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满充实如“猪肚”——怎样写好新闻作品的主体部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写好论文,丰满论文,主体论文,猪肚论文,作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猪肚”,是对文章主体部分容量大、条理清的一个形象化比喻。元人乔梦符曾对文章的开头、中段、结尾,作了这样的生动表述:“作乐府亦有法:曰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就是说,文章的开头要像“凤头”那样精致、俊秀,引人入胜;中段要像“猪肚”那样充实、丰满,九曲回肠;结尾要像“豹尾”那样刚劲有力,久久难忘。
新闻作品的主体部分,也就是开头之后所写的正文,是对主题内容进一步阐述的部分,也是发挥主题、表现主题、展开主题的部分。一般说来,记叙性文章的主体包括事件的发展、高潮;说明性文章的主体,包括对事物特征、性质、构造、功能等的说明;议论性文章的主体,则包括整个对论点的论证部分。
就一篇消息而言,导语点出了最主要或最富有特色的新闻事实,揭示出主题思想,激起读者继续往下阅读的兴趣。而要详细回答由导语提出的问题,阐明新闻事实发生的前因后果,并让读者接受事物中蕴含的、作者企图说明的观点,那只有依靠主体部分去完成。主体部分担负着支撑全篇的“驱干”重任,它应紧扣主题,呼应导语,以充足而有说服力的材料,对导语中提及的新闻事实进行阐述、解释、说明和补充,使新闻的事实清楚详尽,完满地实现表现主题、深化主题的需要。
所以,只有把主体部分写好了,才能使文章站住脚,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正鉴于此,我们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一部分的写作上,精雕细琢,竭尽全力地写好主体。
那么,怎样写好新闻作品的主体,使之真正成为“猪肚”呢?
一、主体部分要有充实、丰富并能回答有关问题的内容。
在新闻报道的主体部分,要写出足够的,有说服力的事实材料,使新闻主题思想有牢固的“物质基础”,使人信服。内容充实的主要标志,就是看这些内容是否能够有力地回答、解决导语中提出的问题。为了能够有力地回答、解决问题,主体部分每个层次一般都应由小观点、概括材料和具体材料这样三个方面来组成。所谓小观点,即构成一个大问题的若干方面;所谓概括材料,就是从大量材料中抽象出来的能反映事物面貌的基本概况;所谓具体材料,也叫典型材料,即有代表性的能说明问题的典型事例,有情节,有人物,有故事,一般写得比较详细。
获得“中国新闻奖”1991年一等奖的消息《革命圣地延安无铁路历史结束》,主体部分便是这样。这条消息全文496个字,除导语66字外,其余430字都用在了正文上。导语点出“毛泽东诞辰98周年的今天,铁路铺轨到延安”。渲染了喜庆气氛后,接着正文便展开详写,写了四个自然段:第一段,写下午两点多钟,当铁道部部长李森茂,副部长孙永福和陕西省省长白清才、省委书记张勃兴踏着瑞雪,拧紧西延线最后一节轨排螺栓后,一名从百里外赶来,身着羊皮袄的80岁老汉,破例被火车司机扶上操纵台,用穿土鞋的脚踩响风笛,宣告:革命圣地延安没有铁路的历史结束!
第二段,通过86岁的陕北老革命王汝珍对周恩来总理修建西延线指示的回忆,李鹏总理为此“动用首长基金”,生动地反映了两位共和国总理关心西延线建设的感人情景。
第三段,从“窑洞型建筑镶嵌着茶色玻璃的延安火车站”象征着江泽民总书记提倡的延安精神和改革开放。通过李森茂之口,指出这条铁路的建设,对促进陕北经济繁荣,方便人们对革命圣地参观学习的重大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
第四段,写为这条铁路战斗了19个春秋,作出重大贡献的铁一局职工,是用延安精神修建西延铁路的。引伸出“老区经济振兴之日,延安精神将会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使主题进一步得到深化。
这条消息正是由于主体部分提供的材料十分丰满,不仅面上概括材料具体、确切,而且所用的典型事例生动有力,读者能够根据这些事实,洞悉“铁路铺轨到延安”这一新闻事实的全部情况和重大意义,通过党和国家领导人关心革命圣地经济建设这一典型事件,反映出领导人同人民群众的血肉深情这一深刻主题,自然能够作出判断和领悟。
二、从材料上紧扣主题,突出重点,精心选择,集中写好主体部分。
为使主题部分充实、丰满,这部分内容必须展开写,详细写。但是一定要扣住中心,突出重点,能够集中地说明问题。因此,在主体部分写作中,凡是与主题有关,能表现主题的材料,就要留下;凡是同主题无关或者关系不大的,就应当舍去或者略写。如果不是围绕主题精选材料,或者凡跟主题发生联系的所有事实统统写进主体,文章内容势必庞杂、臃肿,这是不可取的。而应当从大量的材料中经过精心比较、筛选、提炼,从中选取最能说明问题,最有助于表现主题而又最生动感人的那部分事实,展开细写,起到事约意丰、以一胜十的效果。
消息《北京地区长城失修严重》,是记者依据北京首次航空遥感调查资料采写而成的。调查所提供的资料面广量大,作者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其全部材料写入消息。为了说明消息的主题,主体部分仅仅选用了两件事实:
“……在密云县境内,钻道子至北台子,搓板石至大边墙沟二处,除去一些零星小段,几乎不见长城踪迹。仅这两段就使长城出现长达二三十公里的缺口,而从西灰岭到小张家口附近,连绵20余公里的地段,雄伟的长城只剩下杂草丛生的一条土堤和残破城台。”
这两个事实,对于北京地区长城的毁坏状况颇能说明问题。虽然从数量上看,选用的事实不算多,但从质量上看,由于材料典型,点面结合,具体可靠,因而有很强的可信性和说服力。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如果主体部分不突出重点,不抓住要害,没有过硬的典型例子,不分主次,“拣到篮里便是菜”,“眉毛胡子一把抓”,泛泛写来,材料堆砌,即使写了不少内容,“猪肚”显得饱鼓鼓的,但打开一看,里面草禾不分,塞进不少“废料”,岂不有损于文章质量!
三、从结构上保证主体部分,突出中心段落,合理安排层次。
能否写好主体部分,同文章结构是否突出主体,层次安排是否保证重点关系极大。
主体部分的结构形式,可以从时间上根据事实的先后排列顺序,或者按事物自身的逻辑联系进行叙述,还可以将时间和逻辑两种顺序交替使用,但不论采用哪种结构形式,都应根据主体的需要出发,依照内容特点和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灵活而合理地安排层次和段落,力求中心部分突出,层次分明,条理清晰,顺理成章。
古往今来写文章都要求“有物有序”。“有物”是指言之有物,“有序”就是要有条理。要有条理,就得注意结构层次的安排,讲究章法。如果把主体部分看作仅是导语以外材料的简单堆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眉目不清,杂无章,断定文章是写不好的。要避免乱而无序、杂而无章,写作中掌握事情发展脉胳和主线是非常重要的。牢牢抓住主线行文,将有助于文章贯通畅达,层次清楚。比如消息《陕北有煤海》中,作者紧紧围绕“煤”字作文章,为了说明陕北煤资源的丰富,作者在结构上作了精心安排,一层一层地展开:先写记者在“许多村”、在“乌兰木伦河等河谷”和“产煤现场”的亲眼所见,描写陕北煤多;继而插叙当地洪水季节“农户捞一次煤就足够烧一年”的轶闻和逢年过节“家家户户在院里或门前垒煤堆”、“围着煤火堆谈笑玩耍”的习惯,从侧面加以烘托;最后又写勘探人员与外国专家对陕北煤海所作的评价。这里,主体部分时间和逻辑顺序穿插使用,中心段落十分明确、突出,既协调又得当,又灵活又自然,将记者沿途所见所闻娓娓道来,有条有理,层次清楚,显得亲切自然,趣味性和可读性都很强。
四、把主体部分写得转折起伏,令人耐读。
俗话说:“文似观山喜不平。”主体部分若仅仅满足于对事实的一般化叙述,而不考虑怎样写得生动、耐读,同样很难收到好效果。因此,要写好主体部分,使之为读者所喜爱,除了前面讲的要注意精选内容外,在表达上还应力求波澜起伏,文字灵活跳跃。
新华社1979年9月5日播发的《“当官不与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是篇很精彩的短消息。主体部分在行文结构上,颇有“一转一境,变化无穷”、“一转一深,一深一妙”之感。如写剧中主人公唐知县,先是“这个唐成,初涉宦海,一身土气,叼着旱烟袋读状纸读得忘情,意把烟锅送到嘴里”,“对轿夫满和气,和差使谈得拢……竟当堂向班头借散碎银两”;“他高度近视,动作迂拙,常使人发笑”等等,几笔勾勒唐知县行动的滑稽和迂拙以后,笔锋巧妙地一转:“但是,他却有抱负,有胆识,执法不阿,处处让人看到他性格的光彩”;“就是这样一个被人斥之为‘芝麻官’的七品县令,以不怕垮台回家卖红薯的气魄,敢斗有权有势,灸手可热的诰命夫人,为民伸张正义,令人肃然起敬。”这一起伏,收到了奇特的效果:使那不畏权贵的唐知县的鲜明个性更有力地表达了出来,文章也显得波澜起伏,跌宕不平,曲折生姿,富有情趣。
文贵在变。变才能多姿多彩。显然,作者在这里以富有弹性的笔触,把主体写得曲折活泼,大起大落,突破了平铺直叙习惯写法,因而使结构不显得平板,读来令人津津有味,印象也十分深刻。
五、运用多种手法的技巧来表现主题,强化主体。
就新闻、通讯等新闻作品而言,其基本的表达方法是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这样几种。当然,叙述不光有顺叙,还有倒叙、插叙。倒叙能使行文活泼,引人入胜;插叙可使文章有起有伏,有急有缓。在一篇文章中,为了更生动有力地表现主题,在突出一种主要表达方法的前提下,有目的地交叉使用其他一些表现手法和技巧,这是深化主题,强化主体,增强文章感染力的一个有效办法。
比如说,在一篇记叙性文章中,以叙述,描写为主,还可自然而巧妙地配以抒情、议论、对话、比喻、夸张、排比、摹拟等技法,使主体部分显得多彩多姿,给读者以千姿百态、变化无穷的充实感和美的享受。著名散文家刘白羽的《长江三日》,犹如一幅绚烂瑰丽的画卷。作者以绝妙的多姿手法写三峡,第一笔抓住“像一道闸口”的特点,以拟声绘色之笔,描摹瞿塘峡险峻壮美;第二笔,抓住“迂回曲折的画廊”的特点,以形象比拟之笔,描绘巫峡幽深秀丽;第三笔,抓住“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以粗犷雄浑之笔,描绘西陵峡的触目惊心。描绘三峡笔法不同,峡峡奇景各异,浑然一体,托出一幅“祖国长江无限美,江山如此更多娇”的雄伟山河图,成为一篇具有传世价值的精美之作。
标签:铁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