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尝试论文_宋晓玲

浅析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尝试论文_宋晓玲

宋晓玲

陕西省西乡县城北小学 723500

在语文教学中我一贯遵循,课前研读教材,课堂老师、学生都轻松;课中适度拓展放飞学生的思想,课后多读丰富学生的生活,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堂,得益于课外,体现语文课以教材为范本的特点。

一、研读教材,精心备课

1.要读懂文字表面的意思。

这是一个看似简单而又十分耗时的事情,被不少教师在备课中所淡化。其实,这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或者说是备好一节课的首要环节。那么,如何读懂文字表面的意思呢?

(1)纯净的读。所谓“纯净”的读,就是在阅读文本以前,不要翻看任何参考书,不要搜索任何与文本相关的资料,不要和任何人去交流看法,就是一个人安安静静地读。如《穷人》一课,多数老师的思路是围绕穷人生活穷困,精神富有进行感悟,可也有老师另辟蹊径,就抓一个“穷”字来感悟穷人的善良和助人为乐,并渗透写法。

(2)仔细的读。所谓的仔细,就是要我们深入到文本字词句和标点中去思考,甚至研究,并把自己在阅读中对字词句的理解批注在旁边。这一阅读环节的目的是读懂每个词语、每个句子的意思,对文章的写作目的、写作方法做到心中有数。

2.读懂文字背后的声音

歌德在谈到阅读的时候说过一句经典的话:“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文字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呢?隐藏了很多很多的东西,甚至隐藏了作者最真实的想法,或者还隐藏着连作者自己也没有意识到的东西。有人说:文字是个罪恶的漏斗,它漏掉了语言中很多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们在阅读中就要还原他,要赋予它新的生命和活力。那么如何听懂文字背后的声音呢?

(1)对着文本提问。

我曾经执教六年级语文的《只有一个地球》时,第一次钻研教材,把重点放在关注说明文的写法这一层面上,这也是文章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今年第二次上,总觉得作者在向我们呼吁什么?文字背后还隐藏着什么呢?我边读书边思考:

“地球这么渺小,她能承载多少人类朋友呢?”

“地球资源有限,这些有限的资源又能使用多少年呢?”

通过查阅资料,这一系列的问题最后解决,我也看到了文本呈现的意义重点让我们感受地球的可爱和易碎,唤醒人们 “保护环境、珍惜资源上”的意识。道出了作者的心声和所有人的心声“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 2)查阅相关资料

我们常常高调地说:“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现在又改为“要有源源不断的一溪活水”。这样的论调无疑是正确的,只有占据了相当多的资料,了解了相当多的内容,我们才能有选择的余地,教学才能凸显个性的魅力,文章的价值才能得到更大的发挥。所以,听懂文字背后的声音的另一条途径是查阅资料。

二、课堂上以有效问题为切入点,凸显文本的整体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教师的设问能力非常重要,所提的问题不宜是琐碎的,不经思考就能回答的。问题本身要大,架构一些极具探究空间的大问题,至少要统领某一个教学板块。如《草原》一课,一个字“美”。用这个“美”字把全课的两个主要板块串起来的。怎么去串?第一板块抓住景美。第二个板块抓住情美,这个情美在哪里?一个字,“飞”!人飞、马飞、车飞,飞出的是什么?飞出的是蒙汉情深。”《只有一个地球》就抓“地球太可爱了,有太容易破碎了”展开教学;有些课文还可以抓重点段落感悟文本,如《鹿和狼的故事》,关注“ 凯巴伯森林中发生的这一系列故事说明,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仅仅根据人类自身的片面认识,去判定动物的善恶益害,有时会犯严重的错误。森林中既需要鹿,也需要狼。人们必须尊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中的这种相互关系。”先读这一段,针对这一段进行质疑,这样就把教学的内容辐射到整篇课文,在质疑中收获了知识。

三、抓住细节适当拓展,突出重点,促进课堂的生成。

《走遍天下书为侣》一课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什么是“常读常新”?课文只写到了一句话:“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这对学生感受和理解“常读常新”是远远不够的。而大家又很清楚,“常读常新”正是作者“以书为侣”的一个核心理由。面对文本信息与解读目标之间的一个明显落差,老师就有责任、有目光去搜寻和锁定最佳的补充资料。我补充了著名作家毕淑敏读《人鱼公主》的感受资料,毕淑敏自己说,对于“人鱼公主”这个故事,8岁时读出的是伤感,18岁读出的是爱情,28岁读出的是母爱,38岁读出的是写作技巧,48岁读出的是灵魂,而58岁、68岁、甚至108岁的时候,不知又将读出怎样的深长。我想,我们需要的不正是这样的资源拓展吗?这些资源的补充,文章空白内容的再加工补充对课文而言,既是一种对文章的理解,又是一种深刻的反哺。它是为了课文、基于课文的,又是延伸课文、回归课文的。它像放飞的风筝,虽然飞得高远、飞得广阔,但决不会飞得无影无踪、不着边际,因为,它的身上始终维系着课文主旨这根看不见的丝线。

四 、把握单元主题,不能为了创新偏离教材进行文本解读。

文本的内涵既是丰富多彩的,又是有主导倾向的。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一千个”就体现了文本内涵的丰富性,但无论如何,不能偏离主题。

有篇课文叫做《去年的树》,学完课文时谈收获学生各自发表了独特的看法。有的说:我体会到要珍惜朋友之间的友情。有的说:我体会到乱砍滥伐树木,破坏了环境,使得鸟儿没有居住的地方。我们要保护环境。有的说:我体会到砍树的人很可恶,不但破坏了自然环境,也破坏了树木和鸟儿的友谊。有的说:我体会到了树木很伟大,为了人们能点燃油灯,宁可牺牲自己。有的说:我体会到鸟儿很真诚,它为了自己答应给树木唱歌,历尽艰辛,非找到不可。对于这些学生的发言,老师都一一地表示理解、肯定和夸赞。他的想法是,既然新课程强调要多元理解,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那么,老师就应该对学生的发言给予积极的回应。多元解读就是随便解读吗?可以不讲原则吗?首先必须着眼于教材的整体,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只抓一点不及其余。以上五位学生的看法,事实上第二、三、四位学生的见解都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去年的树》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就是:朋友之间要信守诺言。鸟儿一诺千金,答应明年再为树木唱歌。为了实现这个承诺,鸟儿无论如何要找到树,并为它唱歌。至于第一和第五种见解,和信守诺言有着一定的联系,从多元的角度看,也可以说有一定的道理。因此,课堂上尊重学生多元的、独特的体验和理解时,首先要尊重教材,

五、结课拓展,激活阅读,帮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有人说一篇课文节结束,应该是学生另一个崭新阅读的开始。提倡学生善读,读得广比读得深好。如学完《争吵》,鼓励学生读《爱的教育》,学习四大名著片段,读四大名著。而且阅读中又有一个理念提倡学生善读,读得广比读得深好。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好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在读中丰富学生的生活,开阔他们的视野,明白人生的道理。

课前深钻教材、课堂悟中拓展、课后读得延伸。这样的教学有学生想象的放飞,有学生感情的投入,有学生真情的洋溢,有学生激情的飞扬。语言到位,语言惊人。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语言、精神、语言与精神的立体性的发展。一定能有利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论文作者:宋晓玲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7年10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5

标签:;  ;  ;  ;  ;  ;  ;  ;  

浅析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尝试论文_宋晓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