加快苏北全面小康进程。

      三、长江经济带建设及对内开放新引擎

      工业化和城市化内生规律表明,产业和城市起步和快速发展最初往往在通达性好、对外联系便捷、市场潜力大、资源有保障的交通结点处成长壮大,成为增长极。当集聚达到一定程度,扩散效应变为主导力量,产业会由中心向外围转移,便捷的交通使这一均衡发展和地区收敛的过程得以较快完成,交通沿线经济技术联系和生产协作体系快速完善。从沿海起步先行、溯内河向纵深腹地梯度发展,是世界经济史上一个重要规律,也是许多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共同经历。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是交通经济带的最典型代表,它以大江大河主航道两岸为生长轴线,以港口或水陆交接枢纽为经济中心生长点,通过运能大、成本低、能耗少的水运实现对内对外交流,通过支流航线及港口陆路集疏运体系取得与腹地的广泛联系,区位条件和运输成本的优势使得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呈轴向汇集,逐步形成具有自我发展功能的人口、产业和城市集聚带。习近平2013年7月在湖北考察时强调,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发挥内河航运作用,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长江横贯东中西,连接东部沿海和广袤的内陆,依托黄金水道打造新的经济带,有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潜力,可以形成直接带动超过五分之一国土涉及近6亿人的发展新动力。建设长江经济带,有利于挖掘中上游广阔腹地蕴含的巨大内需潜力,促进经济增长空间从沿海向沿江内陆拓展;有利于优化沿江产业结构和城镇化布局,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有利于形成上中下游优势互补、协作互动格局,缩小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有利于建设陆海双向对外开放新走廊,培育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有利于保护长江生态环境,示范引领生态文明建设。

      长江是货运量位居全球内河第一的黄金水道,长江经济带的目标是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发带,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带。目前,在我国“T”字型空间经济结构布局中,“沿海一竖”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经济圈已形成强力支撑,但“沿江一横”贯穿东中西的长江经济带支撑力还亟待加强。依托黄金水道打造长江经济带,扎实实现抬起龙头、舞起龙身、摆动龙尾,共生共荣的复合内需为核心、开放为支撑的巨大新一轮国际化优势才能更好发挥,扩大内需战略快步嵌入全球创新链,实现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轨道并进,进而保持经济长期稳定持续增长就有更强支撑。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省市,生产总值超过全国的40%。2014年,江苏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1万亿元,居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之首,占到长江经济带经济总量的近四分之一。要发挥江苏地处我国“T”字型空间经济结构交汇点、通江达海、扼守门户的独特优势,加强沿江港口资源整合,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利用天然的长江航道和现代化的沿江综合运输体系,实现产业转移和转型的双赢,在“腾笼换鸟”的过程中提升支撑带动能力。发挥南京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国际江海转运大港、长江航运物流中心、承东启西发展平台功能叠加优势,推动南京港、南京综保区、禄口国际机场、南京铁路功能一体化,发展陆空联运,构建以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为代表的长江流域开放型经济物流中心。强化苏州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重要组成部分和集装箱干线港的功能,建设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功能完善、安全环保的现代化综合性港口。推动南京港、太仓港、连云港港早日建设成为“启运港退税政策”扩大试点港口。

      四、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水平

      经济发展的本质其实就是由低级要素向高级要素的跃迁的过程,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出现的人口和产业在地理上的集聚现象。由于共享、分工与匹配等集聚经济优势,现代产业在城镇集中,人口追随产业进入城镇,城镇的经济密度和人口密度持续增加。共享是指城镇的公园、厂区、市场、交通等公共设施涉及大量投资,产业和人口集聚在一起可以分担成本。匹配是指企业之间、企业和员工之间相互接近,中间产品和投入要素的匹配质量会改善,匹配机会会增加,从而使城镇的产业效率和收入水平得到提升。学习是指城镇更加密集的产业和人口,使得知识生产、知识扩散与知识积累的速度大大加快,创新、创业、创造的活力大大增强。

      正是对人类城市进程规律精准认识,习近平2013年12月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我国发展必然要遇到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遵循规律,因势利导,使城镇化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十三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城镇化,在人类发展史上没有先例。粗放扩张、人地失衡、举债度日、破坏环境的老路不能再走了,也走不通了。在这样一个十分关键的路口,必须走出一条新型城镇化道路,把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摆在突出位置来落实,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大力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城镇建成区人口密度,切实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高度重视生态安全,不断改善环境质量,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并进,先后经历了乡镇企业勃兴带动小城镇繁荣、开发园区建设带动中心城市发展、交通等基础设施升级助推城市群崛起、科学发展引领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发展阶段,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3.7%提高到2014年的65.2%,城乡空间格局不断优化。沿江城市群在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徐州都市圈发展态势良好。

      新型城镇化必然伴生城乡一体化。城镇自有其效率高、收入丰、机会多的经济活力,乡村也有其美丽环境、愉悦生活和生态涵养的重要功能。城镇和乡村好比是异性磁极,必须合而为一,将各自的健康、自然、经济因素优化组合,迸发出新的文明、新的生活、新的希望。但前提是要理顺城乡关系,使人口的转移、产业的转型、空间的转换得以顺畅进行。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要围绕人的城镇化这一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转变。新型城镇化是四化同步的城镇化,工业化是主动力,信息化是融合器,城镇化是大平台,农业现代化是根本支撑,要促进城镇发展与产业支撑、就业转移和人口集聚相统一,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新型城镇化是优化布局的城镇化,要立足人多地少资源紧的基本省情,按照严守底线、调整结构、深化改革的思路,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严格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合理控制城镇开发边界,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创新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方式,促进城市紧凑发展,切实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

      当前,江苏总体上迈入工业化中后期,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是江苏实现“两个率先”的必由之路,是提高城镇化质量和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迫切要求,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关键举措,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要准确把握新型城镇化新要求,抓住作为全国新型城镇化试点的契机,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新路径,创新探索并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规范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清单和标准,推进按常住人口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合理划分政府、企业以及转移人口家庭和个人的成本分担责任,建立农业转移人口流入地和流出地政府成本共担机制,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构建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探索发行以财政收支状况和政府信用评级为基础的地方政府债券,建立项目综合收益平衡机制,鼓励企业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进入公用事业特许经营领域,拓宽城镇化项目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创新城乡土地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激励机制,制定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办法,合理调整工业用地和商业用地供应比例关系,建立有效调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合理比价机制,提高存量建设用地在土地供应总量中的比重,促进国土空间高效利用。健全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持续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和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促进土地、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在城乡间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

      五、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及更美生活的新期待

      站在人类发展历史视角审视,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人可以通过生产活动有目的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其行为方式必须符合自然规律。对自然如果只索取不投入、只利用不建设,自然就会进行报复。“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进化的产物,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是既吃祖宗饭又不断子孙路的发展,是提取环境资源的“利息”而不是“本金”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就生态文明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2013年4月,习近平在海南考察时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013年5月,他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2013年9月,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并回答学生提问时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进而在理念上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5年1月,习近平在云南考察工作时强调,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

      自九五以来,江苏确立并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程,持续加强绿色江苏和生态省建设,促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提供了有力支撑。但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也受到了相当程度的损害,资源环境已成为发展的“硬约束”,成为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必须跨越的一道“坎”。2014年12月中旬,习近平到江苏视察,对江苏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希望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文明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经济强了,百姓富了,环境美了,社会文明程度才能节节高。而且,环境美与经济强、百姓富是共生互促的关系。生态环境越好,对高新技术产业和人才等的吸引力就越强,好生态必然带来好发展,推动经济由大到强升级。同时,好的生态环境还是高收入弹性的公共产品。百姓富裕了,在对物质文化产品需求不断增长的同时,其对生态产品的需求必然更加突出、更加迫切,过去“盼温饱”现在是“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是“求生态”,吃绿色食品、饮干净水、吸清新空气、享宜人环境日益成为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

      全面提升生态文明水平,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使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基础之上,不欠新账、多还旧账。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更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路径,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增长。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努力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给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空间。坚持标本兼治,促进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持续加强大气污染防治。严格控制能源和煤炭消费总量,大力推动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深入开展燃煤锅炉综合整治,全面淘汰黄标机动车,加大扬尘污染防治力度,全面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构建大气污染防治长效机制。深入开展水环境治理。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扎实开展新一轮太湖治理,加强境内长江、淮河、南水北调沿线、重点湖泊水污染防治,深入开展沿海化工园区污染整治,加强近岸海域和长江沿岸污染综合防治。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实行严格的环境准入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和产品能耗限额标准,深入推进生态化、循环化改造,切实加强能评环评和安评工作,推广清洁能源,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积极开展废弃物资源化工作。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落实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完善生态补偿和绿色发展评估机制,扩大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严格环境保护监管执法。通过更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江苏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城乡环境更加美丽宜居,把总书记为我们描绘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习近平的区域经济发展思想及其实践_一带一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