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国家公园的回顾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家公园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国家公园的创意源自美国。世界上现有100多个国家建有国家公园和准国家公园1200余座。国家公园的主脉是自然保护和公众游乐。国家公园的管理体制各国有别,但总体上可归纳为中央集权制、地方自治型和综合管理型3大类;无论哪种类型都离不开林业部门的参与和合作。文中介绍了美国国家公园在人事制度、许可证制度和客流量限制等方面所采取的一些具体措施;同时也指出了国家公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及未来发展的目标和走向。
关键词 国家公园 历史回顾 经营管理 未来发展
1 国家公园的兴起和发展
国家公园(national park)是一国政府对某些在天然状态下具有独特代表性的自然环境区划出一定范围而建立的公园,属国家所有并由国家直接管辖;旨在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地貌的原始状态,同时又作为科学研究、科学普及教育和提供公众游乐、了解和欣赏大自然神奇景观的场所[1~2]。国家公园作为自然保护的一种重要形式,启发和推动了自然保护事业的兴起和发展;同时,随着自然保护区“开放式”管理思想的引入和完善,使得国家公园和保护区的管理正在向趋同的方向发展。
美国于1872年3月1日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2],被认为是人类最初的自然保护思想运动的胜利[16]。继黄石国家公园建立之后,美国国家公园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便是1916年通过的关于成立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法案,使国家公园有了自己的家,同时也意味着国家公园的管理纳入了法制化轨道。美国《国家公园事业法》规定,联邦政府承担拥有和管理国家公园的责任,并把国家公园系统的目的在法律上规定为:“保护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及栖息生长其中的动植物资源,在一定条件下为当代和后代提供消遣和游乐场所,同时保证在利用中不得使之受到损害”[4]。
《黄石法案》和《国家公园事业法》的颁布,为现代国家公园铸就了两条最重要的脉络:一是自然保护,二是公众游乐。
国家采取一切措施保护自然景观并供公众享乐这一民主思想,今天已广为世人所接受。加拿大于1887年在艾伯塔建立的第一座国家公园——Banff国家公园就主要是借鉴黄石国家公园的模式并照搬了《黄石法案》的内容。其他一些国家建立国家公园的动因则多源于对美国国家公园参观访问后得到的启示,日本、澳大利亚、英国、扎伊尔等国均属此列[4]。1969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正式接受美国的概念,确立了一致的关于国家公园的国际标准,自此,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建起了各自的国家公园。1949年,英国通过《国家公园和乡村通道权法》,建立了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国家公园系统;虽然仍以美国模式为基础,但突出了“调和自然保护与维护当地居民利益之间矛盾”这一特色[3]。
建立国家公园和保护区是保护物种多样性和自然景观的重要手段。一个国家划作公园和保护区的面积标志着其对自然景观保护的承诺水平。1988年,有15个国家将其国土面积的10%以上辟为保护区(国家公园、森林公园、植物园、树木园、自然保护区等)[5]。到本世纪90年代,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下属的360余座公园中,直接冠以国家公园头衔的有37处[2];加拿大有国家公园34座,另外还有省立公园约1580余座[6];英国有国家公园和准国家公园89座,其中包括被视为国家公园的自然风景区和国家风景区等[3]。1988年,泰国的256个自然保护区中,有178个自然保护区用来开展森林旅游活动,吸引游客350万人,旅游收入达20亿美元;肯尼亚利用国家公园开展旅游活动,赚取的外汇仅次于农业,占国家外汇总收入的20%以上;哥斯达黎加每年有25万人到国家森林公园游览,年收入达200万美元;菲律宾国家森林公园每年收入达4亿美元[7];日本有国家公园28座,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5.44%[6]。法国的国有林及集体林每年要接待游客6000多万人次,城市中60%的家庭最少每年到森林中旅游一次;巴黎市郊的森林每年接待游客900万人次,比参观卢浮宫的人数多9倍[7]。
我国目前还没有国家公园的建制,只有类似于国家公园范畴的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1,8]。
2 国家公园和保护区的管理
2.1 管理体制
国家公园和保护区的管理体制各国有别(表1),但总体上可归纳为中央集权制、地方自治型和综合管理型3大类;但无论哪种类型都离不开林业部门的参与和合作。
美国作为国家公园建设的先驱,在经营管理方面也为其它各国树立了典范。其管理模式以中央集权为主,自上而下实行垂直领导并辅以其它部门合作和民间机构的佐助。
德国和澳大利亚作为地方自治型的代表,政府只负责政策发布、立法等面上的工作,而具体管理事务则交由地方政府负责。
加拿大、芬兰、英国兼有上述两种体制,属综合管理型,既有政府部门的参与,地方政府又有一定的自主权,且私营和民间机构也十分活跃。加拿大是世界上最早成立国家公园管理局(CPS)的国家(1911年)。
表1 国家公园管理体制一览表
2.2 管理措施
2.2.1 人事制度[4]
在美国国家公园系统任职的所有正式雇员都是通过公务员考试选拔出来的,资源和旅游专业的大学毕业生理应更具有竞争高级职位的优势。入选的公职人中在上岗前还要进行有关专业知识的技能培训,包括财会知识、解说和导游服务、应急探寻和救生、历史和遗迹学研究及法律效力等若干方面。
除上述行政、业务人员之外,公园还雇有专职的法律顾问、专业警察、护林员、狩猎员、巡逻、看守等;每年旅游旺季,公园还临时招慕大批辅助人员和志愿者,帮助公园维持秩序、宣传自然风光、教育游客树立环境意识等。
2.2.2 许可证制度[2,4]
哪里有游客,哪里就有服务,这是旅游界的一大信条。但国家公园不同于风景游览区,它是基于自然保护前提下为公众提供游乐的特殊场所,因此其服务的类型、方式和方法就必须根据公园的特殊性质加以限定,许可证制度也正是基于上述考虑的特殊产物。
在美国,几乎所有公园的吃、住、行服务都是由私营企业提供的;而商业的自由竞争势必导致无序的市场混乱。因此,各公园管理机构依照自身特点和联邦规划,对申请在国家公园内兴办旅馆、饭店、商店和从事经营服务行业的企业,要求必须向国家公园管理当局申请注册并核发特别许可证方可开业。当然,各个公园的规定也不尽一致,像洛基山国家公园和大烟山国家公园就规定,所有旅游服务均界定在国家公园边界之外,不允许进入国家公园园内。也有一些国家的政府,严格控制旅游服务项目的定位和设置,且只特别许可国营机构从事此项业务,像肯尼亚便属此列。其目的很明确——增加国库收入,并把这部分收入同公园门票收入看作同等重要。其好处表现在:便于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有利于国家公园的保护和发展,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服务设施对景观的负效应。
2.2.3 客流控制[2]
国家公园毕竟不同于城市公园和大型游乐场,无论何时何地均不能忽视自然保护和维持景观原始风貌这一首要任务,因此对客流量的控制显得十分必要。
客流量的增加一方面会给公园管理带来压力,更重要的是会带来环境污染和对自然的干扰和侵蚀及人满为患的负效应。因此,公园必须科学地预算出每日入园的总流量,同时还要限制野营、垂钓、狩猎,徒步爬山、水上横渡、骑马等专项活动的人数。承载力(carrying capaity)的概念,实际上表述的是公园客流量对公园景观的原始品质产生影响的临界值,是测算客流量的理论依据;它可以给公园管理者提供一个环境容量的数量指标,但并不等于游人数量。实际游客人数达不到这一指标时应积极进行宣传来吸引客源,当临近这一指标时,则应积极分流,限制超员。
2.2.4 存在的问题[4]
综观世界各国的国家公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便是缺乏足够的资金来维系和发展自然保护事业。可以说,财力不济已经成为世界国家公园的通病。官方投资跟不上通货膨胀的上涨速度,一方面强调自然保护和发展,一方面又缺乏坚实的财力后援,使得国家公园的发展处于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这不仅给公园管理者造成了很大压力,同时也给公园景观的保护带来了难题。
公园车辆和其它交通工具的控制,是国家公园管理的另一大难题。国家公园的面积通常都在1000hm[2]以上,要限制机动车辆入境而完全靠徒步穿越确实不大可能;但车辆太多又会对环境,特别是野生动物造成潜在的生存威胁。
3 国家公园的未来走向
自1872年世界上出现第一座国家公园,至今已走过了120多年的光辉历程。国家公园从无到有,由少到多,为人类生存、自然保护和公众游乐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世界各国政府和众多国际组织(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也都积极参与和支持国家公园的建设和发展,对存在问题积极寻找对策,加以解决和完善,并在全球范围内达成共识;先后制定了《国际重要湿地尤其是水禽栖息地公约》、《世界文化及自然遗产保护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野生动物迁徒物种保护公约》等,共同维护我们生存的地球和空间。
3.1 欧洲国家公园的新思路
1992年,欧洲自然和国家公园协会(FNNPE)年会在芬兰的Espoo举行,会上一致提出了“通过自然演替保护生态系统”的欧洲公园新思路。FNNPE未来10年的任务是:欧共体资助建立国家公园;把裁军后留下的原有军事基地划为保护区或国家公园;广泛宣传、教育、培养环境意识;鼓励欧洲人更多地参与FNNPE的项目、工作和活动,扩大成员,壮大队伍;同时还对酸雨、大气污染、人员培训等问题制定了一系列对应措施[11]。
在本次年会上,荷兰政府还提出了自然保护的全球概念,主要内容是:恢复自然进化过程,保护系统种类和生物多样性;再创稀有种、濒危种及灭绝种的生境地;保护受威胁种的栖息地;建立生态长廊和新的生物区系连结系统;引进和培植某些已在当地消失的种类;重点保护好湿地(泥炭地、水草地、沼泽、静水和流水系统)和荒野景观[11,13]。
英国也不失时机地发起了“绿色旅游业”运动,其主旨在于开放、开发国家公园以满足旅游和保护的双重需要,二者冲突时保护优先;通过生产旅游产品、雇工和提供服务发展乡村经济,同时也拿出一定资金补助国家公园;由旅游部门投资建设一些基本设施,在规模、位置、管理等方面以不破坏原始景观特征为前提,各项活动都需征得国家公园管理部门的同意,通过广泛的宣传来发育市场并加深人们对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事业的认识、理解和支持[12]。
3.2 发展生态旅游[18]
生态旅游(Ecotourism)是国际上正在兴起的一种有助于自然保护的新型旅游业,其多方面的社会效益和良好的发展前景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政府的重视。
近10年来,人们正在改变以往的观点,即将保护区看作是一种受人类影响最少的排外封闭区域,而要求保护区必须显示出足够的经济效益以证明其继续存在的必要性。另一方面,长期以来经费匮乏、当地居民生活水准低下也一直是保护区发展的障碍。在这种前提下,保护区开展一定程度的旅游业以完善其功能和促进其发展,不失为一种有益的选择。由此,自然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结合形成了自然保护领域中的一种新趋势。同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世界范围环境意识的高涨,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到旅游场所去接受更为直观的环境教育。渡假方式的巨大转变形成了旅游业中另一新的趋势。两大趋势殊途同归,生态旅游业应运而生。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业的开展,从长远角度看,可在减小传统旅游业所带来的环境风险的前提下增进公众的环境意识;从现实角度看,可为保护区自身的发展筹得资金,为国家创造外汇收入;同时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进而促使当地居民改善与保护区的矛盾关系而成为自然保护的拥护者和实践者。正因为如此,许多国家根据本国的资源条件及特点发展生态旅游业并从中受益,其中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如美国、新西兰、肯尼亚、哥斯达黎加等。根据世界旅游组织(WTO)的统计,1991年4.5亿国际游客共带来2万亿美元的收入。收入的约15%来自与自然区域有关的旅行,其中许多区域属世界保护组织(如WWF等)正设法努力保护的自然区域。
在具体研究制定和实施保护区的生态旅游业发展计划时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保护方面
有效的废物处理可能是昂贵的,但却是生态旅游业必须优先考虑的因素。如果一个计划不能保证有适当的方式处理掉或运出垃圾,便没有资格获得通过。同时,所有的建筑、道路等设施的设计和施工都应以减少环境影响为原则,鼓励“生态技术”如太阳能、垃圾的循环利用等措施。
(2)游客量的控制
确定一个保护区的游客容纳量必须是一项考虑多重因素的因“地”而异的研究,并不存在一个通用的标准。要使得计划行之有效,必须让旅游者理解这种对游客数量的限制对于保护区,特别是对保护珍稀和濒危野生动物的专类保护区是至关重要的。征收入场费是保护区资金积累的重要方式之一。由于目前的入场费普遍偏低,增加入场费一方面能够起到一定的限制游客量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补偿了因游客量限制而造成的损失。
(3)开展生态旅游业的合作方面
生态旅游业的成功发展依赖于政府各部门、保护区工作人员和地方公众的合作。因此发展计划要找到旅游业、地方居民和保护管理部门的共同利益所在,并确保所得收益能返回到保护区的建设中去。许多经验已表明,自然资源的保护和持续利用发展计划实施的成功与否同地方公众的参与程度密切相关。如果发展计划促进了资源和环境保护,反而削弱了当地居民的利益,计划将会陷于失败。所以,成功的关键在于协作配合和交流,以确保有关问题及处理方法不仅在技术上是合理的,而且在文化方面也是适宜的。
目前,国际生态旅游业的开展主要是在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指导下进行的,仅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实施的计划就达36个。
我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而蓬勃发展的自然保护事业也正在适应新的世界潮流,以保护区为依托,以发展旅游业为手段,促进保护事业向纵深发展。但是不难看到,我国目前开展的保护区旅游业多以国家森林公园为主,尚未脱离传统旅游业的范畴,并且带来了一定的环境问题。因此,在我国目前既要发展经济,同时也要进行资源的保护和持续利用的双重前提下,不失时机地开展我国保护区的生态旅游业务将具有长远的意义。
收稿日期:1994—04—20。
致谢:中国林科院科技信息研究所李维长先生先后多次对本文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在此特致谢意!
Review and Prospect of the National Parks in the world
Lu Qi Li Xiangdong Lai Zhenghua
Abstract The notion of national park originated in USA.The first n-ational park in the world was established in Wyo.—Mont.—Idaho inUSA in 1872.There have been about 1,200 national parks and quasi—national parks in more than 100 countries up to now.As the world'smost important form of nature preservation,the national park has aduble function of nature conservation and public recreation.The ad-minist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national parks and nature reserv-es vary with countries,and fall into three types of control:"centralgovernment control","local authority control"and"integrated managem-ent".But none of them can exclude the participation and collaborat-ion of forestry organizations.Some detailed measures on the aspestsof personnel,concessions and the rules that the visitors should ob-serve in the national park system of the United States are introduc-ed.The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at present and the objectives anddevelopment trendsare pointedout.
Mr.Lu Qi is a postgraduate studying for a doctorate in the Com-mission for Comprehensive surveys of Natural Resources,Chinese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