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企业设备的综合管理

论现代企业设备的综合管理

一、谈现代企业设备综合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徐堃[1](2021)在《民国初年京剧市场研究》文中认为1912年封建王朝结束,士绅为躲避战争,携带其财富脱离乡土,向城市集中;士绅与商人的界限模糊,形成新的绅商阶层;农业和手工业趋于衰落,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瓦解;国家官僚资本主义占据了国民经济的垄断地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艰难发展。同时,城市的近代化、工商业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逐渐形成,为娱乐业的繁荣提供了温床。京剧艺术不再受皇家偏好的影响,更加纯粹的走向市场,依靠市场运作持续生存。京剧突破消费者阶层限制,成为最为受欢迎的娱乐活动之一。通过对民国初年北京和上海两大商业圈京剧市场的研究,剖析京剧市场逐渐发展至高潮期时段所处的经济、社会、文化和赞助人背景,分析市场主体构成及特征、市场化运营的特征和结果以及政府的监管等方面的情况。分析京剧市场繁荣的历史必然性、偶然性以及不可复制性,寻找繁荣背后暗藏着的式微的线索、原因及规律。除绪论外,全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从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京剧伶人在北京和上海两个不同的“区域空间”中流动,形塑了京剧艺术表演程式的融合与创新,也成为京剧艺术与其赞助人之间的复杂关系网络的基础。第二章从戏班、戏园、消费者三个方面论述了京剧市场主体的构成及特征。第三章从梨园自治组织、梨园经纪组织和媒体平台三个方面论述了在市场中起到联结各市场主体作用的社会中介组织。第四章从堂会演出与戏园商业演出的关系、戏价与包银的关系、戏园和戏班的合作关系、伶人薪酬和支出水平四个方面论述了京剧市场运行的特征。第五章论述了京剧市场化运作的影响。第六章论述了官方机构对京剧市场的监管。总之,民国初年(1912-1927年)的京剧市场,在经历了政治格局的变动之后,延续清代以来的发展趋势,并走向繁荣。但在发展过程中,也暗藏了式微的线索,对于今天戏曲市场甚至是整个音乐表演艺术市场的发展都有其借鉴意义。

焦英俊[2](2020)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效率空间溢出效应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经济增长规模令世人瞩目,基本成绩不容否定。但是,当前国内经济发展依然面临着严峻的困难和挑战:传统增长红利空间日趋紧缩,后发优势逐渐消退,实体经济大而不强的特征仍旧明显,经济下行风险依然较大。单纯依靠要素驱动已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中国经济良性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实现由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创新驱动转变。历史和现实表明,创新是推进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源动力,而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创新高地不仅能够直接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而且具备很强的外部性,对于提高经济技术效率,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近年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已深度融入全球分工体系,产业增加值跃居世界第一位。同时,作为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和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主要载体,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国家高新区)发展日新月异,创新产出效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为各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中流砥柱。然而,高新技术产业是否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起了良好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需要进一步验证。鉴于此,本文基于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层面和国家高新区层面的双重研究视角,剖析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带来的外部市场绩效,这种外部市场绩效在本文集中体现为区域技术效率的提升。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为:首先,从理论上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效率空间溢出机理进行阐释;其次,从中国省级、地级市视角揭示了高新技术产业和技术效率的时空演变及协同分布特征;再次,利用中国省级、地级市和国家城市群数据实证剖析了不同阶段、不同地区在不同环境变量约束下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效率空间溢出的异质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最后,基于主要研究结论提出政策启示。第一,通过理论论证,本文阐释了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效率空间溢出机理与特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过程具有较强的外部性,能够带来显着的技术效率溢出效应,同时呈现出明显的异质性特征。对于本地区而言,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通常能够产生直接技术效率溢出,提高本地区技术效率;另一方面,长期内,高新技术产业也有可能带来路径依赖和技术锁定效应,阻碍本地技术效率进步。另外,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集聚倾向性,因此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带来规模效应,但是若其集聚程度过高,则可能会引发拥塞效应,导致负向技术效率溢出。对于邻近地区而言,一方面,本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有可能带来回波或极化效应,导致邻近地区发展环境恶化,不利于技术效率提升;另一方面,高技术产业也可能带来扩散或涓滴效应,使得邻近地区的发展环境得到优化,促进技术效率提升。第二,基于中国省级层面数据,利用传统数理统计模型、随机前沿模型以及地统计模型考察了高新技术产业和技术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以及两者的空间相关关系。从空间分布来看,东部沿海大部分省份以及陕西、四川等地的高新技术产业整体集聚程度较高;东部沿海大部分省份以及四川、安徽、湖北等地的高新技术产业多样化集聚程度较高,而中西部地区的专业化集聚程度较高;除河北以外,广大东部沿海省份的技术效率较高,其他地区相对较低。另外,高新技术产业与技术效率的空间分布重心整体上均向南移动,且近十年以来,技术效率空间分布重心整体上朝东南方向移动,同时高新技术产业空间分布重心朝西南方向移动,两者空间分布重心相向而动,呈空间收敛态势。此外,技术效率与高新技术产业区位商、多样化集聚指数显着正相关,与专业化集聚指数显着负相关。第三,基于中国省级层面数据,应用地统计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及不同集聚形式下的技术效率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各省级地区的技术效率呈显着空间正相关关系;技术效率和高新技术产业区位商的“热点-冷点”区域重叠范围较大,且近年来两者的“热点”区域大致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特别是长三角地区,而“冷点”区域位于青海及其周边省份;高新技术产业的整体集聚和多样化聚集均能够显着地促进本地和邻地技术效率的提升,且技术效率溢出呈“倒U型”特征;但是,高新技术产业的专业化聚集未能促进本地和邻地技术效率的提升。第四,基于中国地级市和国家高新区层面数据,采用传统数理统计和地统计模型刻画了国家高新区和城市技术效率的空间协同演进和空间耦合状况。研究发现,样本城市的技术效率整体上不断提高,同时,设有国家高新区的城市技术效率明显高于未设国家高新区城市,且2007年后差距更大。从整体上看,地级城市技术效率和国家高新区产值的空间分布格局皆是以南-北方向为主,东-西方向较弱,空间分布平均中心均位于浙江省境内,二者地理距离较近。近年来,技术效率的空间分布主趋势明显地向国家高新区产值的空间分布主趋势方向偏移,同时,二者在空间发展上呈现出高度耦合状态,而且在2017年两者的空间耦合系数更是高达93.58%,说明两者之间具有明显的空间正相关关系。第五,基于中国地级市和国家高新区层面数据,利用空间计量模型揭示了国家高新区技术效率空间溢出的异质性特征及其空间衰减边界。研究发现,2000-2017年国家高新区能够显着地促进本地技术效率提升,但不利于邻地技术效率提升。然而,国家高新区能够显着地促进区域整体技术效率提升。就不同阶段而言,2000-2010年国家高新区未能促进本地和邻地技术效率提升。但在2010-2017年,国家高新区能够显着地促进本地和邻地技术效率提升,同时国家高新区的技术效率溢出随地理距离的增大而衰减,且衰减区域大致分为三个区域:一是160公里以内,此范围为技术效率空间溢出的密集区域,且溢出系数未明显下降;二是160-260公里以内,此范围内溢出系数仍显着为正,但其数值快速下降,同时260公里也是技术效率外溢的半衰距离;三是大于260公里地区,此时空间溢出系数不再显着,且当地理距离达到440公里时下降为0。事实上,对于大部分省份而言,以省份中心为圆心,以260公里为半径的圆弧基本上能够辐射一省绝大部分区域,大于260公里的区域极有可能超出了省界。因此,可以认为,省界对于国家高新区的技术效率空间溢出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国家高新区更倾向于提供“本地化服务”,尤其在省级层面上表现得更加突出。第六,基于中国城市群和国家高新区数据,利用空间计量方法剖析了不同地区、不同时段国家高新区的技术效率空间溢出异质性特征。研究发现,2000-2017年全部10个样本城市群的国家高新区都能够显着促进本地技术效率的提升。但是,在京津冀内部的本地国家高新区不利于邻地技术效率提升,而海峡西岸、珠三角和成渝城市群内部的本地国家高新区却能够促进邻地技术效率提升。从整体上看,山东半岛、中原、长三角、海峡西岸、珠三角、长江中游和成渝等7个城市群的国家高新区能够显着促进区域整体技术效率的提升,而东三省、京津冀和关中平原城市群的国家高新区未能对整个地区技术效率产生促进作用。从不同时段来看,2000-2010年,除了关中城市群外,其他城市群内部的本地国家高新区能够显着地促进本地技术效率提升,同时在京津冀和成渝城市群内部,本地国家高新区能够积极促进邻地技术效率的提升。从整体上看,京津冀、长三角、长江中游和和成渝等4个城市群的国家高新区能够显着地促进区域整体技术效率的提升。然而,东三省、山东半岛、海峡西岸、珠三角、中原和关中平原等6个城市群的国家高新区未能对整个地区的技术效率产生促进作用。2010-2017年,全部样本城市群的国家高新区都能够显着地促进本地技术效率提升。但是,京津冀城市群内的本地国家高新区不利于邻地技术效率提升,而海峡西岸、珠三角和关中平原等3个城市群的本地国家高新区却能够显着地促进邻地技术效率提升。此外,东三省、山东半岛、中原、海峡西岸、珠三角、关中平原和和成渝等7个城市群的国家高新区能够显着地促进区域整体技术效率提升。但是,京津冀、长三角和长江中游等3个城市群的国家高新区未能对整个地区技术效率产生促进作用。第七,利用异质性随机前沿模型和核密度分析等方法探讨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效率空间溢出的影响因素。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效率空间溢出不仅取决于内部创新效率,而且与地区间“发展距离”有关。研究发现,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内部的创新效率总体上呈不断上升趋势,同时东部地区最高,中部和西部次之,东北地区最低;拥有较多大型高新技术企业的地区不仅具有更高的创新效率,而且创新效率波动较小;高新技术产业市场结构对其创新效率水平和波动都没有显着影响;在国有高新技术企业比重较大的地区,虽然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效率水平相对较低,但是创新效率波动较小;政府干预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水平的提升,同时对创新效率的波动没有显着影响;开放程度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效率水平和波动均无显着影响;地区间的“工资距离”与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效率空间溢出高度相关,工资水平差异越小,技术效率空间溢出越大。本文论证了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效率空间溢出机理,基于空间视角实证剖析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效率溢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启示。本研究预期能够为优化高新技术产业空间布局、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完善国家高新区和国家城市群战略规划等提供科学的理论和经验依据。

谢钧[3](2020)在《YL公司财务集约化管理转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国内各个市场之间的竞争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发展逐渐加剧。现阶段,中国的经济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已经逐渐被大众所认知。在新常态经济中,不同的发展机遇孕育在不同的行业会,企业的管理模式要逐步转型向更高级的形态、更复杂的分工、更合理的结构阶段演化。目前,粗放式的财务管理模式已不可取,难以适应现阶段的发展趋势,弊端已经显现。对集团公司来说,积极探索企业管理模式的升级,创新管理转型途径,不断与时俱进方能适应现阶段的时代发展趋势。集团化、规模化、精益化管理已成为大型企业管理的必然选择,在这一背景下,YL公司的母公司SG集团提出建设先进企业的目标,推进各类业务链集约化建设则是建设先进企业的必由之路,其中,建设政策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财务集约化”。本文重点探讨了YL公司在财务集约化框架下进行的财务管理转型,希望以YL公司自身的视角去探讨,各基层分公司企业采取何种途径推行财务集约化建设。财务管理从“核算型”向“决策型”的转变,是目前SG集团公司各基层分支公司转型的核心。本文研究探讨了YL公司财务管理转型发展路线,希望能够对其他相似企业如何开展财务管理转型,提升整体管理水平产生一定的启示作用。在财务集约化框架下,YL公司财务管理转型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是本文研究讨论的前提,同时本文阐述了财务集约化的内涵,对财务管理转型概念进行了描述,并分析了YL公司旧有的管理状况。基于YL公司在财务集约化开展前的管理情况,本文指出了YL公司在财务集约化框架下实现财务管理转型的具体途径。之后对YL公司按照已制定的途径,按照不同的管理模块进行转型的实施过程进行总结分析。最后,本文阐述了在财务集约化管理框架下YL公司财务管理转型的举措,以及YL公司在实际工作中的产生的效果与成绩。本文指出,在财务集约化建设框架下,YL公司以实现财务管理转型为中心点,推行实施了一系列举措,财务管理基本实现从“核算型”向“决策型”的转变。YL公司以财务集约化建设为契机,基本实现了本企业财务管理的转型,从而压降了公司的运营成本,企业的运行效率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但是,我们也应该知道,财务管理转型不是一个固定的过程,随着财务集约化建设在企业中的持续推进,财务管理的转型也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在转型过程中存在的不足随着转型的深入推经将不断出现,企业需要持续改进产生的各种不足。

宋哲琦[4](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研究指明《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李学慧[5](2020)在《历版《现代汉语词典》新增词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是我国第一部现代汉语规范型词典,以记录普通话语汇为主。《现汉》的收词大致反映了汉语词汇的基本面貌。研究历版《现汉》的新增词语意在从历时层面展现汉语词汇的发展演变概况,完善现代汉语词汇的相关研究。《现汉》从第1版出版至今已发行过七版,共六版(第2版—第7版)新增词语。六版《现汉》共新增词语19971条,在音节数量方面,新增词语以双音节词语为主,三、四音节词语的收词比重呈不断上升趋势;在词类分布方面,新增词语以名词和动词为主,动词的收词比重呈不断上升趋势;在词语来源方面,新增词语主要分为四类:新造词、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在语义领域方面,《现汉》新增词语涉及的语义领域较为广泛,涵盖社会生活、经济、政治、科技、交通、环保等各个方面。《现汉》增收词语是社会发展、词汇发展和词典编纂的需要,语言同社会共变,社会发展,词汇也发展,《现汉》为维持其先进性需要对词典不断进行修订,每次修订时《现汉》所增收的词语都遵循着一定的原则:通用性原则、规范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查考需要原则。《现汉》作为一部规范型词典,非常重视词汇的规范问题。新增词语的规范问题主要涉及到语音规范、词形规范和词义规范,语音规范涉及到异读词的处理,词形规范涉及到异形词的处理,词义规范涉及到义项变化和释义改变,这些规范工作体现出《现汉》为促进现代汉语规范化所做出的努力。

刘奕[6](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胡苏儿[7](2020)在《我国博物馆品牌建设浅析》文中研究表明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博物馆需要面对自身扩张的需求,政府资金支持的削减,竞争环境的压力和更好地了解观众的需求,种种方面都需要博物馆建设自己的品牌,以此在社会经济环境的变换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品牌作为吸引消费者的手段,通过营销产生资金收入。对于博物馆来说,一个容易识别的博物馆品牌,不仅仅是一个组织的名称或标志的创造,一个品牌是一个永久的实体,它植根于现实,反映了消费者的感知,甚至可能反映了消费者的特质,并有助于提高观众的忠诚度。而当前能反应博物馆质量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博物馆的观众数量,因此,当博物馆的品牌建设成为可以捕捉人们闲暇时间,使其在期望竞争者、一般竞争者和形式竞争者中间形成优势的时候,博物馆的品牌也有利于吸引投资者的注意力,在各种投资捐赠者的心目中建立起良好的形象,甚至可能影响他们的支持水平。这便是博物馆建设品牌的竞争优势。而竞争优势所带来的效益不仅惠及博物馆本身,标志性的博物馆可以帮助重新塑造本地区的形象以获取经济利益、博物馆的品牌形象通过多元手段传播到世界各地,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赋予这座城市独特的身份,激发潜在游客的胃口。本文从博物馆品牌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和解决对策三个方面初步分析我国博物馆品牌建设,希望能给博物馆决策者在建设博物馆品牌时提供参考和帮助。

韩丹丹[8](2019)在《基于精益生产的NK家具公司成本控制研究》文中认为当前我国家具产业处于买方主导的激烈竞争市场环境中,家具产品品种多样化、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产品品质、服务和交货期要求越来越高,家具行业价格战此起彼伏。面对上述市场现状,家具企业转型升级走集约化发展之路势在必行,而成本控制问题成为企业发展升级中的重难点问题。基于此,本文选取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NK家具公司为研究对象,借鉴成本控制相关理论和国内外研究成果,在精益生产理论指导下,采用文献查阅、实地观察、深度访谈和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全面剖析NK家具公司生产成本控制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研究发现:NK家具公司生产成本控制既有管理体系不完善、功能不健全以及生产过程中浪费较多等浅层次问题,也有成本控制理念和手段落后、组织结构调整滞后、专业化管理人员不足等深层次问题。NK公司在经营中过分依赖大批量生产、高库存,在产品多样化生产、产品品质提升和降低产品库存等方面转型升级难以取得突破,生产成本控制是其中的瓶颈问题。为此,笔者运用精益生产理论改进NK公司生产成本控制,通过构建生产成本控制管理体系、完善生产成本控制功能体系、消除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浪费,实现多品种生产、拉动式生产和低库存条件下有效控制生产成本的目标。本论文旨在为NK家具公司在新市场环境下的成本控制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研究成果同时也能够为该地区其他家具企业提供借鉴参考,促进行业企业转型升级。

吴定远[9](2019)在《大型园区基础设施综合设计协同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深圳蛇口工业区建设开始,中国大型园区建设如火如荼,未曾停歇。在这四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大型园区不仅承载着各级地方政府进行政策实验和制度创新的重任,还肩负着实现产业聚集和升级、整合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城市化进程等一系列重大使命。国家政策的引导加上地方政府的快速推进,使得大型园区在拉动地方经济增长、提升政府招商引资效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国经济发展及转型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在大型园区建设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存在各自为政,缺乏系统策划和整体推进的现象,导致大型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与园区功能定位不匹配,影响大型园区基础设施综合承载力的发挥。在大型园区基础设施设计管理上,大多采取传统设计模式,即把复杂的设计任务分解成多个静态化、离散化的设计工作组合,其管理的重点在于协调。而综合设计模式的提出,是以突破现有专业属性及行业管理的限定,从系统性、整体性的角度将复杂设计任务定义为一个有机整体,把多个设计主体粘结成一个具有整体功能的聚合体,充分发挥各设计主体的优势资源,通过分工协同,共同完成设计任务。其管理的重点是协同,即要求各设计主体的设计工作在动态上同步,以解决设计任务中涉及到的多专业深度融合,并依托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实现设计信息资源共享,提升设计效率和质量。因此,开展大型园区基础设施综合设计协同机制研究,对实现大型园区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结合大型园区基础设施综合设计的特点,本文运用博弈模型对综合设计模式下各设计单位的合作博弈收益进行研究分析,揭示了综合设计模式下各设计主体存在趋于协同的内在驱动。由于大型园区基础设施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方主体参与且存在分阶段决策的特点,综合设计过程的协同内在驱动并非完全稳定。通过对大型园区基础设施综合设计协同的稳定性进行研究分析,识别出影响综合设计协同稳定的长期和短期关键因素。在综合设计协同稳定性研究的基础上,从法律法规、合约约束、组织约束三个维度构建大型园区基础设施综合设计协同管理约束机制,为大型园区基础设施综合设计协同管理营造良好环境。结合复杂系统理论,分析综合设计协同内涵及综合设计协同过程,指出综合设计模式协同管理存在信息管理不协同、设计环境缺失及缺乏配套综合设计流程三个问题。从数据协同、图形协同、文件协同三个层面,分构建协同工作平台、建立数据库、综合设计流程规划和形成综合设计流程有机整体四个阶段给出整体对策,系统地研究了综合设计协同管理的具体内容和协同管理的机理。并通过分析信息协同、工期协同、资源协同和质量协同四个方面协同内在动力与外部推动手段,构建综合设计协同管理目标体系,实现了大型园区基础设施综合设计协同全过程管理。为研究外部激励政策对协同机制动态演化的影响,本文基于贝洛索夫-恰鲍廷斯基(Belousov-Zhabotinsky,简称B-Z)反应模型模拟综合设计模式的协同机制演化过程,证明外部激励政策对大型园区基础设施综合设计协同机制动态演化具有显着的积极作用。在对大型园区基础设施综合设计协同内部推力、外部约束以及协同作用机理分析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从大型园区基础设施综合设计系统有序度出发,选择与系统有序度密切相关的工期、质量、资源以及信息等9个度量指标进行功效评价,并计算各指标在大型园区基础设施综合设计勘察设计、方案设计、图纸设计以及后期服务阶段的有序度,构建了大型基础设施综合设计协同度评价模型。随后,创新性地将内部满意度、客户满意度作为综合设计模式协同管理绩效的评价指标,利用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判的思想,构建了综合设计协同绩效评价模型。为研究协同机制协同度与协同绩效的关系,本文运用向量自回归、脉冲响应及方差分解的方法,分析大型园区基础设施综合设计工期子系统、质量子系统、资源子系统和信息子系统的协同度意外扰动对协同绩效的冲击程度。最后,以某大型园区基础设施综合设计案例为代表,研究协同机制在一般大型园区基础设施项目中的适用性。本文研究了该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综合设计的8条网络链,得出网络链4始终处在协同程度较高位置,表明网络链4中各参与单位不仅综合实力较强,相互之间信息共享程度、资源协调能力、配合默契程度相比其他网络链也较高。对该项目协同机制绩效研究则是取每半月整体满意度作为协同绩效数据指标,同样得出在协同机制作用下,项目综合设计过程的绩效评价分值不断提高,评级由较好提升到很好的结论。最终,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和脉冲响应分析该项目中协同绩效对协同机制各子系统协同度扰动的脉冲响应结果,得出二者之间的影响关系为协同机制子系统协同度越高,则协同绩效越好。通过实证分析证明本文采用的协同度度量模型和协同绩效评价方法能够较好地应用于一般大型园区基础设施项目综合设计过程中。

何格[10](2019)在《改革开放后中国旅馆建筑的本土化创作研究(1979-1999)》文中指出纵观我国近现代建筑发展,旅馆建筑对中国现代建筑的本土化创作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发展需求的推动下,我国建设了大量的旅馆建筑,无论是在设计思想的转变,还是在建筑技术的突破上,旅馆建筑都是我国建筑创作最先发展的领域之一。其中在1979-1999年期间,旅馆建筑的本土化探索对当代中国建筑发展的影响尤为明显。论文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调研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对这一特定时期的旅馆建筑设计创作进行研究,并以此为切入点,归纳总结在特殊历史背景下,本土化创作过程中所产生的机制和相应的设计策略,梳理中国当代建筑的本土化创作历程,为中国当代建筑本土化发展的理论体系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对今后的本土化创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不同阶段的时代背景会孕育出不同的本土化创作思想与方法,这些创作方式又会随着社会发展而呈现出时间和空间上的共性特征。时代演变与思想理论在两个维度上相互影响、共同作用,论文以纵向时间和横向思想理论两个维度,分析中国当代旅馆建筑本土化的发展特性。在纵向时代演变上,根据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的综合背景和建筑活动的基本因素,对特定阶段的旅馆建筑发展进行分期,系统地梳理中国当代旅馆建筑的发展脉络。第一个阶段是1979-1984年的初期探索阶段,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现代建筑风格逐渐得到认同与推广,建筑师在大量的旅馆建筑项目实践中,探索出众多新民族形式的表达方法,激发关于“形似”与“神似”的探讨。第二个阶段是1985-1991年的繁荣创作阶段,经过前期的沉淀,建筑文化开始受到普遍关注,建筑的本土化创作逐渐从关注形式转化为关注空间,通过建筑群体的空间组织、空间的序列变化以及建筑与环境的渗透关系,表达传统文化中的空间意识。第三个阶段是1992-1999年的多元发展阶段,经济体制的改变形成新的建筑设计市场,设计体制的多元化促进了建筑创作的多元化,不同的经营需求和设计理念带来不同的建筑风格。纵观三个发展阶段,旅馆建筑在本土化探索过程中所考虑的因素越来越全面,从单纯的建筑形式表达,到人的空间感受,再到与城市环境的关系处理,多角度体现本土化特征。在横向思想理论比较中,通过对每个理论的发展背景、时间范围、思想特征和具体案例深入分析,总结出不同思想理论的设计方法和实践意义。一是传统建筑的民族性继承,旨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民族形式表达方式,其传统风格主要体现在建筑的形式和空间上。二是因地制宜的地域性表达,强调文化的多样性,以现代化城市、岭南地区和西部地区为例,建筑设计结合当地的经济技术情况,融合自然环境,延续历史文脉,尊重民族习俗,体现地方民族文化传统。三是基于建筑本体的在地性探索,立足当代生活需求,结合日常生活,呼应环境关系,利用特定要素,反映出此时此地的建筑特性。三种思想理论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发展,在新的需求下,形成相互影响、各具特色的本土化创作方向。论文分析了大量的旅馆建筑案例,归纳总结出特定历史背景下本土化创作的时代特征和思想理论以及所对应的具体设计策略。在新时代的产业发展需求下,建筑本土化创作根据自身的功能需求,在本土化思想理论中寻找可与之对应的要素,结合当下时代背景,将传统的设计理念加以变化运用到新的本土化创作之中,为本土化探索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旅馆建筑创作中“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凸显本土地域文化特色的创作策略与手法,以及适应时代需求与服务目标的综合技术手段,使其成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建筑探索本土化发展道路的一个重要平台。在改革开放的前二十年里,旅馆建筑创作领域全面而多元的探索实践,为当前中国建筑创作的多元化、本土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本土化创作过程中思想与方法的转变,为拓展的旅馆建筑类型以及其他公共建筑类型的本土化探索指明了方向,确立了我国当代建筑本土化创作的发展道路。

二、谈现代企业设备综合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现代企业设备综合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民国初年京剧市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一)近代史及社会史研究中的成果
        1、近代史研究中的相关成果
        2、艺术、经济与社会
        (二)戏曲史研究中的相关成果
        (三)京剧市场研究的相关成果及评析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
第一章 民国初年京剧发展的经济和文化环境
    第一节 民国初年京剧发展的经济环境
        一、人口构成
        二、交通方式
        三、经济发展状况
        四、城市空间结构
    第二节 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一、文化的“现代”转型与新文化格局形成
        二、京剧改良运动的肇始与式微
    第三节 城市有闲阶级对京剧的赞助
        一、 “自娱+娱人”模式
        二、 “趣味+金钱”模式
第二章 京剧市场的主体
    第一节 戏班组织管理制度的变化
        一、戏班组织体系的松散化
        二、戏班制度的保留与创新
    第二节 戏园经营的革新与困境
        一、新式舞台发展的特征
        二、新式舞台的经营困境
        三、戏园经营业中资本力量的对抗
    第三节 观众社会阶层构成的演变
        一、下层社会观众逐渐被边缘化
        二、精英阶层观众成为主流
        三、女性观众进入剧场
        四、京剧的海外市场和观众
第三章 京剧市场的中介组织
    第一节 梨园自治组织的影响与作用
        一、独立信仰系统是梨园集体主义的基石
        二、梨园行会组织是伶人生存的基本保障
    第二节 梨园经纪组织雏形出现
    第三节 媒体平台宣传造势
第四章 京剧市场的运行
    第一节 堂会与商业演出并行互补
    第二节 逐渐走高的戏价与包银
    第三节 戏园与戏班合作与分配制度
        一、从轮转制到长期合同
        二、短期合作与雇佣制并存
    第四节 伶人薪酬水平与支出项目
第五章 京剧市场化运作的影响
    第一节 京剧艺术本体的融合与创新
        一、海派新戏应运而生
        二、女伶演出逐渐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第二节 京剧市场繁荣的外部影响
        一、带动周边商业圈发展
        二、各地出现京剧“戏码头”
    第三节 伶人社会地位提高及群体内部分化
        一、伶人社会地位上升与自我认同提高
        二、伶人群体内部分化为两极
第六章 官方戏曲管理机构对京剧市场的管理
    第一节 管理机构
        一、北京的管理机构:近代政府雏形
        二、上海的管理机构:租界独立掌控
    第二节 税收制度
        一、北京:繁多的税收名目
        二、上海:沉重的税负支出
结论
附录
    附录一:京师警察厅管理戏园规则
    附录二:京师警察厅管理戏班规则
    附录三:法租界新颁游戏场及影戏场章程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效率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指导教师对博士论文的评阅意见
答辩决议书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技术效率测度相关研究
        1.2.2 技术效率空间溢出相关研究
        1.2.3 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效率空间溢出相关研究
        1.2.4 现有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及结构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结构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高新技术产业相关概念界定
        2.1.1 高新技术
        2.1.2 高新技术产业
    2.2 技术效率及其空间溢出概述
        2.2.1 技术效率内涵
        2.2.2 技术效率测度
        2.2.3 技术效率空间溢出内涵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技术创新理论
        2.3.2 新经济增长理论
        2.3.3 新经济地理理论
        2.3.4 区域经济空间均衡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效率空间溢出机理分析
    3.1 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效率正向溢出机理分析
        3.1.1 技术效率正向溢出机制理论分析
        3.1.2 技术效率正向溢出具体路径
    3.2 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效率负向溢出机理分析
        3.2.1 累积因果过程机制
        3.2.2 产品需求收入弹性差异机制
        3.2.3 双边贸易机制
    3.3 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效率溢出不确定性机理分析
        3.3.1 技术效率溢出不确定性现实分析
        3.3.2 技术效率溢出不确定性理论分析
    3.4 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效率空间溢出理论模型构建
        3.4.1 技术效率空间溢出相关理论模型
        3.4.2 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效率空间溢出理论模型构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省级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与技术效率空间协同演进分析
    4.1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概述
        4.1.1 高新技术产业整体发展状况统计分析
        4.1.2 高新技术产业投入水平空间收敛性分析
        4.1.3 高新技术产业产出水平空间收敛性分析
    4.2 省级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空间分布状况
        4.2.1 高新技术产业空间整体集聚
        4.2.2 高新技术产业空间多样化集聚
        4.2.3 高新技术产业空间专业化集聚
    4.3 省级地区技术效率测度
        4.3.1 随机前沿模型设定
        4.3.2 变量与数据来源说明
        4.3.3 技术效率估计与结果分析
    4.4 高新技术产业与技术效率空间协同分布统计分析
        4.4.1 高新技术产业与技术效率空间分布重心演变轨迹
        4.4.2 整体集聚水平与技术效率空间协同分布特征
        4.4.3 多样化集聚与技术效率空间协同分布特征
        4.4.4 专业化集聚与技术效率空间协同分布特征
        4.4.5 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与技术效率空间相关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省级地区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效率空间溢出效应实证分析
    5.1 空间计量经济学概述
        5.1.1 空间计量经济学简述
        5.1.2 空间相关性检验方法
        5.1.3 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简介
    5.2 变量空间相关性实证检验
        5.2.1 空间权重矩阵构建
        5.2.2 莫兰指数空间相关检验
        5.2.3 空间冷点—热点分析
    5.3 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技术效率空间溢出效应实证分析
        5.3.1 空间面板模型设定
        5.3.2 高新技术产业整体集聚的技术效率空间溢出
        5.3.3 高新技术产业多样化集聚的技术效率空间溢出
        5.3.4 高新技术产业专业化集聚的技术效率空间溢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与城市技术效率空间耦合分析——基于国家高新区层面
    6.1 国家高新区发展统计分析
        6.1.1 国内外高新区发展概述
        6.1.2 国家高新区基础性统计分析
        6.1.3 国家高新区空间地统计分析
    6.2 地级城市技术效率测度与统计分析
        6.2.1 变量与数据来源说明
        6.2.2 随机前沿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6.2.3 地级市技术效率空间地统计分析
    6.3 国家高新区与地级城市技术效率空间耦合分析
        6.3.1 基础性统计对比分析
        6.3.2 空间耦合分析统计模型原理
        6.3.3 国家高新区与地级市技术效率空间协同分布特征
        6.3.4 国家高新区与地级市技术效率空间耦合系数测度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效率空间溢出效应——基于国家高新区层面实证分析
    7.1 国家高新区技术效率空间溢出理论分析
        7.1.1 国家高新区技术效率空间溢出效应存在性分析
        7.1.2 国家高新区技术效率空间溢出效应不确定性分析
        7.1.3 相关理论对比分析
    7.2 国家高新区技术效率空间溢出实证分析——基于地级市层面
        7.2.1 变量空间相关性检验
        7.2.2 空间面板模型设定与估计
        7.2.3 国家高新区技术效率空间溢出实证结果分析
        7.2.4 分时段国家高新区技术效率空间溢出实证分析
        7.2.5 国家高新区技术效率溢出空间衰减边界实证分析
    7.3 国家高新区技术效率空间溢出实证分析——基于城市群层面
        7.3.1 国家级城市群发展概况
        7.3.2 各城市群国家高新区发展和技术效率统计
        7.3.3 空间面板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7.3.4 各城市群国家高新区技术效率空间溢出实证分析
        7.3.5 分时段各城市群国家高新区技术效率空间溢出实证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效率空间溢出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8.1 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8.1.1 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投入与产出界定
        8.1.2 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8.1.3 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技术效率实证模型设定
        8.1.4 模型估计与实证结果分析
    8.2 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效率区际溢出影响因素分析
        8.2.1 技术效率区际溢出影响因素实证案例介绍
        8.2.2 技术效率区际溢出影响因素经验分析
        8.2.3 研究结论与启示
    8.3 本章小结
第9章 主要结论及政策启示
    9.1 主要结论
    9.2 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致谢

(3)YL公司财务集约化管理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1.5 主要创新点
2 财务集约化与财务管理转型
    2.1 财务集约化的意义
        2.1.1 财务集约化的概念
        2.1.2 财务集约化应用价值的体现
    2.2 财务管理转型的内涵
        2.2.1 在财务集约化框架下的财务管理转型内涵
        2.2.2 基于集团公司特点的财务管理转型内涵
        2.2.3 集团公司进行财务管理转型的必须性
    2.3 财务集约化与财务管理转型的关系
        2.3.1 财务管理转型途径分析
        2.3.2 财务集约化建设对财务管理转型的影响
3 财务管理转型前YL公司财务管理情况分析
    3.1 YL公司的管理状况
    3.2 财务集约化推行前财务管理状况
        3.2.1 会计核算状况
        3.2.2 资金管理状况
        3.2.3 工程管控状况
        3.2.4 资产管理状况
        3.2.5 预算管理状况
        3.2.6 风险管控状况
        3.2.7 信息管理状况
        3.2.8 队伍建设状况
4 YL公司在财务集约化框架下实施财务管理转型
    4.1 YL公司的财务集约化建设背景
    4.2 YL公司的财务集约化建设
        4.2.1 整体验收情况
        4.2.2 各专业验收
    4.3 YL公司财务管理转型实施途径
        4.3.1 会计核算业务管理转型
        4.3.2 资金管理转型
        4.3.3 工程管控转型
        4.3.4 资产管理转型
        4.3.5 预算调控转型
        4.3.6 风险管控转型
        4.3.7 信息系统升级
        4.3.8 财会人员提升
5 YL公司财务集约化实施后财务管理转型效果分析
    5.1 YL公司财务管理转型的效果
        5.1.1 规范会计核算
        5.1.2 强化资金管理
        5.1.3 提升工程财务管理
        5.1.4 全面加强预算管控
        5.1.5 资产管理精益提升
        5.1.6 风险管控不断加强
        5.1.7 信息化管理方面
    5.2 财务管理转型成效
6 对集团企业财务管理转型的建议
    6.1 强化信息数据贯通保障
    6.2 强化组织保障和队伍建设
    6.3 强化思想认识和工作推动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期刊论文类
        1.2.2 专着类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2.1 《装饰》创刊溯源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2.2.1 封面文字
        2.2.2 封面视觉图案
        2.2.3 内页版面设计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3.1 复刊时代背景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3.3.2 “装饰热”的兴起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4.1 走入“全球化”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4.2.1 和谐的整体性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5 总结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作者简介

(5)历版《现代汉语词典》新增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概况
    (三)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
        1.研究意义
        2.研究方法
    (四)研究对象及语料来源
        1.研究对象
        2.语料来源
一、历版《现汉》新增词语概况
    (一)新增词语的音节数量
    (二)新增词语的词类分布
    (三)新增词语的主要来源
    (四)新增词语的语义领域
二、《现汉》新增词语的收词问题
    (一)新增词语的收词原因
        1.社会发展
        2.词汇发展
        3.词典编纂
    (二)新增词语的收词原则
        1.通用性原则
        2.规范性原则
        3.系统性原则
        4.查考需要原则
三、《现汉》新增词语的规范问题
    (一)语音规范
    (二)词形规范
    (三)词义规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现代汉语词典》(第2版)新增词语
附录2 《现代汉语词典》(第3版)新增词语
附录3 《现代汉语词典》(第4版)新增词语
附录4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新增词语
附录5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新增词语
附录6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新增词语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6)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7)我国博物馆品牌建设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历史
    1.3 研究方法
    1.4 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章 我国博物馆品牌建设的环境分析
    2.1 我国博物馆品牌建设外部环境因素
        2.1.1 国家经济形势方面
        2.1.2 国家政策方面
        2.1.3 区域经济环境与品牌建设
    2.2 我国博物馆品牌建设内部环境因素
        2.2.1 博物馆利用数字技术建立品牌
        2.2.2 博物馆衍生产品的开发
第三章 我国博物馆品牌建设的问题
    3.1 博物馆资金匮乏
    3.2 博物馆间差异化较小产生的竞争劣势
    3.3 博物馆对于利用媒体平台建设品牌的重视不够
第四章 我国博物馆品牌建设的对策
    4.1 博物馆通过联动其他部门建设品牌并带动经济增长
    4.2 博物馆通过定位增强差异化建设品牌
    4.3 整合品牌传播途径,加强互动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基于精益生产的NK家具公司成本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概况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四节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一、研究内容
        二、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成本的内涵
        二、成本控制
    第二节 主要理论
        一、精益生产的起源
        二、精益生产的内涵
        三、基于精益生产的成本控制与传统成本控制的对比
第三章 NK家具公司成本控制的问题分析
    第一节 NK家具公司成本控制情况调研
        一、NK家具公司基本情况
        二、NK家具公司成本控制现状
    第二节 基于精益生产的NK家具公司成本控制问题分析
        一、成本控制理念落后
        二、生产成本控制管理体系不完善
        三、成本控制的功能不健全
        四、基于价值流分析的生产浪费问题
第四章 基于精益生产的NK家具公司成本控制方案
    第一节 基于精益生产的NK家具公司成本控制的总体思路
        一、预期效果
        二、体系构建
    第二节 基于精益生产的NK家具公司成本控制具体方案
        一、基于精益生产的成本控制顶层设计
        二、构建基于精益生产的成本控制管理体系
        三、完善基于精益生产的成本控制功能体系
        四、基于精益生产消除生产过程中的浪费
第五章 基于精益生产的NK家具公司成本控制实施保障
    第一节 制度保障
    第二节 文化保障
    第三节 技术保障
    第四节 经费保障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的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NK家具公司基层生产人员成本控制情况调查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9)大型园区基础设施综合设计协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概念界定
        1.2.1 大型园区的概念、分类及特征
        1.2.2 大型园区基础设施的定义及特点
        1.2.3 大型园区基础设施综合设计概述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相关文献研究评述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技术路线
        1.4.3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概述
    2.1 工业生态学理论
        2.1.1 工业生态学理论概述
        2.1.2 工业生态学理论要点
        2.1.3 工业生态学理论在工程项目的应用
    2.2 工程社会学理论
        2.2.1 工程社会学理论概述
        2.2.2 工程社会学理论要点
        2.2.3 工程社会学理论在工程项目的应用
    2.3 协同管理理论
        2.3.1 协同理论概述
        2.3.2 协同管理理论要点
        2.3.3 协同管理理论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
    2.4 信息不对称理论
        2.4.1 信息不对称理论概述
        2.4.2 信息不对称理论要点
        2.4.3 工程项目上的信息不对称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型园区基础设施综合设计协同形成机制
    3.1 综合设计模式下设计单位间合作博弈关系的形成
        3.1.1 两个经典博弈模型的带来的启示
        3.1.2 大型园区基础设施设计存在合作博弈的基础
    3.2 综合设计模式下各设计单位的合作博弈分析
        3.2.1 合作博弈的基本定义
        3.2.2 综合设计模式下各设计单位的合作博弈收益分析
    3.3 大型园区基础设施设计模式稳定性分析
        3.3.1 综合设计模式下设计单位的分阶段博弈的收益分析
        3.3.2 综合设计模式稳定性的进一步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综合设计协同管理约束机制构建
    4.1 法规保障机制
        4.1.1 法律法规
        4.1.2 行业规章
    4.2 合约约束机制
        4.2.1 综合设计合约模式
        4.2.2 综合设计合约管理
    4.3 组织约束机制
        4.3.1 综合设计的组织层级结构
        4.3.2 综合设计的组织职能
        4.3.3 综合设计的组织目标
        4.3.4 综合设计的管理制度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综合设计的协同管理机理分析与实现
    5.1 综合设计协同管理的内涵及其协同过程
        5.1.1 综合设计协同管理模式的内涵
        5.1.2 综合设计协同过程分析
    5.2 综合设计协同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5.2.1 综合设计协调管理存在的问题
        5.2.2 综合设计协同管理总体对策
    5.3 综合设计协同管理目标体系
        5.3.1 信息协同
        5.3.2 工期协同
        5.3.3 资源协同
        5.3.4 质量协同
        5.3.5 目标协同
    5.4 综合设计网络结构分析
    5.5 综合设计协同机制构建
        5.5.1 综合设计系统结构
        5.5.2 综合设计协同运行机制框架
        5.5.3 综合设计协同机制动态演化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综合设计协同度度量与协同绩效评价
    6.1 综合设计协同度度量模型的构建
        6.1.1 综合设计协同度度量定义与目的
        6.1.2 协同度度量方法的选取
        6.1.3 协同度度量模型构建依据
        6.1.4 综合设计多目标协同有序度指标选取
        6.1.5 综合设计协同度度量
        6.1.6 实证分析
    6.2 综合设计协同绩效评价
        6.2.1 协同绩效评价依据
        6.2.2 综合设计模式协同评价方法
        6.2.3 协同绩效评价指标的层次结构
        6.2.4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协同绩效评价
    6.3 协同度对协同绩效的脉冲响应分析
        6.3.1 协同度与协同绩效间VAR模型的构建
        6.3.2 ADF检验与稳定性分析
        6.3.3 脉冲响应与方差分解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实证分析
    7.1 项目背景
    7.2 项目综合设计网络结构
    7.3 综合设计系统协同度度量
    7.4 综合设计协同绩效评价
        7.4.1 协同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7.4.2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协同绩效评价
        7.4.3 整体满意度的动态对比
    7.5 协同度对协同绩效的脉冲响应分析
        7.5.1 变量选取与数据采集
        7.5.2 ADF检验与稳定性分析
        7.5.3 脉冲响应
        7.5.4 方差分解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及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科研项目参与情况
    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附录 A 综合设计模式满意度的调查问卷
附录 B 综合设计模式内部满意度的调查问卷
附录 C 综合设计模式客户满意度的调查问卷

(10)改革开放后中国旅馆建筑的本土化创作研究(1979-199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提出问题
        1.1.2 研究背景
        1.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研究对象
        1.2.2 时间界定
        1.2.3 空间界定
    1.3 研究现状
        1.3.1 中国现代建筑史的研究现状
        1.3.2 旅馆建筑设计的研究现状
        1.3.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与框架结构
        1.4.2 研究方法
2 中国当代旅馆建筑的发展基础
    2.1 新式旅馆建筑的起源
        2.1.1 近现代旅馆建筑发展概述
        2.1.2 西式旅馆的引进
        2.1.3 新式旅馆的探索
    2.2 改革开放后旅馆建筑的发展背景
        2.2.1 社会背景
        2.2.2 建筑本体
        2.2.3 综合分期
    2.3 当代旅馆建筑的发展维度
        2.3.1 纵向时间维度
        2.3.2 横向思想理论维度
    2.4 小结
3 中国当代早期旅馆建筑的时代演变
    3.1 当代早期旅馆建筑的时间架构
    3.2 改革开放初期的积极探索(1979-1984)
        3.2.1 民族形式的再反思
        3.2.2 旅馆建筑的现代性与民族性
        3.2.3 新民族形式的表达方式
    3.3 当代建筑文化的崛起(1985-1991)
        3.3.1 全面提倡繁荣建筑创作
        3.3.2 旅馆建筑的文化表现
        3.3.3 建筑文化的表现方法
    3.4 世纪之交的反思与创新(1992-1999)
        3.4.1 南巡讲话后的市场转型
        3.4.2 旅馆建筑的思想创新
        3.4.3 多元取向的发展特征
    3.5 小结
4 中国当代早期旅馆建筑的本土化创作思想
    4.1 当代早期旅馆建筑的理论架构
    4.2 传统建筑的民族性继承
        4.2.1 建筑形式的延续性
        4.2.2 建筑空间的传统性
    4.3 因地制宜的地域性表达
        4.3.1 现代化城市的建筑特征
        4.3.2 岭南文化下的现代庭园建筑
        4.3.3 西部地区的地方建筑特色
    4.4 基于建筑本体的在地性探索
        4.4.1 回归建筑本体的思考
        4.4.2 旅馆建筑在地性体现
    4.5 小结
5 中国当代建筑本土化创作的发展前景
    5.1 早期探索的突破性和局限性
    5.2 新时代本土化创作的转变
        5.2.1 旅馆建筑拓展下的本土化应用
        5.2.2 建筑本土化思想与方法的衍生
    5.3 小结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附表1:论文相关旅馆建筑汇总表
    C.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四、谈现代企业设备综合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国初年京剧市场研究[D]. 徐堃.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效率空间溢出效应研究[D]. 焦英俊. 吉林大学, 2020(03)
  • [3]YL公司财务集约化管理转型研究[D]. 谢钧.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6)
  • [4]《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5]历版《现代汉语词典》新增词语研究[D]. 李学慧. 渤海大学, 2020(05)
  • [6]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7]我国博物馆品牌建设浅析[D]. 胡苏儿. 吉林大学, 2020(08)
  • [8]基于精益生产的NK家具公司成本控制研究[D]. 韩丹丹.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6)
  • [9]大型园区基础设施综合设计协同机制研究[D]. 吴定远.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1)
  • [10]改革开放后中国旅馆建筑的本土化创作研究(1979-1999)[D]. 何格. 重庆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论现代企业设备的综合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