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奖励与科学自律_科学论文

科技奖励与科学自律_科学论文

科技奖励与科学的自我控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我论文,科学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把科学看成是一种社会建制,是科学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出发点。科学建制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在其内部逐渐发展出一套成熟的自我控制机制。正如一个成熟的体育比赛项目,需要有一个完善的与之配套的裁判制度一样,科学内部有一个完善的自我控制机制,是科学系统良性运行的基本条件。

本文正是试图将科技奖励系统纳入科学的自我控制机制之中,从而尝试将科技奖励学的研究置于科学社会学这一广阔的背景之下。

一、良好的自我控制机制是由科学本身的特性决定的

科学社会学之父默顿具体地考察科学时,发现科学中很少出现严重的越轨行为,例如弄虚作假、伪造科学数据、剽窃等等。在科学共同体中,科学家总是根据一定的规则从事研究工作,并把研究成果公之于众。科学界发生的偶然的、零星的越轨行为在科学系统内部总是难成气候。对于这种奇特的现象,默顿提醒人们不要简单地从科学家的个人品性之中去寻求解释,而应该到科学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中去寻找。默顿总结出科学与其他专门职业不同的三大特点:1、科学所关心的是扩充自己的专业知识,而不直接关心知识的效用;2、科学家的“服务”对象是其专业同行,而不是其他的非科学界人员;3、科学是一种非服务性职业,即它的成果“不能以与服务性职业同样的方式‘卖给’外行人”。

以上三个特点,保证了科学活动具有很强的自主性与自治性。科学的社会规范是完全内化的。科学在补充、训练和控制其成员方面,以及分配科学荣誉方面,都严格依赖于科学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科学家一旦从事科学活动,他面对的便是具有同样知识水平的同行,他难以利用外行的无知、轻信和依赖进行欺骗。科学同行做为消费者,一旦发现“伪劣产品”,会毫不犹豫地予以揭发。这样,即使科学没有明确的、成文的职业规范,也不存在正式的“科学法庭”之类的制裁机制,但它依靠科学共同体内部的良性互动,仍然保持了较好的自我控制。正如默顿所指出的“科学共同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是一个潜在的警察”。科学家犯学术错误是难免的,但是他一旦采取越轨行为,他就马上会受到各种非正式的制裁:名誉扫地,失去同行的信任和交流。因而实际上也就永远开除出科学界。

因此,科学系统内部具有自主的自我控制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是科学本身的内在特点所决定的,也是科学系统良性运转的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默顿指出了科学研究的四种基本规范:普遍性、公有主义、无私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主义。正是这些由科学共同体内部成员共同遵守的规范,保证了科学系统的自治。

二、科技奖励是科学系统自我控制的重要手段

前文已述,科学系统的自我控制依赖于科学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互动。在科学活动过程中,科学共同体实际上起到了仲裁者的作用。它通过科学成员参与学术交流、发表论文、颁布荣誉等方式,使科学家的成果获得科学界的承认,强化科学成员的角色认同感。这对科学成员今后的研究是一种心理上的激励。反之,一旦出现越轨行为,则将受到科学共同体的严厉处罚。这样,科技奖励行为应该被视为:科学系统为维持自身的良性运转和健康发展而采取的一种自我控制行为。

其实,默顿早就发现了这一点。他在1957年发表的《科学发现的优先权》一文中写道:“像其他建制一样,科学建制也发展了一种给那些实现了其规范要求的人分发奖励的经过精心设计的制度”,“科学有根据角色表现分配奖励的制度”;科学奖励制度将承认和荣誉颁授给“那些最好地完成了他们任务的人们及那些为公共知识积累做出了真正开创性工作的人”。[①]默顿还进一步指出了科技奖励不仅体现了对科学家的研究能力、水平和贡献的承认,而且是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巨大动因,是科学建制所不可缺少的。美国的科尔兄弟也指出:“对杰出研究的承认是支撑着整个科学的社会支柱;如果不是奖励做得好的研究,科学就可能会堕落”。[②]

科技奖励系统的完善与否,对科学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对科技奖励系统的研究是整个科学社会学的核心。科技奖励学应该成为科学社会学的一个分支。

三、科学系统的自治要求科技奖励按普遍性的方式运行

科学是一个秩序井然的社会,科学系统是一个严格自我控制(自治)的系统。科学本质上拒绝一切来自外界的非科学因素的干扰。因此,一个运转良好的科技奖励系统应该遵循普遍主义原则,所谓普遍主义原则,即是根据科技工作者的角色表现来分配荣誉和承认。它作为一种禁令,禁止人们按照知识生产者的出身、地位、名望等作为附加条件和价值标准来评价他所提供的科技成果。[③]

既然如前文所述,科学的自我控制依赖科学共同体内部的互动,则科学共同体便不言而喻地应该成为科技成果价值的仲裁者,这便是目前科技奖励系统中普遍采用的同行评议制度。

尽管目前的同行评议制度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存在弊端,如科技奖励运行中的行政干预和不正之风等;但从理论上讲,同行评议制仍然是目前比较客观而公正的评审机制,这不仅因为科学共同体内部有共同的范式和价值观念,通行着严格一致的道德准则,而且还因为科学共同体内部具有一种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的机制,使认识上的错误不断得到纠正,并且有为科学共同体内部成员指明改进方向的能力。科技奖励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的行政干预和不正之风等非科学因素的干扰恰好违背了科学系统的自我控制的本质要求,损害了科学自治的纯洁性,严重破坏了科学声誉。

当然,除了来自外部的非科学因素的干扰之外,同行评议本身仍存在着诸多可议论之处,这是因为:

第一,评议专家受知识水平及研究视野的限制。评议专家即使持最认真的态度,也不可能全部掌握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活动者的情况,这使得科技人员的贡献与其获得的科技荣誉有时不能一致。科学史上著名的“第四十一席”现象就是一例。

第二,评审中“马太效应”的存在,也影响评奖的客观和公正。“马太效应”已成为科学史上无法避免的客观存在。有趣的是,科学评议中“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又带来所谓的“反马太效应(Weht-taw effect)现象”,即有时对杰出人物的评价往往小于他们对科技的实际贡献量。

同行评议能否按照普遍主义原则运行,关系到科学能否实现自我控制从而达到良性运转的重大问题。如果同行评议制度同科学的社会规范并不很好地吻合,那么科学的自我控制机制就会受到损害。目前我国学者在基本肯定同行评议制合理的基础上,也对其中的弊端提出了许多改进意见。如为避免主观片面性,应从整个科学界挑选评审人,不应仅限于小部分“知名人士”;尽可能使用背靠背评审方法;将奖励的授予权与评审权分开;采用通讯评议与会议评议相结合的方式,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以及公布评奖标准和评奖结果,以增加透明度……等等。相信,同行评议制作为科技奖励系统的核心,必将在实践中逐步完善,促使科学技术全面、健康的发展。

四、科技系统与外界环境的互动

如上文所述,从理论上讲,科学是一个严格自治的系统。但这基本上是一种理想状态或“理想类型”。科学作为一个系统,必定与外界环境系统——其中主要是社会系统,发生不可避免的相互作用。这样,科学除了自身的内部控制之外,也存在着来自社会环境的外部控制。随着科学的发展,外部控制也有着日益加强的趋势,这必将对科技奖励系统产生强烈的影响。

社会系统对科学系统的影响按如下的过程发生:首先,那些政治的、经济的或军事的社会目标在国家和政府的干预下,逐渐被科学系统有选择地吸收、消化和整合,转化为知识生产的行为目标,进而变为科学家们知识生产的行为取向。这被称为“非科学目标的内化”。再进而按以下的链条转化为科研成果,从而服务于社会:社会问题→政治问题→政治规则→科学政策→课题研究→成果。

这里便出现了一对矛盾:一方面,科学系统是严格自我控制的系统,它本质上拒绝一切非科学因素的干扰;另一方面,科学系统与社会系统又存在着不可避免的互动,科技成果必须面向社会,并服务于社会目标。这是科学的自治与他治的矛盾。

要合理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具体分析科学与社会互动的方式。

西方科学社会学家魏因加特详细分析了科学的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的关系。他认为,社会对科学系统施加影响必须依赖两个环节:“科学共同体”和“科学声望”。魏因加特认为:“外部目标必须通过科学共同体来加以调节沟通并翻译为科学的战略”。科学共同体或科学顾问机构和咨询机构是政治系统和科学系统之间的中间体,它是两个系统之间发生关系的过渡带和中间带。至于科学声望,魏因加特指出:“声望准则更多地是由于其简单的特性而作为总体系统和分配决定之间的中继。这个内部功能也可从外部实现。科学声望同时也是科学系统同社会的接触点。因此,它是一个对社会来说是可见的、实际上不够的判断科学的质量与重要性的准则”[④]。魏因加特在这里实际上阐明了声望准则的两个作用。从科学系统本身来说,它是联络科学总系统与子系统的纽带,它对各种“分配决定”起着重要作用;从科学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的互动来看,它又是二者的接触点,环境系统可通过它“从外部”实现“内部功能”。总之,“科学共同体”是社会与科学作用的中介体,“科学声望”则是二者的“接触点”。

魏因加特的理论给我们解决上述矛盾以巨大的启示。如前所述,科学的自我控制依赖于科学共同体的互动;而科学声望,正如默顿早已指出的,是科技奖励的一种形式,从而也属于科学自我控制的手段。因此,在这里,科学的外部控制与内部控制通过“科学共同体”与“科学声望”的媒介,找到了一种将二者结合起来的方式。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社会的政治、经济等目标转化为科学决策的过程中,“科学共同体”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恰恰是通过它们,政治规划才能转化为科学政策规划。因此,外部控制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外部目标是否能为科学共同体的广大成员所接受,最低限度是不能违背科学共同体内部通行的道德准则;同时,外部控制也应与科学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当科学发展水平还没成熟到一定条件时,外部控制目标不仅很难实现,甚至可能损害科学的发展。

第二,社会系统作用于科学系统时,应有效地利用“科学声望”这一调节器。魏因加特指出了“科学声望”对内对外的双重作用。对内,科学声望在科学系统中起着协调、平衡和促进知识生产的作用。科学系统的自我控制,是通过科学声望加以实现的。对外,对于社会、国家和政府,对于一切科学的外行,科学声望又是一个一目了然的指标。因此,社会和政府一方面可以通过科学共同体成员已有的科学声望鉴别科学的发展水平,又可通过颁布科学荣誉的方式引导科学共同体成员的研究方向,从而将科学有效地引向为社会服务的目标。

总之,科学的外部控制应该以科学的自我控制为前提。国家与政府只能通过对科学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间接地行使其行政手段,有意识地引导、而不是强行控制科学发展的方向。否则,必将遭到科学自身的抵抗。如科学史上曾发生过的“李森科”事件、国家社会主义科学以及驱除“犹太人”物理学等,都是政治粗暴干涉科学的恶性案例。

科学的自我控制与外部控制的关系,对我国的科技奖励政策有着极大的启迪。一方面,我们强调科学研究面向经济建设,促使科技全面长入经济,因此,政府通过科技奖励的形式对科学研究进行宏观调控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但另一方面,科学又是一个高度自治的体系,有着自身的规律,因此宏观调控必须以科学现有的发展水平为前提,不能损害科学的发展。政府调节科学可利用的最有力的杠杆,便是颁布科学荣誉,利用“科学声望”激发科研人员的研究热情,引导科学的发展方向。这便是我国科技奖励系统实行“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的理论依据所在。

国家科委软科学课题(编号95036)

注释:

(1)默顿,科学社会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73

(2)J·科尔与S·科尔,科学界的社会分层,华夏出版社,1989

(3)张彦,科技奖励普遍性及相关问题的思考,全国首届科技奖励学术讨论会交流论文,1995

(4)P.Weingart:Selbststeuerung der wissenschaft and Staatliche Wissenschaftspolitik.3,September,1970

标签:;  ;  

科技奖励与科学自律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