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州市海珠区沙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广东 广州 510250)(2广州市中医院 广东 广州 510130)
【摘要】椎动脉型颈椎病已成为常见病,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的不良影响。基于中医辨证分析,林少贞教授对症采取了针刺、拔罐、刺络拔罐治疗、穴位注射及中药治疗等多种治疗方法,疗效显著,解决了患者病痛。
【关键词】椎动脉型颈椎病;针灸疗法;名医经验;医案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1-0089-02
1.前言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因为颈椎椎体及附件因素致使椎动脉受压迫或刺激而引起其供血不足所产生以眩晕、头痛、视觉障碍、耳鸣、突然摔倒,同时伴有颈椎病的一般症状,包括颈部疼痛、活动范围受限等一系列症状的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林少贞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广东省和广州市优秀中医临床研修人才,广东省针灸学会理事,广州市优秀中青年中医骨干;擅长运用中医药、针灸、拔火罐等疗法治疗颈椎病、颈肩背部软组织损伤、腰腿痛及与脊椎相关之内脏病。笔者有幸在广州市中医院针灸科跟师学习,现将林少贞教授治疗本病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2.辨证分析
椎动脉型颈椎病部分症状分别见于祖国医学“项强”、“眩晕”、“头痛”范畴。根据中医学对该病的论述及临床实践观察,本病乃虚实夹杂病证。多因长期曲颈劳累、肝肾亏损,筋骨失养,经脉空虚,经气不足,复感风寒湿夹杂而致颈部经络闭阻,气血运行不畅,不能上荣清窍,或因痰湿中阻,浊阴不降,清阳不升,脑失所养所致。基本治疗原则是祛风散寒、疏经活络为主,兼以除湿化痰、补养肝肾、活血化瘀。
林老师认为风池为手足少阳、阳维脉交会穴,为治风要穴,颈椎为督脉所主,夹脊穴位于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之间,能畅通督脉和太阳经气而调和阴阳,百会穴是手足三阳、督脉之会,入络于脑,可清头目,止眩晕,主治督脉病和神志病。痰湿中阻型选配双侧丰隆、阳陵泉、内关以健脾止呕,利痰湿;肝肾阴虚型选配双侧肝俞、肾俞、太溪、太冲以滋养肝肾;气虚血瘀型选配双侧足三里、三阴交、血海以健脾益气活血[1]。针刺结合拔罐疗法可加强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中药根据不同证型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健脾燥湿,祛痰熄风;用杞菊地黄丸加减以补益肝肾,滋阴潜阳;用补中益气汤合四物汤加减以益气升阳,养血活血。
有研究表明,针刺风池对脑血管有解痉作用,可改善脑循环。颈椎为督脉所主,夹脊穴位于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之间,能畅通督脉和太阳经气而调和阴阳,颈夹脊3~5为椎动脉在体表投影之所在,其下都有相应的椎骨下方发出的脊神经后支及相应的动静脉丛。针剌颈夹脊能改善颈部的微循环状态,对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有调整作用,能改善组织的缺血和缺氧状态[2]。
3.治疗方法
3.1 针刺治疗
①取穴:主穴取颈夹脊3~5(双)、风池(双)、百会。配穴:痰湿中阻型选配双侧丰隆、阳陵泉、内关;肝肾阴虚型选配双侧肝俞、肾俞、太溪、太冲;气虚血瘀型选配双侧足三里、三阴交、血海。伴颈肩部、上肢部疼痛或麻木不适者加患侧肩井、天宗、曲池、外关、合谷、阿是穴。伴耳鸣加听宫、翳风。
②操作方法:患者取俯卧位或俯伏坐位,常规消毒局部皮肤后,用1.5寸毫针,颈夹脊向颈椎方向,风池向鼻尖方向斜刺1寸左右,百会平刺0.5~1寸,肝俞直刺0.5寸,肾俞直刺0.8寸,其他穴位按常规针刺。风池、肝俞、肾俞注意不可深刺。进针得气后,辨证使用捻转补泻手法。其中颈夹脊3~5、百会、肝俞、肾俞、太溪、太冲、三阴交、血海用平补平泻法,丰隆、阳陵泉、内关用泻法,足三里用补法,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1次。痰湿中阻型和气虚血瘀型加用百会穴温针灸或艾条悬起温和灸10~15分钟。针灸隔日1次,6次即2周为1疗程。
3.2 拔罐治疗
患者取俯卧位或俯伏坐位,主穴选局部压痛点及其关节周围。注意根据治疗部位的大小选用不同型号的玻璃罐。根据不同的疾病采取不同的拔罐方法,如闪罐、留罐、走罐、刺络拔罐。如背部某一肌束劳损时可按肌束的位置使用“排罐法”。局部皮肤麻木则使用“闪罐法”,局部肌肉紧张可使用“走罐法”,局部疼痛明显可采用“针罐法”或“刺络拔罐法”。拔罐治疗隔日1次(游走罐及刺络拔罐法除外),与针刺配合使用,但注意两次拔罐尽量避免同一个部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3 刺络拔罐治疗
此疗法适用于颈肩背部疼痛的患者,镇痛效果显著。患者取俯卧位,取穴以颈部及肩背部压痛点为主,常规消毒皮肤后用单头梅花针叩刺。疼痛厉害时用重叩手法至皮肤微出血,症状改善后用轻叩手法至皮肤潮红,然后选用1~2号玻璃罐用闪火法在上述叩刺部位拔罐,10分钟后起罐,有出血用酒精消毒棉球擦拭干净。5~7天1次,疗程视患者体质及病情轻重而定,一般1~3次为1疗程。
3.4 穴位注射
此疗法适用于颈肩部肌肉僵硬不适的患者,可缓解颈肩部肌肉痉挛引起的疼痛及紧张感。取维生素B12注射液250ug,维D2果糖酸钙注射液1ml,颈肩背部阿是穴穴位注射治疗。隔日1次,1~3次1疗程。
3.5 中药治疗
痰湿中阻型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主药:法夏9g,白术30g,天麻12g,陈皮6g,甘草3g,茯苓、丹参各15g,远志9g,钩藤、石菖蒲各12g;肝肾阴虚型用杞菊地黄丸加减,主药:熟地、山药、女贞子、茯苓各15g,泽泻、山茱萸、枸杞、菊花、天麻、钩藤、牛膝各12g气虚血瘀型用补中益气汤合四物汤加减,主药:黄芪、党参、白术各15g,陈皮6g,甘草3g,升麻6g,柴胡9g,当归12g,川芎9g,赤芍、熟地各12g。中药每日l剂,水煎,分早晚两次内服,2周为1个疗程。
4.临床体会
眩晕是椎动脉型颈椎病最常见的症状,病人因为颈部的伸展或旋转改变体位而诱发眩晕症状。此外很多病人还伴见头痛,其中枕大神经病变是引起头痛的主要原因,因椎动脉的分支枕动脉供给枕大神经,临床上因椎动脉痉挛引起枕大神经缺血而出现枕大神经支配区头痛症状,为间歇性跳痛,从一侧后颈部向枕部及半侧头部放射。此外,视觉障碍及突然摔倒则出现频率较少。临床诊断时需除外眼源性和耳源性眩晕,除外神经官能症及颅内肿瘤,除外椎动脉第1段(进入第6颈椎横突孔以前之椎动脉)受压引起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林老师治疗此病多在辨证分型基础上采用针药结合治疗,实证可使用电针,虚证加灸。拔罐疗法局部的温热及负压作用不仅使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而且可增强血管壁的通透性和细胞的吞噬能力,从而起到消炎止痛效果。颈肩背部局部有明显痛点予梅花针叩刺放血,头痛的部位可用梅花针轻到中度叩击,以皮肤微出血为度,穴位注射治疗常常用于颈肩部肌肉僵硬疼痛患者。病程长的患者均注意扶正治疗。一般治疗2~3次后开始见效,对于缓解颈项痛、头晕头痛效果明显,坚持治疗2个疗程疗效最佳。林老师在治疗之余非常强调对患者健康生活方式的指导,要求患者注意颈部保健,长期伏案工作者工作1~2小时后要活动颈部,或自我按摩局部,放松颈部肌肉,平时注意正确睡眠姿势,枕头高低要适中,并注意颈部保暖。林老师尤其推荐的颈部锻炼操是传统保健项目八段锦中的部分动作,通过日常保健活动可加强治疗的远期疗效。
5.病例介绍
患者,女,68岁,退休职工。初诊日期为2015年11月3日。颈痛反复发作2年余,加重伴头晕1周。2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颈部疼痛,伴有头晕,曾在我院内科就诊,服中药治疗后症状减轻,但时有反复。1周前患者因头晕于我院急诊留观,行头颅CT提示:1、轻度脑萎缩;2、考虑双侧苍白球钙化。颈椎X片提示:颈椎退行性骨关节病,颈4/5、颈6/7椎间盘病损。予活血通络中药口服治疗后症状略有好转出院。但颈肩背部仍有疼痛不适,颈部活动即伴有眩晕感,经人推荐来林老师处求医,就诊时见:颈痛,头部保持正向不敢活动,动辄头晕,为天旋地转感。胃纳可,大便干,小便黄。无“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查体:血压正常范围。颈部肌肉紧张,双侧肩胛内上角处有明显压痛点,旋颈试验(+)。舌淡红,苔薄黄而干,脉弦细。中医诊断为眩晕(肝肾阴虚)。西医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
治拟滋养肝肾、疏经通络。针刺颈夹脊、肩井、四神聪、百会、肝俞、肾俞、太溪、太冲、阿是穴(除百会、阿是穴外均取双侧)。风池向鼻尖方向斜刺1寸左右,百会平刺0.5~1寸,肝俞直刺0.5寸,肾俞直刺0.8寸,其他穴位按常规针刺。进针得气后,辨证使用捻转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出针后在肩胛内上侧疼痛点梅花针重叩加拔罐治疗。以上治疗针刺每周3次,6次为1疗程,梅花针每周1次,2次1疗程,疗程间隔1周。中药予杞菊地黄丸加减,主药:熟地、山药、女贞子、茯苓各15g,泽泻、山茱萸、枸杞、菊花、天麻、钩藤、牛膝各12g。共6剂,每日 l剂,水煎,分早晚两次内服。
首次针刺治疗后患者即觉头晕及颈部疼痛较前明显改善,但颈部活动时仍然有眩晕感,至2015年11月17日第1个疗程完成,患者头晕及颈背疼痛症状完全消除。2015年12月24日随访疗效稳定。
按语:本案患者病程2年余,以颈痛、头晕为主诉,兼见大便干,小便黄,舌淡红,苔薄黄而干,脉弦细。考虑为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而至肝阳上亢,清窍被扰而发头晕。该患者就诊前已于多个内科医生处就诊服用中药2年余,效果不明显,1周前在急诊留观输液治疗3天,症状亦无明显改善,林老师为其首次治疗后即见效,采用针药结合治疗,1个疗程后疗效显著。
6.结束语
现代医学认为该病主要是因颈椎失稳或钩椎关节增生刺激或压迫椎动脉,而致血管狭窄、扭曲从而引起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该系统供应延髓旁外侧区以外的脑干及前庭蜗器血液,供血不足可导致前庭系统功能障碍引起眩晕。内科治疗此病往往采用消炎止痛药、镇静药、抗胆碱能制剂及改善脑循环药物,对于患者症状改善有一定帮助,但是由于病因未除,往往出现治疗时间长,病情反复发作。林老师治疗该病以针灸为主要治疗手段,配合拔罐、放血、穴位注射及中药调理,扶正祛邪,调和阴阳,激发人体自我的疾病修复能力。在笔者跟师1年间所观察林老师经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均取得明显的近期及远期疗效,其中尤以头痛为主症者治疗效果最佳。
【参考文献】
[1]林少贞.针药结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5):603-604.
[2]黄聪阳,苏稼夫,周文强,等.针灸对颈椎病所致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紊乱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02,21(2):17.
通讯作者:林少贞,女,广州市中医院针灸科副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
论文作者:朱兰1,林少贞2(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1月第0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6
标签:动脉论文; 颈部论文; 患者论文; 疗程论文; 督脉论文; 针刺论文; 颈椎病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1月第0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