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承晓[1]2001年在《石油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目标模式探索》文中指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指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制度,转变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企业制度,这是一场深刻的变革,也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本身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也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这就要求我们正确理解现代企业制度的真正含义和丰富内容,弄清现代企业制度的含义、基本特征及其复杂多样的形式。本文主要从石油工业今后的发展出发,研究和探讨了石油企业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问题。 首先,在分析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基本内容和产生的客观必然性的基础上,剖析了国有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难点,给出了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式和配套改革措施。 其次,对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现代企业制度和以日本为代表的东方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了它们之间的异同。 第叁,对石油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我国石油工业体制改革的基本构想,给出了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整体改革的基本思路、石油控股公司模式与组织形式,以及母子公司关系,讨论了石油企业股份制改造问题,设计了石油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模式。 第四,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角度,分析了石油企业管理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讨论了企业管理、企业改革与企业发展的关系,给出了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基本内容、基本程序,指出了新体制下石油企业管理应解决的几个问题。 很显然,这些研究及其结论,对我国石油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栾甫贵[2]2003年在《会计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会计信息是现代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经济信息之一。作为一种公共信息,会计信息微观上关乎相关使用者决策的可靠性,宏观上涉及社会稳定和国计民生。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可比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和及时性,对于发挥会计信息的社会功能至关重要;另一方面,为了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人员生产和提供会计信息的规则必须是公开、适用、一致的,而系统、全面、具体、易理解、易操作地提供这些共同会计信息的媒介,就是会计制度。建国以来,会计制度一直是规范会计信息最重要的规则,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但由于会计制度理论的整体性、系统性研究的严重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会计制度理论的发展和实务的完善,甚至形成了一些模糊的认识。有鉴于此,笔者以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比较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了会计制度的相关理论问题。本文分为导论、会计制度基本理论和会计制度建设理论叁个部分,由十章组成。导论部分主要界定了本文所研究的会计制度的内涵和外延,论述了进行会计制度研究的意义;对国内外关于会计制度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和评价,指出了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了本文的研究范围,说明了本文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勾画了本文的研究框架,总结了本文主要的创新内容。第二部分是会计制度的基本理论,包括第一章至第六章的内容。第一章主要研究了会计制度的概念,首先分析了制度的概念、会计的概念,而后引出会计制度的概念。会计制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的会计制度采用狭义的概念,并定义为:会计制度是指直接规范微观主体如何进行会计对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及其存储的规则,包括财政部和其他部委(含地方政府)颁布的财务通则(行业财务制度)、会计制度(含行业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以及基层单位制定的会计制度等内容。第二章研究了会计制度的多重特征,着重探讨了会计制度与财务制度、会计准则、会计标准以及会计惯例等方面比较后所体现出的不同特点或关系。第叁章探讨了会计制度的功能。从不同角度考察,会计制度的功能有不同的表现:从一般意义上讲,会计制度具有规范会计行为、纠正会计行为、提供共同信息和节约交易费用等功能;如果将会计制度放在内部控制中分析,具有构建内控纽带、协调内控目标、主导内控框架等功能;将会计制度放在公司治理中考察,则体现为规范经济行为、约束相关权力、协调经济关系、均衡各方利益、监控治理结构等功能;此外,会计制度在资源配置中具有反映资源配置状况、反映资源配置过程、衡量资源利用效益等功能,在宏观经济运行中具有奠定经济运行基础、反映经济运行需求、评价经济运行效率、规范经济运行秩序、促进经济繁荣稳定等功能,在产权安排中具有界定产权性质、
李凯[3]2007年在《中美上市公司治理制度演进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受到了美国上市公司治理制度的显着影响,但是,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制度在引进美国上市公司治理制度过程中,却出现了制度的不适应症。本文的目的在于探究中美上市公司治理制度的演进,通过中美上市公司治理制度演进过程的背景分析,说明中美上市公司治理制度的演进处于不同的演进路径中,并受到各自利益格局和制度背景的深刻影响,因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指出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制度的完善既要借鉴美国上市公司治理制度的一些方法,又不能满足于照搬照抄美国具体的治理制度,而应从中国自己的利益格局和制度背景出发,区分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对策,建立一种和谐共赢的上市公司治理制度。本文主要有叁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是回顾中美上市公司治理制度的演进历程,着重于描述上市公司治理制度演进背后的利益格局和制度背景,探寻制度演进背后的原因。第二部分内容,针对中美上市公司治理制度演进展开比较研究,通过基础性制度、制度演进的动力机制和文化约束等比较的维度展开。最后针对中国不同的上市公司提出完善治理制度的政策性建议本文的研究思路,主要是受到了近年来日渐兴起的制度演化理论和比较制度分析等研究方法的影响,试图将这些方法引入到中美上市公司治理制度的比较研究中。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中美上市公司治理制度具有不同的演化路径。美国上市公司治理制度经过了漫长的演化时期,联邦政府对上市公司治理制度的干预经过了一个由弱到强的过程。而中国上市公司的产生与发展的时间较短,上市公司治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也主要是通过行政性的推动、制度的移植而完成。由于两者的演进过程是嵌入在不同的历史进程当中,因而,尽管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制度借鉴了许多美国的上市公司治理制度,但如果将两者作为两个制度系统来说,中美上市公司治理制度仍然具有极大的差异性。二、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制度中存在引进的制度与本土性制度的冲突。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制度中,有许多移植国外的,尤其是从美国移植的治理制度,制度的移植往往只能移植正式的制度,而一些非正式的制度很难移植,比如美国人意识形态、思维习惯和处理矛盾的方式等,在从美国移植的这些正式的上市公司治理制度中,往往需要以美国许多非正式的制度为基础才能发挥作用的,然而,从美国移植的这些正式的制度,在进入中国这个制度环境时,却不一定具有与这些移植的正式制度相配套的非正式制度,这就会造成移植的正式制度与本土的非正式制度不相容的状况。叁、中美上市公司治理制度在创新方式上的差异。中美上市公司治理制度演进过程中,其制度创新的方式,也存在很大的差异。美国上市公司治理制度的创新,是与美国的政治体制有很大的关系,在美国,不同利益集团有相对充分的利益表达渠道,并通过一定的程序,试图影响法律的制定,进而改革不合理的制度,从而也产生了代表不同利益集团的意识形态理论,股东中心主义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就是这种理论的代表,然而美国上市公司治理制度的产生绝不是依据理论来制定的,而是不同利益集团博弈的产物,有时一些偶然的因素往往会对某项制度的形成起到关键的作用。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制度的创新,主要靠的是行政部门的推动,而行政部门往往又受到一定意识形态的主导,意识形态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制度演进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例如,股份制经济的性质的争论,股权分置制度的形成,以及公司上市作为公有制实现的工具等等。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制度的创新往往需要以政府决策部门意识形态的变革作为先导,技术层面的制度安排往往很容易解决。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制度的演进可以说是见证了中国改革进程中思想不断解放的进程的,中国上市公司的产生本身就是思想解放的产物。但是,随着中国经济思想对西方经济思想的认同,我们发现西方经济思想也不是铁板一块,同样充满了争论。在上市公司治理制度领域,股东至上还是利益相关者至上成了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制度完善过程中新的困惑。实质上理论的背后是利益集团的较量,制度不是依据单一的理论制定出来的,而是不同理论的妥协,实质上是不同利益集团的妥协。我们国家应当学习美国制度创新的方式,改变制度的供给过度依赖行政主导的状况,让不同利益集团有充分的利益表达渠道,经过一定的程序,通过多方的妥协来形成制度,这种制度往往具有很有效的实施机制。
毛政发[4]2003年在《独立董事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当今世界各国,股份公司是最基本的、占主导地位企业组织形式,自股份制企业产生开始,公司治理结构问题一直是人们探索的重要问题之一。英美等西方国家最早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增强董事会的功能,减轻内部人控制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治理效果。实践证明,独立董事制度是一种有效的内部监督治理机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独立董事制度的建设已经成为一种国际化潮流,许多国家纷纷仿效,成为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一场公司治理中的“独立董事革命”。 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统计,我国绝大部分上市公司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尚未上市流通的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比重平均高达50%,有的甚至高达80%以上。“一股独大”的状况使得内部人控制严重,董事会、监事会、内部审计等内部治理机构形同虚设,为了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健全公司董事会的职能结构,完善公司财务信息的内部监督机制,借鉴和采纳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公司董事会中设立独立董事制度的经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上市公司开始引入独立董事制度。从此,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上市公司治理中拉开了序幕,中国证监会已经在2001年8月发布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为在我国上市公司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论文将从不同侧面系统阐述独立董事制度的基本内容、理论基础、运行机理及其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作用等问题,并对各国独立董事制度进行比较分析,并借鉴国外经验对我国引进独立董事制度的制度环境约束问题展开研究,力图为我国上市公司建立有效的独立董事制度提出具有操作性的具体建议,旨在为我国有关决策部门改善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机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本文共分为七章,主要内容有: 第一章系统阐述了独立董事制度的基本内容。首先,对独立董事制度的内涵、本质特征及其独立性进行了科学界定,比较分析各类董事的内涵以及各种类型的董事会,分析独立董事制度产生的背景,指出独立董事制度产生是一系列因素作用的结果,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在全球掀起“独立董事制度革命”的原因。 第二章运用公司治理理论、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激励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了独立董事制度的理论基础。通过对公司内治理机制、董事会内部设计特点及其内在缺陷进行全面分析,从公司控制权如何配置的高度,指出引入独立董事制度能够改善公司原来的董事会结构,强化董事会,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对“内部人控制”形成一定的监督制约力量,从而维护公司的整体利益。激励理论表明独立董事本质上是经济人、同时也是公司的代理人,同样需要对他进行科学的激励约束。利益相关者理论表明现代公司不仅是为股东服务,而且还要求对股东之外的利益相关者进行保护。利益相关者理论为独立董事到底为谁服务的问题提供理论解释。 第叁章系统阐述了独立董事制度的运行机理,包括独立董事的资格、选聘机制、激励约束机制、行权机制、责任、风险及其保险机制等内容,从而展现出独立董事制度运行机理的全貌,有助于我们深刻地理解和把握独立董事制度,为建构独立董事制度提供可行性操作步骤。 第四章分析了独立董事制度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首先比较了独立董事制度的制度优势和制度缺陷,然后阐明了独立董事与公司内部组织中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关系,提出引入独立董事制度是从根本上改变公司控制权问题,引导公司利益相关者为整个公司利益服务。最后分析了独立董事在公司治理中所发挥的作用。 第五章比较分析了独立董事制度在国外的实践。首先比较分析英美和德日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特点,得出的结论是,在英美“一元制”公司治理结构下,公司内部缺乏一个监督董事会行为的常设机构,难以对公司实施有效的控制公司,从而导致内部监督职能的弱化。然后分析了各国独立董事制度实施的状况,英美等国独立董事制度在公司治理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近来,美国连续的“公司丑闻”再一次引发了一场关于美国独立董事制度作用的质疑,表明完善独立董事制度任重而道远。 第六章着重分析了我国实施的独立董事的制度环境约束。首先考察了我国企业治理结构变迁的历史轨迹,表明我国引进独立董事制度的必要性,然后客观地描述了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运行的状况,利用郑百文“花瓶董事“案例分析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存在的缺陷。最后分析我国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在企业性质、股权结构、市场环境等方面与西方国家存在很大差异,指出了我国实施独立董事制度在相关的法律法规、公司治理结构方面以及市场方面的制度障碍。 第七章比较了我国可实施的独立董事制度目标模式,提出我国实施综合型独立董事制度模式。指出我国上市公司应该根据独立董事制度的运行机理,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状况,建立规范的独立董事制度。作者基于上面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完善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相关政策建议。 研究结论表明,引入独立董事制度能有效改善我国
陈好孟[5]2010年在《基于环境保护的我国绿色信贷制度研究》文中提出绿色信贷是指环境管理部门和货币监管当局为遏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通过信贷手段调控环境污染主体的信贷供给和资金价格,同时为清洁能源技术发展和节能降耗行为提供信贷支持,从而达到利用金融杠杆实现环保调控的信贷政策。绿色信贷制度则是指有关绿色信贷政策的原则、目标、对象、内容、手段和工具等一系列要素安排和设计的总称。绿色信贷制度和政策体系是环境金融政策体系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资源环境压力较大,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已成为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和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因素,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已刻不容缓。发挥金融手段在环境保护中的积极作用,重视环境金融政策体系研究,尤其是探讨建立完善我国绿色信贷制度,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当前及今后相当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认为,在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危害人类生存的重要因素的背景下,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应当充分发挥其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业掌握着巨大的经济资源,金融的资金杠杆和资源配置功能对于推动环境保护、转变发展方式有着重要的作用,并在环境保护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与行政手段相比,环境保护金融手段具有刺激性而不是强制性,能够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绿色信贷是环境金融的最重要组成部分,绿色信贷对促进治理环境污染是可以发挥其他手段和途径所难以企及有效作用的。但目前面临的问题是,尽管我国已经建立了环境金融的叁大绿色制度体系,但运行效果并不理想,作为绿色金融的主体和核心,绿色信贷制度对环境问题的影响力与其在经济中的地位相比还没充分显现出来。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绿色信贷制度建设较为落后。国外理论界和实务界分别从法律制度、金融市场和产品创新等诸多领域开展了研究和制度设计,建立了多层次全方位的绿色金融体系,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绿色信贷制度体系和运作框架,有效促进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较好的实现了环境风险转移、降低和减少污染排放物等环境目标。从国内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情况看,关于绿色信贷的理论研究开展的相对还比较早,但深入不够,缺乏理论向实践的有效过渡和推广应用。我国绿色信贷制度构建和实践推广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因环境问题的矛盾激化推出的,因此其研究和实践主要是针对高耗能、高污染经济增长方式的治理而设计的,当前的绿色信贷制度虽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但制度的体系设计不完整,配套措施不健全,操作难度大障碍多,而且具有较强的行政色彩,市场化手段不足,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绿色信贷制度手段的运用和发挥。本文运用计量经济学和博弈论等研究方法,实证分析探讨了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间的变动关系、信贷手段支持节能减排的有效性及绿色信贷主体间的行为博弈。研究结论表明,经济增长是我国环境污染增加的主要原因,环境污染同时已对经济增长产生约束作用,加强环境治理并不会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相反,增加环境治理投资会在促进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促进经济效益和经济质量的提高和国民财富的增长。从我国实践看,市场经济地位确立以来,在政府行政干预和金融手段等外部因素的作用下,工业领域减排效果十分明显,金融业通过增加绿色信贷总量和大力调整信贷配给方式与结构分布,对促进节能减排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本论文对绿色信贷主体间行为博弈的研究结果表明,绿色信贷制度的构建必须围绕银行进行。因为,与污染企业相比,对银行实施严厉监督和约束对于推行绿色信贷更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要强化对污染事件的处罚力度,只有在处罚力度大到威胁信贷资金安全时,银行才会从根本上关注资金投向的环境风险因素。对企业而言,只有将污染成本作为企业发展的内在成本要素,企业才会有积极治污的动力。因此,政府要通过税收减免、产业政策、财政补贴等方式奖励企业的治污行为,鼓励企业加大治污投入。另外,完善对监管机构激励约束机制也十分必要。现实发展需要我们构建和完善我国的绿色信贷制度。遵循“政府先导、激约相容、立体推进”的指导原则,本文构建了我国绿色信贷制度体系。总体方案包括制度规划、制度目标和制度原则叁部分内容,绿色信贷主体包括政府(含监管部门)、银行机构、企业,主体内容包含绿色信贷组织体系、绿色信贷决策机制、绿色信贷执行机制、绿色信贷监督约束机制、商业银行内部激励约束机制、绿色信贷工具选择六项内容;并需要依靠产业、财政政策以及法律等作为支撑和保障。本文研究成果不但丰富和完善了我国环境金融理论体系,拓展了绿色信贷研究成果,而且从实践层面为我国绿色信贷制度体系的建立,增强信贷手段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和成效,提供了理论支持,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研究成果可以为环境保护部门、中央银行等金融管理机关和金融机构等部门,制定和实施环境经济政策提供理论支持并拓展政策思路。
曾绍伦[6]2003年在《核工业企业主业改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是世界五个核大国之一。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格局的转变,"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改革开放以来,核工业战略转移,核电产业迅速崛起。我国核工业必须精干主业,调整和优化结构,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改革的方向。党的十五大指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使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在国企改革的同时,核工企业的改革也开始起步。核工企业由于其特殊性,目前的改革还在进行之中。如何改革、如何解决面临的重重困难、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如何进行建立较为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包括前言及5个部分的分析:第1部分是我国核工业发展概况分析。分别介绍了核工业集团公司概况、我国核工业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以来核工业发展基本情况,以及核工业发展与改革的方向。第2部分介绍了现代企业制度与核工业企业改革。首先分析了核工业企业为什么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然后论述了核工业企业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目标进行的改革。第3部分介绍了宜宾核燃料元件厂的概况,分析了宜宾核燃料元件厂主业的优势(S)、劣势(W)、机会(O)和威胁(T)。宜宾核燃料元件厂主业的优势包括资源及原材料优势、安全优势、环保优势和设备优势等。劣势有体制缺陷、技术创新能力弱、缺乏核心竞争能力、生产规模小、产品结构单一以及内部管理混乱等。机会分析从国家能源安全、中国的经济发展第叁步战略目标、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能源结构调整、能源资源的布局特点及国家安全和国家政策等方面出发进行分析。威胁包括来自国内竞争对手、国际竞争对手的威胁。<WP=3>SWOT分析的结果表明,宜宾核燃料元件厂必须加大科技投入,进行技术创新,构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按照核工业集团公司的要求,建立适应市场竞争的现代企业制度。第4部分是宜宾核燃料元件厂改制分析。首先介绍了调整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改制的总体方案,然后对改制方案从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的局限性、产权制度、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改制方案提出对策与建议。第5部分是结语。宜宾核燃料元件厂主业的改革必须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结构,进行产权制度创新,并加快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以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写作时用了较大篇幅来对主业进行SWOT分析,以期更有力的说明改制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当然,这部分分析本身对我厂领导班子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他们决策所需要的。这也是本文的特别之处。本文的写作思路是:行业背景介绍→企业现状分析→改制的必要性分析→改制方案→改制方案的局限性分析→对策分析。本题目研究的意义在于:目前,核工业企业的改革正处在十字路口,核工业企业的改革既需要理论的支持,也需要进行对策研究。对核工业这样的特殊行业,可以说其改革的成败关系着整个国有企业改革的成败;其改革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对国有企业的进一步改革均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宜宾核燃料元件厂改制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典型案例,能够给国有企业尤其是特殊行业的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提供一个有价值的参考。
牛东旗[7]2005年在《大庆石油管理局产权制度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有企业逐渐显现出原有体制上的弊端,产权制度改革不仅成为国有企业发展的必然,也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当前,建立以股份制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成为我国国有企业改制的基本模式。大庆石油管理局自分开分立后,经营状况发生极大的转变,一方面需要通过改革来提高自身的发展动力,参与市场竞争;另一方面作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整体改制试点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也是其面临的现实要求。本文以此为立题依据,论述内容共分四个部分。本文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是综述本文的研究背景、国内外产权制度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二章是理论分析和探讨。该部分内容以产权、产权制度及委托—代理等理论的总结开始,通过它们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趋势,反映产权清晰、产权多元化是为了降低现代企业的交易费用和代理成本,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最终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其次阐述了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基本模式。第叁章从大庆石油管理局产权制度改革的环境、资产存量、产权构成及经营状况出发,对目前产权制度改革进程及效果进行了分析,并且对大庆石油管理局改制的现状进行了总结,最后根据国企改制的现实要求,重点指出了大庆石油管理局改制中应该注意和解决的问题。第四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针对大庆石油管理局产权制度改革需要考虑的问题(产权明晰、产权链接、外部资源的引入、内部持股、公司治理中的权利制衡等),从宏观的角度分别提出大庆石油管理局产权制度改革的目标模式建议、有效的产权链接模式建议、有效的公司公理模式建议以及有效的财务监管模式建议。最后一章对大庆石油管理局产权制度改革相关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应的解决措施。
刘清江[8]2011年在《自然资源定价问题研究》文中指出21世纪的头十年,中国的经济依然表现出了骄人的增长速度,但面对的自然资源约束日益显着,自然资源的高效合理配置就成为影响和决定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而自然资源配置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自然资源定价问题研究。自然资源的定价问题,对于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对于深化我国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和资源价格改革;对于我国进行科学的国民经济资源与环境核算和自然资源经济管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国际化背景下对中国自然资源定价问题进行研究,并选取其中矿产资源、土地资源以及水资源为代表,着眼于自然资源价格理论的最终现实应用。本文依据马克思的自然资源价格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借鉴西方产权理论和自然资源管理理论,提出了按照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顺序将自然资源理论价格分为产权价格、社会生产价格以及补偿价格叁个部分的论断,并以自然资源理论价格为基础结合价格影响因素分析得出自然资源实际价格。依据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自然资源与我国自然资源的关系,探讨了自然资源的国际定价的问题。最后通过对土地、原油以及水和铁矿石等代表性资源现实定价的实证分析,提出了有关完善我国自然资源定价制度及自然资源管理制度的政策建议。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分析了自然资源的理论价格。根据自然资源的特点和有关研究文献评析,提出自然资源理论价格包含叁个部分:产权价格、社会生产价格以及补偿价格。产权价格主要是自然资源所有权的经济实现,以租金形式体现;社会生产价格主要是自然资源从认识到开发利用所包含的人类社会劳动,以劳动成本形式体现;补偿价格主要是对资源开发利用中对各方面造成的利益损害进行的补偿。本章重点对补偿价格部分进行深入探讨,得出合适的利益内涵包括主要体现为资源生态环境损害的代内补偿和资源损耗对后代人损害的代际补偿,并对每一部分的具体内容和定价进行分析,得出补偿价格的计算标准。通过利益补偿的分析,得出资源补偿价格本质上是一种狭义的利益补偿问题,并对资源相关者的利益关系进行了分析。接着依据利益补偿实质性原则对价格补偿中重要的生态补偿和区域补偿问题分别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生态补偿的主体、标准和方式与途径;提出对区域补偿的内容和形式。第二章分析自然资源从理论价格到实际价格的影响因素。影响因素主要是资源供给、需求以及其他因素叁个方面。自然资源供给方面,主要分析一般因素诸如储量和技术替代和特殊因素如市场供应垄断组织对自然资源实际价格的影响;自然资源需求方面,主要分析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方式以及经济结构等因素对自然资源价格的影响;其他因素主要探讨了以宏观调控等为主的政策因素和以资本流动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市场因素对自然资源实际价格的影响,最终得出了自然资源实际价格的数学分析模型。第叁章在全球化背景下,探讨了自然资源的国际定价方式以及我国在国际定价中的现状,从外部国际经贸环境、行业及市场因素叁个方面分析了我国自然资源国际定价话语权缺失的原因。由于期货定价越来越成为一种主要的国际定价方式,本章通过对我国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以及信息溢出的实证检验,得出我国期货市场尽管存在价格发现,并与国际市场具有极强的相关性,但是在国际期货定价中仍处于从属地位。第四章对自然资源中几种代表性资源进行实证案例分析。分别对土地资源中城市建筑用地、能源资源中的石油、水资源中的城市用水的实际价格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各自的定价模型。对于矿产资源中的铁矿石资源,主要分析铁矿石资源国际定价权缺失的成因并得出获得定价权的政策建议。第五章对自然资源价格制度进行探讨,主要包括产权、价格改革、价格管理以及国际定价中心等几个方面。通过探讨我国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创新的建议;通过对资源价格改革与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分析,提出完善我国资源价格改革的政策建议;依据对于我国自然资源价格管理制度目标的设想,提出管理制度完善与创新的构建途径;依据自然资源利用国际化的趋势,阐述建设我国自然资源国际定价中心及其政策建议。
赵萱[9]2015年在《企业环境责任信息披露制度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在深入考察中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现实情况和相关研究基础上,认为现有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研究多注重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与经济绩效的相关性、影响企业环境责任信息披露的原因等,制度层面的研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为此,本文基于制度创新视角,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要求,着力我国企业环境责任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设与完善。为此,本论文以制度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和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相关理论为基础,明确界定研究的基本范畴和分析基点,规范地定义和解释企业环境责任信息披露制度的概念内涵和目标,构建企业环境责任信息披露制度理论分析框架;借鉴国际经验,形成研究启示;运用历史分析和计量检验方法,以2006-2013年我国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披露的环境信息为样本,实证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运行绩效水平和特征,剖析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我国企业环境责任信息披露制度创新以及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一)企业环境责任信息披露制度的理论分析1.企业环境责任信息披露制度理论框架本文在给出企业环境责任信息披露制度定义的基础上,(1)提出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的总体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报告决策有用的企业环境信息;(2)以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目标作为理论框架的基石,逻辑地推导出谁是企业环境责任信息披露制度的利益相关主体、他们需要什么环境信息?即说,哪些环境信息是对使用者经济决策有用的?本文认为,在目前我国现实条件下,为达到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的总体目标——提供决策有用的环境信息,需要具体报告企业资源消耗和节约信息、污染排放和污染排放达标信息、环境会计信息和环境管理信息,据此,本文界定企业环境信息四大要素并阐释要素的基本内涵;(3)提出企业环境信息应具备的基本质量特征和增进的质量特征;(4)参考我国环境保护部和国际组织关于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计量标准,说明企业资源消耗及污染排放信息量化的技术方法,阐释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5)明确企业必须披露和鼓励披露的环境信息,建议使用环境报表作为载体列报;(6)提出法律强制、政府监管、媒体舆论、公众监督形成的外部压力;希望提升企业形象获取长远利益和控制环境风险的内部动力共同成为推动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运行的力量。探索性地构建了由目标和相关联基本概念所组成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理论框架。2.环境公共政策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的作用机理基于环境公共政策原理,考虑环境公共政策执行的严格程度及其监督成本、企业在不同监管程度下遵从环境公共政策的守则收益/履约成本或违规成本、排污收费的费率设定、排污许可证交易、以及媒体公众参与可能扩大守则收益或增加违规成本情况下,从命令与控制政策工具和经济激励型政策工具不同角度,分析环境公共政策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作用机理。3.企业环境责任信息披露制度的形成、演进与现行制度安排(1)在参考发达国家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演化阶段的划分标准、分析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形成初始条件基础上,考察中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演进过程,根据其变迁历程,将其划分为较少涉及环境信息披露阶段、环境监管部门公开企业环境信息阶段、鼓励企业自愿披露环境信息阶段、自愿披露与强制披露相结合的阶段。前叁个阶段制度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法律约束力较小,最后一个阶段的法律约束力强。(2)我国企业环境责任信息披露正式制度安排:一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主体的一系列环境保护法规,涉及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条款很少;二是环境保护部的法规,主要是2007年我国第一部环境信息公开的部门法规《环境信息公开办法》,2008年《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将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划分为强制公开和自愿公开两种形式;叁是证监会环境信息披露及监管法规,下属上海证券交易所2008年发布《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规定“企业应当按照自愿公开与强制性公开相结合的原则,及时、准确地公开企业环境信息”。2008年的两个法规是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建立的重要法规,因此,2008年被视为企业环境责任信息披露制度正式建立的元年。(二)企业环境责任信息披露制度运行的实证研究1.中国企业环境责任信息披露现状(1)对2013年988家沪深A股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的统计表明:近八成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披露了环境信息;披露信息以文字描述或文字加数据的混合描述为主;多数公司在董事会报告或会计报告附注中披露环境信息;披露内容以环境管理和环境治理信息为主,环境成本、环境负债信息较少;行业间环境信息披露质量和数量差异大。(2)采用“内容分析法”评价2006-2013年重污染行业沪深A股6378家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及其变化,结果表明:八年来,重污染各行业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总体均值始终保持上升趋势,说明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质量在逐年提高。2.我国企业环境责任信息披露制度绩效评价(1)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包括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特征、环境成本、环境负债、环境管理、环境投资、节能减排、社会评价和政府监管等方面共计25个指标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绩效指标体系;遵循AHP法的基本步骤,谨慎建立判断矩阵,计算指标权重和一致性检验,加权各年度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绩效,结果显示,2006~2013年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平均综合绩效呈明显的上升态势。(2)设计了四组两配对样本,选择Wilcoxon符号秩检验方法,实证检验并证明:与企业环境责任信息披露制度实施前相比,制度实施后中国重污染行业企业在环境信息披露质量、负面信息披露、改善环境绩效、政府监管与社会评价、综合绩效方面均存在显着差异;企业环境责任信息披露制度在提升综合绩效、促进负面环境信息披露、改善环境绩效和政府监管与社会评价等方面不存在明显的时滞效应,但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在提升信息质量水平方面存在时滞效应,滞后期一年。3.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责任制度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本文以2006~2013年重污染行业433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8年的数据共计3464个样本,采用面板数据进行企业环境责任信息披露制度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从公司内部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实证研究其对企业环境责任信息披露制度绩效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1)公司内部因素: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水平会随着公司规模和盈利水平的增加而显着提高;公司上市地点对公司的环境责任信息披露制度绩效有显着影响;公司财务杠杆不会显着影响公司的环境责任信息披露制度绩效。公司治理方面,董事特征因素中独立董事占董事会的比例有助于提高环境责任信息披露制度绩效;监事会规模能显着提高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绩效;高管特征变量中,高管学历硕士以上比例和高管年龄超过平均年龄的比重高有助于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绩效的提高;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分离对企业环境责任信息披露制度绩效没有显着影响;股权性质对企业环境责任信息披露制度绩效的影响并不稳健。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对环境责任信息披露制度绩效的提高有积极作用。(2)公司外部因素:2008以后,企业环境责任信息披露制度环境变化对制度绩效的提高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市场化进程指数与环境责任信息披露制度绩效的关系显着正相关;公司治理因素因素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绩效的作用会受到外部环境的显着影响,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公司治理因素对企业环境责任信息披露制度绩效的促进作用更显着。(叁)、中国企业环境责任信息披露制度建设1.制定中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法律和会计准则本文认为,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缺乏核心法律和会计准则,因此建议:(1)制定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核心法律。借鉴美、加、英、日和国际组织规范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经验,我国政府应制定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核心法律,规范企业环境信息应该披露内容,界定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主体,设置环境信息披露责任主体。(2)制定我国环境会计准则及其技术指南。参照国际组织文献制定环境会计准则,提出目标、信息质量标准,规范环境信息要素及其确认计量,环境信息列报;规范资源实物量和污染物理量的量化技术、以企业环境报表作为载体披露企业环境信息。2.制定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法规实施细则依据实证研究结论得出的政策含义,本文建议由环境保护部、证监会、国资委、财政部和审计部门联合制定和发布《企业环境信息报告实施标准细则》;本文基于中国现实背景提出企业环境责任报告要素及其内涵,设计企业环境信息报表,建议采用量化披露方式,提高企业环境信息的可靠性和可比性,增强企业环境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按报表项目编写环境报表的编表说明,增加企业环境信息报表编表的可操作性。3.强化企业环境责任信息披露制度运行的监督机制本文把企业环境责任信息披露制度执行机制分为外部政府监管和企业内部控制两个层面。政府监管由环境保护部、证监会、审计署、国资委和财政部联合实行,环境保护部和证监会密切合作,充分发挥环境保护部门的技术监督优势和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直接监管的优势,加大对违规不披露或披露环境信息质量低劣上市公司的惩罚力度;建立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执行的内部机制,由企业环境责任内部控制规范、企业内部环境管理机构、企业内部环境报告审计共同完成。二、研究特色或可能的创新(一)探索性地构建企业环境责任信息披露制度的理论框架本文给出企业环境责任信息披露制度定义,提出企业环境责任信息披露制度的总体目标,以制度目标作为理论框架的基石,逻辑地推导出企业环境责任信息披露制度的利益相关主体、他们需要哪些环境信息、企业环境信息应具备的质量特征、资源消耗及污染排放信息的量化方法、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设计企业环境报表,提出政府法律强制等外部压力和企业内部动力共同成为推动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运行的力量。探索性地构建了由目标和其相关联基本概念所组成的企业环境责任信息披露制度理论框架。(二)系统构建企业环境责任信息披露制度绩效指标体系目前尚未发现直接的、系统的、操作性强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绩效指标体系,国内外相关研究大多属于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或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绩效指标体系。本文在总结国内外文献成果的基础上,遵循系统性、可操作性等原则,采用制度目标分析法,选择具有可操作性的指标构建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绩效指标体系,为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绩效的评价奠定了基础。(叁)将非参数检验方法引入到环境信息披露制度评价中,丰富了环境管理会计理论现有制度效果综合评价大多属于小样本的截面评价,往往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比较制度前后实施效果,较少采用实证方法研究制度实施前后所产生的综合效应。本文借鉴事件研究理论和方法,考虑企业环境信息按年度披露实情,以及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是包括制度因素在内的多个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结果,将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实施作为事件对象,选择制度实施前后对同一家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差异为比较目标,运用的两配对非参数方法——Wilcoxon符号秩检验,以A股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为例,评价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效果,一定程度上剔出了非制度因素的影响,明显优于描述性统计方法。(四)实证研究新发现(1)本文以市场进程化指数作为解释变量的实证研究发现,市场化进程指数与环境责任信息披露制度绩效正相关;(2)本文以2008年环保部和证监会的两个关键法规作为标志,将2008年称为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元年。实证分析发现,2008以后,企业环境责任信息披露制度环境变化对制度绩效的提高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3)实证检验了不同外部市场环境下公司治理因素对企业环境责任信息披露制度绩效的影响,发现公司治理因素对企业环境责任信息披露制度的作用会受到外部环境的显着影响。叁、本文的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一)学术价值我国企业环境责任信息披露制度尚处于初创阶段。本文深入分析环境公共政策对企业环境责任信息披露的作用机理,基于我国的现实背景和条件、探索性地构建企业环境责任信息披露制度理论框架,设定企业环境责任信息制度目标、筛选对使用者决策有用企业环境信息要素,提出以量化方式披露企业环境信息,丰富了企业环境责任信息披露制度的理论内涵,有助于建设和完善中国企业环境责任信息披露制度。(二)应用价值对可操作性的、综合反映企业环境责任信息披露制度的指标体系进行了有益探索;设计企业环境信息报表、编写报表具体项目填报说明,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环境责任报告制度体系;实证研究的政策含义表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法规的实施、市场化进程度对制度绩效的提高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公司规模和盈利能力的增加,上市地点的不同、公司治理水平的提升、对环境责任信息披露制度绩效的提高有显着影响;公司治理因素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绩效的作用会受到外部环境的显着影响。研究结果为完善环境信息披露的政策设计提供经验证据。
白金亚[10]2017年在《国有企业竞争中立制度中国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竞争是市场的核心,竞争机制的有效发挥是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如何有效发挥市场竞争机制需要一个自由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一套完整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是市场经济健康有效运行的前提,在实现自由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方面离不开以维护自由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为主要目标的经济法中关于市场秩序规制法律制度也即竞争法律制度的保障。竞争中立制度作为国际竞争法与竞争政策在推动市场公平竞争方面的最新实践成果,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国际上如火如荼的国际经贸治理规则的新一轮谈判的展开,竞争中立制度越来越需要我们的重视。正文第一章介绍了国有企业竞争中立制度中国化的研究基础,特别是详细梳理了国内外有关研究现状,并进行了评析。对国有企业竞争中立制度中国化研究的主要背景进行了介绍,即:国企改革之内忧,国际经贸治理规则之外患。由此引出研究主题:即国有企业竞争中立制度的中国化。第二章重点梳理和总结了国内外有关竞争中立的基本理论,厘清复杂理论的逻辑脉络,挖掘竞争中立理念及其制度的基本内涵。通过分析国际经验和国内现实,明确竞争中立制度的含义,即竞争中立制度是政府为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以社会整体效益最大化和建立公平竞争市场为目标,不为特定市场主体创设不当竞争优势或劣势条件而实施的一系列制度体系。紧接着分析论证了竞争中立制度的特征,一般适用范围,基本构成,非竞争中立的表现形式以及竞争中立制度的理论基础。第叁章考察了澳大利亚、OECD、TPP、欧盟以及发展中国家等不同版本的竞争中立在理念、制度和规则方面的差异及其背后隐含的逻辑理路,通过总结和分析不同版本之间的共性与个性,凸显不同发展阶段竞争中立理念及其制度选择的差异性,继而提出中国实施竞争中立制度的应有方向。第四章分析论证了竞争中立制度在我国实施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为实施我国竞争中立制度的实施路径提供理论支持。首先分析了我国竞争中立制度的现状,包括法律实践,政策实践,具体实践以及我国参与的自由贸易协定中的竞争中立制度,之后对竞争中立制度在我国现阶段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论证,最后以上海为例分析探索竞争中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第五章在前文论证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竞争中立制度的实施路径。首先明确了我国在竞争中立问题上的基本立场,之后勾勒出我国竞争中立制度的基本构成,包括基本概念、适用范围、行为规则、实施机制、配套机制以及实施步骤。最后提出我国在国际经贸治理规则制定中的应对策略,即理性认识竞争中立制度对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不利影响,倡导回归多边合作体系以防止区域孤立主义的滥用以及以竞争中立制度在国际经贸治理领域的兴起为契机变压力为动力推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 石油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目标模式探索[D]. 曾承晓. 西南石油学院. 2001
[2]. 会计制度研究[D]. 栾甫贵. 天津财经大学. 2003
[3]. 中美上市公司治理制度演进的比较研究[D]. 李凯. 辽宁大学. 2007
[4]. 独立董事制度研究[D]. 毛政发. 中共中央党校. 2003
[5]. 基于环境保护的我国绿色信贷制度研究[D]. 陈好孟. 中国海洋大学. 2010
[6]. 核工业企业主业改制研究[D]. 曾绍伦. 西南财经大学. 2003
[7]. 大庆石油管理局产权制度改革研究[D]. 牛东旗. 大庆石油学院. 2005
[8]. 自然资源定价问题研究[D]. 刘清江. 中共中央党校. 2011
[9]. 企业环境责任信息披露制度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 赵萱. 西南大学. 2015
[10]. 国有企业竞争中立制度中国化研究[D]. 白金亚. 上海师范大学. 2017
标签: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 工业经济论文; 独立董事制度论文; 企业环境论文; 绿色信贷论文; 银行信贷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产权理论论文; 治理理论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绩效目标论文;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论文; 信贷规模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石油资源论文; 定价目标论文; 石油投资论文; 企业责任论文; 核工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