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整合理论对语法问题的解释力--以汉语动态连词为例_语义分析论文

概念整合理论对于语法问题的解释力:以汉语动结式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汉语论文,为例论文,语法论文,概念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概念整合理论(Fauconnier & Turner,1998,2002)来源于心理空间理论(Fauconnier,1985),主要关注概念整合这一普遍认知能力在意义构建中的作用。在国内,概念整合理论已经应用到了语言研究的各个领域(张辉杨波,2008;王正元,2009),但相对而言,对于语法形式关注的并不多,研究也屈指可数(如张辉,2003;尚新,2008)。概念整合理论虽然本身不是语法理论(Broccias,2006:103),但其概念层面的操作模式却可以运用到语法现象的解释中。本文以汉语动结式为例,展示概念整合理论对于语法问题的解释力。首先评述前人研究所采取的两种不同路径,然后根据这两种思路对动结式的语法特征展开分析,主要关注复合动词的非规约性组合和灵活的论元表达。概念整合的视角进一步阐明了语法特征的概念语义本质,支持了当代认知语言学有关语义百科性和语言能力来源于普遍认知能力的理论假设。

2.概念整合理论对于语法问题的两种解释路径

这一部分归纳概念整合理论对于语法问题的两种解释路径。Fauconnier和Turner(1998)以及Turner(2008)区分了概念层面复杂程度不同的整合模式,包括简单网络、镜像网络、单域网络(single-scope network)和双域网络(double-scope network)。单域网络指的是两个不同框架的空间进行整合,其中一个空间的框架结构经过投射成为整合空间的框架结构,另一个空间的框架在整合中不起显著作用;双域网络指的是两个输入空间的框架结构都被投射到了整合空间中。在这一部分,我们分析两种整合模式对于语法现象的解释路径。

2.1 单域网络的解释路径

单域网络的整合模式被不少学者应用到了语法现象的解释中。单域网络的核心是一个空间的框架结构经过投射成为整合空间的框架结构。因此,在语法结构的组构中,如果一个组成部分占据了主导地位,那么单域网络的整合模式就可以发挥作用,使得这个部分的语法特征投射到结构整体中,同时压制其他部分的语法特征。以Fillmore和Atkins(1992)对于论元表达的研究为例。由于语义上的相似,smear和load可以分别与cover和fill的语法框架整合,形成例1和例2的表达。换言之,cover和fill的语法框架在整合中起到了主导作用,smear和load本身的语法结构被压制。

(1)Why is the back of your car smeared with paint?

(2)He loaded the truck with bricks.

在一篇专门讨论语法结构的文章中,Fauconnier和Turner(1996)也应用了单域网络的思想分析了非致使移位动词(如sneeze)能够出现在致使移位构式中的理据。整合中,空间一包含客观情景中的事件,如施事发出行为(sneeze)、物体产生位移等;空间二包含致使移位语义及其论元表达(NP-V-NP-PP)。sneeze之所以能被致使移位句式允准,是因为两个空间实现了整合,空间二在整合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使得空间一中的sneeze可以借用空间二中的语法结构。

可以看出,就单域网络的处理思路而言,核心的任务就是描写空间二中语法结构的来源。在这一点上不同学者的思路基本相同。他们都认为空间二的论元表征来源于特定的动词知识。Fauconnier和Turner(1996)认为NP-V-NP-PP的论元表达由致使移位动词(如throw)提供。Turner(2008)更是将两个空间的动词直接对应。当表达包含“危险”(risk)意义的场景时,空间一中的动词risk可以和空间二中的不同语义元素对应整合,如expose,invest和gamble,借用它们的语法结构,分别形成例3到例5的用法。Beate和Schnefeld(2003,2006)甚至强调句法的创造性就体现在一个动词能够通过整合借用另一个动词的语法结构。

(3)We would have to reinforce it before risking it to the waves.

(4)He risked a lot of money in the land over there.

(5)He's likely to risk a week's salary on a horse.

实际上,空间二中的语法结构和Goldberg(1995)的论元结构构式非常相似(Broccias,2006:106; Dirven & Mendoza-Ibanez,2010:55)。而构式表征来源于动词的思想已经在理论分析(如Goldberg & Jackendoff,2004)和实证研究(如Goldberg,2003)中得到了证明。这也为空间二的语法结构提供了理据,经过和空间一中动词的整合,在语法结构中发挥主导作用。

2.2 双域网络的解释路径

双域网络指的是两个输入空间的框架结构都被投射到了整合空间中。因此,如果语法结构中有多个组成部分同时发挥作用,就可以采取双域网络的分析思路,通过双域网络将两个空间的语法结构进行整合,形成一个新的语法结构。Goldberg(1995)的研究虽然以构式语法为理论框架,但是她也将以例6为代表的make one's way构式看作he made his way和he moved through the crowd的整合(Goldberg,1995:207)。整合结构包含了两个输入结构的语义:从第一个结构中继承了开拓道路的含义;从第二个结构中继承了移位含义。两个组成部分在构式中同时发挥作用,影响了构式的语义和论元表达。Broccias(2003)将双域网络的思想运用到了英语致使移位结构和结果结构的分析中。例7特殊的语法结构来源于两个空间的整合。空间一包含主语the public的行为,空间二包含宾语the singer的移位。空间整合的依据是两者之间的致使关系。两个空间的输入进行整合,形成整合空间中复杂的语法形式。整合过程如图1所示。

(6)He made his way through the crowd.

(7)The public booed the singer off the stage.

需要指出的是,两个空间的致使关系并没有在词汇层面得到编码(因此两个空间之间的箭头没有加粗),而是依赖我们的百科知识。百科知识告诉我们,boo表示“喝倒彩”,是对演员公开的负面评价,会使演员感到尴尬离开舞台。

如果简单地比较一下单域网络和双域网络的解释路径,可以看出概念整合的视角体现了当代认知语言学处理语法结构的两个基本假设。第一是语言能力来源于普遍认知能力,概念整合作为一种普遍的认知能力,对于语法现象也有很强的解释力。第二是语义具有百科性,语义百科性指的是语言单位激活的百科知识都会对论元表达等形式层面的特征产生影响,例7中boo的百科语义对它在致使移位构式中的使用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3.动结式的概念整合分析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单域网络和双域网络的解释路径分别应用到汉语动结式的分析中,探讨概念整合理论对于语法结构的解释力。本文主要关注动结式的两个问题。第一是动结式复合动词的非规约性组合,如例8中的“吻瘫”。类似的用法在新闻标题中很常见①,说的是一对中国留学生在美国机场的限制区域接吻,触发安全警报,导致机场瘫痪。“吻”和“瘫”的组合显然是复合动词的非规约性用法。第二个问题是动结式灵活的论元表达。动结式的结果补语可以和述语的受事构成述谓关系(例9),也可以和述语的施事构成述谓关系(例10)。在某些情况下,述语的施事和受事还会出现倒置的情形(例11)。“喝”的施事(“10人”)出现在了宾语位置,受事(“祝寿酒”)出现在了主语位置。这类现象尤其值得关注,在形式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中,论元的投射违反了Grimshaw(1990)的论旨层级(thematic hierarchy)假设,将受事投射到了比施事更高的句法位置上。对此,形式句法也有处理方法,将主语选择的任务交给轻动词(如Zou,1995; Sybesma,1999; Huang,2006; 熊仲儒,2006)或复合动词(如Li,1995)②。复合动词的非规约性组合和论元倒置这两个问题也会同时出现,如例12。一方面,“喝哭”是复合动词的临时性组合;另一方面,“喝”的施事和受事出现了倒置。

(8)中国情侣吻瘫美国机场。

(9)他打跑了小偷。

(10)他吃饱了饭。

(11)祝寿酒喝倒10人。

(12)“人头马”喝哭志愿者。(严辰松,2006:9)

在3.1和3.2部分,我们分别利用单域网络和双域网络的思想分析动结式的这两个问题,揭示概念整合理论对于语法问题的解释力。

3.1 单域网络的解释

单域网络解释的核心是一个输入空间的框架结构投射到整合空间,成为整合空间的框架结构。根据这个思想,动结式的语法结构来源于两个空间的整合。输入空间一是概念结构中的复合动词,输入空间二是典型的及物构式。整合空间继承了及物构式“主语+动词+宾语”的形式特征,通过和复合动词的整合,形成了“主语+复合动词+宾语”的动结式表达。整合中需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是证明空间二中及物构式的存在,第二是允准复合动词和及物构式之间的整合。

对于问题一,典型的及物结构建立在力量传递的概念基础之上,具有很强的体验性(Langacker,1991)。及物性的原型经过广泛的研究,对于其语义特征也基本达成了一致(Hopper & Thompson,1980; Kemmer,2003等)。同样的结论也适用于汉语(参见刘正光崔刚,2005)。

对于问题二,动词和构式的融合是当代认知语言学的一个核心理论问题(张翼,2011:46-47)。当代认知语言学没有从形式语言学的“动词中心论”(Kaku,2006:563)走向另一个极端,而是强调构式和动词必须融合,共同决定句子的语义解读和论元实现(Goldberg,1995:50-52)。而整合操作为动词和构式的融合提供了概念层面的理据。前面我们提到,当代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假设就是语言能力来源于普遍认知能力。动词和构式的融合体现的就是空间整合这一普遍认知能力。我们认为,就动结式而言,整合是由范畴化关系驱动的。根据认知语法(Langacker,2008:17-18),范畴化分为是图式-例示(schema-instantiation)关系(以下简称例示关系)和原型-延伸(prototype-extension)关系(以下简称延伸关系)。前者指的是例示将图式具体化,范畴化的两个单位之间没有冲突的特征。后者存在特征的冲突,但相同的特征还是占主导地位,使得两者可以建立范畴化关系。

原型及物构式体现了力量发出者(由主语编码)和力量接受者(由宾语编码)之间的力量传递,后者在前者的作用下发生状态变化。空间一中的复合动词可以将这一构式意义具体化。在受事发生状态变化的动结式(例9)中,复合动词的述语(“打”)凸显了从施事(“他”)到受事(“小偷”)的力量传递,而补语(“跑”)则凸显了受事(“小偷”)由于力量传递而经历的状态变化。换言之,范畴化中的例示关系允准了复合动词和及物构式的整合。复合动词进入及物构式的动词位置,而施事和受事分别与及物构式的主语和宾语对应,形成动结式的句法表达。

在施事发生状态变化(例10)的动结式中,复合动词(“吃饱”)和及物构式的整合则需要依赖于它和前一种复合动词的延伸关系。延伸关系包含两个要素,第一是范畴化的两个单位之间要有足够的概念关联;第二是两者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否则就成为例示关系了。这两点分别由复合动词中的述语和补语体现。以“吃饱”和“打跑”为例,两类复合动词的共性体现在述语上,“吃”和“打”都编码了施事和受事之间的力量传递,而差异由补语语义反映。“吃饱”的补语编码了施事的状态变化,而“打跑”的补语编码了受事的状态变化。因此,“吃饱”构成了和“打跑”的延伸关系,可以被典型及物构式范畴化,两者融合形成例10的表达。这种范畴化关系还可以进一步延伸,形成例13这样的结构。“看累”也包含了从“他”到“这本书”的力量传递。只不过这个力量传递更加抽象,通过SEEING IS TOUCHING的隐喻关系编码(Langacker,1991:304)。

(13)他看累了这本书。

当然,单域网络的处理方法还存在两点重要的不足,无法处理复合动词非规约性组合和论元倒置的用法。第一,对于“打跑”这类使用频率较高、在心智词库中已经固化(entrench)的动词而言,可以直接和及物构式的动词对应整合,但在例8和例12中,“吻瘫”、“喝哭”这类固化程度不高的动词不可能在词库中单独列出,需要在使用中在线生成,那么就很难与及物构式的动词直接对应整合③。第二,例11和例12出现了施事、受事倒置的现象。即便我们假设空间二包括了以“人头马”为主语、“志愿者”为宾语的及物结构,也无法通过单域网络的操作手段直接生成倒置结构。

单域网络的问题植根于其操作模式。虽然两个空间的整合可以为动词和构式的融合提供认知理据,但由于复合动词在空间中预设存在,对于无法直接提取的复合动词(如“吻瘫”)而言就无能为力了。因此,囿于其操作模式,单域网络无法解释复合动词述语和补语的非规约化组合以及动结式灵活的论元表达。

3.2 双域网络的解释

双域网络解释的核心就是通过简单结构的整合,形成相对复杂的结构,如英语中的结果构式、致使移位构式等。Broccias(2006:108)认为英语致使移位构式并非通过单域网络生成,而是来源于致使行为和空间移位的整合。这样的整合在语言编码上体现得更加直观,和短语层面中的整合(如red ball,参见Fauconnier & Turner,2002:355)具有一致性。汉语动结式也可以通过简单结构的整合生成。我们发现,双域网络的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单域网络的缺陷,解释复合动词的非规约性组合和论元的灵活表达。

例9中,空间一和空间二分别包含了动结式的述语和补语,即“打”和“跑”的动作。空间整合的依据是两个事件之间的致使关系。换言之,在“打”和“跑”之间存在致使关联,这一点形式句法的学者也不否认(如Li,1995; Sybesma,1999),甚至成为了深层句法结构的理据(Zou,1995)。当认知主体想要凸显两个事件之间的致使关系时,就可以选择将两个空间进行整合,在整合空间中形成复合动词。从这个角度看,概念整合揭示了复合动词能产性的来源。认知主体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临时性地将两个动词进行组合,如“吻瘫”、“喝哭”等,凸显两个事件之间的致使关系,赋予复合动词表达的创造性和表现力。正像Fauconnier和Turner(2003:79)所指出的,这种看似简单的意义构建往往伴随着大量无意识的、迅捷的认知操作,而语言的创造性正隐藏于此。

例9的对应整合如下页图2所示。输入空间和整合空间对应的部分用虚线表示。“跑”的参与者和“打”的受事对应整合。图2稍做调整,就可以解释例14为代表的动结式创造性用法。例14也是新闻的标题,报道的是镇干部吃饭打白条、造成小饭店倒闭的事件。值得注意的是,“吃”的受事在句子中没有出现。这是因为在整合空间中,宾语位置要由和补语构成述谓结构的“小饭店”占据,因此“吃”的受事无法投射④。在下页图3中,整合空间的宾语来源于“垮”的经事,和“吃”的受事没有对应组合。和图2相比,图3两个输入空间之间除了致使关系外,几乎没有相对应的部分。概念主体将两个没有对应成分的空间进行整合,虽然实现了语言表达的简洁精炼,但也降低了整个结构的接受度,使得例14的表达给人以非规约化的感觉。

(14)镇干部吃垮小饭店。

同样,双域网络也可以解释以例9为代表的施事发生状态变化的动结式。例9的整合过程如图4所示。“饱”的参与者和“吃”的施事对应。

在构式语法的框架下,我们可以将复合动词看作一种构式(张全生王宇轩,2008)。由于具有内部和外部的不可预测性⑤,复合动词符合Goldberg(1995:4)关于构式的定义。但是,建立复合动词的构式地位只是描述了述语和补语可以组合,并没有解释为什么可以组合。换言之,构式的存在除了根据不可预测性进行判断外,还必须蕴含认知理据。而在双域网络的思路下,述语和补语的组合以概念整合这一认知模式为基础,充分体现了当代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下语言能力来源于普遍认知能力这一基本假设。

双域网络除了能够解释述语和补语的非规约化组合外,还可以为倒置动结式用法提供理据。例11中,两个空间整合的依据依然是其中的致使关系。整合过程如图5所示。“倒”的参与者与“喝”的施事对应整合,说明“喝”的主体由于自身的行为导致了状态改变。倒置结构的核心问题在于整合后的“10人”出现在了宾语位置,似乎与其施事地位不符。但是,“10人”只是述语“喝”的施事。经过整合,在整合空间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喝”和“倒”的致使关系。根据Talmy(2000:485)的研究,致使关系中得到凸显的是结果语义。因此,整合空间中的结果语义“10人倒”被凸显,而状态变化是受事比较典型的属性,所以“10人”被赋予了整个致使事件中的受事角色。通过宾语编码,可以看出,整合中的致使意义构建是出现倒置现象的内在根源,整合空间内的致使关系决定了“10人”位于宾语位置。

上述三种动结式(例9到例11)实际上构成了汉语研究的一个老问题,即以“张三追累了李四”为代表的多义动结式(Li,1995;沈家煊,2004),双域网络的概念整合可以解释“张三追累了李四”的三重解读。“张三追李四,造成李四累了”的解读相当于例9,补语唯一的参与者和述语的受事对应整合。“张三追李四,造成张三累了”的解读相当于例10,补语唯一的参与者和述语的施事对应整合。“李四追张三,造成李四累了”的倒置用法相当于例11,补语唯一的参与者也和述语的施事对应整合,整合空间中的致使关系允准了倒置的用法。

双域网络还要能排除第四种不合法的解读,即“李四追张三,造成张三累了”。在这个解读中,两个输入空间(“李四追张三”和“张三累了”)整合的结果应该是“李四追累了张三”,因为“李四”和“张三”分别符合力量传递关系中力量来源和力量终点的特征,在一般情况下应该被投射到句子的主语和宾语位置(Iangacker,1991)。即便我们根据施事和受事的典型特征来判断(Dowty,1991; Naess,2007),“李四”包含动作发出者、生命性、意愿性等特征,而“张三”包含受影响性、被动性、状态变化等特征,是典型的施事和受事,也应该分别进入主语和宾语位置。但实际整合的结果却是“张三追累了李四”,和预测完全相反,可以被概念整合理论排除。

从更高的一个层面看,概念整合分析的实质是寻求结构特征的理据。Goldberg(2006:219-220)指出,理据分析不仅可以支持合法的结构,同样可以排除不合法的结构,尤其是排除与预测完全相反的结构。对于第四种解读,“张三追累了李四”的主宾语选择和双域网络的预测完全相反,可以被理据分析排除。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概念整合作为一种普遍认知能力,在语法结构的塑造和表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们通过概念整合理论,可以准确地模拟说话人的语法能力,在解释合法结构的同时,排除非法的结构。

本文梳理了概念整合理论对于语法结构的两种解释路径,单域网络的思路借助已有的形式和意义匹配,通过范畴化关系和动词表达整合,揭示了动词和构式融合的认知理据;而双域网络的思路则是依据空间之间的致使关系,将两个简单结构进行整合形成复杂结构。后者的处理方式更加灵活,既可以解释复合动词非规约性的组合,也可以阐明动结式倒置用法的认知理据。概念整合理论对于语法结构的研究支持了当代认知语言学的两个基本假设。第一是语言能力来源于普遍认知能力,第二是语义的百科性。概念整合的视角进一步阐明了语法特征的概念语义本质,充分体现了概念整合作为一种普遍认知能力对于语法问题的解释力。

①新闻标题既要夺人眼球,又要有长度限制,因此会大胆地使用复合动词。文体学研究表明,文章的标题必须言简意赅,这样才能在节省篇幅的同时,尽可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刘正光,2006:288)。因此,新闻标题往往能够充分展现语言的创造性和表现力。

②对于形式语言学处理方法的评论,可参见王静、伍雅清(2008)。也有学者借鉴了构式语法的思想解释动结式的论元结构(如沈家煊,2004;宋文辉,2007;张翼,2009)。构式的处理方式和本文所采取的概念整合分析是一致的。但是构式的思路更强调构式的个性,而概念整合的分析更注重探求结构的理据。

③还有一种可能是“吻”和“瘫”先行整合。这种处理方法和下文的双域处理思路是一致的。

④例14和例8也存在共性,例8中“吻”的受事也没有投射。

⑤张全生和王宇轩(2008:87)指出,狭义动结式述语和补语的致使语义无法通过组成部分预测。同时,复合动词由于使用频率很高,其表征在心智语法中已经固化,也符合Goldberg(2006:5)关于构式的新的界定。

标签:;  ;  ;  ;  

概念整合理论对语法问题的解释力--以汉语动态连词为例_语义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