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坚守:执政党思想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基于苏南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员思想状况的调查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苏南论文,思想建设论文,执政党论文,非公有制经济论文,党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462X(2011)03-0054-06
一、问题的提出
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①党建问题的研究中,其党员思想状况一直是研究者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种类型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应运而生,蓬勃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迅速发展不仅贡献着大量的财政税收,提高了执政党的执政合法性,它同时也对执政党的阶级基础、基层组织、党员构成等形成了冲击与挑战。为适应新的经济社会形势,党中央高度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党的十六大以来,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各级党组织大力开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成效显著,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党组织迅猛发展。江苏省的非公经济十分活跃,按照用工50人、年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或用工100人以上即算规模企业的标准来衡量,截至2009年底,全省规模以上非公企业3.45万家,其中已建立党组织的3.44万家,占全省规模以上非公企业的99.7%。根据江苏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9年,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4232元,按当年汇率折算达到6475美元。江苏省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实现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份额达64.1%,其中私营个体经济比重为39.4%,分别提高0.9个和2.3个百分点。②以上数据表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在中国,特别是在江苏这样经济发达地区的社会发展中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党组织也初具规模。这些组织在生产、分配制度上均有别于传统的公有制组织,必然造成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内成员的思想发生相应改变,党员的思想也势必如此。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的历史条件相适应的新型思想道德体系,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员群体中逐渐得以建立,并且日益得到丰富、完善和发展。与此同时,随着社会利益群体的多元化、社会经济乃至政治结构多元化现实的显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员思想观念也日益多元化,这种多元决定了党员的政治素质和对政治制度、政治价值的理解的多元化。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不断发展,新党员、青年党员明显增加,老党员也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环境的考验,社会转型期的最大特征是利益协调难度加大,社会矛盾交织复杂,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任务更加繁重、更加紧迫。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党员队伍中还存在着与保持先进性的要求不相适应、不相符合的认识问题,有的还相当严重。坚守理想信念是执政党思想建设面临的一个重大而紧迫性的课题,因而了解和分析当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员思想状况是开展党建工作的首要前提。基于此,本文将试图通过揭示中国特定政治体制中“理想政治信念”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员思想行为状态的特殊作用,探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员如何在社会转型期深刻把握和自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把坚守理想信念作为进一步努力的方向,便之真正成为自身精神生活的主旋律。
笔者2009年8—12月对苏南地区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地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78份,回收率达97.8%,有效问卷共978份。本文调查的样本设计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发达程度的城市,以及具有不同职业的党员等因素。调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被访者的基本情况,包括其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月收入水平、入党时间、职业或身份;第二部分为调查的具体内容,共25项,涉及被调查者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同和支持度、最关心的问题、价值取向、政治倾向、工作态度、学习情况、婚恋观等等;第三部分是被访者的个人知晓情况,共8项,涉及对党的方针政策的了解、对政治观点的判断、对社会问题的分析、工作的动力等等。被访者的基本情况直接影响他们对调查内容的选择,而被访者的个人知晓情况则是对调查结果的有力佐证。
只有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员的准确定位,方能摸准其思想状况。笔者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作为普通公民的社会身份。作为普通公民,也是最基本的身份,应享有法律所规定的权利,并负有相关义务。具有民主意识、具备政治参与能力和参与热情的公民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基础所在。二是作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员工的职业身份。作为处于较为特殊的经济、社会和经济氛围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员,必然具备某些其他领域的党员所不具备的特质。三是作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政治身份。无论是工作在哪个岗位上的中共党员,都应该具有共同特征,比如共产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党员个体所体现出的党组织的先进性等。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员的总体情况对于党建工作有利有弊。他们的优势在于,党员普遍年轻有朝气,有文化,思想活跃,收入较高,多从事管理或技术工作,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影响力较大;同时,也存在一定问题,主要是比较年轻,党龄较短,受党教育的时间尚短,相当一部分党员是在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入党。如何深刻把握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党员在政治观、价值观、社会观、生活观和学习观方面的新变化所带来的政治影响?如何继续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坚守党员的理想信念,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这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中一个挑战性课题。
二、苏南地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1000名党员思想状况探析
在讨论问题前须对概念的内涵作一界定。在一般意义上,信念是“对理论的真理性和实践行为的正确性的内在确信”,“信念往往以目的、动机的形式贯穿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并与情感、意志相结合,形成一种稳固的观念意识而支配人们的行动”[1]。信念的顶端便是政治信仰。所谓的政治信仰是指人们对理想的政治制度和过程、政治目的或理想的政治境界所持有的态度、信念或价值观,往往表现为一种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政治主观形态),它为人们指明政治方向,属于政治意识形态的范畴[2]。政治信仰的核心部分是政治价值观的选择,政治价值观往往决定政治行为的取舍,决定人们在利益表达时采取什么样的方式。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一个群体,不能没有政治信仰,不能没有理性的人文精神,也不能没有文化自信。对一个共产党员来说,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思想道德修养的关键。本文的调查与论述内容主要围绕坚守党的理想信念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展开,涉及政治价值观的方方面面,如政治理想、政治理论、政治认知和政治情感。具体分为五大类,分别从党员的政治观、价值观、社会观、生活观和学习观五个方面着手。本文的问卷设计突出意识形态作为主观的信念、态度和价值这些方面,力求真实反映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员的思想道德状况。
(一)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员的政治观
这一部分主要调查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员对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认同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唤醒人们的主体意识,促进了社会成员特别是市场主体的诚信意识、平等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独立意识、自由意识的生成和发展,促进了当代中国人的政治观的转型。
调查表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员对于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认同度较高。被调查者中,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目前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务实、爱民,有切实可行的施政纲领,值得人民的信赖”。认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有意义”和“很有意义”的有97.4%,认为号召党员干部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代表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意愿,很有意义,很有必要”的有72.3%。这说明经过改革开放32年的洗礼,人们在比较、鉴别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本质的认识,大多赞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党的方针政策深入人心,得到广大党员的支持。尤其是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的提出,对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发展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员对国家的大政方针表现出很高的认同和支持。
在整体认同的同时,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一部分党员表达了不同的看法,一些党员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执行力度和实际效果提出了质疑,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党的方针政策在基层的宣传和落实存在问题。特别是1/4的党员认为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有一定意义,但实际效果不大;另有3.3%的党员认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兴师动众,没有必要”;个别人则表示“无所谓,不关心”。以上数据表明,由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员群体思想的独立性、开放性、功利性强,新时期相当数量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员存在认识模糊倾向。基于此,应结合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是营利性单位的特点,转变和丰富宣传的方式和内容。党的方针政策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桥梁”,要多讲具体政策,少讲空泛理论,改变以开会为主的学习、传达文件精神的单一活动模式,积极开展适合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流动党员思想教育的演出、讲座和专题咨询等活动,努力增强党员思想教育活动的有效性。
(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员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的价值取向的评判或态度。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大多数党员具备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关于信仰的问卷调查显示:76.4%的党员选择了共产主义,选择“实用主义”的占15.7%、“宗教”占1.8%、“没有信仰”占5.2%、其他占0.9%。近1/4的党员不信仰共产主义,而信仰实用主义、宗教或者根本没有信仰,这是比较严重的问题。信仰共产主义是共产党员的基本前提,实用主义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较有市场,反映了一些党员过分重视物质追求,信仰丧失。极少数党员信仰宗教或没有信仰,体现出党性缺失,思想上不合格,必须高度关注,认真对待。如果放任自流,任其蔓延发展,势必腐蚀人们的心灵,瓦解共同理想,妨害社会稳定和谐,最终损害人民的根本利益。信念对社会制度的建构和变革具有实际的影响力,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员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刻不容缓。同时,在这些组织内吸收党员的时候也要严格考察其入党动机。对党员的共产主义信仰、集体主义精神等理想信念的要求是不可动摇的,这条底线是不变动的。但也必须面对现实,在准确了解党员,尤其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员群体的价值观构成与状态的基础上,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耐人寻味的是,当被问及“您工作最主要是为了什么(单选)”时,仅有18.7%的党员选择“为国家或为社会作贡献”,66.3%的党员选择了“实现个人价值”,另有11.8%的党员认为工作就是为了挣钱。这说明党员的价值观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种观念的出现与当前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重视个人的价值实现以及物质利益的追求,尤其是在以营利为追求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这种想法也属正常。然而对于党员来说,如果认识水平仅停留在“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水平上,则是不够的。实际调查结果与入党誓词中承诺的“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形成了较大的差距,反映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党员的思想认识水平亟待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今天,整个社会(包括党员群体)的思想价值观在发生适应、调整乃至根本性的变化,这些变化具有社会转型的特征。信仰问题是难以进行抽象分析的问题,也更难以用实证方法作出解释。但我们仍作了尝试,表1和表2的设计是从“应然”和“实然”两个层面进行的。
问卷调查表明,社会转型期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党员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信仰问题上的总体特征是“信仰多元化”。调查显示,尽管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引发了人们对金钱的强烈占有欲,但大多数党员并没有放弃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他们希望有自己的精神家园,并且大多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对表1中的六种选择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社会转型期的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状的认同度不高,完善和比较完善两项选择加在一起仅占33.3%,不同层面的信仰往往交织在一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理念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党员群体中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
价值观是人们认识水平达到一定层次的产物,价值观的形成与价值观主体所处的社会进步状况有直接的联系。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党员对“提出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迫切性何在”这一问题的较多答案是:赞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思想道德支柱的居首位。依次是在多元化时代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回应西方各种思潮,也有少数党员回答不清楚。这说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党员对构建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切度较高。各类思想意识已渗透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方方面面,“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作为新的社会群体之一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党员群体真正得到了利益和实惠,这是这个群体信任党和政府、信任主流意识形态的坚实基础,也是党员干部获得党员群体信任的最有利条件。党员干部的价值观和普通群众的价值观从形式和内容上来说是一致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自由平等、诚信友爱、安定和谐,党与非党在价值观的表现上不应该有区别。如果说有区别,就是对党员干部来说,还有着“组织上的要求”和“政治上的自觉”。对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党员干部价值观的要求应该高于现实。这种高于现实并非不实事求是,而是由党的性质与最高使命所决定的,因此这种高要求必须坚守。
(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员的社会观
社会观主要考察党员关注的社会热点及其态度。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党员关注的焦点是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经济问题。在您最关心的社会热点是什么中,居于首位的是“社会就业和物价”,所占比例是54.4%;其次是社会分配差距较大的现状,占18.5%;后面依次是反腐倡廉问题,占7.6%;能源供给和环境保护,占5.1%;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占4.4%;“社会治安和综合治理”与“企业改革发展前景”均占3.7%;排在最后一位的是中美关系和台海局势,占2.7%。
被调查的党员最关心的是社会就业和物价问题,这反映了他们对自身生存状况的关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员工多采取合同制,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相比其工作不够稳定,流动性大。以江苏省为例,从非公企业员工的收入水平来看,平均水平基本能够达到2008年上半年江苏省在岗职工的月平均工资2406元。但是,在当前社会保障不健全的情况下,非公企业员工的教育、医疗、养老还要靠自己承担,经济上的重压可想而知。在全球化金融危机影响和不少企业经营困难的背景下,无论对企业还是个人,竞争的压力日益加大,企业工人的工作和收入相对而言稳定性差,就业环境、物价波动直接影响他们的生活水平,因此受到首要关注。除了与其生活息息相关的就业和物价问题外,党员们的关注焦点集中于社会分配差距较大的现状和反腐倡廉问题上,分别占18.5%和7.6%。此外,不少党员对当前社会存在的分配不公与贫富分化问题密切关注。座谈讨论中,一些党员认为,改革开放的具体政策出现了偏差,导致贫富分化,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提出,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适当的收入分配差距使得整个社会重现了生机和活力,有效地刺激了经济的迅速增长。而部分党员所认为的“改革开放的具体政策出现了偏差,导致贫富分化”,并不是由上述正常的市场竞争所导致的贫富差异,因为根据“程序公正”的原则所产生的结果,是能获得比较广泛认同的。以上几个问题的调查结果综合反映出:由于改革过程中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健全、不规范,一些党员干部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受到其私人利益因素的干扰,以致其政策取向、价值判断、行为方式等偏离了公共利益的要求,发生了私人利益与其职责所代表的公共利益相冲突的情境和行为。利益冲突问题(如企业的改制)对党员干部的廉洁危害很大,其要害在于这种行为削弱了公众对党员干部的基本信任,也影响了正常的市场竞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党员对一些人利用职务之便或公权力的影响,直接或间接地实现自己、亲属或利益相关者的私人利益所造成的贫富分化现象十分不满。该问题的直接表现是部分人认为,“少数党员形象不佳,党的威信下降”。长此以往,则会影响国家稳定和社会安定。
问卷中统计表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绝大多数党员的理想信念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满信心(占84.6%);但在各种思想道德的相互激荡中,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确有一些党员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理想信念动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产生疑虑。这表现在认为当前社会扑朔迷离,改革开放带来的各种社会矛盾和经济问题丛生,很大程度上积重难返。这种认识的根源在于党性意识的迷失,社会政治责任感的缺失,以及追求个人利益意识的滋长。利益追求是人的行为的基本动机,所不同的是物化利益还是精神利益,是短期利益还是长远利益。一定的社会群众心理是某种政治思潮得以传播的基础,坚守崇高的理想信念无疑是十分艰巨的任务,无法通过单一路径去实现,需要社会不同阶层和利益群体共同合作、相互影响而成。其中,党员群体的态度至关重要,他们的信念直接影响着制度,并经由制度而间接影响其他阶层和利益群体的理想信念。
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党员社会观的调查,充分反映了党员自身作为一名普通公民在公民意识上的进步。他们对各种社会问题的关注不仅仅反映了自身作为党员这一特殊身份的影响。例如,在座谈讨论中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党员对中美关系和台海局势的关注,体现出作为党员对国家大局以及相关国际局势的关注,同时也体现出作为公民所应具有的公民意识。对经济发展、社会公平正义、生态环境、三农问题的关注,直观地反映了当前中国改革开放发展道路上遇到的几大难题的同时,也表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党员对当前中国发展基本局势的判断是准确的,能够认识到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表明党和政府更好地推进各项改革政策是有民意基础的。同时也对党和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处理好这些复杂问题,关系到党员对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与认同。
(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员的生活观
在对生活中具体问题的态度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党员的选择也体现了当今社会的多元性。据问卷调查统计,当被问及如果获得一笔奖金,最想做的第一件事时,排在前三位的选项是“用于孝敬长辈”、“用于家庭必要开支”、“捐助公益事业”,其所占比例分别是25.1%、24.0%和16.0%,累计为65.1%;选择“请客吃饭、唱歌或跳舞”等纯粹个人享乐的占2.8%。党员们的选择大体合理。关于“您最崇拜的偶像”,前四个选项依次是:“商界领袖”占29.0%,“英雄人物”占26.3%,“政治领袖”占17.9%,“科技英才”占12.7%,累计占89.1%。被调查对象绝大多数在企业工作,很大程度上是以商界英才为崇拜对象的。
在婚恋观方面,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党员对于“网恋”等时下社会上比较流行的现象,多数持较为理性和宽容的态度。共有84.2%的党员不赞同网恋,而其中72%的党员对于网恋的态度是,自己不赞同的同时不反对别人这么做。这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特殊的制度氛围、文化氛围以及被调查对象接近90%受过高等教育有一定关系,体现了一定的认识水平和理性态度。在这类有争议的问题上,多数党员既有自己明确的立场,同时也充分尊重别人的选择。对待婚外恋这样在道德上受到社会普遍谴责的问题,90.6%的党员表示了不赞同,其中59.6%的党员也反对别人这么做。
价值观的多元直接导致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员生活观的多元,并且由于这一群体的党员接触的新事物、新现象较之其他党员群体更多,他们的生活观表现出全方位的宽容,并且这种宽容度相当高。从积极方面来说,这是社会进步的产物,有利于党员更好地与全球化趋势下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接轨。但也要看到,这种宽容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越了道德界限。比如,对在婚外恋问题上有所突破,1/3的党员持“不赞成不反对”的态度,这对党员的道德观亮起了红灯,也对新形势下如何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保持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提出了挑战。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而保持党员群体的先进性,将是一场长期、艰巨的战役。
(五)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员的学习观
学习是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乃至个人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建设学习型政党是执政党建设的一项系统工程。在被调查对象中,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党员总体学历较高,学习情况较好。在学习时间上,除了1.9%的人表示从不学习以外,绝大多数党员都在花时间学习。50%以上的人平均每天学习时间超过一个小时,其中21.6%的人学习时间在两小时以上。同时,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充分意识到加强人员培训的重要性,为人员培训创造了一定的条件。被调查对象中,每年平均接受各类培训时间在一星期以上的累计为71.2%,但仍有29.1%的被调查者每年接受培训少于一星期或没接受过培训。问题的原因存在于三个方面:一是个人的学习意愿不足,二是党组织的教育方式需要完善,三是企业提供的学习条件有限。
在学习内容上,存在重业务轻党建的倾向。问卷调查显示:经常阅读党报党刊的只有24.9%,有时阅读和偶尔阅读的分别是50.4%和22.1%,有2.6%的党员从不阅读。被调查对象迫切需要了解的内容居前三位的是:“当前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法规和文件”占40.5%,“专业技能和知识”占32.8%,“所在企业改革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占18.7%,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仅占3.7%。这种现象表明,不少非公企业党组织对党员的教育引导不够,未能很好地组织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大政方针。此外,党员在学习过程中显然更重视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相关的信息和知识。这也启示我们:在党员的思想教育上,要多编写各类图文并茂的普及化的党员读本,将理论与现实结合起来,使之生动而不枯燥,实用而不空泛,才能提高广大党员的学习热情。
从调查数据的分析来看,经过改革开放的洗礼,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党员群体在肯定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普遍认同私有制效率较高。他们对于持不同思想观念和信仰的人的宽容度大大增加,支持思想领域一元为主、多元并存的人越来越多,关注民生、关注生态、关注社会保障、帮助弱势群体、坚持可持续发展、防止贫富分化的现实要求越来越强烈。目前,改革开放中各个利益群体得到的利益和实际感受存在不均衡,而主流意识形态尚未能有效解释社会变革中出现的巨大利益差异。因此,应当在理念上承认社会现实中多元化的理想信念之间的冲突,在冲突之中寻找基本的价值观标准。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个基本的标准是在新旧观念之间的斗争中产生的。
三、结论
问卷调查表明,当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党员群体思想活跃,呈现多元多变多样的总体特征:一是马克思主义占主导地位,其他社会思潮的分布和影响呈现复杂局面;二是这一党员群体思想倾向的变化趋势总体上符合社会前进和变革的方向,但也存在认识模糊和反主流意识形态倾向;三是这一党员群体的思想表现方式呈现群体性(如管理群体、普通党员群体、业主群体)分布特征;四是利益得失是这一党员群体思想多元多变多样的主要动因。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对企业的实际经营活动的实际效益不明显,因而这一利益群体就从自身利益出发,信仰多元多样的价值观,表达他们的利益诉求。
坚守理想信念是执政党思想建设亟须解决的根本性问题。共同的政治信仰是现代社会文化整合的纽带,19世纪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曾指出政治信仰认同的重要意义:“一个社会要是没有这样的信仰,这不会欣欣向荣;甚至可以说,一个没有共同信仰的社会,这根本无法存在。”[3]在全球化蔓延全球、各民族自我认同出现危机的当今时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是中华民族凝聚的精神纽带和腾飞的精神动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更需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部分党员不能坚守崇高的理想和信念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理想和信念本身不稳固。理想、信念和情感的基础是认知,如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认知基础不牢固,确信度低,建之其上的情感便难以强烈和持久,理想和信念的稳固程度就低。低强度的理想和信念难以抵御不同思想观念的侵入,从而动摇以致改变原有信念。这种情况最容易在普通大众身上出现,因为他们的信念认知由于受教育程度的限制而显得薄弱,价值理性的理论支撑不足。这种变化往往是内在的,是真正的理想和信念的改变。第二,现实利益的权衡。如果说因理想和信念本身不稳固而坚守性缺失是被不同价值信念征服后的被动选择,那么现实利益权衡后的坚守性放弃则是主动选择。若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对自身利益构成现实威胁,就有可能放弃,而且越是看重物化利益和现实利益就越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所不同的是,经现实利益权衡后的信念放弃并不是真正放弃,而是隐藏起来不在行为上表现。放弃只在表象而不是内在,在于信念与行为间的割裂而不是价值认同的真正转移。第三,一些人正确的理想和信念的坚守性失落源于主动追求巨大的现实利益,而不是仅仅保护已有的合理利益不受侵害。他们的行为和信念已完全割裂,留存心中的崇高理想和信念实际上已经枯萎了,少数人堕落成腐败分子。当党员干部发生利益冲突时,其行为并不一定等同于腐败,但若不加以及时解决,任其发展,就会发生腐败。第四,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的“高大全”,教育对象的“一锅煮”,教育形式的“老套路”,统一性强,实践性弱,因而针对性不强,教育效果差。总之,理想信念分化、多元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以个体利益需求为基础的价值判断出现了分化、多元化趋势。
针对上述情况,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这一直接面对经济全球化与各种西方价值观冲击的前线上,其党员群体理想信念的坚守与重塑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分类分层次开展理想信念教育。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党员不是一个天然的抽象的整体,其地域之间、行业之间、一个行业内部的党员之间由于文化水平、认知能力参差不齐,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因此,应当分类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可以分为领导干部、中层干部、一般党员干部、普通群众等类别;依从事职业性质不同,可分为党政管理人员、企业经营者、专业技术人员、普通员工等类别。就是说,要根据教育对象的是非认知水平、特定社会环境、价值观念和利益诉求的不同,以及社会公众对特定人群所持的一般性要求,提出切合实际并带有一定差异化的具体目标要求。必须始终坚持理想信念教育的政治性与社会性、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坚持教育内容的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提高教育覆盖面和全面性。
第二,充分发挥社会教导群体作用。先进价值观的实践需要社会先进人物做出榜样,党员干部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思想道德行为的风向标,在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中具有引领作用。作为教育主体的党员干部的人格和作风是理想信念教育的前提之一,对其受教育者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和在教育一线的工作者必须切实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做践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表率,坚持用科学理论引导人、廉洁理念教育人、先进文化熏陶人,引导党员干部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第三,不断创新流动党员的思想教育方式。非公有制经济中的流动党员众多是这一群体的特点,在教育宣传手段上,要用现代传媒手段实施分众化的教育宣传方式,定期了解学习情况,进行“跟踪式教育”。对长期在外且流动地点分散的党员,要通过网络、邮寄等形式把学习资料及时发送到他们手中,进行“联系式教育”;对常住外地的党员,应积极与流入地党组织取得联系,要求他们参加当地的教育活动,进行“委托式教育”;对本地企业党员,要求所属党组织自觉承担起教育任务,进行“就近式教育”。发达地区应积极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及载体,利用互联网进行党员“双向”交流学习,增强学习的有效性。要研究建立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员思想教育培训考评的体系,并纳入党建综合目标考评的指标体系。
第四,高度重视在权益调整中不断解决思想问题。当前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日趋显著,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流动党员找工作难、子女入学难、生病就医难、租住房屋难,如果一些流动党员的利益损失不能得到合理补偿,或补偿未能满足心理预期,就会诱发劳动争议甚至群体性事件。要把我们党倡导的先进思想理论要求和价值导向与国家制度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将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基层党委政府应主动为他们排忧解难,将流动党员服务纳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员管理工作的整体规划中,加快制定实施权益保障、就业扶助、法律援助等具体制度,帮助他们改善经济和社会生活状况,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注释:
①“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外商投资经济、混合经济以及股份合作制经济中的非国有成分和非集体成分。在狭义上,非公有制经济仅指内资经济,即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本文中的“新经济组织”是与传统经济组织相对而言的,主要指代的也是非公有制经济。考虑到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对此的权威称谓,本文采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表述。
②江苏统计网http://www.jssb.gov.cn/jstj/djgb/qsndtjgb/201002/t20100226_110908.htm。
标签:非公有制经济论文; 政治论文; 经济论文; 企业价值观论文; 群体行为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坚定理想信念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工作选择论文; 社会认同论文; 理想社会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