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程理念”的数学课堂教学_数学论文

基于“新课程理念”的数学课堂教学_数学论文

基于“新课程理念”的数学课堂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教学论文,数学论文,新课程理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如何把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落实到我们的数学教学实践中?下面试结合我们的理解,谈谈对当前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点,所有学习活动都是围绕问题而展开的。问题从何而来?如何设计形成问题?如何有效地呈现问题?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首先必须精心思考的。“问题”是不是一定要由学生自己提出呢?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从问题提出的主体来看,问题可以是教师直接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在正确表征问题的基础上依托问题解决活动来进行学习。关键要看是不是能促使学生自觉地“卷入”到问题当中,把问题看成是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能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实践表明,有些直接来自于教师或其他途径的合适问题也完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激活学生的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灵活处理,但必须坚持这样一条原则:学生能够自己发现、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为了追求一种表面上的高效而包办代替。

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呈现问题呢?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课程设置的数学知识这条主线,以具体的数学知识特点以及在知识系统框架中的地位和学生的数学现实、认知特点为依据,对教材内容合理地进行二度开发,通过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资源和采用恰当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一是引导学生在现实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数学知识来源于客观世界,现实生活中无处不蕴含着数学知识。教学中,我们必须寻求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把数学知识还原到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去,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数学现实”从现实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二是根据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推理”提出问题。数学知识是数学经验的积累和总结,依据它们本身之间的逻辑关系组成了一定的知识结构。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已有数学知识和经验基础上提出自己还想学习的知识和解决的问题。比如学习“多边形的内角和”时,在复习“与三角形有关的角”这一部分知识基础上,教师提问:“你们还想学习有关平面图形的哪些知识呢?”学生通过复习激活相关知识,然后运用“推理”提出自己想学习的问题:“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三是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产生问题。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观念从平衡——不平衡——平衡——不平衡……逐步发展的过程中,数学教学中引发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能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对一些概念或知识往往带有局限性,通过情景创设让学生发现原有知识的片面性或不完整性,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引导学生“主动激活”已有的知识经验

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学习是学生以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学生要不断地围绕当前的问题解决活动获取有关信息,同时又要不断激活原有的知识经验,对当前问题作出分析和推论、综合和概括,促使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得以充分展开,达到对问题的解决和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面临一个新的问题时,虽然学生已经具备了足够的解决此问题的知识、方法等,但许多学生却无从下手。而通过教师的点拨或启发,如:“运用××知识试试看”“运用××方法试试看”“从××角度思考一下”……学生就会茅塞顿开,很快地解决问题。课堂中经常听到问题解决后学生发出的声音:“我怎么就想不到用这种方法?”“他这种方法比我的好,我怎么就想不到?”“原来这么容易”……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导致问题解决成功的重要信息更多地来自所得到激活的已有知识,学生总是以其自身已被“激活”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包括思维方法、观念等)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结构。究其原因,主要是长期的“教师为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提供一切‘帮助’(包括解决问题的支撑性知识和方法等)”的教学观念及其相应的教学方法,如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一般总是“复习铺垫”,使学生与教师对问题的理解和表征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完全一致,养成了学生思维的惰性和依赖性,最终使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情境,不能抓住外部材料提供的有限的信息自己去有效地“激活、提取”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并灵活地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之中。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教师总是先告诉学生应该通过运用哪些知识和方法,然后才让学生解决相应问题的做法,而改为通过恰当的途径和方法,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主动地激活认知结构中为解决该问题必需的知识和方法,形成个性化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策略,实现算法多样化和解题策略多样化。

一是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归纳、类比等合情推理方式激活已有知识经验。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结构,这种结构特征不只是体现为形式化的处理,它还表现多样化的问题以及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自然联结和转换。基于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充分感知当前问题并形成表征后,通过运用归纳、类比等合情推理方式,回忆曾经解决的在空间、关系或性质方面很接近的问题,从而把解决此问题的经验以及获得的相应知识转到当前问题中。

二是通过“头脑风暴法”激活已有知识经验。当学生面对一个新的问题,并依靠个人的力量一时难以解决或个人的思路局限在一个局部时,组织学生讨论,鼓励学生自由交换对问题的理解,能相互启迪,引发联想,激发灵感,易产生共振和连锁反应,从而激活学生有关的先前知识,在原有知识背景与当前信息之间生成更多的联系,获得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

三是通过教师恰当的“提示”激活已有知识经验。已有知识经验的激活可以凭借某些十分简单的、特殊的“提示”得以实现,因此,在学生面对问题而不能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时,教师要通过采取有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启发或提示,但要注意的是不能直接告诉学生运用哪些知识、采用什么方法等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策略,降低学生的思维起点的力度,而应该通过“旁敲侧击”的办法来进行提示。如,老师可以通过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见过与其类似的问题吗?”“见过与之有关的问题吗?”“我们以前是如何来解决××问题的?”……这些表面上很普通、平常的问题,能帮助学生联想,可能使学生找到打开面临问题大门的钥匙。

三、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再创造”的过程

弗赖登塔尔指出: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这也就说,数学学习事实上就这样的“再创造”过程,我们并非要机械地重复历史中的“原始创造”,而应根据自己的体验并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去创造出有关的数学知识。坚持对知识再发现、再创造的探索式学习,要求学生不盲目接受和被动记忆课本或教师传授的知识,而去主动地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自我探索、自我建构。如果没有对知识的探索,就不可能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不可能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相互之间思维的激烈碰撞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就不会有学生成功的体验。

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数学知识真谛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每个学生的经验世界都有其丰富性和差异性。各个学生因其个人经历与社会环境的不同无疑有着不同的知识和经验,即使就同一数学内容的学习而言,不同的学生个体也完全可能由于知识背景和思维方法等方面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思维过程,不同的认知风格、学习态度、学习信念以及学习动机等。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选用什么方法是他自己的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说此方法是最好的方法(是基于自己探索的、理解的)。由此,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各个学生的特殊性,在学生明确探索方向,并已各自激活认知结构中相关观念的基础上,不应过分追求统一性。在充分肯定教学活动规范性的同时,我们应十分注意提倡思想的开放性与创造性,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鼓励学生个体的建构,在自己基础上创新。而学生探索创新过程必须有充分的时间保证,应让学生有充分的在新的情景中创造性地应用知识,比较自由地酝酿、探究的时间,从而保证大部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激发创新意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确保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数学“再创造”活动过程中充分体现。

四、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由于数学对象的抽象性、数学活动的探索性决定了处于思维能力迅速发展阶段的学生不可能一次性地直接把握数学活动的本质,必须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思考,深入研究,自我调整才可能洞察数学活动的本质特征。如何才能充分发挥“反思”对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定向、监控和调节的功能呢?首先“反思”应贯穿于整个数学“再创造”活动的全过程,其次要弄清反思究竟要反思什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就数学课堂教学而言,我们认为,反思的内容主要有:对自己思考过程进行反思,对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进行反思,对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反思等。在数学活动中,当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出现错误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反思探索过程:当数学活动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反思整个的探索过程和所获得结论的合理性,以获得成功的体验。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呢?实践表明: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是提高学生反思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讨论交流过程中,学生用语言表述思考、探索过程就是一种反思的过程,同时在交流中学生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既能使其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又能在比较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从而有利于提高自我分析、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的元认知能力,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标签:;  ;  ;  ;  

基于“新课程理念”的数学课堂教学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