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评价教学实践初探_文学论文

古诗词评价教学实践初探_文学论文

古诗评点教学实践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古诗论文,教学实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学评点是深具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形式,用在古诗词教学中,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新课程教学方法。不同于文人学者的学术性评点,语文课堂上的古诗评点,完全可以化繁为简,从学生实际出发,使学生评有所得。

      一、览其概貌,学写评点

      评点对学生来说毕竟新鲜,不常运用,它不是长篇大论的诗歌鉴赏,也不同于一般的读后感想,所以有必要展示一些样本。评点古诗,可以评点字、句、联,也可以评点诗的某个部分以及整首诗。如李白《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可作如下点评:“青山、白水写送别之地”(字);“一句静,二句动”(句);“首联整齐,挥洒自如”(联);“前四句叙送别之地,后四句言送友之情”(诗的两部分);“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气韵生动,感情真挚”(整首诗)。

      评点样本或是古人评点,或是专家赏析,或是教师撰写,不宜艰深,目的是让学生容易上手。评点形式不拘一格,可圈、可划、可点,力求简洁明了,便于操作。起初,学生很可能觉得无话可写,比如点评“萧萧班马鸣”只有一个字“好”。教师可让全班都来评这一句,集思广益:“不写入语,写马声,留下想象空间,韵味无穷。”“马尚且如此,何况人?”“李白挥手,友人登程,随即勒马回首,所以马萧萧鸣叫。”以此来帮助那些无从下笔的学生。或浅或深,或长或短,或改动原有评点,或自己原创,教师应鼓励每个学生敢于下笔,写出古诗评点。

      二、借助评点,疏通诗意

      中学生读古诗,文字障碍多,理解诗意困难,往往听完教师的讲解,看完鉴赏文章,对诗中的某些地方仍不甚了了。教师往往也不知晓学生哪里不懂,仿佛只要一篇篇讲下去,学生便会收获更多。不妨借助评点,给学生一个提问题的机会。不懂之处,可让学生写下“何意?”“作何讲?”“不通”等字样,待课堂上讨论或者课后查找资料、请教他人。如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诗句: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一学生圈住“偏”字,写道:“何意?”他理解为现代汉语的“偏偏”,怎么也想不通。教师再询问四五人,竟都不会解释。经查阅字典,课堂讨论,该生在一旁写下:“何意?特别,最。”不少在教师看来无需讲解的诗句在学生眼里却是个障碍,教师应鼓励学生使用评点自主发现问题,有了疑窦便有了解决问题的可能。朱自清说:“谨慎的评点,对于初学也未尝没有用处。这种评点,可以帮助初学了解诗中各句的意旨,并培养他们欣赏的能力。”例如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诗句: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学生划下第一句,评点道:“作何讲?”一旁有人即刻回答:“这句是讲杜甫在群山万壑中赶赴荆门。”不少人点头赞同。此时,教师展示金圣叹对这两句的评点:“楚山楚水,起伏无数,遥遥直走千里万里,而后有荆门,而后荆门有村,而后村中有明妃。然则此明妃其为天地间气特种可知。”学生恍然:之前的解读肤浅,原来“赴”字的主语不是杜甫,而是群山万壑。意旨了解后,该生完善评点:“作何讲?运用拟人,写千山万水奔赴荆门。”另一学生评点道:“首句写地势,和人事相连,仿佛天地间的灵气从四面八方荟萃。”这已然有了点欣赏的意味。学生往往误读而不自知,可借评点这面镜子以纠正先前的误解,为登堂入室打下基础。

      三、探究评点,深读古诗

      中学生读古诗易停留在字面,无论从内容上还是结构上,都难以深入内里。如陈子昂《春夜别友人(其一)》: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此诗若一句句看,学生都能读懂,若八句整体来看,学生未必能深入理解。清代朱之荆评点:“‘银烛’暗破‘夜’字,‘金樽’字补‘饯’字’,‘离堂’二句写‘别’字,‘明月’二句,夜中兼有别况。七点破所去之地,八拖出后会。”

      学生写道:“读古人评点,脉络更清,心思更细”“学会上下句关联”“不忘回看诗题,融会贯通”……一首不算艰深的古诗,学生通过研读评点,亦能有深入的收获。

      有些古诗看似简单,实则蕴藏另一层意蕴。例如李白《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学生评点:“两不厌,写出山有人的感情,人也以山为友”、“李白在山中悠然自得”等等。让学生研读俞陛云的评点:“夫青山漠漠无情,焉知憎爱,而言不厌我者,乃太白愤世之深,愿遗世独立,索知音于无情之物也。”教师引导学生联系李白生平以及《行路难》、《将进酒》等诗,学生若有所悟,继续评点:“‘独坐’竟为‘独立’,妙”“山本无情,却是知音,以山有情反衬世无情”“想起‘独钓寒江雪’,‘独’字写出人格操守”……学生借助评点,尝试着深求古人之情性,索知古人之诗心,这不是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吗?较之过去的误读、浅读,探究评点不是深读古诗的好方法吗?

      四、生生互评,切磋琢磨

      学会评点,学生初步实现读者与作者间的交流,而针对一些有争议之处,便可实施多人评点,实现读者与其他读者间的交流,营造一个多维深层对话的空间。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句: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对其中“或”字的理解,学生甲评点为“或,意为有的人,强调不是所有人都能看见,写出天姥山的高远”,学生乙评点为“或,作或许讲,或许能看见,或许看不见,写出天姥山在云霞之中或隐或现”。其他学生对甲、乙二人的评点展开口头评点,有同意甲的,也有同意乙的,更有学生指出,“‘或’字应和‘信’字结合起来理解,‘信’解释为确实,那么‘或’就应解释为或许”,这个评点得到大多数人的赞同。学生未依赖教师和参考资料,在合作互助的氛围中,积极主动思考,互相讨论商量,实现了古诗解读能力的提升。例如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此诗第二句有两个版本:“草未凋”和“草木凋”,一学生评点:“‘草未凋’好,与前句照应,写扬州青山绿水,即使秋尽,草木仍有生机,合情合理”,另一学生评点:“‘未’和‘木’,笔画上一横之差,应是抄错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加入到口头论战中来:“我认为就是写了错字,就像通假字一样”、“应该是对诗句理解不同,抄书的人把‘未’改成‘木’,或者把‘木’改成‘未’,是有心改的”、“草未凋能说的通,草木凋说不通啊,谁来评点看看?”于是有学生低头思索,继续评点:“草木凋零,秋尽无趣,突然一转,引出下两句的趣事,显得有波澜”、“向前句看,草未凋通;向后句看,草木凋和教吹箫形成对比,更加突出月下桥上,玉人吹箫才是杜牧回忆的重点。所以两个版本都能说通”……学生潜力无限,创设机会,让他们不受权威束缚,全身心投入评点中,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师生共评,品赏创造

      评点需要教师点拨指导,形式不妨多种多样,可以实施师生共评,先由教师写好评点的开头,接下来让学生续写。如王维《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教师先评点:“故乡事千般万种……”,学生续写道:“只问梅花,借梅咏怀”“梅花属岁寒三友,作者最想知道,表现出品性高洁”“一时无从问起,在千万中挑出一梅,有超凡脱俗之气”……由教师起笔,留足思考探究的空间,既能保证评点质量,又让师生互动,撞出思维的火花。又如骆宾王《易水》: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越是短小的诗,学生越难评点,找不到切入口。教师首先抛砖:“‘犹’字用得好……”,学生思考讨论良久,评点道:“秦朝的事情唐朝回忆起来,仍然感受到身临其境的悲壮”“风还是那样的风,今日易水还在呜咽,使见者皆生悲戚之感”“人虽已没,寒意还在,提醒着世人这里发生的一切”……对于学生评点的精彩之处,教师还可以继续评点:“‘皆生悲戚’评得好,今日悲,足见当日更悲,倒着想更添一层悲,倍感苍凉。”教师积极回应,公开表扬,学生会像写作文一样去写评点,争取出彩。

      在师生共评中,最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突显学生主体地位。不妨让学生先评,教师续评,以此激发学生兴趣。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学生评道:“甚好。”教师续评:“场景阔大,言有尽而意无穷。”学生再评:“套话,未见其好。”教师查阅资料,思考再三,写道:“目送帆影尽,见伫立良久;江水长流,见离情不尽。影尽心不尽,别意无穷。”学生三评:“甚佳,采纳。”学生对此兴味尤大,有时会拿着一些不常见的诗和生僻句子让教师评点,教师万不可呵斥、打击学生,而要积极应对,尽量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如果实在评不出所以然来,也要向学生说明情况,好的评点往往是评价好诗而产生的,不是所有的诗歌都能评点出精彩之处。这对学生颇有挑战,要让老师接招必得费点脑筋,最好找一些意蕴丰富的诗句来评点。教师应给学生一定压力和挑战,同时保护好学生的求知欲,使评点在师生间延续不断。

      古诗评点教学,强调学生自我发现、自我表现,其要义是学生与古诗、与诗人、与教师、与同伴的对话,是对诗歌的再创造。需要注意的是,评点法耗时长,收效慢,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以学定教,逐步推进,同时将评点法与朗读、涵泳等其他传统阅读方法综合运用,方能收到最佳效果。

标签:;  ;  ;  ;  

古诗词评价教学实践初探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