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就业结构的变迁及发展方向研究论文

北京市就业结构的变迁及发展方向研究

何 芬

(北京中关村软件园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100193)

[摘 要 ]从国民经济行业层面揭示过去5年北京市就业结构的变化,对北京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变化趋势进行比较分析,从劳动生产率视角分析未来北京就业人口的行业流向。结合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严格调控人口规模、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等大事件,探索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等重点行业就业人口变动的原因和趋势。研究提出,北京固然要引导就业者流向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精尖产业,同时也要关注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发展与就业供给,并要审慎处理人口规模调控与就业增长的关系,否则可能遏制城市经济发展活力,并建议通过优化就业人口的空间分布提升整体人口承载力。

[关键词 ]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劳动生产率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经济的“晴雨表”,是社会的“稳定器”。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北京市总就业人数不断增长,2016年达到1220.1万人,占劳动年龄人口(15—65岁)的71%,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的分布为4.1:15.8:80.1,与0.5:19.2:80.3的三次产业结构趋于一致。目前,北京城镇化率为86.2%,人均GDP为17261美元,早已步入后工业时代,就业结构的变动也已超越配第—克拉克定理所提出的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劳动力按照三次产业的顺序依次转移的阶段,更主要表现为库兹涅茨在《各国的经济增长:总产值和生产结构》中所提出的,三次产业内部的结构性变动,工业部门中与现代技术密切联系的新型部门就业增长快、比重上升,服务部门中教育、科研等就业相对份额趋于上升(西蒙•库兹涅茨,1999)[1]

面向未来,北京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就业结构将如何随之变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设定了“常住人口规模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2020年以后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的天花板,又将对劳动力供给和就业结构产生什么影响?本文深入到国民经济行业层面,通过对过去5年北京就业结构变化的分析,以及对北京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变化趋势的比较,研究未来就业结构转变的方向,期望对上述问题给出一些解释,补充和完善现有研究成果。

一、文献回顾

关于就业结构的早期研究多从一二三次产业层面展开,随着一些发达国家、国际大都市进入后工业社会,深入到国民经济行业层面研究就业结构的成果逐渐增多。Castells和Aoyama(1994)总结了信息时代G7国家就业结构的演变特征:农业就业趋于消失,制造业就业稳步下降,生产性服务业和社会服务业成为提供就业岗位的源泉,高技能、高学历就业岗位不断增长,管理性、专业性和技术性岗位迅速增长,半技术性的文员和销售人员成为白领阶层,就业结构整体升级[2]。Macias(2012)考察1995—2007年欧洲各国就业结构则发现,各国并非遵循同一模式,其中欧洲大陆地区就业人口分布中,工资等级、技能等级的两极扩大,中间收缩,而南欧地区则为中间层级的从业人员相对增长[3]。乌力吉图和程雯(2012)研究发现,2000—2010年间纽约制造业就业人数大量减少,而教育和健康服务的就业人数增加最多,批发零售业保持就业主力行业的位置,房地产业和商务服务业的就业人数变化幅度很小[4]

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互影响。库兹涅茨提出,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的变动幅度并不完全一致,就业结构变动在一定时期特别是在工业化初期往往滞后于产业结构变动(王庆丰和党耀国,2010)[5]。夏杰长(2000)、卫平等(2015)运用就业弹性系数、产业结构偏离度等指标,分析我国或一些省市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认为我国就业结构的变动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动[6-7],王庆丰和党耀国(2010)测算出我国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5年,造成劳动力资源浪费和资源配置扭曲[5]

北京已迈入国际大都市的行列,并朝着世界城市努力,其就业结构呈现出与纽约、伦敦、东京相似的一些特点,比如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均明显高于所在国家的平均水平,流动人口增长带动了就业结构与就业需求的快速变化(都阳和屈小博,2013)[8]。袁海霞(2009)比较北京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发现,第三产业具有更强劲的吸纳就业能力[9],近10年来就业增长最快、吸纳劳动力最多,但未来吸纳转移劳动力的空间有限(陶秋燕和汪昕宇,2013)[10]。从空间分布看,北京城六区和近郊区的就业不断脱离第二产业和传统服务业,转向商务、物流、信息、科技服务及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且表现出新的空间集聚,带来城市经济空间格局的重组(孙铁山等,2014)[11]。当前,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严控人口规模、优化人口布局等,都将对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产生深刻影响,有必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深化对北京就业结构的研究,分析最新情况与发展趋势。

第一类是劳动生产率与劳动力报酬都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的行业,进一步吸纳就业的潜力大,对优质就业人口的吸引力强,包括6个行业。其中,金融业的劳动生产率、劳动力报酬都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该行业以占全市4.9%的法人单位从业人员贡献了全市17.1%的GDP,属于典型的资本密集型行业,从业人员进入的门槛比较高,是北京未来吸纳从业人员最有潜力的行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卫生和社会工作,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等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劳动力报酬也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均为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行业,是北京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和引导全市就业结构转变的主导力量。近年来,除教育业外,上述各行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占全市的比重都是上升的。

图1 2011-2016年北京市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年末人数

数据来源:北京统计年鉴2017。

二、北京市就业人口的行业分布与数量变化

伴随经济增长,北京就业人口总量不断增加,增长的红利覆盖到大部分国民经济行业,但各行业增幅不同,从业人员所占的比重也在发生变化。

在国民经济各行业层面,从公开统计资料只能获得“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数据,该指标比行业就业人口的统计口径稍小。两个指标差距较大的主要是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大部分不归属某一法人单位,但北京第一产业从业人数所占比重不到5%,对整体影响很小。实际上,近年来北京“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不断提升,从2011年的84.9%增至2016年的89.3%,因而,用“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数量来分析各行业就业情况,是可取的。

下面考虑配电网10 kV馈线负荷全转移条件下对变电站全停校验分析,提出了变电站全停校验模型,对变电站是否能够具备全停的条件,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具有借鉴意义。

2011—2016年,北京有3个行业的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数量呈现减少态势,降幅最大的是制造业,从业人员累计减少27.9万人,住宿和餐饮业、采矿业从业人员分别减少2.7万人和2.2万人(图1)。自2015年起,制造业失去了保持多年的全市吸纳就业第一大行业的位置。为治理城市病,也为了带动周边的河北地区共同发展,北京积极推动非首功能疏解,2013—2016年累计退出一般性制造业企业1341家。

从劳动力角度,经济增长主要来自劳动者数量的增加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实现稳定经济增长的目标,一个重要方面是生产率引导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生产要素从生产率低的产业、行业和地区流出去,实现更好的资源配置(蔡昉,2015)[15]。对北京而言,在严格控制人口规模的刚性约束下,加上老龄化社会来临等因素的影响,未来一个时期劳动力(就业人员)供给受到一定的限制,经济发展更加依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2016年北京的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为20.4万元/人,《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提出,转变发展方式,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到2020 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人提高到约23 万元/人。

随着“互联网+”的逐渐盛行和线上支付的推广,网上消费成为人们新的生活方式,也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商机,餐饮行业乘机而入,外卖行业蓬勃发展[1].大学生作为特殊消费群体,活动范围有限,大多集中在校园内或校园附近,尤其是有许多高等学校的校区以及大学城建在郊区[2],这也加大了学生日常活动的局限性;此外学生的作息时间也基本固定,这2个因素让大学生的外卖市场呈现固定性的特点,日常作息时间只能选择在校内及学校周边就餐.与此同时,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各种订餐APP的火爆,外卖餐饮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通过手机操作,不用外出就可以就餐,单纯的食堂就餐已不能满足学生对饮食的需求[3].

图1 2011-2016年北京市各行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年末人数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2012—2015年北京统计年鉴,2016年度北京市人口与就业年度统计资料。

图2 北京市各行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年末人数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2012北京统计年鉴》,2016年度北京市人口与就业年度统计资料。

对两大行业从业人员的变化情况进行重点分析。一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该行业2014年超越批发和零售业,2015年超越制造业,跃升为北京市从业人员最多的行业。北京超过2000万常住人口的大市场,提供了租赁业、商务服务业发展的巨大空间。以汽车租赁为例,截至2017年年底,北京有近300万人参与普通小客车、新能源小客车配置指标申请,大量“有本无车”人群的汽车出行需求,加上政府公车改革、互联网租车兴起等激励因素,共同推动了北京汽车租赁业升级发展。商务服务业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和法律、会计、审计、咨询、广告、知识产权、人力资源等专业服务业,北京在该行业的资源集聚度相当高。根据佚名(2017)数据,北京拥有“2016年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前百家”中的35家、“2016年资产评估机构综合评价前百家机构”中的35家,“2016年度税务师事务所经营收入前百家”中的30家;拥有专利代理机构444家、专利代理执业者6592人,分别占全国的30%和44%;拥有律师事务所2249家、执业律师26953名,分别约占全国的9.4%和9%[12]

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中,有7个行业的就业人口占比和增加值占比都实现了增长。2011—2016年,北京的就业人口大量流向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和社会工作7个行业,这些行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实现了不同幅度的增长。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最强,2011—2016年该行业实现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升了0.2个百分点,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所占比重提升了4.9个百分点。

三、北京市就业人口的结构变化——与产业结构的比较

北京市就业人口数量不断增长,从2011年的1069.7万人增长到2016年的1220.1万人,5年累计增长150.4万人。从三次产业看,2011—2016年,北京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减少9.5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减少26.2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共计增长186.1万人,整体呈现劳动力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次产业转移的趋势。

2011—2016年,北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分别降低1.5个百分点和1.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上升了6.1个百分点,就业人口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与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方向一致。

二是批发和零售业。“疏解”、“提升”两大力量对北京批发和零售业发展的影响比较显著。《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优先重点疏解的四类对象,其中之一是区域性物流基地、区域性专业市场。北京一方面疏解存量,2014年以来累计调整退出各类区域性物流基地、批发市场594家;一方面严控增量,2016年新设市场主体数同比下降20.09%,2017年1—11月新设市场主体数同比下降32.5%(耿诺,2018)[13]。与此同时,为满足居民的消费需求,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北京重点发展社区商业,投资补助连锁化、规范化的蔬菜零售网点、早餐店、便利店、社区商业便民服务综合体等项目。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2016年北京市重点批发、零售业法人单位主要经济指标》,北京市辖区内限额以上大中型批发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数量同比减少2.1%,而零售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数量同比增加5.9%。总体来看,北京的批发和零售业多年来保持从业人员数量第二的位置,2014年之前仅次于制造业,2014年之后仅次于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016年该行业从业人员数量比2015年小幅降低,但比2011年增长了14万人。

有4个行业的就业人口占比和增加值占比都有所下降,分别是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其中,除住宿和餐饮业之外,其余行业的从业人员数量仍然是增长的;批发和零售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降低了3.8个百分点,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比重仅降低了0.8个百分点。

1990年天津手表生产的一款“ST11型”机心的石英电子表在波兰“波兹南国际钟表博览会”上获国际金奖,这是国产手表第一次获得的国际金奖。

教育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是两个“异类”,这两个行业的增加值占比上升,但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占比下降。比如教育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上升了0.7个百分点,但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占比下降了0.4个百分点。正如《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6—2020年)》所指出的,北京“教育资源供给还不适应学龄人口总量快速增长带来的新需求”,中新网报道“2019年北京市中小学教师缺口将达到2.8万人”(曾鼐,2016)[14]

表1 2011年和2016年北京市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比

四、北京市就业结构转变的趋势分析——劳动生产率视角

2011—2016年,北京的农林牧渔业、建筑业以及除住宿和餐饮业、国际组织(从业人员数量未统计)之外的13个服务行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数量都实现了增长(图2)。增幅最大的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达到72.9万人,贡献了全市从业人员总增长量的40%。增幅较大的行业还有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这三大行业的从业人员增长量都超过20万人。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的从业人员增长量都超过10万人,属于平稳增长行业。另外,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等维持城市运行的基础行业,就业人数基本稳定。

1.2.1 饮食护理 发病后因显著增加消耗,热量供应要适当增加,与单纯2型糖尿病比,热量供应要多10%,碳水化合物适当增加,促进葡萄糖耐量改善,并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增加后要特别注意患者负氮平衡情况。饮食坚持“三高两低”的原则,“三高”指维生素、蛋白质、热量高,“两低”指盐分、碘摄入量低,同时,动物脂肪、胆固醇过高食物避免食用。如患者体质非常虚弱,出入量平衡注意保持,血容量适当补充,水电解质紊乱有效纠正,且钙质及维生素要注意补充。

根据2016年相关数据计算北京全市及各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增加值/从业人数),结果显示该指标的行业间差距很大,促进就业人口从劳动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向较高的部门转移,将有助于提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按照发展经济学的劳动力流动理论,劳动力在部门之间转移的还取决于预期收入的差异,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差异促使劳动力在部门之间转移。以2016年北京市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10.5万元)和各行业平均劳动生产率(20.4万元/人)为参照,可将国民经济各行业分为三大类(图3)。

图3 2016年北京市各行业劳动生产率与平均工资散点图

注:劳动生产率=行业增加值/该行业从业人员,但北京市发布的统计数据中,在国民经济各行业层面,只有“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指标,其不包含个体工商户、大部分农林牧渔从业者等,比“从业人员”统计口径略小。这里特别说明两点:(1)2016年,北京农林牧渔业的从业人员数量(49.6万人)远大于该行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4.9万人),在计算劳动生产率时取前者。(2)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各行业使用“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指标,计算劳动生产率的结果比实际结果略大,但不影响各行业之间的横向对比。
数据来源:2016年度北京市国民经济核算年度统计资料、北京市人口与就业年度统计资料。

这次五单元测试,当我念到80分左右的同学留下来改错时,他居然跑来问我,老师,怎么没我的卷子?看着他疑惑的认真傻样,我忍不住笑了。告诉他考了95分,他不敢相信,随即憨态可鞠地笑了!这是他语文测试第一次超过90分,以前总是班上的后腿分,也难怪他会问。

第二类是劳动生产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但劳动力报酬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的行业,包括房地产业、工业两个行业。其中,工业的劳动生产率仅次于金融业,位居各行业第二,与北京的工业结构有很大关系。随着高污染、高消耗行业以及一般性制造业退出,目前北京保留的工业门类主要是现代制造业① 现代制造业是指采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原材料(采掘业的产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或再加工、装备制造以及对零部件装配的工业的总称。 、高技术制造业② 根据国家统计局《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分类(2013)》,高技术产业在制造业范畴包括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信息化学品制造业等七类行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等,2016年北京市规模以上现代制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51.3%,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1.3%。这些工业门类具有技术密集、创新驱动等特征,劳动生产率比较高,但由于工资缺乏吸引力,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学历、高技能就业人口的进入。2011年以来,北京工业领域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占全市的比重明显下降,而房地产业的比重仍略有上升。

第三类是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力报酬都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的行业。包括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农林牧渔业,基本都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其中有一些行业的劳动力报酬存在低估的可能,比如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未来有提升劳动力报酬、吸纳更多就业人口、提升劳动生产率的空间。另有一些行业可能出现就业人口流出,且更易受到人口规模调控对所谓低端就业人口挤出效应的影响,比如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均为城市发展所必需的基础性或保障性行业,如果随着从业人员转出出现供需缺口或者“用工荒”,会直接影响城市运行效率或降低居民生活质量,进而倒逼用工成本(行业平均工资)上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吸纳就业最多,但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全市各行业平均水平的一半,以占全市15.5%的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数量,贡献了全市7.4%的GDP。究其原因,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中包含的细分行业中,安全保护服务、旅行社及相关服务、单位后勤管理服务等细分行业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企业管理服务、法律服务、咨询与调查、人力资源服务等细分行业以提供专业知识服务或专业技能服务为主,兼具知识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特征,因而总体来看该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并不高。

五、结语

引导更多劳动者进入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精尖产业就业。从实现经济增长和促进产业升级的角度考虑,北京应鼓励更多的就业人口流入劳动生产率更高的行业,包括金融业、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文化创意产业、教育以及卫生和社会工作等。这些行业吸纳更大比例的就业人口,意味着可以以同样的就业规模实现更大的经济产出。北京的工业劳动生产率也高于平均水平。工业要发展符合首都功能定位且能够发挥北京科技资源优势、规避自然资源短板的高精尖产业,北京选取了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医药健康、智能装备、节能环保、新能源智能汽车、新材料、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服务以及科技服务业等十个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高精尖产业,可以预期未来这些产业将吸纳更多的就业人口。

避免过度限制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发展与就业人口供给。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调整产业结构,批发和零售业首当其冲,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也受到“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的从严调控。上述行业的劳动生产率虽然较低,创新性、附加值、发展潜力等方面也相对较差,但却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性产业,也为其他产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撑。北京正在朝着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前进,同时努力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全球旅游目的地城市等,与这些目标紧密关联的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业等不应该受到过度限制,以至于扼杀发展活力。诸如纽约市、东京都,批发和零售业都非常发达,就业人口所占比重分别达到10.24%和13.96%;住宿和餐饮业也举足轻重,就业人口占比分别达到6.79%和5.66%。

DMC算法中,利用阶跃响应采样值作为预测模型,预测模型需要包括从阶跃响应开始至稳态的全部动态信息。其表达形式如式(1)所示:

在就业人口增长态势之下,应特别关注北京人口规模调控对就业人口供给的影响。一般而言,常住人口增长中有一部分会转化为就业人口,如果转化率能达到70%,即每增长10个常住人口就能带来7个就业人口,就是非常理想的状态。北京在2300万的人口规模天花板之下,多措并举促使常住人口增速连年下降,但要保持城市经济活力,就业人口又须保持一定的增长,2010—2016年北京GDP增速处于6.8%-10.1%区间,相应的就业人口增长除2014年之外每年都在30万人以上。2015年以来,北京就业人口增长量超过常住人口增长量,2016年前者是后者的14倍多。出现这种反常情况的原因,不管是由于挖掘常住非就业人口再就业的潜力,还是“抽取”其他区域劳动年龄人口且不支持带眷,都是难以持续的。从长远来看,一个城市只增加就业人口、不增加居住人口,或者只增加所谓高端就业人口、而挤出所谓低端就业人口,都是不符合发展规律的。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当北京在烦恼人口过多、多方调控人口规模、甚至不惜损伤人力资源供给的时候,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已然遭受人口自然增长率低、老龄化程度高的困扰,每个城市都竭尽全力吸引人口流入,避免城市衰落的命运。人口密度高于北京中心城区的纽约市,在2015年发布的《一个纽约——规划一个强大而公正的城市》中提出2040年总人口要增至900万。哪怕在当前时期,为缓解城市病,北京的确需要采取人口规模调控的手段,但终有一日(可能是不远的将来),北京将转变政策方向,将人口净流入作为城市吸引力和活力的象征。

通过优化就业人口的空间分布,提升就业人口与常住人口承载力。从空间分布来看,北京就业人口的增长与居住人口的增长不均衡。一些城区就业岗位的增长远远滞后于常住人口的增长,带来睡城、潮汐交通等问题,典型的如昌平区、通州区。一些区域的就业岗位增长又大大超出常住人口的增长,出现业强城弱的问题,比如亦庄开发区。北京不仅要调控人口规模,更需要借助空间分布调整来提升整体人口承载力,大方向是城六区减人口,城市副中心和新城地区增人口,要通过产业项目、公共服务项目向城市副中心、新城转移布局,实现人随功能走、人随产业走。现在北京有不少新城的开发区注册企业多(以享受新城地区的相关优惠政策),但实际落地经营企业少,实际在当地就业的人口少。未来要逐渐推动企业注册地与实际驻地相匹配,在城市副中心、新城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从而引导就业人口与居住人口同步转移。

他寻遍沙坨子,采集来几斤沙葱种子试种,竟然意想不到地取得了成功。从此,沙葱的面积在科尔沁沙地上一寸一寸地延展着。经济效益也令人惊喜——沙葱一年能割四五茬,每亩产沙葱的收入在七千元左右。销路好得很,未等收割,就被客户网上订购。

参考文献:

[1] 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 总产值和生产结构[M].常勋等,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年.

[2] Castells M., Aoyama Y.. Paths towards the Informational Society: Employment Structure In G-7 Countries, 1920-90[J]. International Labour Review, 1994,133 (1) :5-33.

[3] Macias E. F.. Job Polarization in Europe? Changes in the Employment Structure And Job Quality,1995-2007[J].Work & Occupations, 2012,39(2):157-182.

[4] 乌力吉图,程雯.上海建设“四个中心”的就业结构探微——基于纽约就业结构的比较分析[J].科学发展,2012(7):36-41.

[5] 王庆丰,党耀国,基于Moore值的中国就业结构滞后时间测算[J].管理评论,2010,22(7):3-7.

[6] 夏杰长.我国劳动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偏差[J].中国工业经济,2000(1):36-40.

[7] 卫平,任安然,李健,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关系研究——基于协调性和冲击性视角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5(11):54-62.

[8] 都阳,屈小博.城市产业发展、就业需求与人口流动:中国与国际经验[J].现代城市研究,2013(3):26-32.

[9] 袁海霞.北京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09(3):10-16.

[10]陶秋燕,汪昕宇.可持续发展框架下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以北京地区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11):421-426.

[11]孙铁山,齐云蕾,刘霄泉.北京都市区就业结构升级与空间格局演化[J].经济地理,2014,34(4): 97-104.

[12]佚名.北京商务服务业:扬帆远航 拥抱世界[EB/OL]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2017-05-31.

[13]耿诺.新设市场主体半数“高精尖”[N],北京日报,2018-01-05(04版).

[14]曾鼐.北京要增加教育资源供给:既“有学上”又“上好学[EB/OL]”.中国新闻网,2016-09-28.

[15]蔡昉.全要素生产率是新常态经济增长动力[J].党政干部参考, 2016 (1):19-20.

Research on the Change of Employment Structure in Beijing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HE Fen
(Beijing Zhongguancun Software Park Development Co﹒, Ltd, Beijing 100193,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reveals the change of employment structure in Beijing in the past 5 years, compares the employment structur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analyzes the trend of employ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bor productivity﹒ Combined with Beijing's major events such as moving its non-capital functions out of the city, controlling the growth of the popul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auses and trends of the employment population change in key industries such as leasing and business services, wholesale and retail businesses﹒ Research suggests that Beijing should not only guide more employees to work in the fields of producer service industry and high-tech industries, but also needs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me labor-intensive industries, and carefully deal with the population control and employment growth, otherwise, the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 may be block﹒The research also suggests the increase of the overall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by optimiz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mployment﹒

Key words: employment structure; industrial structure; labor productivity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 — 1286(2019)02 — 0003 — 09

收稿日期: 2019 — 02 — 15

作者简介: 何芬(1982 — ),女, 湖北省人,北京中关村软件园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高级经济师。

(责任编辑 何耀琴)

标签:;  ;  ;  ;  

北京市就业结构的变迁及发展方向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