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毛泽东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上的贡献与失误——纪念《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40周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民内部矛盾论文,正确处理论文,试论论文,贡献论文,周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下简称《正处》)这部毛泽东极其重要的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方面的经典著作,发表至今已经整整40周年了。4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实践充分证明了,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对团结全党和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深远的指导作用,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贡献和发展。但遗憾的是,从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以后,毛泽东在实践中背离了自己提出的这一理论,出现了一系列失误,付出了沉痛的代价。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对毛泽东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上的贡献与失误、经验与教训进行全面地、实事求是的总结和研究,对于促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 毛泽东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上的重大贡献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是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处于伟大历史转折的时期提出来的。1956年,随着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全国范围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时期。从世界上看,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还是一个新生事物。特别是在苏共“20大”批判斯大林之后,在苏联及波兰、匈牙利等国引起了一些政治动荡,也暴露出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在这样的国际国内新的形势下,做为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在认真总结我国经验和借鉴苏联经验的基础上,深入地把握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以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是必须重视和解决的一个全新课题。
1.毛泽东创造性地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观察社会主义社会,从而为我们找到一条通过分析矛盾来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道路。
在唯物史观看来,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社会内部的矛盾运动决定的。因此,探索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也必须要从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入手。然而,这里首先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社会主义社会有没有矛盾?或者说,辩证法里的矛盾分析法对社会主义社会是否适用?对立统一规律还灵不灵?50年代,在社会主义国家,以斯大林为代表的否认社会主义存在矛盾的思想观点占统治地位。早在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初期,斯大林就提出人民在道义上、政治上是一致的,根本不承认社会主义内部存在着矛盾。斯大林这种看法影响很大,当时国外理论界普遍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已经没有矛盾,没有对立;只有差别,差别不是矛盾。在我们国内,也有“许多人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还有矛盾,因而使得他们在社会矛盾面前缩手缩脚,处于被动地位,不懂得在不断地正确处理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将会使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统一和团结日益巩固”。〔1〕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毛泽东以彻底的唯物主义者的态度,提出必须用对立统一规律观察社会主义社会,他在《正处》中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这个规律,不论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想中,都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2〕“矛盾不断出现,又不断解决,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3〕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充满着矛盾的社会。只有正视和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矛盾,才能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2.毛泽东通过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特殊性的揭示,创立了两类矛盾学说,尤其是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的科学论断,从而为我们正确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矛盾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
毛泽东在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矛盾时,坚持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不仅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充满着矛盾,而且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与以往的社会相比,有着根本不同的性质和表现。在阶级对抗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矛盾是阶级斗争,虽然当时也存在着人民内部矛盾,但是要受到阶级斗争的制约,处于从属的地位。
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随着剥削制度被消灭以后,剥削阶级作为一个完整的阶级已不存在。对此,毛泽东正确地指出,“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风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基本结束”,〔4 〕虽然阶级斗争还存在,“还有反革命,但是不多了”,〔5 〕阶级矛盾已经不是支配全局的矛盾。在社会人际关系矛盾方面,主要有两类矛盾,即除了有少量的敌我矛盾外,大量的、突出的是人民内部矛盾。因此,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的直接动力。显然,在社会主义社会,如果完全照搬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已经不能适应社会阶级关系这种变化了的现实情况。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社会两类矛盾的学说,以及强调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主题的论断,不仅是对马克思阶级斗争学说在社会主义时期的新的补充和发展,而且为我们提供了正确分析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矛盾的新的理论框架。
3.毛泽东对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界限、矛盾转化,以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阐述,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使其构成了毛泽东思想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毛泽东不仅把社会主义纷纭复杂的社会矛盾明确划分为敌我矛盾明确划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大类,并进一步指出,要认识和处理好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必须首先要搞清楚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人民”和“敌人”的严格界限。他说,在现阶段,“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敌人。”〔6 〕毛泽东在这里对“人民”和“敌人”这一对概念所作的科学规定,实际上也是对两类不同性质矛盾之间界限的科学规定。毛泽东认为:“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而人民内部矛盾一般说来“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7〕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关于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转化问题,毛泽东指出:“在一般情况下,人民内部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但是如果处理得不适当,或者失去警觉,麻痹大意,也可能发生对抗”。〔8〕比如, 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矛盾,本来是对抗性矛盾,但是在我国的具体条件下,如果处理得当,可以转化为非对抗性矛盾;反之,如果处理不当,也可以转化为敌我矛盾。总之,“矛盾着的对立的双方互相斗争的结果,无不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在这里,条件是重要的,没有一定的条件,斗争着的双方都不会转化。”〔9 〕共产党的任务就是要掌握矛盾转化的规律,创造条件,促成矛盾向有利的方面转化。
正确认识和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是为了采取正确的方法去加以解决。毛泽东指出:“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对待敌我矛盾,应当采取专政的方法来处理,而对待人民内部矛盾,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加以解决。毛泽东还对如何运用民主方法来解决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指导原则和方针,主要有:解决人民内部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认识问题,要运用“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在物质利益上的矛盾,要采取“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原则;解决科学艺术领域中的矛盾,要采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关系上,要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政策等等。
4.毛泽东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适应了我国社会历史的重大转折和党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发生重大转变的客观需要,是党的“八大”路线的继续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已经基本结束,党的“八大”正确分析了我国社会各种矛盾在社会生活中的变化,指出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带领全国人民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毛泽东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正是为了适应我国社会历史的重大转折和党的主要任务发生重大转变的需要,其目的就是为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使全体人民比较顺利地走过目前的过渡时期,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11〕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毛泽东同志在1957年春指出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等重要思想,“这些都是‘八大’路线的继续发展,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12〕
总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是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在我国社会处于重大转折的历史时期,在探索有“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和发展。
二 毛泽东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上的失误及其原因分析
在《正处》中,毛泽东系统地提出了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正确理论。但是,为什么在《正处》发表以后的20年间,毛泽东和我们党并没有始终如一地贯彻这一正确理论,甚至发生了像10年“文革”那样全局性的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社会动乱呢?这是我们在纪念《正处》发表40周年之际,很值得加以研究和总结的一个问题。
导致毛泽东在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上失误,大致有以下主要原因。
1.理论原因——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认识上的偏差以及不能完整地把握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体系
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由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各种具体矛盾所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社会矛盾体系。这些不同的矛盾,由于其地位、作用不同,在社会矛盾体系中处于不同的层次。其中,处于第一个层次的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处于第二个层次的就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处于第三个层次的是各种具体的社会矛盾,这包括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矛盾,领导和群众的矛盾,以及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科学与愚昧的矛盾,另外还有广大人民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的敌对势力和分子之间的矛盾等等。
由此可见,在社会主义社会多层次的矛盾体系中,主要矛盾是居于主导的和中介的地位,是基于基本矛盾与各种具体矛盾(主要就是两类矛盾)之间的重要联系环节。主要矛盾是在基本矛盾基础上产生、并受它制约,同时又规定和影响着其它各种具体的矛盾。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剥削阶级作为一个完整的阶级已经消灭了,所以,社会的主要矛盾不再是激烈的阶级斗争,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正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表现,同时它又必然决定了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矛盾中,虽然还要分为两类不同性质矛盾,但是大量地、突出地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敌我性质矛盾只是少量的、次要的。这一社会矛盾状况正是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在人与人关系问题上的反映,主要矛盾与两类矛盾之间存在着最直接的关联。因此,只有完整地把握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体系,正确认识处于不同层次上诸矛盾的相互关系,尤其是在认识基本矛盾基础上,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才可以正确地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问题,这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前提。
但是,毛泽东在对社会主义矛盾体系的把握上表现出明显的不完整性,这就是在《正处》这部专门以对立统一规律来分析社会主义矛盾体系的著作中,没有一处明确提到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这不能不是一个重要的缺憾。尽管毛泽东也提出了“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已经结束”,提出了“向自然界开战”,从而表达了同党的“八大”相同或相通的思想,但是这些说法显然不能代替关于主要矛盾的定义式的概括。
如果这只是表明此时毛泽东对主要矛盾的认识还不十分明确的话,那么在反右扩大化以后,他的认识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左”的错误。这就是在195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基本上否定了“八大”关于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正确论断,提出与之完全不同的表述,他指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毫无疑问,这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3〕在1962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进一步强调阶级斗争“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并且逐渐提出一条“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党在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的基本路线。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认识上理论上的错误,正是导致我们党不能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的重要原因。虽然在1957年以后,毛泽东和我们党也一而再、再而三地重申和强调正确处理两类矛盾的重要性,并制定出有关政策,但是由于在理论上对主要矛盾的判断是错误的,所以正确处理两类矛盾的良好主观愿望,只能得出完全相反的客观结果。
2.实践原因——在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问题上的扩大化错误
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在理论上、认识上的错误,必然会造成实践中阶级斗争的扩大化。而阶级斗争扩大化,又必然会严重混淆两类不同的社会矛盾,这是导致毛泽东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上失误的最直接的实践原因。
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社会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正是基于对社会关系根本变化的正确认识,毛泽东才提出“两类矛盾”这一全新的概念,形成了“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这一全新的理论。本来,他完全可以用这种包含着阶级斗争观点,又比阶级斗争观点更全面的新概念、新理论,去认识社会主义社会中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现象。但是,在当时国际国内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影响下,从1957年夏季之后,毛泽东过于严重地估计了阶级斗争形势,从中得出了阶级斗争仍然是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错误结论,并且进一步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党的基本路线,这样也就决定他要将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不恰当地照搬到社会主义社会,在实践中发生了一连串的阶级斗争扩大化的严重错误。
所谓阶级斗争扩大化,就是在实践中严重混淆人民内部矛盾与敌我矛盾、非阶级斗争与阶级斗争之间的界限,把大量本来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都当作你死我活的敌我矛盾和阶级斗争来处理。我国在5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的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主要有:
(1)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扩大化问题。 当年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的目的,就是要正确处理意识形态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但是后来随着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逐步升级,“双百”方针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执行。而是通过掀起涉及到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的一系列政治批判运动,把一些正常的学术上的争论也当作严重的阶级斗争来看待,混淆了学术问题、艺术问题、思想认识问题与政治斗争、阶级斗争的界限,结果不仅严重挫伤了科学、教育和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也给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2)党内斗争扩大化问题。这主要发端于1959年的庐山会议, 当时彭德怀对“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小资产阶级狂热性”提出了正确的批评,结果不仅被上纲到“右倾机会主义”,而且上纲到“里通外国”,并被毛泽东认定为“庐山出现的一场斗争,是一场阶级斗争,是过去十年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大对抗阶级的生死斗争的继续”。这样就严重地混淆了党内属于工作上不同意见的矛盾与阶级斗争的界限。在60年代以后,毛泽东又提出要警惕“党内的赫鲁晓夫式的人物”、“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和“党内存在一个资产阶级司令部”的错误论断,并且亲自发动了“文化大革命”。
(3)经济领域阶级斗争扩大化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在经济领域里的确出现了一些干部的贪污盗窃、生活腐化和官僚主义等腐败现象。毛泽东对此问题十分痛恶,并主张要给予严厉打击。为此在1963年2月决定在城市开展“五反”运动,在农村进行“四清”,后来又决定把它们统称为“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但是这些问题究竟是什么性质的问题?刘少奇认为这里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还是有什么矛盾解决什么矛盾好。毛泽东则认为出现这些腐败现象,就是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并且认为中国已经出现了一个与工农阶级相对立的官僚主义者阶级,结果把党的大批干部做为阶级斗争的对象。
3.方法性原因——采取了以“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为形式的所谓“大民主”
毛泽东在《正处》中指出,与采取专政的方法来处理敌我矛盾不同的,对待人民内部矛盾只能采用民主的方法加以解决。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就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问题。遗憾的是,由于各种复杂的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毛泽东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民主,以及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等问题上,出现了一些失误。其中一个主要的失误就是忽视了民主制度的建设,主张社会主义民主要实行“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为主要形式的所谓“大民主”。这种“大民主”本来是在1957年整党鸣放中,少数激进分子提出的要求。但是毛泽东却肯定了“四大”的方式,甚至认为“四大”是我党对民主传统的一个很大的发展,是群众创造的一种革命形式。
但是,1957年以后的实践尤其是10年“文革”的沉痛教训都说明了,这种“大民主”并不是什么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民主。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社会主义民主应该首先是指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是一种政治运行方式,而且它要求一定的法律建设与法定的程序作为其运行的基本保障。而所谓“大民主”恰恰是以无视法律、法定程序和打乱现有社会秩序为前提的,它实际上是无约束的非理性的群众运动与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左”倾政治相结合的产物,造成一种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无政府状态,其直接后果必然是严重地混淆了两类矛盾,激化了人民内部矛盾,搞乱了全国,甚至成为林彪、“四人帮”集团用来煽动群众斗群众、群众斗领导、无情打击、残酷迫害,阴谋篡党夺权的一种手段。
我们通过对毛泽东在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上的贡献与失误的分析,可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在我国刚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毛泽东就提出了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这个关系到社会主义发展的全局性的问题,无论是对社会主义的实践发展,还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其贡献都是巨大的。但是主要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毛泽东对这一理论本身解决的并不彻底,并导致实践中的一些严重失误,这就说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显露,以及对这种矛盾在理论上的概括,并且由此决定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性的认识,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第二,毛泽东在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上的理论与实践,无论是贡献、经验,还是失误、教训,都应当成为我们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性的认识,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的重要基础。
注释:
〔1〕〔2〕〔3〕〔4〕〔5〕〔6〕〔7〕〔8〕〔9〕〔10〕〔11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766、766、769、769、773、758、758、764、794、759、770页。
〔12〕《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804页。
标签:人民内部矛盾论文; 社会矛盾论文; 毛泽东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中国近代史论文; 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社会阶级论文; 认识错误论文; 矛盾处理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阶级斗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