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症的手术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徐灿灿,张兆言,官宏,王健[1](2021)在《浮针结合围刺治疗股外侧皮神经卡压验案1则》文中提出股外侧皮神经卡压又名感觉异常性股痛,是以股外侧皮神经支配区域即大腿前外侧感觉异常(麻木、针刺样或烧灼样疼痛、蚁行感)为主要症状的神经系统疾病。目前临床治疗多以理疗、神经阻滞镇痛和手术为主[1]。针刺疗法可减轻周围肌肉组织对股外侧皮神经的卡压,缓解其麻木、疼痛等感觉异常的症状,疗效颇佳。笔者(第一作者)跟随导师采用浮针结合围刺治疗股外侧皮神经卡压患者1例,现报告如下。
杨林[2](2021)在《燔针灼刺法结合麦粒灸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本课题主要目的是通过观察燔针灼刺法结合麦粒灸和单纯针刺常规穴位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种方法的差异和优势,证实燔针灼刺法结合麦粒灸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临床疗效及优势。方法 本次课题通过收集了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骨科及疼痛科的患有本病的60位患者,在建立严格和谨慎的诊断、纳入、病例剔除、脱落以及疗效评定标准上,应用随机分组法,把本课题的患者分为两组,每组治疗的患者均有30例。治疗组应用燔针灼刺法结合麦粒灸治疗,对照组应用单纯针刺法治疗,两组的治疗疗程均为2个疗程,最后比较两种方法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的疗效差异。结果 经SPSS检验,比较和分析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均没有明显差异,说明了两组具有可比性;参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麻木视觉模拟评分法、病变部位面积评定。治疗后经过统计学分析,治疗组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麻木视觉模拟评分、病变部位面积评定方面均优于单纯针刺组(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达到86.67%,对照组的总有效率达到73.33%,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比较有统计学的意义。结论 应用燔针灼刺法结合麦粒灸和单纯针刺法治疗本病,两者在改善患者症状方面均有效,但二者比较,燔针灼刺法结合麦粒灸临床疗效更佳,且本法见效快,无副作用,可更好的改善患者的症状,在临床上推广价值更高。
方舒[3](2021)在《齐刺加毛刺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观察齐刺加毛刺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的临床效果,与常规针刺治疗本病对比,评估疗效上的差异,为运用齐刺加毛刺的方式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提供相应的客观依据,促进本治疗方案的临床推广应用。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就诊于武汉市中医医院住院部、门诊部并符合本研究诊断及纳入标准的66例患者,随机分配到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治疗组采取齐刺加毛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5天为一疗程,疗程之间休息2日再进行下一个疗程,共治疗两个疗程。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麻木VAS评分、病变部位面积的改变情况,用以评估两种不同的针刺方案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的疗效价值。结果研究进行过程中,未出现脱落患者,齐刺加毛刺治疗组33例,常规针刺组33例,共66例患者全部完成治疗和观察,相关数据列入统计。在治疗之前,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疼痛VAS评分、麻木VAS评分、病变部位面积进行比较,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1.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VAS评分、麻木VAS评分、病变部位面积的改变情况进行比较分析,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治疗后的各项观察指标比治疗前均有改善。比较治疗后两组的各项指标,治疗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齐刺加毛刺组对各项观察指标的改善优于常规针刺组。2.对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总体的疗效分析,具体结果显示:治疗组运用齐刺加毛刺治疗,33例患者中治愈10例,显效9例,有效1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97%。对照组运用常规针刺治疗,33例患者中治愈7例,显效10例,有效1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1.82%。对两组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的治疗方案对股外侧皮神经炎均有效,但经比较,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齐刺加毛刺组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组。结论1.运用齐刺加毛刺治疗和常规普通针刺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两种治疗方案对改善股外侧皮神经炎患者的各项指标均有效果。2.齐刺加毛刺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症状,值得进行临床推广和应用。
贺佳伟[4](2020)在《细小周围神经的超声影像学回顾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周围神经病变仍然是人们就诊神经科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如何对周围神经进行最佳静态和动态显像以获取神经结构变化的信息成为了新的挑战,同时随着显微外科快速发展所推动的外周神经损伤修复等精细手术的技术进步,也对高分辨率影像提出了迫切需求。目前,对于外周细小神经,CT、MRI等影像技术受限于分辨率或实时性,难以做到实时动态地对观测与追踪,迫切需要新的影像技术支撑。随着高频超声技术的快速进步,超声分辨率不断提高,使用高频超声对一些细小神经进行观察成为可能。本研究拟探讨超声在多种CT或MRI难以显示的细小周围神经显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超声在细小周围神经病变的显像特点并统计相关神经的正常与异常值,为细小神经超声在临床的应用提供更多参考。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08年至2019年间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就诊并做过股外侧皮神经、腓肠神经、指掌侧固有神经超声影像学检查的患者纳入研究,各类患者总数分别为162名、52名、32名。对患者的基本信息、神经电生理检查、MRI检查以及神经超声的影像学等相关数据,包括正常与异常的神经截面积、前后径、解剖位置、电生理信息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股外侧皮神经的研究中,对于所有162例患者,超声均能清晰显示股外侧皮神经,表现为位于阔筋膜张肌与缝匠肌之间的高回声卵圆形结构,其中99例(61.11%)股外侧皮神经的超声图像中有异常声像图表现。99例中有81例(81.82%)患者表现为股外侧皮神经主干部分的明显肿胀增粗,6例(6.06%)表现为轻度肿胀,6例(6.06%)表现为股外侧皮神经的某一束支肿胀增粗,3例(3.03%)表现为股外侧皮神经内局限性低回声占位,2例(2.02%)主要表现为股外侧皮神经未见增粗但有回声改变,1例(1.01%)表现为股外侧皮神经内束支的连续性中断。81例增粗的股外侧皮神经主干平均横截面积为9.53±3.87mm2,前后径为2.28±0.63mm;其中33例记录的股外侧皮神经正常处平均横截面积为4.00±1.82mm2,前后径为1.33±0.47mm,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162例中,进行了肌电图检查的22例,其中阳性率18.18%;进行了MRI检查的23例,阳性率39.13%。在腓肠神经的研究中,对于所有52例患者,超声均能清晰显示腓肠神经,表现为小腿后方中下1/3处小隐静脉无回声区周边的圆形或椭圆形筛网状稍高回声区,其中35例(67.30%)腓肠神经的超声图像中有异常声像图表现。35例中有23例(65.71%)患者表现为腓肠神经肿胀增粗,7例(20.00%)表现为腓肠神经处低回声占位,2例(5.71%)表现为腓肠神经连续性中断,1例(2.86%)表现为单纯的腓肠神经回声改变(神经外模增厚),1例(2.86%)主要表现为腓肠神经周围的局限性液性暗区,1例(2.86%)表现为腓肠神经与周围的低回声区分界不清。其中记录具体数据的17例增粗股外侧皮神经主干平均横截面积为6.65±1.91mm2,前后径为2.49±0.44mm;其中4例记录的腓肠神经正常处平均横截面积为2.25±0.83mm2,前后径为1.40±0.25mm,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52例中,进行了肌电图检查的11例,阳性率90.90%;在指掌侧固有神经的研究中,对于所有32例患者,超声均能清晰显示指掌侧固有神经,表现为指掌侧固有动脉旁,神经横切面为中强回声外膜环绕的点状低回声,内部隐约可见或无法显示筛网状结构,其中30例(93.75%)腓肠神经的超声图像中有异常声像图表现。30例中有20例(66.67%)患者表现为神经横截面积增粗,4例(13.33%)表现为神经旁低回声区,3例(10.00%)表现为神经源性肿瘤,2例(6.67%)表现为神经回声结构异常。其中记录具体数据的18例增粗指掌侧固有神经的平均横截面积为4.50±3.19mm2,前后径为1.97±0.65mm;其中14例记录的股外侧皮神经正常处平均横截面积为1.38±0.62 mm,前后径为1.14±0.30 mm,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结论:高频超声可以清晰地显示股外侧皮神经、腓肠神经病变、副神经及指掌侧固有神经,可以有效地发现病变部位,并能提供病变部位生理信息如血流信号、病变原因等,对临床周围神经相关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与疗效评估有较大帮助,是一种可靠的周围细小神经诊断工具,值得进一步向临床推广应用。
张万翔[5](2020)在《铍针治疗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残余腰腿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一、研究目的:通过本次干预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残余腰腿痛治疗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评估铍针疗法对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残余腰腿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探求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残余腰腿痛的一种新的疗效确切、安全便捷的治疗方案。二、研究方法:根据纳排标准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骨科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行腰椎后路内固定手术后出现残余腰腿痛的病人50人,男性占40%,女性占60%,年龄范围为27岁至86岁。平均年龄60.66岁。固定节段:单节段(15例),双节段(22例),三节段(13例)。病程:1月~7个月。将50位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两组:治疗组的患者应用铍针治疗,每周1次,1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对照组予双氯芬酸钠肠溶片口服,50mg Bid,7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周、2周、3周后评价VAS评分、JOA评分、安全指标及疗效评价。三、研究结果:1、应用统计学进行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部位及节段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分别接受铍针治疗和口服双氯芬酸钠肠溶片治疗,并接受时长为3周的随访,治疗第1周后,两组在降低痛感(降低VAS评分)疗效方面没有显着性差异(P=0.1435>0.05),可见1周治疗后的时间里,两种方法对于减低VAS评分的疗效不相上下;对比两方法提高JOA评分效果差异(P=0.4266>0.05),可见治疗后1周两种方法对提高JOA评分方面也几乎相同;对比两组疗效(P=0.26>0.05),也表现为结果相似,也基本一致。治疗2周后数据显示,两组方法在VAS评分差值的平均数分别是:治疗组-3.16±1.25、对照组是-2.00±1.66,说明治疗2周后铍针降低VAS评分效果明显优于双氯芬酸钠肠溶片(P=0.00<0.01);两组在改善JOA评分方面效果相似(P=0.1313>0.05);对比两组疗效(P=0.049<0.05),说明治疗两周后,对比双氯芬酸钠肠溶片,铍针治疗能够产生明显临床疗效。3周后,两组方法在VAS评分差值的平均数分别是:治疗组-3.96±1.54、对照组是-2.76±1.92,说明治疗3周后铍针降低VAS评分效果明显优于双氯芬酸钠肠溶片(P=0.00<0.01);比较两组JOA评分差值的平均数,治疗组是7.16±3.48、对照组是4.76±3.76,说明治疗3周后铍针提高JOA评分的疗效显着超过了对照组(P=0.04<0.05);再将两组方法产生的疗效进行对比(P=0.040<0.05),说明治疗第3周后铍针在临床疗效方面优于双氯芬酸钠肠溶片。四、研究结论:经过3周对两组患者的治疗和记录结果,采取统计学方法分析不难得出:铍针在治疗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残余腰腿痛的总体疗效优于口服双氯芬酸钠肠溶片,特别从治疗2周后开始,铍针疗法组显着优于双氯芬酸钠肠溶片疗法组,双氯芬酸钠肠溶片组在治疗两周后开始对疼痛的改善作用趋于平缓。
马晓慧[6](2020)在《股外侧皮神经在骨盆出口处精细构筑的研究及超声探测的临床应用》文中认为背景:目的:感觉异常性神经痛(meralgia paresthetica,MP)常由股外侧皮神经(lateral femoral cutaneous nerve,LFCN)的机械嵌压引起,通常发生在LFCN走行至髂前上棘(anterior superior iliac spine,ASIS)内侧出骨盆的部位。由于LFCN周围筋膜平面的精细结构尚未阐明,MP的最佳手术治疗方法仍有待商榷。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股LFCN在骨盆出口处平面的毗邻精细构筑,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超声快速准确定位股外侧皮神经,为临床手术治疗该疾病提供准确指导。方法:选择36具尸体(18名女性,18名男性;年龄:38-97岁),其中30具进行尸体解剖,6具尸体制作薄层生物塑化切片(2套水平位标本,4套矢状位标本)利用薄层塑化切片和共聚焦激光显微镜观察并在薄层塑化切片的基础上对骨盆标本进行3D模型重建,立体观察LFCN在骨盆出口处走行的路径及其与周围筋膜结构的关系;对34名健康志愿者(19名女性,15名男性;年龄:20-62岁)进行了LFCN超声探测评估,在对该部位精细结构的研究基础上,利用超声快速准确定位LFCN。结果:结果表明LFCN在有自身独立完整筋膜鞘的包裹下走行出骨盆,并随着LFCN延伸至该神经终端。LFCN经髂前上棘(anterior superior spine,ASIS)起点所在平面位置穿过腹股沟韧带,进入阔筋膜张肌与缝匠肌上方的脂肪腔隙后继续向大腿远端走行。“髂阔韧带”为本研究中定义的解剖学名词,指附着在ASIS表面的2-3层帘状韧带组织,由下而上与阔筋膜交织成网,并向外侧延伸成皮韧带固定在皮肤上。LFCN以“髂阔韧带”为边界走行在缝匠肌和阔筋膜张肌之间的筋膜鞘内。结论:(1)薄层塑化可以为解剖学研提供宏观和微观的图像支持,还可以利用薄层塑化进行3D模型重建,更加清晰立体观测神经走向及其与周围平面的筋膜结构。(2)超声定位LFCN可以为外科手术提供指导。髂筋膜-腹内斜肌腱膜管和“髂阔韧带”是造成LFCN在ASIS附近易于被机械嵌压的重要因素。手术解压LFCN;通常在ASIS附近切开腹肌腱膜、髂筋膜内侧及LFCN独立完整的筋膜鞘来解压LFCN,达到缓解疼痛的效果。(3)“髂阔韧带”是阔筋膜的一部分,覆盖在LFCN和缝匠肌上端,并与LFCN纵向伴行后汇入阔筋膜张肌。
李晓燕,刘碧原,王景信[7](2019)在《弾拨手法结合中药塌渍治疗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84例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弾拨手法结合中药塌渍治疗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诊断为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患者84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弾拨手法结合中药塌渍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疗程结束1个月、疗程结束3个月时进行疼痛VAS评分、麻木VAS评分、病变部位面积的记录;在治疗1疗程后进行临床疗效的判定。结果:治愈24例,显效30例,有效2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4.04%;所有患者在治疗1疗程后及疗程结束后1个月、3个月时的疼痛VAS评分、麻木VAS评分及麻木面积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1疗程后、疗程结束1个月、疗程结束3个月与治疗前疼痛VAS评分差值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疗程后疼痛VAS评分下降最为显着。治疗1疗程后、疗程结束1个月、疗程结束3个月与治疗前麻木VAS评分、麻木面积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弾拨手法结合中药塌渍治疗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在缓解疼痛方面近期疗效显着;同时也能改善麻木的症状。
张光亚,于敏,康利华[8](2019)在《针刀、针刺配合超短波治疗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针刀、针刺配合超短波治疗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64例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采用针刀、针刺和超短波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和超短波治疗,治疗1个疗程(15天)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并在3个月后进行跟踪随访。结果:治疗15天后,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93.75%)显着高于对照组(71.86%);3个月后随访,两组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3.33%)显着低于对照组(39.13%)。结论:针刀、针刺和超短波治疗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疗效显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郭晓丽,何睿林,黄佑庆,金毅,林福清,马柯,魏俊,熊源长,姚明,朱谦[9](2019)在《股外侧皮神经阻滞疗法中国专家共识(2019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股外侧皮神经发自第二、第三腰神经前支, 支配大腿外侧的皮肤感觉, 并且易发生解剖变异。与传统的盲法相比, 神经电刺激器辅助下和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方法具有较高的成功率。股外侧皮神经阻滞一般有两种入路, 第一种入路在髂前上棘内侧, 第二种入路在髂前上棘下方, 现在更推荐的是第二种入路方法, 即在缝匠肌和阔筋膜张肌之间的脂肪垫寻找神经, 此处的股外侧皮神经位置相对固定。
范文哲[10](2014)在《铍针治疗末梢神经张力性疼痛的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目的探索铍针治疗末梢神经张力性疼痛的机理,评价铍针疗法的安全性、有效性,为铍针疗法的临床应用及推广提供实验依据。2.方法2.1造模用Wistar大鼠8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6只。A组:不做任何处理;B组:将大鼠双侧隐神经做适当游离,不进行卡压处理;C组:以内径0.5mm的硅胶管卡压大鼠双侧隐神经;D组:以内径0.4mm的硅胶管卡压大鼠双侧隐神经;E组:以内径0.3mm的硅胶管卡压大鼠双侧隐神经。各组术后1个月每组随机抽取8只大鼠进行隐神经大体形态观察和电生理学检测。2.2铍针治疗1个月造模成功后,对A组大鼠不做任何处理,对B、C、D、E组每组余下8只大鼠进行铍针治疗,每周一次,治疗三周。治疗结束后,对每组大鼠进行大体形态观察和电生理学检测。3.结果经铍针治疗后,B、C、D组的神经传导速度较治疗前均有所好转(P<0.05),说明铍针对B、C、D组治疗有效;A组未进行任何处理,前后相差不明显(P>0.05);E组治疗后仍未引出动作电位,说明E组神经损伤严重,铍针治疗无效。铍针治疗后,A、B两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A、B两组神经传导速度相差不明显;B、C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虽然B、C两组神经传导速度较铍针治疗前有所好转,但C组神经传导速度小于B组;C、D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虽然C、D两组神经传导速度较铍针治疗前有所好转,但D组神经传导速度小于C组。该实验结果显示铍针治疗皮神经卡压造成的神经损伤有一定效果,但随着卡压硅胶管内径的缩小,压力增加,神经损伤程度加重,铍针的疗效会相应降低,当神经损伤严重,造成不可逆性损伤时,铍针治疗无效。4.结论铍针治疗末梢神经张力性疼痛,具有不需要麻醉、创伤小、痛苦小、术中对神经周围组织的损伤少、术后神经周围形成的疤痕小、定位准确、松解较为充分、症状改善明显等特点。是一种安全、简便、疗效肯定、易于推广的新疗法,它的出现为临床常见的疼痛性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思路,适合在基层广泛推广应用。
二、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症的手术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症的手术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2)燔针灼刺法结合麦粒灸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中医对股外侧皮神经炎的研究 |
1.1 股外侧皮神经炎概念 |
1.2 病因病机 |
1.3 中医对股外侧皮神经炎的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股外侧皮神经炎的研究 |
2.1 股外侧皮神经炎的生理机制 |
2.2 股外侧皮神经炎的病因 |
2.3 现代医学对股外侧皮神经炎的治疗 |
3 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
临床试验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脱落、中止试验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研究方法 |
3 观察指标 |
3.1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 |
3.2 麻木视觉模拟评分法 |
3.3 病变部位面积评定 |
4 疗效评价 |
5 统计学分析 |
6 临床研究结果及统计学分析 |
6.1 一般资料比较 |
6.2 治疗疗效比较 |
讨论 |
1 立题依据 |
2 燔针灼刺理论 |
3 麦粒灸理论 |
4 选穴依据 |
5 小结 |
6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3)齐刺加毛刺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试验 |
1.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观察中止和脱落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注意事项 |
2.3 疗效评价标准及观察指标 |
2.4 统计分析方法 |
3 安全性评价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治疗前比较 |
4.2 治疗后比较 |
4.3 临床疗效比较 |
讨论 |
1.中医对股外侧皮神经炎的认识 |
1.1 文献记载 |
1.2 病因病机 |
1.3 治则治法 |
2 现代医学对股外侧皮神经炎的认识 |
2.1 股外侧皮神经的解剖特点及生理作用 |
2.2 股外侧皮神经炎的病因病机 |
2.3 股外侧皮神经炎的病理变化 |
2.4 股外侧皮神经炎的西医治疗 |
3 治疗组治疗方式的选择依据 |
3.1 齐刺的选择依据 |
3.2 毛刺的选择依据 |
3.3 齐刺联合毛刺的选择依据 |
3.4 总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针灸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细小周围神经的超声影像学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绪论 |
1 导言 |
2 头面部细小神经 |
3 颈部细小神经 |
4 躯干部细小神经 |
5 上肢细小神经 |
6 下肢细小神经 |
7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及研究方向 |
第二部分:股外侧皮神经的超声影像学回顾性分析研究 |
1 引言 |
2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超声检查 |
2.3 神经传导检查 |
2.4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对象症状 |
3.3 超声检查结果 |
3.4 神经传导检查结果 |
3.5 MRI腰椎影像检查结果 |
4 讨论 |
5 本章小结 |
第三部分:腓肠神经的超声影像学回顾性分析研究 |
1 引言 |
2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超声检查 |
2.3 神经传导检查 |
2.4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
3.2 研究对象来源 |
3.3 超声检查结果 |
3.4 神经传导检查结果 |
4 讨论 |
5 本章小结 |
第四部分:指掌侧固有神经的超声影像学回顾性分析研究 |
1 引言 |
2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超声检查 |
2.3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
3.2 研究对象来源 |
3.3 超声检查结果 |
4 讨论 |
5 本章小结 |
第五部分 论文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总结 |
5.2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的学位成果 |
附表 |
八年制学位论文要求 |
(5)铍针治疗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残余腰腿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腰椎术后综合征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一、中、西医对腰椎术后综合征病因病机的认识 |
二、现代医学对腰椎术后综合征治疗进展 |
三、祖国传统医学治疗进展 |
四、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研究对象 |
(一) 病例来源 |
(二) 病例选择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 病例分组 |
(二) 治疗方法 |
(三) 观察指标 |
(四) 不良事件及其处理 |
(五) 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一) 病例脱落、排除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
(二) 对照组和治疗组基线(一般资料)情况 |
(三) 治疗前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与JOA评分情况 |
(四) 治疗1周后 |
(五) 治疗2周后 |
(六) 治疗3周后 |
(七) 治疗3周后,不同节段疗效比较 |
(八) 安全性指标情况 |
(九) 典型病例 |
四、讨论 |
(一) 中医和西医对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残余痛病因病机的认识 |
(二) 中医和西医对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残余痛的治疗 |
(三) 铍针治疗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残余痛的作用机理 |
(四) 铍针治疗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残余疼痛的针刺部位选择 |
(五) 铍针治疗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残余疼痛的注意事项 |
(六) 研究结果分析 |
(七) 本试验存在的不足和未来展望 |
五、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作者简历 |
(6)股外侧皮神经在骨盆出口处精细构筑的研究及超声探测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取材 |
2.1.2 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尸体解剖 |
2.2.2 距离和角度测量 |
2.2.3 薄层塑化切片 |
2.2.4 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 Microscopy) |
2.2.5 LFCN的3D-重建模型 |
2.2.6 超声探测LFCN |
3 结果 |
3.1 尸体标本解剖结果 |
3.1.1 LFCN的筋膜鞘 |
3.1.2 髂阔韧带 |
3.2 距离和角度值测量结果 |
3.3 薄层塑化结果 |
3.3.1 LFCN的筋膜鞘 |
3.3.2 “髂阔韧带 |
3.4 薄层塑化和共聚焦激光显微镜对比结果 |
3.5 3D重建股外侧皮神经及其周围筋膜结构 |
3.6 超声探测结果 |
4 讨论 |
4.1 LFCN的解剖学基础及病变(MP) |
4.2 股外侧皮神经的筋膜鞘 |
4.3 薄层塑化共聚焦激光显微镜 |
4.4 3D三维模型重建 |
4.5 超声探测LFCN的应用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股外侧皮神经的解剖学研究及超声探测 |
1 LFCN解剖学基础 |
1.1 LFCN解剖学位置及作用 |
1.2 LFCN的解剖学变异 |
1.3 LFCN引起的MP |
1.4 MP的影响因素 |
1.5 MP的治疗方式 |
2 超声引导下LFCN的定位 |
2.1 超声诊断神经的优势 |
2.2 超声引导下LFCN定位 |
2.3 超声诊断神经的未来发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弾拨手法结合中药塌渍治疗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84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要点 |
1.2.1 诊断标准[2] |
1.2.2 排除标准 |
1.3 治疗方法 |
1.4 疗效标准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治疗1个疗程后临床疗效评价 |
2.2 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比较 |
2.3 治疗前后麻木VAS评分比较 |
2.4 治疗前后麻木面积(cm2)比较 |
3 讨论 |
(8)针刀、针刺配合超短波治疗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1 纳入标准 |
1.3.2 排除标准 |
1.4 治疗方法 |
1.4.1 针刀治疗 |
1.4.2 针灸治疗 |
1.4.3 超短波治疗 |
1.5 观察指标 |
1.5.1 疗效标准 |
1.5.2 复发情况 |
1.6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疗效 |
2.2 复发情况 |
3 讨论 |
(10)铍针治疗末梢神经张力性疼痛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综述一:末梢神经张力性疼痛的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末梢神经张力性疼痛的治疗现状 |
参考文献 |
实验一:大鼠皮神经卡压模型的建立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铍针治疗末梢神经张力性疼痛的机理研究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症的手术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浮针结合围刺治疗股外侧皮神经卡压验案1则[J]. 徐灿灿,张兆言,官宏,王健. 湖南中医杂志, 2021(12)
- [2]燔针灼刺法结合麦粒灸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的临床研究[D]. 杨林.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齐刺加毛刺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的临床观察[D]. 方舒.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细小周围神经的超声影像学回顾性分析[D]. 贺佳伟.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5]铍针治疗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残余腰腿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张万翔.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股外侧皮神经在骨盆出口处精细构筑的研究及超声探测的临床应用[D]. 马晓慧.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7]弾拨手法结合中药塌渍治疗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84例临床观察[J]. 李晓燕,刘碧原,王景信.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9(20)
- [8]针刀、针刺配合超短波治疗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疗效观察[J]. 张光亚,于敏,康利华.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9(20)
- [9]股外侧皮神经阻滞疗法中国专家共识(2019版)[J]. 郭晓丽,何睿林,黄佑庆,金毅,林福清,马柯,魏俊,熊源长,姚明,朱谦. 实用疼痛学杂志, 2019(04)
- [10]铍针治疗末梢神经张力性疼痛的机理研究[D]. 范文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