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中国高教三大板块——从精英到大众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大论文,大众论文,中国论文,高教论文,板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办学的形式结构来看,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形成了普教、成教、自考三大板块。这是极富中国特色的板块构成,它反映了高等教育精英化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思路与特征。然而,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办学模式与理念的变化必将带来三大板块的系列嬗变。因此,分析其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确立它们在未来发展中的功能定位十分必要。
一、高等教育精英化时代中国高教三大板块的构成与特征
1.三大板块构成及成因分析
所谓形式结构是指构成高等教育系统的各种类型的高等学校及组织之间的比例关系。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形式,在学制上基本分为三大类: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在办学形式上,有大学、独立学院、高等专科学校和短期职业大学等。近年来,为加快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又成立了许多独立附属于大学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并将部分高等专科学校、职工大学和成人高等学校改为“新高职”,部分水平较高的中专升格为“新高职”。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职工大学、职工业余大学、农民大学、广播电视大学、函授学院、教育学院或教师进修学院、管理干部学院、普通高校举办的函授大学及夜大、部分大学举办的网络教育学院等。自学考试是我国制定的高等教育学历考试制度,它采取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国家考试的形式办学。这就是我国高教的三大板块,从习惯上看,自考归属于成教。但随着近几年自考的发展,特别是自考社会助学已发展了全日制等形式,自考的管理部门独立于成教管理部门,中国的自考又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高等教育办学形式,所以将自考作为中国高教独立办学板块也有一定的道理。
三大板块的成因取决于中国这一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教育需求及供给水平等因素,具体原因如下:
第一,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不足与社会需求旺盛之间的矛盾。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在我国青年中激发了极大的求知热情,一批青年通过高考而步入普通高校。但是,由于政府办学经费有限、投入到高等教育的资金不足、高校的数量有限等原因,只有少量的青年能幸运地以天之骄子的身份步入大学的殿堂,大批有志于求学的青年则被拒之门外;加上“文革”期间大批有志于求学而入学无门的青年,他们虽走上了工作岗位,仍要求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和水平,同时,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也要求在职人员提高职业素质与管理水平。这样,成人高校恢复招生并于1986年实行了全国成人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1981年我国又先后在京、津、沪、辽四省市试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并于1984年在全国推广。经过2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中国高教的三大板块:普教,成教、自考。
第二,合理利用和高效使用高等教育资源。普通高校集中了我国高教的主要办学资源,但其利用效益在这一时期一直很低,为提高其办学效率及社会效益,国家在考虑它的发展时赋予了其它一些功能,如承办成人制函授大学和夜大、主考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
第三,调动企业及社会办学的积极性,减少政府财政负担。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高教尤其是普教,都是由政府投资主办的,这样就造成了政府负担过重的现象。为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提倡由企业或其它社会团体或组织办学。这样,通过一部分成教由企业来办并以个人自学社会助学的形式来支持高教自考的发展。
第四,满足各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通过普教、成教、自考的办学来满足不同学历层次、不同规格人才的需求,同时利用三者互补的功能使学历教育与培训相结合,以适应社会所需。
第五,适应个人不同的就学形式要求,并提倡个人力所能及的学费负担。从就学形式上来看,普教要求全日制脱产,相对严格一些,而成教则以业余制显示其灵活性,自考更是取消了学制的严格规定以更加灵活的形式向每一位学员开放;成教与自考是我国高教较早实行收费政策的办学形式,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普教也开始实行收费政策。
第六,降低生均教育成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1年公布的报告中提到中国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是惊人的,因为中国教育经费只占世界教育经费的1.8%,培养的人却占世界受教育者的18%。就高等教育而言,普教的生均教育成本是最高的,成教次之,自考最少。这样,国家通过成教与自考的办学形式,从总体上降低了高等教育的生均教育成本。
2.三大板块的特征
三大板块的形成适应了中国高等教育精英化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在整体上表现出了结构与功能的互补性,彰显出其特色。
第一,计划体制。高等学校的办学主要依从政府的计划,这些计划体现在办学经费的下拨,招生、分配指标的控制,办学专业的设置,教职工人员的定编等方面。
第二,政府主导。在高等学校的发展中,政府起主导作用,通过办学经费的划定,人员编制的控制及专业和其它项目的审批等手段主导着高校的发展。政府还通过政策条令的颁布与实行来影响高校的办学。
第三,资源共享。这一时期,民办高等教育还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高等教育资源基本上是一种国家统一投资的公共资源,政府有权通过政策调控,合理利用这些资源。因此,具备各方面优势条件的普通高校通过国家的政策调控承担了成教及自考的一部分任务,成为三大板块中主要的教育资源。
第四,功能互补。普教、成教、自考以不同的学制适应不同人群的教育要求,培养人才的规格不同、教育目标不同,显示出它们在高教体系中职责与功能的互补性。
第五,制度管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创举,它完全是通过一种制度化的管理方式支撑起来的。这种制度化的管理方式在普教与成教方面也有体现。
第六,学历主流。无论是普教还是成教、自考,办学的主要形式都是学历教育,相应的培训教育要弱一些。
第七,精英排序。三大板块按照精英程度高低的排序依次是普教、自考、成教,排序靠前的享有较高的社会信誉。普教成为三者的中心,普教实际上承担着大部分成教与自考的任务,在办学的标准及质量尺度上规约着成教和自考的发展。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中国高教三大板块的变革和发展
1999年,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了到2010年“我国同龄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要从现在9%提高到15%左右”。世纪之交,我国已经提前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2004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19%。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必然会衍生出我国高教三大板块的系列嬗变。面对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实际状况,在计划体制下形成的三者之间的稳定状态必将被打破,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与高教办学的国际惯例接轨及积极准备参与国际竞争的呼声越来越高,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教三大板块面临考验。
1.对三大板块构成的置疑
对三大板块的置疑直指成教与自考,归纳起来有三种观点,即大普教论、成教消亡论、自考多弊论。
大普教论。主张重建中国高教体系,学习西方的高教办学模式,即建立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开放大学、社区学院四个层次的大学体系,打破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之间的人为界限[1]。以普教涵盖其他各类教育。
成教消亡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替代论——以职业教育替代成人教育,合并论——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合并,淡化论——淡化普教成教的界限,分解论——将成人教育任务功能分解到其他各类教育中[2]。
自考多弊论。自学考试虽以其严格的考试制度及较好的课程质量标准赢得了良好的社会信誉,但也遭到一系列的批评:一曰教考难分离,二曰学员无高校校园文化陶冶,三曰在竞争中有质量下滑之势。
2.对三大板块构成的合理性辩护
对三大板块构成的置疑,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它反映了中国高教精英化时代的教育观念尤其是质量观的思想。
我国高教三大板块的构成源于中国高教发展的实际需要,在实践中形成的多种办学形式构架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雏形。然而,这种大众化办学模式的构成却笼罩在精英化办学理念的影子之下,以典型精英模式办学的普教成了自考和成教效仿的样板,自考的课程标准和要求都明确标明为以全日制普通高校为准,成教的质量评估标准也离不开精英话语的左右。所以,一旦普通高校扩招,在普教的教育资源已充分挖掘,普教自身已无暇多顾的情况下,依托普教资源办学的成教和自考自然成了累赘与多余的了,对三大板块的置疑便因此而生。事实上,这种精英文化下形成的教育质量观实难可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核心是质量的多样化,承认不同水平的高等教育的存在,从而确立高等教育质量多样化的观点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一步发展是十分必要的。这种多样化的教育质量观是三大板块并列存在与发展的合理性依据之一。
三大板块构成的合理性之二在于它体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多样化的办学模式。三大板块形成于计划体制与精英模式之下,然而,它的创立却适应了中国高教发展的实际。更低的教育成本与较少的政府投入,尽可能在有限的教育资源下使较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这种理念正好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所必须的。其实,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三大板块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不是相反。
三大板块构成的合理性之三在于它有利于高等教育融入终身教育体系之中。普教、成教、自考以不同的办学形式为不同的个体提供了多种就学方式,它们互补的功能在终身教育的体系中显示出极大的潜力,使高等教育以其灵活的机制渗入到社会的每一个部分。对每一个个体而言,他可以通过普教获得高等教育的基本素质,而通过成教和自考,他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以便捷而自由的方式接受高等教育从而更新自己的知识。
3.三大板块的变革与发展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三大板块原有的结构与功能的平衡被打破,新的平衡应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并顺应大众化高等教育的理念。这必将在实践中提出一系列改革与发展的问题。
首先,改革普教结构系统,建立多层次、多功能、互补型的普教体系。高等教育大众化意味着高等教育的多功能化,从培养社会精英到职业技术型人才,从高深学问研究到应用开发。与此相适应,要求普通高等教育改变原有学术型大学一统天下的模式,建立研究型大学、一般本科院校、高等专科学校及短期职业技术学院并存的多层次的办学结构。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政府行为干预过重而市场促生与调节不足的原因,目前,高等专科学校及短期职业技术学院的功能定位尚存在一些问题。这些学校大多采用压缩本科型模式办学,使得近年来毕业的专科学员并不受社会欢迎,从2003年就业情况来看,毕业生就业签约率仅为30%,远远低于本科院校的签约率,这不能不让我们反思专科院校办学的问题。这些院校应及早调整办学观念,将功能定位于职业型、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并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
与此同时,研究型大学应坚持原有的办学理念,为社会培养精英型人才。那种认为到了大众化阶段,精英教育将不存在的观点是错误的。马丁·特罗指出:“当高等教育作为一个整体过渡到下一阶段,容纳更多的学生发挥更加多样化的功能时,前一阶段的模式仍然存在一些高校或其它教育机构中……在大众化阶段,精英高等教育机构不仅存在而且很繁荣。”[3]但是,作为研究型大学除了本着学术精神研究高深学问之外,还应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增强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加强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研究,担负起提高科技水平振兴民族科技的重任。
所以,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普教板块应是多功能互补型的结构系统,其内部各子系统都具有特有的功能定位。
其次,完善成教结构系统,建立多渠道的办学体系。成人教育近年来在“成教消亡论”等观念的影响下呈萎缩的趋势,其原有的结构体系,从办学主体到管理组织都有一定的变动,例如,一些职工大学改为职业技术学院,并由企业主管归属到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成人教育的专门管理机构也与职业教育管理机构合并成职教、成教综合管理机构。许多专门的成人教育学校步履艰难,究其主要原因是成人教育机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及教育市场化背景下,落后于改革与发展的步伐。原有的专门成教院校有着一定意义上的先天不足,即在精英时代的计划体制下,习惯于依靠高等教育这一稀缺资源特别是以学历为主的招生计划指标而生存,没有专注于自身各方面条件的改善,在师资建设、教学质量等方面落后于普通高校。普通高校的成教部门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它往往作为创收的手段才受到关注。所以,在大众化背景下重塑成人教育的形象十分必要,须着手进行一些改革:
第一,将部分成人教育院校并入普通教育院校,减少教育资源的闲置与浪费。
第二,提高成人教育院校的整体质量水平,加大师资建设的力度。
第三,完善非职业性成教系统,使成人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中获得独立的地位,将学历教育与培训相结合。
第四,鼓励企业与社会办学,建立普通高校、企业或企业所办院校联合办学的良性机制。
第五,改进教学手段,大力发展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学院等新的教学形式。
第六,建立各层次的自学考试体系,形成面向教育市场的合理办学机制。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自学考试制度将发挥其独特的功能。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需求与国家对教育的投资始终是一对矛盾,低成本的自考是缓解这一矛盾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精英时代的自学考试发展模式有必要进行调整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第一,建立多层次的自学考试体系。应在原有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专科人才的基础上,多开设专本沟通专业及独立本科专业,并尝试开设一些研究生层次的专业。
第二,在专科层次主考学校的认定上,应选择认定一些高质量的职业技术学院,而不是一味地以全日制本科院校为主。这样可改变自考专科专业仍是压缩型本科的现状,增加专科专业应用性与技术性的含量。
第三,加强自考课程建设,改进自学助学方法。合理利用网络教学等手段,加强自考学员与主讲教师之间的信息沟通与互动提高教学质量。
第四,扩大自考教育市场,特别是农村教育市场。这涉及到自考专业的合理构建,农村自考教育网络建设等问题。
中国高教三大板块是富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结构系统,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并没有改变其稳定的结构性状,相反却催生出许多新的功能,给各自的发展带来了挑战与机遇。问题的关键是找到各自的功能定位,进行合理的改革以适应大众化高等教育的理念与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