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青年社会化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教育论文,青年论文,功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96 (2000)04—0078—02
青年社会化就是指青年通过辩证思维感知社会期待,并按照这种期待建立稳定的角色,掌握生活和生产技能,形成规范行为和确定明确的生活目标的过程。这种教化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思想政治工作。
一、导向功能
导向功能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个体在遇到刺激之后能做出正确的反应,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与道德准则的要求;二是个体遭受挫折后,在目标转移过程中,能使自己的行为保持一个正确的方向。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行为模式,并千方百计地对它的成员施加影响,帮助它的成员了解社会,分清是非,从而使个体逐步形成符合这个社会需要的价值观和行为。在阶级社会里,人们由于长期处于不同的阶级地位,从而有着各自的利益和要求,养成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形成了各自的价值标准,规范、心理、思想、习惯和气质,每个人都被他所属的阶级社会化,而带有阶级性的个体又在社会化着其他人,因此,社会化的最终任务是使社会成员养成适应一定社会或阶级要求和需要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任何社会都要凭借自己的力量,对青年施以导向。在我国,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对青年施以导向,就是在教导他们的生活技能的同时,利用思想政治工作帮助青年掌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以及我党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逐步提高青年的观察能力,认识能力和分析能力,引导青年对人生对社会更进一步地思考,深化对客观世界和社会政治生活的认识,使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能够冷静、客观、公正、全面地做出判断和评价,始终保持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使他们在接受各种各样的刺激之后,能够抑制各种颓废意识的发展,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和社会主义的要求前进。
根据社会学的角色理论,人总是生活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青年成为一个社会角色是青年社会化的具体表现。社会角色的获得,则在相互作用着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任何人都是通过自己扮演的社会角色同社会发生各种联系。青年期比起少年期来,充当的角色逐渐复杂化,由于青年总是生活在不同的团体里且占有不同的地位,所以他们将会同时扮演几个团体的角色。除此以外,还要担当一般的社会角色。角色的增加,青年与社会互动频率的增长,各种社会关系和各种行为规范也必然随之增加。特别是在经济转轨变型时期,面对新旧观念的交错和新旧行为的冲撞,青年的价值观念、社会心理和思维方式都将发生相应的变化。在价值观念上,青年判断事物的标准将由一元化转向多元化,价值体系的中心将由高度的政治化,遵循标准转向以经济为基础的功利化。在社会心理上,青年的自尊、自强、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求富求美意识都会大大增加。在思维方式上,将由一元思维向多元思维发展,由平面思维向主体思维发展,由经验型思维向智力型思维发展。这些变化势必导致青年角色的变化。而对这些变化,青年往往不知所措,无法适应,于是就产生一定的角色差距,造成角色冲突和角色混同现象,处于彷徨、迷惘状态,特别是遭受挫折后,不能解脱自己,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正确顺利地完成角色选择,导致对社会的不满和违法犯罪。面对这种态势,必须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强化导向功能,引导青年正确认识不断变化的社会和逐渐增多社会关系,使青年的思想观念、精神状态、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尽快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相适应,尽快地完成角色选择,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坚强的思想基础,提供良好的心理氛围。使青年在遭受挫折后,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尽快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调节好自己的行为,始终保持一个正确的方向。
二、激励功能
激励就是激发和鼓励,在思想政治工作领域,激励功能表现为在外部环境与人的内心追求意愿的相互作用下,使其积极的思想行为得到肯定与扶持,历史主动性和社会创造性得到强化和发扬,在正确的实践中完成人格与个性从“既有”向“应有”的升华与转化。把人们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缴发出来。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引起行为,行为带来效果。需要是人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产生思想动机的基础。因此,人的需要也是激励的基础和原始动力。需要包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思想政治工作就是从研究青年的需要出发,首先尽最大努力满足他们的物质需要,植根于社会物质活动的土壤之中,更多地关心青年的切身利益。使青年从实际利益的获得中普遍激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产生良好向上的动机,支配自己的各种行为。其次,在重视物质需要的同时,要特别注意青年的精神需要。物质只能给人以饱暖,而精神能够给人以坚定。在当前社会从温饱型向小康型的转化过程中,随着青年主体意识的觉醒和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他们的精神需要不断增加,而且趋向更高的层次,这一超量表明,重视对青年的激励、满足、升华青年的精神需要已势在必行。思想政治工作中所表现出的激励功能,是满足青年精神需要、确立信仰,树立精神支柱的重要手段。激励功能主要表现在:第一,领导行为激励。所谓领导行为激励,就是领导干部以自己的言行给青年带来信心和力量,用自己的示范行为和良好素质去激励青年,增强疑聚力。领导干部的模范作用越好,就越能引起青年的内心共鸣,促使青年自觉地反思,接受真理。第二,感情激励。所谓感情激励就是以满足或符合人的需要的事物为手段,引起人们的积极态度,使人产生肯定的情感的过程。感情激励的基本原则就是使组织的例行公事的活动和公共财产,都成为情感的传递物,赋予这些物品以不同寻常的感情意义,使青年的精神需要得到满足,从而产生人的热情和动力。第三,人格激励。所谓人格激励就是领导干部和思想政治工作者用不断完善的人格去影响青年,以自己日趋完美的人格去感染青年。在现实社会中,广大青年存在的理论困惑或思想症结,常常不是对理论本身的困惑,而是对现实生活中某些党员领导干部人格形象的困惑,或来源于对党风和社会风气中某些腐败现象的不满。领导干部和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带头实现自己所提倡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进而形成无穷的启示力量。第四,民主激励。所谓民主激励就是发挥青年主人翁自豪感,在各行各业实行民主管理,思想政治工作者和领导干部要意识到青年的这种民主倾向,相信青年,承认他们的价值,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此外,还有目标激励、价值激励、荣誉激励、关怀激励、强化激励、环境激励等。灵活地运用这些激励手段,就会极大地调动广大青年的积极性,从而保证青年在社会化过程中精神需要的满足。
收稿日期:2000—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