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 学
《周易》之道与中国人的生存智慧
邵龙宝
摘 要 《周易》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智慧宝典,是儒家治国安邦、人生哲学的珍贵经典。《周易》之道是阴阳互依、互动之道,是一种与科学思维不同的玄学思维:“道”的微妙就在于从“”这个最开始最具体生动的观点(即不同于科学的玄学)的思维方式看待自然和人生。“变易之道”揭示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样态;趋吉避凶是中国人实践之道的生存智慧。《周易》来自于“百姓日用”,终究还是要回到“百姓日用”的社会生活之中。一方面“道”很遥远、玄妙、高深、超越,另一方面“道”很平实、简易、平平常常、普普通通。在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中都能感知、体悟“道”的智慧和能量。《周易》之道不同于西方的逻格斯和神学之“道”,它不像耶稣宣称自己全知全能,但它却揭示了万事万物之所不得不由、不得不依、不得不归的规律和法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高的智慧、核心概念和范畴、最基本的原动力。
关键词 周易之道;玄学思维;生存智慧
《周易》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源头,是大道之源,经中之首,经典中的经典,智慧中的智慧之学。中国的文化现象都和《周易》有关,易道广大、深邃,无所不包。中国文化的根本是文史哲,核心是哲学,哲学的核心在先秦主要是指儒道互补,后出的儒道都注释《周易》来宣扬各自学说主张。《周易》的成书经历数千年,由伏羲氏、周文王、孔子三位圣人相继而成。孔子为《周易》作传,史称《十翼》,成为一套哲学思辨色彩很深的儒家孔门义理。《周易》作为智慧之学,它来自于人们的生活实践,仰首观望日月星辰的变化,低头俯察山川泽壑的形态,贯通万物神奇莫测的性质,类比、概括天下万物多姿多彩的情态创作了八卦。通过观天地之象来悟道,观鸟兽之纹来明理,它揭示了宇宙、自然、社会、人生运行的总的规律:一阴一阳之谓道;太和保和的宇宙自然运作状态;得失荣辱、人生起伏的生命情状。《易经》的智慧特点就是“道法自然”。《易经》来自自然,是仿生于自然的产物,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智慧宝典,是儒家治国安邦、人生哲学的珍贵经典。虞世南曾说:“不知《易》,不可为将相”;孔子说:“加我数年,五十而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中国人的国民性和中国文化的特性都可以在《周易》中找到端倪。
中华民族有着一部多灾多难的危机史和自强不息的奋斗史,体现了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是世界上的伟大民族。中国人不是为了自己一个人活着的民族,他们是既为过去的人又为将来的人活着;既为父母子女、又为同胞兄弟姐妹而活着的人;他们是最有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觉意识的人;是世界上最重视教育的人。中国的山村父老节衣缩食的唯一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他们吃苦耐劳、克勤克俭是为了为孩子积累财富。这样的中国人的性格特征在《周易》中都可以找到基本的价值理念和某种文化基因和元素。
二要着力完善财务制度。要根据国家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等监督管理的新要求,加强水利财务管理制度体系建设,抓紧出台加强水利财务监督管理指导意见等规定,进一步规范资金分配、项目管理和验收流程,强化内部控制。要完善资金管理责任追究制度,深入推进以单位领导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把行政问责与行政监察、财务检查、审计监督结合起来,真正形成强大制度威慑力。
中国人具有不同于精准思维的直觉顿悟的聪明智慧,他们通过“履霜坚冰至”懂得成功的道路必定经过坎坷、荆棘、泥沼才能迎来美好的春天。中国人信奉《周易》中“君子终日乾乾,与时偕行”这句话。乾乾即自强不息;与时偕行就是与时俱进。《周易》最后写定于西周初期,作《易》者是因为有深层的忧患意识。究其因:一是源自人的内心矛盾造成的忧患,痛苦源于内心;二是世道衰败、民不聊生,难以安身立命,忧虑于民生之疾苦;三是源自于人性的根源——贪嗔痴。《周易》来自于“百姓日用”,终究还是要回到“百姓日用”的社会生活之中。《周易》不只是人生智慧的一把钥匙,它是能配置各式各样钥匙的智慧宝典。我们要用它来开启各种各样的智慧大门,用它和世界上各种宝典相互比较相融合,以便通过启迪来面对和解答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周易》之道不同于西方的逻格斯和神学之道。
一、阴阳之道:一种与科学思维不同的玄学思维
《周易》由《易经》和《易传》组成,《易经》由阴阳两种符号构成,即由64个卦象和解说每一卦的卦爻辞组成。《易传》有《文言》《彖传》《象传》等10篇,称为“十翼”,《易传》是解释《周易》的,是从不同角度对卦象的解说和诠释。在牟宗三先生看来,《周易》阐发的不是科学思维而是玄思,玄思是中国式思维,比之西方的科学思维和神学思维更高,当然这是牟宗三的看法。在牟宗三看来,科学思维是逻辑思维,“逻辑的思考是平常的思考,并不玄。玄思的境界一定比逻辑思考高……道家有‘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玄思,儒家有儒家的玄思……照佛教讲,科学是俗谛,科学是真理,但只是俗世的真理。比如说,西医是科学的,西医有效。但你不能说中医一定无效,严格讲,中医境界层次比西医高,好中医难得,中国人称好的中医师为‘神医’”(1) 牟宗三:《周易哲学演讲录》,卢雪昆录音整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4、5、9、14页。 。科学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使现代人生活越来越便利,但是科学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尤其不能解决价值问题,不能解决灵魂的安顿问题。科学探索形而下即物理现象及其规律,西医是针对人的肉体,它讲求概念、判断、推理,精准化地用药和手术,中医注重整体、辨证施治,讲求“望闻问切”等并不精准,是一种辩证的整体的通过调理血脉和经络治未病的直觉顿悟的诊疗。逻辑的思考是确定的、精准的、有无、是非、黑白分明的,玄思是有无、是非、黑白浑然为一,它无而非无,有而非有,玄是深奥的意思,“玄思比一般的逻辑思考高一层,比科学真理高一层。”(2) 同上,第3、4、5、9、14页。 我们可以不去坚持玄学比科学更高的理念,但我们可以找出玄学不同于科学的特征,以便更好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辨明其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中国思想文化讲玄学主要指三玄:《易经》《老子》《庄子》,代表中国哲学的最高境界。《易传》阐发《易经》着重把握“”这个基本观念,“儒家的玄思从‘’这个观念得以全部展开……《易经》玄思通过象数和义理两方面,代表儒家之理智的俊逸,《春秋》大义代表儒家之道德的庄严。‘’的观念是从象数这方面启发出来,易理不能离开象数。《易经》重视数的观念,这种重视数的观念跟希腊自然哲学数论派的重数不一样,希腊数论派是西方式的自然哲学,《易经》从卦爻的结构所讲的象数是中国式的自然哲学。”(3) 同上。
阴阳之道是《易经》的核心思想。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一是阴,一是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宇宙看起来很乱,实际上非常有秩序,“道法自然”,“道”本来就是自然。“自天佑之,吉无不利”,顺天理就会吉祥。《周易》生出儒家和道家两家,儒家的“道”主要指向人道的仁义之心的善端,在道家那里主要指孕生万物的自然,宇宙、自然、社会、人生运行的规律,当人们认识它就产生最高的智慧,所以,“道”也是最高的认识境界。在佛教那里,“道”就是“照见五蕴皆空”的觉悟。儒释道的“道”不同于西方哲学逻各斯的和基督教的“道”。西方人心中有个上帝,中国人心中有个老天爷——自然,自然是有秩序的。中国人不认为天是神,而是自然的规律:天有两种不同的力量,不断运行,阴极成阳,阳极成阴,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阴一阳是自然的变化,万事万物是自然孕生,自然变化就是阴阳之道。西方人是非善恶分得很清楚,中国人认为好人不一定不做坏事,坏人也不一定不做好事。西方人认为阴阳是两个东西,二构成一,以二为中心,主客二分。中国人认为一内含二,以一为中心,天人合一;西方分大于合,社会最小单位是个人,中国人合中有分,认为合最重要,不是为了分而分。中国人认为最小单位是家庭,认为一本万殊,现象千变万化,“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再小再大还是一二三。西方文化认为现实世界和理念世界应该区分开来,现实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影子而已,中国文化认为现实世界和理念世界是一个世界,所谓“天人合一”、“身心一体、形上和形下互为表里;道、术、技相互说明;筋、骨、皮和精、气、神相互依存;本体和功夫亦此亦彼、互为表里。中国人的思维是从《易经》而来,世界是阴阳互依,永远分不开的一个系统和整体。金岳霖曾这样阐发“道”:“各家所欲言而不能尽的道,国人对之油然而生景仰之心的道,万事万物之所不得不由,不得不依,不得不归的道才是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动力。”(4) 牟宗三:《周易哲学演讲录》,卢雪昆录音整理,第3、4、5、9、14页。
“道”的微妙就在于从“”这个最开始最具体生动的观点(即不同于科学的玄学)的思维方式看待自然和人生。《易传》云:“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5) 同上。 。《易经》最早是用来占卜的,占卜看吉凶,一是纵向,从过去、现在预测未来,这是看历史的运会合不合;二是看横向,看社会关系和不和,包括个我的身心、人我、人和社会的关系是否和谐,看你的生命跟社会环境合不合。这个类似科学,但不是科学的方法,是玄学的方式方法。占卜最重要的是看“”,用最具体的心态看事物。中国人说“命”,西方人说上帝的安排。中国人偏重生命智慧,西方人偏重科学智慧;中国人偏重从认识论到伦理学再到工夫论,西方人偏重对宇宙本质的探求,从概念、判断、推理形成庞大的形式逻辑体系,从认识论到实证实验科学,即到了近代注重实证实验的科学理性思维方法。周濂溪在《通书·圣第四》中讲到“”是“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也”,中国人特别注重凶尚未出现之前,就以忧患意识将其熄灭,这是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从“”中能看到吉凶这是神,“知其神乎”。“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变化难以捉摸,但其间有道,圣人要从变化之中看变化之“”,能看到“”就是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比圣更高的是神,因而“知其神乎”。这不是通过量化、物化达至的精准科学的方法,是玄学。能看到“”就能发现势,精微的变化中蕴藏着势,所谓一叶知秋。一般而言唯有科学才靠谱,但有时候直觉顿悟的、并不精准的玄思可能比之科学还管用。如从一个人得病上分析都是从“心”上开始,“有善有恶意之动”意的发动者是心,道德功夫要从“致良知”开始,“吾日三省吾身”就是落实在“意之动”上,就是要在动这个地方作道德工夫。许多贪官污吏都是在一开始的“意之动”的上出了问题,却又不能见微知著,不做道德修养功夫,后来由成了势就一发而不可收了。心性的问题、价值的问题、信仰的问题使用科学往往无法解释。当然,这种情况可以在科学上进行分析,也可以从玄学的上进行分析,这是一种直觉的能力,一种中国式的思考方式。西医看病把人当一台机器来看,什么地方需要开刀,定向爆破,用什么药消除什么症状,把人当机械,所以西药副作用很大。中国人把身体当有机体看,讲求整体辩证思治,下药最重要的是如何使你血脉和畅、气血流通、经络打开,讲求治未病。如何从心性上加强修养,做到虚静,以出世心态做入世的事情,对事业努力奋斗,对自己的私利能看开、放下,没有非分的邪念和贪欲,很少斤斤计较、小肚鸡肠,能心平气和、气血就通畅,许多疾病就不会来光顾你。这种理念既是科学更是中国式的中医玄学的健康理念。
从以往工作经验中可以看出,整个施工建设过程中的管理力度和水平需要得到不断提升,只有这样,才能将施工现场管理效果突显出来。为此,管理人员应制定出相对完善的责任制度,并在后续工作中严格执行,让管理效率得到彰显。之后,相关部门还要将岗位责任、分工等内容传递到每一位工作人员的脑海中,对不同工作人员的责任和义务进行分配,利用考核体系检验工作人员的工作成果,对于表现好的员工进行奖励。除此之外,建筑施工企业应引导员工看清自己的工作责任,在提升工作主动性的同时,制定出明确的操作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不同工作人员的责任划分,提升建筑施工工作的协调性[3]。
从《易经》到《易传》经历长达700—800年之久,在这个过程中《周易》逐渐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由巫术上升为哲学思想体系。《周易》以卦的形式出现,而卦由蓍所决定,蓍与卦构成一个整体。人们研究《周易》重卦轻蓍。“蓍实质是用数的奇偶对立统一的变化法则创造出一个试图反映事物变化规律的模拟物,为证明它的有效性,在巫法的内容里又建立起数—卦—事物三位一体的结构,并利用数的分合运算关系而组成的一幅数的世界模式图。这个模式是不科学的,但揭示了数的奇偶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并企图用它去说明事物普遍规律,反映了质量互变的辩证关系,在这一点上具有科学价值。巫术代表中国古代数学发展达到一个新水平。”(9) 刘树勋:《周易研究近况》《国内哲学动态》1983年第3期。 中国古人的智慧表现在人能在适应环境中改变环境,运用符号以精神动作转变客体,在动态互动中与自身所处环境相融合。
二、“变易之道”: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样态
We thank Prof. YE Yang (Shanghai Institute of Materia Medica,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for suggestions and discussions in preparation of this review. We are grateful to our lab members for assistance in literature search and preparation of this review.
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存在于阴阳对立、相互矛盾、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敌我、天堂和地狱、快乐和痛苦、爱恨、强弱、天地、男女都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尽管中国社会有官本位的传统,有“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俗语,但实际上并非只是“民怕官”,确实存在“官怕民”的许多事实。如为什么唐玄宗在安史之乱逃亡马嵬坡时面对“杀掉杨国忠,赐死杨贵妃”的呼声,害怕演变为哗变的皇帝,只得舍弃杨贵妃,一个皇帝却保护不了自己心爱的爱妃女人?这是“官怕民”的典型案例,表明“官怕民”也是事实,“民怕官”和“官怕民”是相互依存的,这也就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说明阴阳和谐的重要性。
《易经》八卦中的震、巽、坎、离、兑、艮都是引导人如何为人处世,确立中国人之为中国人的做人信仰的。震为雷,震为动的意思,意味着震上震下,剧烈震动,有声无形之象。震卦多象征令人震惊之事,多主不吉。具体到卦中各爻,吉凶又有不同。其初九主吉,其余爻均或平或凶。只要安静平稳,就不会有危险。震卦告诫人要学君子以恐惧小心谨慎处事待人,方能减少危险麻烦。日常生活中我们注意观察,那些对任何人和事从不生敬畏之心,鲁莽行事,看似非常勇敢者,几乎都是短命,学业和事业、职业、婚姻家庭多有不幸者。做人不能没有忧患意识,不能没有敬畏之心,这和我们平时所说的每天都要开心并不矛盾。巽即风,风象征蕴含着君子的美德、圣贤的教令、恭敬有礼、谦和辞让之意,引导人们学为君子,“君子以申明行事”。谦虚使人有尊严,自己受益。许多人失败就是莫名其妙的骄狂,不懂得谦受益的道理,更不懂得谦虚是做人的最为基本的道理,因为任何人都没有可以骄傲的理由,因为你难免人之为人的两个局限:其一是生命的局限;其二是认识能力的局限。《论语·子罕》:“巽与之言,能无说乎?”象曰:“一叶孤舟落沙滩,有蒿无水进退难,时逢大雨江湖溢,不用费力任往返。”坎即水,意为低陷不平,面临灾祸、险阻,警示人失意时不要妄自菲薄,坎卦无论好事坏事都能看到悲观的一面。引导人应向君子学习,“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方能成人成事。坎卦,有外柔顺而内刚健意。内动而外静,水柔而流动,钢刀也难斩断,表面柔弱而内含刚性。离就是火,寓意附丽、热情、光明、美丽、温暖和力量,以激励人开明、旷达、勇于献身,“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从附丽的角度看,蕴含柔顺合宜之意;从光明的角度看,还蕴含着人格美的思想。艮即山,艮有停止、稳当、静观之意,启示人“君子思不出其位”。“止”是一种“尽性”、“治心”的修养功夫,抑制应当抑制的行为,在该停止时停止,在该行进时行进,这叫行止之道,弄明白“止”的原因,为何止,怎么止,“止”的方式方法,“止”于何时何地何处,做到动静相宜,不失时机。兑为泽,泽能滋润万物,“有丽泽、含蓄、快乐之意”(6) 李占成:《〈周易〉就在我们生活中》《中州儒学文化》2015年第3期,第5页。 ,意在告诫人“君子以朋友讲习”,惠泽以他人乃至万物。言天事以关涉人事,引导人积极向善,是《周易》的根本所在。兑卦的卦象是泽,特性是愉快,主方和客方都积极主动,素质良好,态度随和,双方享受成功的喜悦,双方相互交换,互利双赢。兑为泽刚内柔外,泽为水,两泽相连,两水交流,上下相和,朋友相助,欢欣喜悦。兑又为悦,同秉刚健之德,外抱柔和之姿,坚信正道。《兑》卦是谈论喜悦的卦,是《周易》中唯一谈论喜悦的卦。
中国人的玄思的智慧是中国人独有的思维方式,它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行为模式都会产生某种影响。我们要了解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方式来自于《周易》,这种玄思的智慧值得今天的中国人好好继承,要研究它对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究竟还有什么影响,在21世纪的今天它有什么独特的价值。
《周易》的“周”一是指周全、完备之意,二是指周代,所谓周文王演周易。“易”是指日月、蜥蜴(其皮色随环境而改变)、变易等意。《周易》的中心思想可以用变易、不易、简易三个词来概括:变易是指世界上万事万物变动不居,(《易经》全书处处在讲变化,每卦的爻位揭示的都是“变易”,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也都体现的是“变易”。世事和人生都在变易之中,万事万物瞬息万变,有的变化人们一下子就能感受和体会到,有的变化我们无法感受得到,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在变动不居中,因此,变易是事物的本质属性。世界上唯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那就是“变易”。“不易”是指世界上也有不变的东西,那是相对“变易”而言的,即万事万物瞬息万变,这一点是永远不变的。这就是《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中国式的朴素辩证法,是变与不变的辩证法。“简易”是指“大道至简”:世界上真正的道理都是很简单的,万事万物都有其运行的规律,认识了这个规律,道理就一清二楚,简洁明快、简单明了。所谓真言一句话,假话万卷书。
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逐步认识到宇宙自然各种现象,概括成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周易》中的“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这八大经卦正好与自然这八种现象分别对应:乾与天、坤与地、震与雷、巽与风、坎与水、离与火、艮与山、兑与泽一一对应。道家的推天道以明人事来自于《易经》的言天事以涉人事。如乾卦以天的昼夜兼行、从不停息、刚健有为、高远明净来启导人要做一个像天那样的自强不息的君子。“君子以自强不息”是本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之精髓的名言警句和思想理念。乾天之像是整个宇宙天体自强不息的状态。坤卦象征广阔深厚的大地,意为以大地的顺天应时、博大胸怀、负载与容纳、包容万物、虚怀若谷、宽厚柔顺、因势而变等,来启迪人成为厚德载物的君子。乾坤二卦一体,是八卦的根本,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最为根本的面相。有了乾坤二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才有了“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不息的德性和智慧,《周易》才成为经典之中的经典,儒家才成为百家之首,对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社会产生最深远的影响。中国思想文化的一个最重要、最根本的特性是引导人们做人即确立中国人之为中国人的做人的信仰。我们信奉天,老百姓心中的老天爷不像西方基督教所信奉的人格神上帝。中国文化不认为老天爷全知全能,不认为人的命运都掌握在老天爷手中,儒家所讲的天命,不是要人们相信宿命论,而是要人们效法天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创造自己美好、幸福的人生。
八卦是这样,六十四卦都一样,都关乎人的生死、义利、荣辱、祸福、成败得失。如屯卦象“云蕾,屯。君子以经纶”。告诫世人君子此时做事要有耐心、勤恳,因未能成雨,治世如治纷乱郁结的乱丝。蒙卦的卦象“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当险恶像水始出而小者,应当果断行事,养育其德。既济卦卦象是“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这是告诫人们水火不相容,君子当审辨别物性,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各安其位、各得其所……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周易》是一部人生哲理的大书。
三、趋吉避凶:中国人实践之道的生存智慧
中华民族的老祖宗最注重实践之道,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为什么能够中国化,与中国哲学《周易》朴素的实践思想理念容易相合有关联。《周易》一书,是古圣先哲把芸芸众生千百年来的生产和生活交往实践,从经验上升到卦象,从卦象上升到义理,又用义理应运于实践,反反复复,才铸就了中华民族的一部伟大的指导人生实践的宝典。
《周易》一书源于忧患,中国文化早熟的人文主义就来自忧患意识基础上的道德自觉的《周易》。翻开《周易》六十四卦,几乎每一卦都与忧患有某种联系。“乾之第一”中许多地方都论及人何以会忧?缺德、懒惰是其一,“悬貆素餐,居非所安,失輿剥庐,休坐徙居”(屋内悬挂貆却是尸位素餐,不劳而获坐卧不安。丢了车子又毁房子,休要呆坐快迁居)。愚蠢为其二,“三痴俱走,迷路失道,惑不知归,反入患口”(7) 彭诗琅:《周易全书》,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03年,第一卷,七一。 (三个白痴同路走,迷失了方向,不知道回家的路,反而遭遇了灾祸)。听信传言为其三,“传言相误,非干径路,鸣鼓迹处”(传言相误不能轻信,小道消息不灵通。敲锣打鼓驱赶狐狸,却不见狐狸的踪影)。“暗昧蜚语,相传诖误”(流言蜚语不胫而走,以讹传讹蒙蔽骗人。鬼神居住在什么地方,谁知道他们的住处)。家庭不睦、人际不和为其四,“二人异路,东趋西步。千里之行,不相知处”(两个人不同路,一人向东走一人往西走。背道而驰走了千里路,彼此不知到了什么地方)。“背北相憎,心意不同,如火与金”(两人背后相互憎恨,各人的心意不相同,就像火和金一样不相融合)。消解忧患的一种方法是专注于某一种学习、工作、事业,说人要像布谷鸟那样“专一无尤。因为许多烦恼源于人自身编造的故事,完全是一种主观臆测。“君子是则,长受嘉福”(8) 同上。 ,布谷鸟专心哺育雏鸟,就不会有什么忧伤。如果我们专心于学业、专业、事业,以此为准则就能长久享受幸福美好的生活。忧患是自强的心理动因。
资源储备:西部矿业企业的总资产从2007年的157.86亿元增加至2017年的311.31亿元,拥有的矿山在2016年底铅的储量达156万t、锌的储量243万t、铜的储量684万t、钼36万t、银2 268t及黄金18t。尽管西部矿业发展迅速,资源储蓄量较多,但所面临的竞争也很激烈,除来自发达国家跨国矿业公司外,在国内市场也有较多的竞争者,如有中国最大规模铜生产公司之称的江西铜业、云南铜业及紫金矿业等。同时,由于光纤、复合材料等有色金属替代品的出现也加剧了企业的竞争,所以企业应利用稳定的产业政策环境、丰富的有色金属资源及技术优势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方案》特别指出,坚决治理校外培训机构的违法违规培训活动,净化外部环境,去除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外在推手”。未经教育部门批准,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家教、咨询、文化传播、公益课堂等名义向学龄前儿童开展培训业务。严禁校外培训机构开设学前班、幼小衔接班以及其他形式的以学龄前儿童为培训对象的半日制或全日制培训班。禁止校外培训机构开展以语文、数学、英语等小学课程为内容的、面向学龄前儿童的培训活动。校外培训机构培训时间不得和幼儿园保育教育服务时间相冲突。严禁校外培训机构的宣传广告进入学校和幼儿园,禁止校外培训机构在学校和幼儿园大门口散发宣传广告。
用《易经》来卜卦看似算命,其实是教人趋吉避凶的实践方法,经《易传》的阐发从本质上看《周易》是一部实践哲学。《履卦》形象化地指出了这个特征。其卦辞“履,履虎尾,不咥人,享”,这是一个故事:比喻一个人在老虎屁股后面走,离老虎还比较远时(初九),加之能安分守己,当然没事。当离老虎近了一步(九二),又能约束自己,与世无争,贞吉平安。如果像瞎了一只眼,跛了一只腿(九三)还继续盲目地前行,就会踩到虎尾,凶险就来了。但如能小心翼翼(九四),也能得吉祥。倘若自以为了得,主动去踩虎尾,过刚易折,必为凶象。在(上九)已经没有虎尾可踩的情况下,仍然还审慎行事,经常反省自我,当然吉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在不同的处境中均有一个如何循礼的问题。一个人无论在怎样的处境中都要有独立的人格,不为物迁,不为利诱,心无杂念,远离是非,注重自我修养,无论与谁相处都应该善良、包容、谦虚有礼、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与领导相处或做重大抉择,切忌过猛、专断。《泰卦》和《否卦》一阴一阳,犹如《序卦传》所言“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好坏总是在不断变化之中,顺应变化方得趋吉避凶。天地不交、阴阳不和就会陷入“否”的状态,如能在这种状态中“以俭德避难,不可荣以禄”,注意有效沟通仍可转否为泰。《乾卦》第三爻提醒人一定要心存忧患意识:“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否卦》告诉我们,当一个人陷入麻烦,不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成败,能与群体同心协力,不搞山头宗派,结局就会“否极泰来”。
卜卦的根本不在算得准不准,而在于面对个人的处境,如何提高修心的德性和智慧,64卦表现了宇宙现象,各卦都具有相对性,它要人常怀忧患,修炼自己,不断地否定既有的存在,不断调整自己,以达到超越自己的目的,这样才能趋吉避凶。如《乾卦》变为《既济卦》时,其象曰:“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水火既有相济之功,又有相克之患,所以,君子当居安思危。
人性的一大弱点是小有成就即会骄傲自满,因而《谦卦》显得特别重要。它告诉人们,天道、地道、鬼道、人道都助益谦虚之人,损害骄慢之人。彖曰:“谦,享。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天道惩罚骄狂者,嘉奖谦卑者,鬼神危害满盈者,福佑谦卑者,人道厌恶骄傲者喜欢谦卑者。谦虚令人尊贵且有光彩,能给予卑微之人以尊严、不受欺压,这样的君子才能善终。《周易》对开始和终结有特别的论述,它讲终始,不讲始终,认为终了又开始,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终点,终点永远是开始,因而没有彻底的成功,成功了仍要重新开始,这叫“终始论”,不是“终结”论。成功是有不同阶段的,是有不同层次和程度的,因此,不能因为稍有成就就翘尾巴,就骄傲自满。成功有可能变成失败,失败可以转变为成功,这里体现了变化是永恒的常态,一阴一阳之谓道,成功和失败始终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变化是现象,现象背后又不变的规律,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运行均有其规律,有的明显,有的肉眼看不见,甚至我们的认知水平和能力也达不到。64卦的运作是有其规律的,它揭示宇宙、自然、社会、人生运行的规律,生生不息的宇宙法则,尤其是为人处世、知变应变的大智慧。《屯卦》《蒙卦》告诉我们如何为人父母;《需卦》引导我们如何满足自身的需要;《讼卦》教人们如何避免诉讼,俗话有所谓“你想一辈子不愉快,你就去打官司”的俚语。《比卦》启迪我们如何看待和处理人际关系;《小畜卦》教我们怎样看待财富,如何积累财富,在今天还有一个如何学会消费等问题。《泰卦》 阐发了国家、社会、团体平安、天下太平的根本缘由,“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的警示,君子与小人如何相处。如何看待人生逆境,怎样走出逆境、贫富、祸福、快乐和痛苦?为什么“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如何观人?“知微知彰、知柔知刚”如何养身?如何交友如何避险?如何看待和处理爱情家庭婚姻之事?《否卦》《豫卦》《随卦》《观卦》《颐卦》《坎卦》《恒卦》《咸卦》《说卦传》等卦均有论及。
《公约》第15条、16条均将“贿赂”明文规定为“不正当好处”。这既突出了“贿赂”的非法性和不正当性,我国刑法对于贿赂的内容用“财物”一词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会使相当数量的本质上属于行贿、受贿的行为逃脱法律的制裁,不利于对贿赂犯罪的打击。
《周易》的一个重要思想理念是引导、启迪人加强自我修养,使自己的行为守正、无妄、至诚、至信、无私欲、笃实中信,这是“孚”的内蕴,是指个体要有良好的品行,亦是团结他人、凝聚人心形成正能量的社会内在动力。这种品行的修养、历练有一个过程,首先是“履”,这既是认识“霜,坚冰至。”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轨迹,经过“直、方、大”到“含章”达到“可贞”,这是一个认识上、实践上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一个人在人生旅程中要做到“直、方、大”是很不容易的,这是阳刚的生命体现,是一种创造性的生命力之表现,不仅尊乾还要法坤,还要有凝聚性的能力。做人简易是“直、方、大”,道最深源处是简易,简易也就是自律道德,也就是王阳明的良知,康德的绝对律令,孟子的“四端”,人格成熟的状态是“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即刚柔相济。对“直、方、大”的解释《坤·文言》说道:“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则不疑其所行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这是儒家的一个重要特征。“敬”来自内心,不然,人格站立不起来。人在做人遇事上不可以放肆,生命要凝聚不散,“虚壹而静”,也就是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有所得。这可以说是儒家道德修养的核心之所在。
综上,《周易》之道是阴阳互依互动之道,是一种与科学思维不同的玄学思维;“变易之道”揭示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样态;趋吉避凶是中国人实践之道的人生目标。《周易》之道是最高的智慧,在实践中体悟这种智慧,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是学习《周易》的根本目的。《周易》看上去卦、爻、象、数,晦涩难懂,实际上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周易》描述、揭示、阐发的思想理念就是我们当下的“日用伦常”,我们静下心来体会和感悟一下,《周易》的哲理就会呈现出来。九五《文言》中有一段最精彩的话:“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人乎?况于鬼神乎?” 懂得《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大人,为人处世、治国理政能顺应自然、社会的规律。天地之德是创生,大人之德是仁爱,大人之德与天地之德相合,其生命中的光辉与日月的光明相合、日常生活秩序与四时的秩序相合、对吉凶的感应和鬼神对吉凶的感应相合。这种道德修养和对事物认识的智慧之境界就是圣人的境界。这样的大人、圣人的生命是德性的生命,也是知性的生命,既是超越的生命又是现实的生命。一方面圣人不能违背自然趋势和规律,另一方面天不能违背大人生命中的德性生命,即人生三不朽的生命价值。生理生命是不可违背自然规律的,文化和精神的生命是可以超越自然限制的。了解《周易》的“道”我们会变得更有智慧,“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道”并非像上帝那样全知全能,“道”孕生万物,“道”是真善美的精神实体,“道”是社会人生运行的总的原则,在社会生产实践、交往实践、生活实践中去体悟、证悟、践履“道”,我们就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但无论如何也不像上帝那样全知全能,不会像耶稣那样说出“我就是生命,我就是道路,我就是真理”的话。“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周易》所讲的“道”是兼顾两面的——先天与后天、超越与内在,这是儒家的核心价值,也是《周易》指导社会人生的核心价值之所在,也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所在。
作者简介: 邵龙宝,上海杉达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伦理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研究会理事。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5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儒学精髓融入机理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5bks096)。
中图分类号 B2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3492( 2019) 09-0036-09
责任编辑: 贺永泉
标签:周易之道论文; 玄学思维论文; 生存智慧论文; 上海杉达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 同济大学论文; 上海市伦理学会论文; 国际儒学研究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