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发展现状评价与特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贵州论文,发展现状论文,少数民族地区论文,特征论文,生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6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16)04-0033-07 DOI编号:10.13965/j.cnki.gzmzyj10026959.2016.04.007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需要一个对其进行科学评价、合理规划、量化和具体实施的准则,这样才能客观、准确评价人与自然的文明和谐程度。生态文明评价体系能够进入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过程,不仅能够为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协调程度提供评价工具,并且能够解决其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导向作用,从而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化提升到高水平化阶段。 一、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 (一)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标准 1.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 指标体系一定要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态文明建设状况,每个指标的名称、定义要有科学依据,处理方法要科学,每个指标都要讲究科学、规范。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还需具有可操作性,指标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是指标数据便于收集整理;二是与现行计量统计方法相适应,在满足评价目的和监测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采用比较权威和认知度高的指标。 2.整体性和层次性相结合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涵盖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在内的整体性建设。层次性原则是整体性性原则的延续,采用将对象和问题系统分解为多个层次,然后由粗到细、由表及里、由全局到局部,而逐步深入观察复杂的问题。因此,生态文明指标须从整体性出发,层次鲜明地剖析解决问题。 3.系统性和代表性相结合 生态文明建设受到众多方面的影响,所以对此进行评价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选择其主要的方面进行评价,要把其中部分范围广的信息统计成为一个或若干个评价指标。同时又要避免指标间的重复和交叉,把评价目标与指标联成一个系统,做到指标体系既能综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貌,又具有代表性,从而突出地方区域的特色。 4.区域性和特色性相结合 在设计生态文明评价指标的参考值水平时,既要考虑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性问题,又要顾及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需立足区域特色,充分发挥区域性的优势。在生态文明指标设计时就要以当地的区域特色为中心充分挖掘区域潜在资源优势,加紧将其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提高经济效益,更好地发展生态文明建设。 5.渐进性与阶段性相结合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浩大、动态、复杂、繁琐的系统工程,具有渐进性和阶段性。因此,确定的指标体系应该充分考虑系统的动态变化,针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不同阶段,需要制定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以此保证指标的先导性。同时充分考虑指标评价间的相关性,适度并科学选取生态经济发展、自然生态文明、生态文化的指标。 6.定量和定性相结合 选取指标应能够量化,生态文明的某些指标不易量化,应采用定性指标进行描述,在实际评价时再用一定方法进行量化处理。定量方法必须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正确把握量变转化为质变的“度”,才能对生态经济建设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把握。 7.导向性和目的性相结合 指标体系应综合反映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的构成,必须紧紧围绕着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层层展开,能够客观反映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目的性原则是指标体系设计的出发点和根本点,衡量指标体系是否合理有效的标准是看它是否满足监测和评价的目的及要求。 (二)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框架 本文主要是针对贵州省九个地级市、自治州及地区的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现状等方面的特征,构建这一区域的生态文明评价体系。本文拟定的指标体系分为3层。第一层为目标层,即用生态文明综合指数代表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效果;第二层为系统层,分为生态经济子系统、生态社会子系统、生态环境子系统、协调程度子系统和生态文化子系统五大部分;第三层为指标层,根据建设目标,在每个评价子系统项下细分为若干评价要素,形成一系列单项指标,整个指标体系共29项指标,构成了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具体见表1。 (三)指标释义 1.生态环境 (1)人均耕地面积指区域总人口人均占有种植各种农作物的土地面积,反映了区域处理耕地资源不足矛盾的力度以及自我供给能力。(2)人均淡水资源量指区域内经人类控制并直接可供利用的地表、地下水的总量与区域总人口之比。(3)自然保护区占国土面积比例指为保护生物多样性而建立的自然保护区面积与国土面积之比,此指标是衡量生物多样性方面的重要指标。(4)城市绿化覆盖率指用作园林和绿化的各种绿地面积(包括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的面积)与城市土地面积之比。(5)森林覆盖率是指有林地的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森林覆盖率越高,生态平衡状况越好。 2.生态经济 (1)人均GD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一般指一年)内生产总值(GDP)与年终总人口之比。(2)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以价值形式表示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产品与劳务的最终成果。(3)第三产业贡献率是指第三产业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和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4)单位GDP综合能耗指区域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所消耗的能源数量,反映区域能源利用效率及经济发展的可续性。 (5)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反映能源消费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间比例关系的指标,是判断区域经济增长是建立在消耗能源基础上的粗放型增长还是依靠科技的节约型增长。 3.生态社会 (1)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指参与养老保险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是衡量社会保障程度的重要指标。(2)卫生服务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也是衡量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卫生服务与经济社会有密切联系,健康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医疗保健行业除了保护劳动力,还直接参与和贡献于经济发展。(3)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生活质量的高低、社会经济条件、卫生医疗水平。(4)居民可支配收入指家庭成员得到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其他非义务性支出以及储蓄的总和,它是决定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也是衡量地区居民富裕程度的重要标准。(5)城镇登记失业率是指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与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城镇单位中的不在岗职工、城镇私营业主、个体户主、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员、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之和的比。(6)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指城镇(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恩格尔系数60%以上为贫困,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40%以下为富裕。 4.协调程度 (1)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比率是指在山丘地区水土流失面积上,按照综合治理的原则,采取各种治理措施,以及按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所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总和占总水土流失治理面积的比例。(2)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是指城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占其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百分比。按照考核要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要大于95%。(3)生活污水处理率是指经过处理的生活污水量占污水排放总量的比重,它直接反映了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程度。(4)工业二氧化硫去除量指燃料燃烧和生产工艺废气经过各种废气治理设施处理后去除的二氧化硫量。(5)固体废弃物处理利用率指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占固体废物产生量的百分率。(6)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反映了环保投入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的比例和地位,它是环境保护与国民经济其他各部门在分配环节上进行综合平衡后的定量结果。(7)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反映区域对生活垃圾二次污染的防治程度。 5.生态文化 (1)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包括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拨款、教育费附加、企业办中小学支出以及校办产业减免税等项。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是衡量一国政府教育投入水平的重要指标。(2)公共图书馆个数是某一行政区域由国家中央或地方政府管理、资助和支持的、免费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图书馆的总数。图书馆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文化娱乐,在精神文明建设当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3)博物馆个数。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4)高等学校在校人数比例是指已入学人数(无论年龄多大)与适龄人口之比,主要用于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和比较不同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5)专利申请授权数反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和设计成果情况。(6)研究与发展实验(R&D)占GDP的比例指一定时期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与GDP之比。 (四)权重的确定 当今国内很多专家学者都在研究生态文明、和谐社会等相关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为使评价结果更为科学可信,需要给各指标赋予适当的权重,所赋予权重系数的合适与否直接影响指标体系的使用效果。指标权重系数的赋权数从确定途径上分为两大类,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主观赋权法根据人们主观上对各评价指标的重视程度来确定其权重的一类方法,常用的有层次分析法、专家咨询法、德尔菲法。客观赋权法是利用各项指标所反映的客观信息确定权重的一种方法,权重系数应当以各个指标总体中的变异程度所提供的信息量的大小来决定相应指标的权重系数。常用的客观赋权法有均方差法、极差法、熵值法等。本文采用客观赋权法中的熵值法。 熵值法(Entropy Method)是一种根据各项指标观测值所提供的信息量的大小来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在信息系统中的信息熵是信息无序度的度量,核心是系统有序度的度量,两者绝对值相等,符号相反。信息熵越大,信息的无序度越高,其信息效用值越小,指标的权重也越小;反之,信息熵越小,信息的无序度越低,其信息效用值越大,指标的权重也越大。可应用信息熵反映系统信息的有序程度和信息的效用值,进行客观赋权从而做出综合评价。根据美国数学家申农(Shannon)的定义,假定随机试验有有限个不相容的结果,其出现的频率分别为,则这m个结果的平均信息量,即熵为: 并且,熵值越大,说明之间的差异越小,即这m个结果势均力敌,随机试验的信息效用值越小,指标的权重越小;反之亦然。将这种思想引入生态文明建设各项指标权重的确定,把每一个指标都看成一个随机试验,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的步骤如下: 其中表示第j个评价对象在第j项指标上的指标值。由于各项指标的数量纲、数量级及指标的正负取向均有差异,不宜进行直接比较,需要对初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1.数据标准化处理 上述矩阵标准化后可得: 3.定义评价指标权重 利用熵值法估算各指标的权重,其本质是利用该指标信息的价值系数来计算,其价值系数越高,对评价的重要性越大。第j项指标的权重为: 4、类指数权重的计算 对于多层结构的评价系统,根据熵的可加性,可以利用下层结构的指标信息效用值,按比例确定对应于上层结构的权重数值。在熵值法前面步骤中,已经计算了各个指标的效用值,对下层结构的各个指标的效用值求和,得到各类指标数的效用值,记作。进而得到全部指数效用值的总和: 则相应类指数的权重为: 本文以贵州省2007-2015年的数据为基础(资料来源:贵州省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环境状况公报、年报以及环境保护工作回顾、创建国家生态区资料汇编等文件资料整理计算而得),按照上述方法计算权重,计算得到指标权重(见表2)。由于数据的收集和统计的原因,个别年份的指标有缺失值,本研究对此利用SPSS缺失值处理方法和线性插值的方法进行处理。 二、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发展模式评价 本文运用改进的熵值法对生态文明发展模式进行综合评价。因为改进的熵值法是在熵值法的基础上为了避免多指标变量间信息的重叠和人为确定权重的主观性。同时,为了保证数据标准化后的完整性。根据贵州各个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用改进的熵值法方能深刻地反映出指标信息熵值以及权重,其给出的指标权重值比层次分析法和专家经验评估法更有可信度和精准度,适合对多元指标进行综合评价。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综合数据评价结果如表3所示。 从综合评价来看,贵阳市排名居首,而六盘水市排名最后,其最大生态文明评价值是最小评价值的1.32倍;在生态社会方面,安顺市排名第一,而六盘水市排名垫底,最大生态文明评价值是最小生态文明评价值的1.25倍;从生态经济来看,贵阳市排名领先,同仁地区排名落后,在评价值方面,最大值是最小值的2.28倍;最后在生态环境方面,遵义市排名第一,六盘水排名末位,最大评价值是最小评价值的1.67倍。 由此可知,贵州各个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综合评价值存在较大的差别。其中,系统层中的生态经济层面相差最大,生态环境层面相差也较大,相差较小的是生态社会层面。这表明贵州各少数民族地区在生态经济、生态环境方面存在比较严重的不平衡现象。若长期存在此种现象,则会严重影响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的发展。 三、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发展模式的特征 (一)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以政府作为其强有力的后盾 无论从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生态意识观念还是法律法规的健全等方面,都需要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其宏观调控的作用。 (二)以探索科学发展为贵州少数民族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 生态文明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仅国家要以探索科学发展模式作为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线,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各级党政领导也要破除单纯追求GDP的思想观念,树立科学发展的观念,积极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努力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贵州少数民族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中必须依靠新的科学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区别对待,择要而从,集中有限的财力,达到一定的目标,产生出预期的效益。 (三)以各种形式的生态示范区、试验区作为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抓手 通过试点示范,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是当前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特征。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可以根据不同地方具有不同的特色建立生态示范区、试验区,为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整体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很好的依据和素材,探索贵州不同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其独有的特征,在其实施过程中,只有严格地把包括人口、自然环境、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思想文化因素等五大类基本要素相互结合起来,以及从生态文明的基本构成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去开发建设,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地去贯彻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方针,才能够真正合理有序地进行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 收稿日期:2016-02-13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发展的评价与特点_生态文明论文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发展的评价与特点_生态文明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