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教育中的发现与激励原则_期望效应论文

人格教育中的发现与激励原则_期望效应论文

个性教育的发现激励原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原则论文,发现论文,个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重视个性教育已成为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个性教育的本质是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促使个体的智力、才干、创造力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在实施个性教育的过程中,要为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提供积极的内在驱动力,为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提供支持性、引导性、保护性的教育环境,为此,就必须贯彻运用发现激励原则。本文拟就这一原则的含义、特征、实施要求做一些探讨。

一、发现激励原则的含义及其特征

发现激励原则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以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为依据,以个体内差异评价为起点,发现学生的需要、兴趣、特长、爱好和强项,通过促进学生的进步、发展和成功,使之发现自己、发展自己,充分挖掘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潜能,以实现良好个性充分和谐的发展。

1.发现的特征

在教育过程中,发现是教师对学生外显行为和内在潜能的审视和挖掘,这种发现具有下列特征:

1)以个体内差异评价为起点。在研究学生的过程中,一要把每个学生各个方面的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分析其发展变化;二要把每个学生的某几个侧面进行比较,发现学生的强项、优势和特长。这样的研究能够促使教师发现学生身上潜在的发展性和在现实发展中的动态前进性,从而对学生提出恰当合理的要求。

2)将差异作为资源开发出来。每个学生的发展具有其独特性,具体表现为:a.在同一方面发展水平和速度的差异;b.在能力方面发展的差异;c.在个性心理特征发展上的差异。正是这种独特性,说明每个学生的发展有自己的生长轨迹,它反映出学生的个性特征,说明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这些不能简单用优劣加以概括,更不能单纯用考试成绩一把尺度来衡量。尊重、理解和接纳这种独特性,才能发现每个学生的特长、爱好、强项,把促进学生的发展建立在其强项、兴趣、特长的基础上,从而强化学生的自信心。

3)发现的内容是全方位的。对教师而言,学生的一切生活内容都是展现学生才能的领域,都在教师发现的视野之中。这种发现要求从课堂学习扩展到课余生活,从个体生活扩展到学生正式或非正式的群体生活,从学校生活扩展到学生的家庭和社会生活,从可量化的文化知识学习扩展到不可量化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态度等方面,这样才有利于挖掘和揭示学生的行为表现对于学生本人所具有的独特意义,有助于弘扬学生的主动精神。

2.激励的特征

激励是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使其产生内在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努力,不断强化个体行为的过程。教师激励具有以下特征:

1)激励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发现自我,发展自我。激励的起点是将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与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结合起来,通过向学生提出具体明确的任务、要求,达到学生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培养目标的同步实现。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提出的每个要求都应具有针对性,都是为学生展示才能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通过以长扬长,以长补短,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和存在价值,具有自我成就感,并不断向更高、更美、更远大的方向努力。

2)激励的内容具有期望性。积极期望是教师根据对学生的认识和发现,作出符合客观实际情况的、学生当前与未来向上发展的推断与预测。这种期望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课堂行为的关注,对学生个性发展有意义的所有方面如情感、意志,性格、兴趣、才能等的关注,对学生现实表现行为的未来发展预测,对学生未表现出来的潜能的开发与唤醒。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学生,教师的积极期望不仅对于其个性的发展起着导向和强化的作用,是重要外部教育条件;而且是形成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象,建立学生自我期望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成为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

3)激励的过程是实现教师积极期望向学生自我期望良性发展的动态过程。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望体现了对学生人格的尊重、能力的信任、发展的关心。学生的“向师性”特征,决定了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希望得到教师的注意、关怀、理解和信任,并努力按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教育过程中,教师积极期望作为外在的行为目标诱因,能够让学生在积极情感作用下努力进步,体验成功,唤醒学生内心潜在的自我价值意识和向上的要求,逐步促使学生主动确定发展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不断提高对后续目标的自我期望和抱负水平,向自我期望的方向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能力。

4)激励的主要方式是鼓励、表扬、肯定和鼓舞。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和鼓舞。”(注: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教师的责任是为正在成长的学生提供支持性、保持性、引导性的教育环境,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帮助每一个学生找到自己赖以进步发展的支撑点,使学生对自己的发展充满希望。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进步要给予鼓励,使其体会成功;对学生的成绩给予表扬并说明原因;对于学生的努力给予肯定,强化行为本身的价值;特别是学生遇到失败、挫折时,更需要来自教师的鼓舞和信任,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和评价失败,认识失败在前进中的作用,树立继续努力就一定会成功的信念。

二、发现激励原则运用的基本要求

1.对每一个学生寄予积极期待

教育心理研究表明:教师的积极期待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程度、自我意识发展产生重要影响。1968年,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到一所小学,在一至六年级各选4个班儿童进行了“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其实是用随机抽样抽取了20%的学生名单,并通知任课教师“这些儿童未来大有提高的可能性”,八个月后复测,发现名单上的学生在智力和品行发展上都有了明显的提高。(注:张爱华、刘毅玮主编《学生的学习活动》,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罗森塔尔认为,这个结果是由教师对学生积极期待产生的。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做到:

1)相信和尊重每一个学生。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都有独特的兴趣、爱好、特长,都有积极向上的愿望和获得成功的要求,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和自我发展的创造潜力,教育者要善于发现每个人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为每个学生的表现和发展提供条件。

2)为学生提供可以感受到的积极期待信息。教师在思考问题、处理问题、表达情感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和个性特征,采用心理换位、师心童化、移情体验等方法,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和期待。传递信息的方式可以是言语的,通过交谈沟通,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发展智能,强化自信;也可以是非语言的,诸如目光、表情、动作、手势,传递教师对学生肯定、满意、赞赏等积极的情感。

3)创设轻松愉快、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教师要注意营造一种温暖、轻松、和谐的客观环境和心理环境,使学生感到心情舒畅,这样学生才愿意接受教师的教导,才会主动按照教师的期待规范自己的行为,产生期待效应,使期待成为实际行动。

2.根据“最近发展区”原理因材施教

原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即现有水平和最近发展区。‘现有水平’是指学生对提出的任务能够独立完成,‘最近发展区’是现有发展水平与其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表现为在教师的指导和同伴的讨论中,经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解决问题的水平”(注:林崇德著《学习与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我们把这种差异视为心理发展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的差异,这是学生发展的潜力,教师的重要作用就是要发现和挖掘学生这种潜力。这就要求教师做到:

1)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与课外指导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大多数学生的知识、能力的发展水平,兼顾两头,确定教学的深度和进度,使学生经过努力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在课外指导时,则根据每个学生的智力、情感、性格等发展特点和水平,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允许学生在某些方面强些或弱些,不搞一刀切。

2)教学过程中设置一定的难度,促使学生进行适度紧张的智力活动。“难”体现在教学内容上有明确需要解决的任务,在教学方法上促使学生思考、讨论、探索,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使其智力、情感、才能全部参与活动。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取得成绩与进步,才会极大地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有助于其创造潜能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3)挖掘潜能,发挥特长。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潜能,创造条件使潜能转化为现实,通过强化,促使学生认识到自身价值,发现自我;对于学生独特的兴趣、爱好和才能,教师要促其在参与各种活动中得以展示与提高。这样的过程不仅是教师发现—激励—再发现—再激励学生的过程,而且是学生积极主动发现自我、激励自我,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3.给学生具体、及时的反馈,形成良性发展过程

教育心理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及时反馈既起调节作用,又起到动机作用。罗西和亨利曾进行了这样一个实验:把一班学生分为3组,每天学习后进行测验,对第一组每天告知学习结果,对第二组每周告知学习结果,对第三组不告知学习结果。8周以后,学习成绩明显不同,第一组最好,第二组中等,第三组最差。8周后,改变方法,第一、第三组对换,第二组照旧,如此进行8周,成绩也随之改变,每一组由最好变为最差,第三组由最差变为最好。(注:张德琇著《教育心理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这一实验表明,学生能否从教师处获得及时的反馈,对其学习效果影响显著。这就要求教师在反馈上做到:

1)及时。不论是课堂质疑、课后练习还是组织的各种活动,教师要尽快让学生了解学习或活动结果,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与提高,及时发现问题与不足,这样能进一步激发其求知欲和上进心。

2)具体。教师对于学生在参与学习和其他活动中的表现作出具体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了解自己在哪方面进步大,发现自己有哪些长处和优势,并以此来强化其自信心;使学生了解自己在哪方面存在不足或偏离了目标,知道应当向什么方向努力和发展。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确定新的努力目标。

3)坚持下去,形成良性循环。教师要将对学生的及时评价反馈渗透在整个教育与教学活动之中,评价的方式可以是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使学生在其发展中时时感受到教师和同学的关注、期待、信任与鼓舞。

4.在活动中体验成功,满足学生多种心理发展需要

激励理论研究表明:“一个人的积极性与其心理满足的程度有密切联系,而能够满足人心理需要的因素主要有:个人发展的可能性,工作富有成就感,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工作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认可,工作具有责任性。”(注:赵中天编著《企业管理心理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集体和集体活动对于学生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每个学生都能给集体生活带来某种自己独特的东西时,集体生活才丰富多彩,也才会使学生感受到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样每个学生的爱好、才能才会得到充分的发展,感受到成功和喜悦,才能产生力量感和安全感,从而促进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做到:

1)认真组织好班级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班级学习活动是为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持久学习而开展的扩大知识视野,提高学习能力,培养良好学习品质的活动。一般包括作业展览、班级学习经验交流会、学习方法讲座、学科智力竞赛、知识竞赛和学习心理品质专题讲座等。这样的活动可以促使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2)为每个同学找到服务的岗位,为其聪明才智的发挥提供舞台。在集体活动中,实行诸如“两日班主任工作制”、“班干部轮换制”、“学生值周活动”、“班级具体管理责任制”等,让每个学生参与班级活动的安排,使其承担一定的任务和责任,从中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和尊严,增强其对班级管理的服务意识和经验,从而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提高其自我教育能力。

3)组织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鼓励他们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课外活动,如学科兴趣小组、文体竞赛、社会服务等活动,在活动中教师给予具体的指导,引导学生对成功和失败进行正确归因,正确对待成绩和名次,正确对待困难和失败,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展示才能,经受磨练,增长才干,挖掘潜能,促进个性充分自由的发展。

4)活动形式体现灵活性。青少年具有活泼好动和求知、求新、求美的特点,集体活动应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学生实际,使活动具有情景性、趣味性,这样才能深深吸引学生,使之有利于发展其才能。

标签:;  ;  

人格教育中的发现与激励原则_期望效应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