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鹤岗矿业集团公司总医院 154100
摘要:目的 通过病例分析,了解儿童手足口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及病情检验进展,为儿童手足口病的临床早期预警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儿童口手足口病儿童的相关诊断指标,对两组儿童的临床表现进行总结和比较,筛选出具有显著性差异的单因素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重症手足口病儿童为危重型的多因素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对于年龄不足3岁的儿童,抽搐、意识障碍、精神状态差、神经传导异常、血糖水平大于9mmol/L、3天以上体温高于39℃、外周白细胞计数大于12×109/L、颈抵抗,以上9个因素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不足3岁、精神状态差、3天以上体温高于39℃、神经传导异常、血糖水平大于9mmol/L,是重型儿童进展为危重型的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年龄不足3岁的儿童,神经系统症状、精神异常、持续高热的手足口病儿童要高度监视病情的发展,在病情恶化早期进行防治,减少死亡病例的发生。
关键词:儿童;手足口病;危险因素
前言:手足口病发病人群主要为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散居儿童,该人群尚未入托,缺乏幼托机构系统管理和健康教育宣传,散居于社区中,接触人群广泛,感染来源复杂。儿童手足口病以起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为特征,部分儿童病情进展迅速,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心肺功能衰竭等导致儿童死亡。早期识别危重型病例死亡的危险因素,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在手足口病的救治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以在我院监护治疗的 225例危重型手足口病儿童为研究对象,探讨危重型手足口病儿童死亡的危险因素。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4年 1月-2015年12 月,我院收治的手足口病儿童225例。其中,男129例,女96例,年龄3个月至5岁,平均年龄为1岁6个月。将入选儿童分为普通组170例,重症组55例。
1.2病例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国家卫生部颁布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 年版)?》中的危重型手足口病诊断标准,表现有肌肉阵发性痉挛、心力衰竭、脑炎、肺水肿、急性弛缓性麻痹等症状。
排除标准:病史资料不全;肺发育不良或有先天心脏病;并发慢性基础性疾病;精神、运动发育迟缓;并发其他感染性疾病。
1.3研究方法
采用pi Data 3.02 数据库录入数据,SPSS 15.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汇总分析。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入选手足口病儿童的病例资料进行查询,参考既往研究结果,对儿童性别、年龄、发热和皮疹情况、神经系统情况、病程、血糖、血WBC等13个手足口病重症诊断指标建立Access数据库,利用数据库结合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分析儿童手足口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采用x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 回归分析。显著性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4病情检验
病情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病初。嘴疼、畏食。饮食要点:以牛奶、豆浆、米汤、蛋花汤等流质食物为主,少食多餐,维持基本的营养需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为了进食时减少嘴疼,食物要不烫、不凉,味道要不咸、不酸。这里介绍一个小窍门—用吸管吸食,减少食物与口腔粘膜的接触;第二阶段:烧退。嘴疼减轻。饮食以泥糊状食物为主。举例:牛奶香蕉糊。牛奶提供优质蛋白质;香蕉易制成糊状,富含碳水化合物、胡萝卜素和果胶,能提供热能、维生素,且润肠通便;第三阶段:恢复期。饮食要多餐。量不需太多,营养要高。如鸡蛋羹中加入少量菜末、碎豆腐、碎蘑菇等。大约十天左右恢复正常饮食。也有说法“全素,不动荤腥”。完全吃素,把牛奶、鸡蛋等营养品排除在外,营养质量不够,缺少优质蛋白质,而抗体是一种蛋白质,故全素不妥。实验室检查:
1.4.1血象
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数大多正常。
1.4.2病毒分离
采取病人的水泡液、唾液等以无菌处理后分别接种至:①豚鼠脚掌皮内,4~5天后在其足趾间出现水泡;②小鼠脑内及其乳鼠腹腔内而致死亡;③猪肾、小牛肾细胞培养中出现细胞病变者,则可认为分离到口蹄疫病毒,可进一步用特异性血清鉴定其型别。
1.4.3血清学试验
以补体试验结合最为敏感,起病后10~20天可获得阳性结果。
2.结果
2.1单因素分析
对年龄、发热和皮疹情况、神经系统情况等13个重症手足口病诊断指标进行单因素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小于3岁、抽搐、意识障碍、精神状态差、神经传导异常、血糖水平大于9mmol/L、3天以上体温高于39℃、外周白细胞数大于12×109/L、颈抵抗,以上9个因素在普通组和重症组中所占比例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是手足口病重症化的危险因素。
2.2多因素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9个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纳入模型标准为0.05,剔除标准为 0.10。分析结果显示,重症儿童手足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小于3岁、精神状态差、3天以上体温高于39℃、神经传导异常、血糖水平大于9mmol/L,以上5个因素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是手足口病儿童的单独危险因素,具有病情重症化早期预警的意义。
3.讨 论
小儿手足口病起病急儿童,具有极为明显的症状,每年6月至8月为高发期儿童手足口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和较快的传播速度,如在人群密集地区传播,儿童极短时儿童间内就可引起大流行。手足口病儿童病情迅速加重是导致该病高死亡率的重要原因,是临床救治的重点和难点。目前国内外关于手足口病的临床研究,多数为流行病学分布、分子病原学、血清流行病学、临床救治、发病危险因素等方面,其危险因素研究多集中在整体病例或重症病例上,针对死亡病例的危险因素研究较少。在临床实践中早期发现、识别出手足口病儿童的危险因素,并及时采取措施,将为防控手足口病的扩散提供重要依据。
本研究以在我院收治手足口病儿童225例,按照临床表现分为普通组(170例)和重症组(55例)。通过单因素统计学比较分析,结合多因素 Logistic 回顾分析,既可以对各因素的独立作用进行研究,还可以探讨关联因素间的相互作用,进而得出可以导致儿童手足口病病情重症化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年龄小于3岁、精神状态差、3天以上体温高于39℃、神经传导异常、血糖水平大于9mmol/L,是儿童重症手足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早期病情重症化具有提示预警的作用,应从多方面进行预防以降低发病率,减少死亡病例的发生。当手足口病儿童的体温高于39℃并且持续大于3天时,提示为重型患儿进展为危重型的危险因素提示重型患儿应监测 CRT、呼吸、血压、心率指标,以防进展为危重型。本次研究中重症组儿童均有持续高热症状,较相关报道显著偏高,这与本次选择重症儿童的病情发展较为严重,均有四肢抽搐、呕吐、精神状态差等中枢神经症状,儿童短期内死亡率很高有关,因此当手足口病儿童出现神经系统和持续高热症状时一定要高度重视,加紧治疗。手足口病发病影响因素众多,应从各个方面切断传播途径,增强自身体质,提倡良好卫生习惯入手,全面多方位实行预防,才能更好地控制手足口病,降低发病率,减少死亡病例的发生。
综上所述,积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和重症手足口病危险因素监测,及时对患儿进行对症治疗,有助于降低重症手足口病发病率和提高患儿疗效。在工作中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对于年龄小于3岁的轻症手足口病儿童,如出现精神状态差、3天以上体温高于39℃、神经传导异常、血糖水平大于9mmol/L的儿童,应当采取紧急治疗措施,将潜在的病情加重趋势予以及时地制止,进而提高儿童的预后质量。
参考文献:
[1]万清平,徐能鹏.725例手足口病的实验室检验结果分析及临床意义[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
[2]李国辉.儿童手足口病检验及治疗进展[J].海南医学,2012,23
[3]秦淑文,吕华坤,缪梓萍,蔡剑.浙江省社区散居儿童手足口病危险因素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11,08
论文作者:孙丽军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2
标签:手足论文; 儿童论文; 因素论文; 危险论文; 重症论文; 病情论文; 病例论文; 《健康世界》2016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