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期中原城市群地区城镇规模结构演变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原论文,转型期论文,城镇论文,城市群论文,规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TU984.2 文献标识码:A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进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逐渐过渡的经济转型期。这一时期,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快速发展,中原城市群地区的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原城市群地区的城镇规模结构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分析研究中原城市群地区城镇规模结构的现状及其在经济转型期的演变状况,有利于正确认识当前中原城市群地区城镇规模结构所处的发展阶段,可以为政府部门制定正确合理的城镇发展政策,促进中原城市群地区城镇快速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1 统计口径与分析方法
1.1 统计口径
本文主要采用人口数据来表示城镇的规模。以河南省城市统计年鉴公布的城市人口,河南省公安厅提供的城镇人口为准。而且,城镇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准,如:地级市、县级市规模以市辖区非农业人口为准,县城规模采用县城所在城镇镇区非农业人口数据。这是因为:第一,真正反映城镇建设规模的是建成区总人口,而不是市区总人口,更非市辖地区总人口,由于无从查阅建成区总人口数据,而非农业人口基本上分布在建成区内,故能反映实质;第二,根据H.Haken的协同学思想,主宰系统演化的是慢变量而非快变量,流动人口波动较大,而非农业人口变换稳定,接近慢变量特征[1]。
1.2 分析方法与手段
本文对中原城市群地区城镇规模结构的分析主要采用统计分析方法。数据的处理主要借助于计算机软件,如:用Excel汇总数据,并进行计算;用计算机绘图软件(主要是AutoCAD)绘制有关图形。
2 规模级别结构演变分析
2.1 规模级别结构演变数量分析
对比分析1985年与2003年两个年份的相关数据(如表1),可以发现:近20年来,中原城市群地区大城市、特大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中等城市数量和规模均明显减少,小城市数量不变,规模增加;各规模级别城镇市辖区(或镇区)非农业人口占整个城市群所有城镇市辖区(或镇区)非农业人口的比重也有较大变动。表现为特大城市、大城市和小城市所占比重增加,中等城市比重减小(如表1)。
表1 中原城市群地区城镇规模级别结构的变化
Tab.1 The Change of the Size Scale Structure of Cities & Townsin City Clusters of Henan Province
规模级别 城镇数/座占城镇数/%
占城镇人口/%
1985年2003年 1985年2003年 1985年 2003年
>100万
1 2
1.8
3.5 23.532.4
50-100万 1 4
1.8
7.0 15.229.5
20-50万
4 2
7.3
3.5 36.87.9
10-20万
2 2
3.6
3.5 6.3 2.9
5-10万1 19 1.8
33.31.5 16.2
2-5万 1027 18.2 47.46.2 10.9
<2万 361
65.5 1.8 10.50.2
合计 5557 100
100 100 100
以上经济转型期中原城市群地区城镇规模级别结构的数量演变实际反映了:从1985年到2003年间,中原城市群地区原来的小城市发展不足,致使到目前中等城市数量减少;原来的中等城市和大城市发展迅速,因此,到2003年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数量明显增加。县域经济的发展促使该区小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如图1和图2所示)。
图1 1985年中原城市群地区城镇规模等级结构
Fig.1 The Size Structure of Cities & Towns in Central Plain Urban Agglomeration in 1985
2.2 规模级别结构演变特征分析及预测
对比分析1985年和2003年各规模级别城镇的个数以及各规模级别城镇市辖区(或镇区)非农业人口占该区所有城镇市辖区(或镇区)非农业人口的比值,我们不难发现:2003年各规模级别的城镇基本上是由原来(1985年)低一级别的城镇发展而来。换句话说,经过近20年的发展,原来人口在10—20万之间的小城市(许昌和漯河)发展成为了中等城市;1985年的4座中等城市发展成了2003年的4座大城市;过去的大城市洛阳经过20年的发展进入特大城市行列;两个年份小城市的数量相等,均为49个。这说明中原城市群地区各规模级别城镇均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均衡发展而来,而且同一级别内各城镇的发展速度也相差不大。这一方面与我们国家在这一时期的政治稳定与经济繁荣有关;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互相联系,城镇增长的互动作用在增强。另外,河南省在这一时期没有进行大的行政区划的调整,城市群内也没有增加新设城镇。
按照这样的演变趋势发展,可以预测经过若干年后(大约10年左右的时间),中原城市群地区特大城市和10—20万之间的小城市数量和规模将会急剧增加,而大城市和中等城市数量与规模会有所下降。届时城市规模结构将会出现“两头升,中间降”的马鞍型格局。
图2 2003年中原城市群地区城镇规模等级结构
Fig.2 The Size Structure of Cities & Towns in Central Plain Urban Agglomeration in 2003
2.3 存在问题
目前中原城市群地区城镇规模级别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中等城市和一级小城市数量有限、规模小,城市分层结构畸形。按照城市规模结构划分的标准[2],目前,中原城市群地区中等城市仅有许昌和漯河两座,规模均不大,而且集中分布在东南部。一级城市也仅有济源和禹州两座。各规模级别城镇数量呈极不规则的塔状分布,而且城镇人口的分布也相对不均衡。在市场机制下形成的最有效率的理想的城镇分层结构应该是金字塔式结构[3]。中原城市群城镇分层结构畸形的状况,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不利于带动城市群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3 位序—规模分布分析
3.1 位序—规模分布分析的理论基础
对于一个城市的规模和该城市在国家所有城市按人口规模排序中的位序的关系所有在的规律,就叫做位序—规模律[4]。它也适用于研究城市群内部的城镇体系。到目前为止,国内外的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模式。其中,现在被广泛使用的公式实际是罗特卡模式(A.J.Lotka)的一般化[4]:
3.2 中原城市群地区城镇位序—规模分布分析
分别将1985年和2003年中原城市群地区包括县城、县级市、地级市在内的城镇人口规模和位序一一对应落在双对数坐标图上(如图3所示),然后分别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图3 中原城市群地区城镇位序—规模分布图
Fig.3 The Rank-size Distributin of Cities & Towns in Zhong Yuan City Cluster
如图3所示,分别将1985年和2003年中原城市群地区的各城镇规模分布连成线,2003年与1985年相比更接近于直线,说明目前中原城市群地区城镇规模分布趋于均衡。对两个年份回归分析结果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①回归方程中a值增加,说明首位城市规模扩大;②2003年回归方程中│b│值接近1,说明城镇规模分布接近捷夫的理想状态;③ 与1985年相比,│b│值变小, 进一步说明中原城市群地区城镇人口分布分散的趋势大于集中的趋势。
此外,按照位序—规模原理,正常的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数都应该是1,而二城市指数应该是2。通过计算可得2003年中原城市群地区的四城市指数为0.73,十一城市指数为0.74,二城市指数为1.67,均离正常指数还有一定距离,说明目前中原城市群地区城镇规模分布仍不能属于典型的位序—规模分布。
4 规模结构演变数量分析
4.1 分析的理论依据
周一星提出用第一大城市规模、城市首位比和城市规模等级体系的不平衡指数三个指标来衡量、描述一个区域的城市规模分布。后来又有学者在此基础上提出用5个指标分析城市群地区城镇规模结构的演变特征[3]。本文根据中原城市群的特点和分析研究的需要,采用以下6 个指标分析和描述中原城市群地区城镇规模结构的演变和现状特征:
(1)首位城市规模:用城市群中第一大城市规模表示城镇体系的等级层次和垂直扩张;
(2)城镇数目:用城市群城镇数目总和的变化,反映城市群的水平扩张;
(3)城市首位比:用第一序位城市人口占城镇总人口的比值表示,反映城镇人口在第一大城市的集中和分散程度;
(4)城市首位度:用城市群中第一大城市与第二大城市的人口比值表示,反映首位城市在城市群中的首位程度;
(5)大城市增长指数:用郑州、洛阳、平顶山、新乡、焦作、开封的人口增长之和占整个城镇体系规模扩张的比重来表示,该指数用来刻画城镇体系内大城市地位的相对变化;
(6)城镇规模等级体系的不平衡指数:用洛仑兹曲线公式求得,以刻画城镇规模分布的不均衡性,计算公式为
式中,i为划分的城镇规模等级;y[,i]是各规模等级城镇人口按占城镇总人口的比重由大到小排列后,第i级的累积百分比。S被称为基尼系数,其值域在0-1之间,含0和1。如果城镇人口平均分布在各个等级中,S=0;如果分布极不平衡,集中在一个规模等级,则S=1。一般认为S在0.6以上表示城镇规模分布极不平衡[3]。
4.2 分析结果
本文运用1985年、2001年和2003年三年的统计数据,对中原城市群地区城镇规模结构演变情况进行数量分析。根据所能获取的数据,只分析县城以上包括县城、县级市、地级市在内的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把城镇规模分为100万以上、50—100万、20万—50万、10万—20万、5—10万、2—5万、2万以下7个级别,计算结果如表2。
表2 中原城市群城镇规模分布变化
Tab.2 The Change of Urban Distribution in City Clusters of Henan
Province
年份首位城市 城镇数 城市首 城市首位 不平衡 大城市增长
规模/万 目/座 位度比/% 指数S
指数/%
1985年 100.3155 1.5423.5 0.498
—
2001年 169.2457 1.6220.1 0.516
47.28[,(1985—2001)]
2003年 177.3557 1.6720.3 0.529
69.70[,(2001—2003)]
4.3 城镇规模结构演变特征及存在问题
(1)大城市整体规模扩张明显。1985—2001年间,中原城市群地区大城市增长指数为47.28%,占整个城市群地区城镇人口增长的近一半,特别是2001—2003年大城市增长指数上升为69.70%,说明中原城市群地区大城市整体规模扩张明显,在城市群中处于重要地位。
(2)首位城市规模不突出,城镇体系首位度低。中原城市群首位城市郑州2003年的人口规模为177.35万,还没有突破200万,与国内发展成熟的四个城市群相比,差距明显(如表3所示)。另外,2003年中原城市群地区城市首位度为1.67,低于理论上的合理值2。而以上城市群中除了京津塘城市群城市首位度略低于中原城市群外,珠三角、长三角、辽中南城市群的首位度分别达到了3.73、2.75、1.78。此外,1985年、2001年和2003年中原城市群地区的城市首位比均在20%左右,充分说明城镇人口在第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较低。以上分析说明,郑州作为中原城市群的首位城市其规模偏小,中心地位不突出,这种结构较不利于中心城市的辐射,难以带动城市群的发展。
(3)城镇人口分布相对不平衡,而且不平衡指数逐渐增加。三个年份城镇体系的不平衡指数均位于0.5左右,而且呈逐渐增加趋势。说明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原城市群地区虽已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城镇体系,但人口在各个规模等级城镇的分布仍不平衡。结合表1中的数据分析,可以发现这种不平衡主要是由于中等城市和10—20万等级小城市人口分布少造成的。
(4)城镇规模结构水平扩张不明显。2003 年中原城市群地区的城镇数目仅比1985年增加两个,新设城镇数目有限,城镇体系规模结构的水平扩张不明显。反映了政府对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演变重视不够,调节控制力度不足。
表3 中原城市群与国内发展成熟的城市群城市首位度比较
Tab.3 The Comparison of Urban Primacy Index Between City Clusters of Henan Province and the Developed Urban Agglomeration in China
城市群名称城市名 2003年城市规模/万 城市首位度
中原城市群郑州177.35 1.67
洛阳106.22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广州456.9
3.73
深圳122.4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上海1025.0 2.75
南京372.4
辽中南城市群 沈阳401.0
1.78
大连225.1
京津塘城市群 北京809.6
1.55
天津521.7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出版社,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4年,北京)。
5 推进中原城市群地区城镇规模结构优化的对策
城镇规模分布与区域发展历史、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交通网密度等因素有关[5]。中原城市群地区虽已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城镇体系,但其城镇规模分布仍处于相对低级的水平。今后,应采取措施加快首位城市郑州的发展,同时通过协调机制带动其它城镇的发展,以促使城镇规模分布由低级的平衡型,过渡到相对高级的首位型,最终达到高级的平衡型。
5.1 大力发展首位城市,扩大首位城市规模
规模较大的城市会产生明显的集聚效应,从而带来较高的规模效益、较多的就业机会和较大的经济扩散效应[6]。如果城市规模较小,就会使城市功能性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受到限制,城市功能难以强化,其辐射和带动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今后一定时期内优化中原城市群规模结构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加快郑州的发展步伐,扩大城市规模,增强其对周围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5.2 加强对中等城市的培育,增加中等城市的数量
目前,中原城市群地区仅有许昌和漯河两座中等城市,致使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呈畸形塔状分布。今后应通过行政区划调整、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重点培育基础好、潜力大的济源、禹州、新郑等小城市,迅速扩大这些城市的规模,使其尽快发展成为中等城市,以更有效地支持特大城市、大城市的发展,并辐射带动周边其他小城市的发展。
5.3 积极发展小城市,扩大小城市的规模
中原城市群城镇体系中,小城市规模偏小。特别是一级小城市不仅数量有限,而且规模偏小。因此,今后应通过突出小城市特色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完善第三产业的服务功能,加强与区域性中心城市以及周边小城镇的经济社会联系等措施,吸引人口在小城市聚集,扩大小城市的规模。
收稿日期:2005—05—26;修订日期:2006—02—24
标签:中原城市群论文; 中国城市群论文; 城市规模等级论文; 经济指数论文; 城镇人口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城市规模论文; 城市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