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波1 陆超2 奚彩萍1 何丽霞2(通讯作者)
(1江苏省常州市妇幼保健院药剂科 213001;2江苏省常州市肿瘤医院 临床药学室 213001)
【摘要】目的 通过对2012年度119例药品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关注用药的合理性与安全性,为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对ADR进行分析。结果 ADR涉及的药物品种85种,其中抗肿瘤药物居首位,占43.53%。ADR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占32.75%。给药途径中静脉用药发生不良反应居多,占86.55%。结论 加强药物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关键词】 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抗肿瘤药物
【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6-0028-03
药品的安全性监测一直都是临床及药物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因其较低的发生率及发生的隐匿性,研究者的观点及业务能力差异及医院业务范围的不同,导致不良反应(ADR)的观察及总结与实际发生总是存在很大的差异,现将常州市肿瘤医院2012年发生的119例ADR进行描述性分析及总结,以便根据肿瘤特色为主的医院ADR发生的规律及药物、不良反应特点,为进一步工作打下基础。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肿瘤医院2012年上报的119例ADR报告。
1.2 观察内容:ADR人群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所涉及的器官或系统、临床表现。
1.3 标准 主要根据CTCAE v 4.0(未进行分度的统计)。
2.结果
2.1 ADR患者的年龄与性别分布 119例ADR报告中,男性47例(39.50%),女性72例(60.50%),男、女比例为1:1.53。患者年龄分布见表1,年龄最小的为5岁,最大的为89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表1 ADR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
年龄(岁)男 女 合计 构成比(%)
0-10 1 1 2 1.68
11-20 1 1 21.68
21-304 8 12 10.08
31-40 3 11 14 11.77
41-50 7 18 25 21.01
51-60 1118 29 24.37
61-70 12 8 20 16.81
71-80 6 5 11 9.24
81-90 2 2 4 3.36
合计 47 72 119100
2.2 药品种类分布 119例ADR中,涉及药品85种,其中抗肿瘤药物37种(43.53%),抗感染药物8种(9.41%)。抗肿瘤药物引起的ADR最多,共61例(45.86%),其次抗感染药物17例(12.78%)。引起ADR的药品种类及构成比见表2。
表2 引起ADR的药品种类及构成比
药品种类病例数构成比(%)涉及药品种类构成比(%)主要涉及药物
抗感染药1712.7889.41五水头孢唑啉钠、头孢西丁等
抗肿瘤药6145.863743.53奥沙利铂甘露醇、注射用紫杉醇等
中药制剂86.0278.24参芎葡萄糖注射液、舒血宁等
血液系统用药10.7511.18里亚金
维生素、微量元素53.7633.53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水溶性维生素等
麻醉类镇痛药10.7511.18盐酸羟考酮缓释片
非甾体类抗炎药 10.7511.18塞来昔布
营养支持类药 64.5144.7020AA、力文等
保肝药 43.0122.35注射用门冬氨酸鸟氨酸、复方甘草酸单铵S等
其他类2921.812124.70注射用核糖核酸、转化糖注射液等
合计13310085100
备注:133例:部分ADR病例涉及无法判断的并用药物。
2.3 引起ADR的给药途径分布 静脉滴注给药方式引起的ADR最多。引起ADR给药途径分布见表3。
表3 引起ADR的给药途径分布
给药途径静脉滴注口服
病例数10316
构成比(%)86.5513.45
备注:主要为怀疑药物。
2.4 ADR涉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 在119例报告中,ADR累及最多的为皮肤及其附件(30.88%),其次是心血管系统(16.18%)。ADR涉及的器官或系统具体临床表现见表4。
表4 ADR涉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器官或系统病例数构成比(%)主要临床表现
血液系统1712.50白细胞降低、血小板降低
皮肤及其附件4230.88荨麻疹、皮疹、瘙痒、面色潮红、过敏样反应等
消化系统1410.29胃肠胀气、恶心、呕吐、腹痛、药物性肝损害
全身损害1511.03过敏性休克、疼痛、乏力、不明原因不适、高热、寒战
心血管系统2216.18胸闷、房颤、心悸、窦速、静脉炎
神经系统75.15血管神经性水肿、头晕、精神性抑郁、意识模糊、嗜睡
泌尿生殖系统21.47子宫内膜增生、药物性肾损害
呼吸系统21.47咳嗽、呼吸困难、咽喉水肿、气急、憋气
其他1511.03男性乳房发育、注射部位疼痛、角膜水肿、肌肉酸痛、腰痛、致癌、胸腺增生、鼻衄、味觉异常
总计136100
备注:病例数136例,系同一患者同时出现几种不良反应症状。
3.讨论
1、119例ADR报告中,ADR按性别分布:男性占39.50%,女性60.50%。从表1可以看出20-80岁的患者ADR发生率较高,尤其是40-70岁患者,这一方面与到肿瘤医院就诊的人群年龄分布有关,另一方面可能这与男女生理状况差别有关,女性对药物较敏感,耐受性较差,这也比较符合ADR循证医学的特点。20岁以下和70岁以上的患者占15.96%。不同年龄段患者的血浆与药物结合能力、药物代谢及排泄速度不同,致使引发ADR的概率和严重程度均不同,具体本文不作进一步探讨。
2、119例ADR中,肿瘤医院为肿瘤专科医院,收治的肿瘤患者较多,从表2中可知,抗肿瘤药引起的ADR发生率最高。抗肿瘤药物本身毒性大,对肿瘤患者免疫功能和骨髓造血系统的抑制作用,对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等的毒性作用,造成肿瘤患者抵抗力低下,并且抗肿瘤药大多通过静脉给药,使得 ADR的发生率高于其他药物。因此,我们应加强抗肿瘤药的ADR监测,以便减轻肿瘤患者的痛苦,提高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其次,抗感染药引起的ADR发生率居第二位,涉及8个品种,这与目前抗感染药品种多,用药起点高,初始剂量大,使用频率高有关。排在第三位的是中草药制剂,由于中草药制剂成分复杂,生产技术和制备工艺不成熟以及配伍不适宜等因素的存在,建议中药注射液单独使用,注意用量和配伍禁忌,不与其他药物同器皿使用,并密切留意患者反应,这样才能达到有益无害的治疗目的。
3、由表3可知,静脉途径给药引起的ADR最多(86.55%),且易引起严重的ADR,这与注射药物直接进入患者体内,药理作用较口服给药强烈有关;再者与住院患者静脉给药较普遍,ADR更易于发现有关。而口服给药仅占13.45%。故笔者建议,临床上能口服给药达到治疗目的的,原则上不要静脉给药,以减少ADR的发生率。
4、在肿瘤医院,ADR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消化系统、全身损伤等。表4的结果提示皮肤及其附件不良反应居首位(30.88%)。这类不良反应较易观察,易于发现。该结果与国内外的报道一致。引起严重ADR的临床症状主要为过敏性休克、肝功能损害、高热等。虽然发生例数少,但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4.结论
ADR监测上报是促进临床安全用药,提高治疗水平和医疗质量的重要措施,为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医务人员应全面加强ADR监测工作,加快ADR的信息传递,提高医务人员的警惕性,早发现早治疗,降低患者用药风险,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 王凤.鞍山市2009年药品不良反应分析报告[J].中国医药指南,2010,8(19):114-116
感谢:笔者在常州市肿瘤医院短暂学习的过程中,该院临床药学室的同事给予我的帮助,在此特别表示由衷的感谢!
论文作者:叶波1,,陆超2, 奚彩萍1,,何丽霞2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3年第3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12
标签:药物论文; 患者论文; 给药论文; 肿瘤医院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药品论文; 例数论文; 《医药前沿》2013年第3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