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翻译中连词的形象化与隐蔽性:基于语料库的研究_语料库论文

翻译汉语中的连接词显化与隐化: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料库论文,汉语论文,化与论文,连接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Vinay & Darbelnet于1958年提出了“显化”与“隐化”这两个概念,显化就是“把源语所暗含的,但通过语境可以推导出来的信息在目标语中明示的过程”(Vinay & Darbelnet 1958,转自Baker 2004:80),而隐化则是“由目标语语境确定在源语中所明示的细节的过程”(Vinay & Darbelnet 1958,转自Baker 2004:80),简而言之,显化就是把源语中暗含的信息在译语中凸显的过程,隐化就是把源语中的某些信息在译语中凹显的过程。可见,显化与隐化是相对的过程,故讨论显化离不开隐化。然而,为了研究方便,学者们大都将二者分开②。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显化与隐化成为翻译(共性)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目前,大多基于印欧语言的实证研究证实了显化与隐化的存在,但是,这种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性,有必要通过汉语予以验证。国内对翻译汉语显化与隐化的研究有三十多项(如黄立波2007;王克非和胡显耀2010),但多数研究把英语源语与翻译汉语或汉语源语与翻译英语加以比较(如黄立波2007),即语际显化或隐化,通过可比的翻译汉语和原创汉语来研究显化与隐化(即语内显化)的文献不多见。此外,国内研究者多着眼于显化或隐化的宏观研究,对显化或隐化的微观层面关注不够。另外,国内学者对显化(或隐化)的讨论大多着眼于人称代词(如黄立波2007;任小华2015)和连接词(如任小华2014a),也有学者(如任小华2014b)对指示代词进行了研究。然而,即使以连接词作为研究显化或隐化的对象,学者们在对连接词项目的选择上大都比较随意,缺乏科学的依据。对于显化与隐化,学者们大都从语言因素、译者因素、翻译过程和社会文化因素等方面进行解释,鲜见其他方面的探索。

      本文通过频数来确定作为研究对象的连接词,将显化与隐化结合起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考察语内显化与隐化的特征,并从两个方面对前人关于显化与隐化的解释进行补充。

      2 文献回顾

      文献梳理表明,对翻译汉语中的隐化研究有6项,将显化与隐化结合起来的研究只有3项,二者全停留在理论探讨上,没有涉及连接词。对翻译汉语中显化的研究有28项,其中,涉及连接词的实证研究有12项。下面主要回顾显化实证研究的文献。

      基于英汉双语平行语料库,Wallace Chen(2004)对翻译汉语中的连接进行了研究,发现翻译汉语倾向于使用更多的连接词。黄立波(2007)基于汉英/英汉平行语料库的研究表明,英译汉时,显性连接成分的使用数量大都表现出增加趋势;此外,汉语翻译文本对连接词的使用比同类连接成分在非翻译文本中的使用频次高,即类比显化突出。胡开宝和朱一凡(2008)对《哈姆雷特》梁译本和朱译本中语句之间因果关系显化的定量分析表明,两个译本都比较重视语句之间因果关系的显化,与梁译本相比,朱译本的显化程度更高。Xiao & Yue(2008)研究发现,汉语译文小说文本比汉语母语小说文本更普遍地使用连接词,这得到肖忠华(2012)基于翻译汉语和原创汉语研究的证实。基于莎士比亚戏剧英汉平行语料库,邹颂兵(2008)考察了梁实秋和朱生豪两个译本中表示因果、条件和转折的三类连接词。研究表明,汉译文本采用了更多的关联词来明示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表示逻辑关系连接词的显化程度与所表示的关系和译者有关。基于《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三个汉语译本,陈冬蕾(2009)与刘泽权和陈冬蕾(2010)的研究表明,从转折连接词的总数上看,与原文《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相比,饶译和赵译表现出显化趋势而冯译却没有,与原创文本《围城》相比,饶译、赵译和冯译都表现出显化趋势。罗美玲(2011)基于济慈《夜莺颂》三个译本的显化研究表明,三个译本都比较重视语句逻辑关系(主要是对原文中but和while汉译处理)的显化,查译和朱译倾向于根据上下文转换原文的逻辑关系,使之更加明晰易懂,其中,查译显化程度相对较高,朱译次之,屠译则更忠实于原文的逻辑关系。慕宝龙(2011)对学生翻译中表示因果关系的连接词的显化研究表明,就语际显化而言,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经过翻译后显性因果连接词的数量和频次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而语内显化研究表明,对汉语非文学文本的翻译导致了显性因果连接词在文本中比率的下降。陈瑶(2012)对外交演讲稿翻译文本表示转折、假设、条件和因果关系的连接词显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英译汉中,显性连接成分的转换类型以对应为主,连接词的显化略大于隐化。王克非(2012:167)的研究表明,汉语翻译文本高频使用的连词在总量上多于原创文本。以美国总统就职演说词的三个汉译本及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为语料,任小华(2014a)对表示条件、表示转折和表示因果的连接词的显化研究表明,总体而言,与原创文本相比,三个汉译本中三类连接词的显化特征明显;除了个别情况,三个汉译本中三类连接词的各个具体词项大都体现出明显的显化特征。

      文献梳理表明,前人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四个不足之处:第一,除了肖忠华(2012),其他学者的研究语料虽已涵盖文学、科技、政治等,但大都是独立的,缺乏把多种语料结合在一起的整合研究;第二,除了陈冬蕾(2009)、刘泽权和陈冬蕾(2010),其他学者着眼于宏观,换言之,他们将连接词作为一个大类,没有进一步展开;第三,除了任小华(2014a),其他学者对显化或隐化的报道仅限于原始频数和百分比(如黄立波2008),没有对频数进行差异检验;第四,没有很好地将显化与隐化结合起来,然而事实表明,二者有时难分难舍。贺显斌(2003)曾指出,鉴于汉语在连接词等衔接手段和指示形式上不同于英语等印欧语言,所以还应该有一定的隐化显现发生。本文基于由15种文体文本组成的翻译汉语与原创汉语可比语料库,在总体研究连接词显化的同时,也适当展开,在具体研究连接词显化时不回避隐化,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最后从较新的角度挖掘造成连接词显化或隐化的原因。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本研究的问题有四个:

      (1)翻译汉语中连接词整体上是否呈现出显化或隐化特征?

      (2)文体因素对翻译汉语中连接词的显化或隐化有无影响?

      (3)翻译汉语中具体连接词在显化与隐化上有何特征?

      (4)导致显化与隐化的原因是什么?

      3.2 研究对象

      汉语的连接词以传统语法中的连词为主体(方向红2004:11~12),用于连接词、短语、分句和句子等,表示并列、选择、递进、转折、条件、因果等关系(黄伯荣和廖序东2007:38)。本文选择其中的表示条件、转折和因果的三类连接词进行研究,主要是因为这三类连接词兼类不多,也便于与同类研究比较。汉语中表示条件的连接词主要有“如果、假如、假使、假若、假设、假定、倘若、倘使、若是、若、要(不)是、若非、万一、……的话、只要、一旦、只有、唯有、除非、那、否则、不然、要不然、都、总、果然如此、万一如此”等(黄立波2007:73),表示转折的连接词主要有“虽、虽然、虽是、虽说、尽管、固然、即使、就是、哪怕、即便、纵然、纵使、但、但是、可、可是、然而、不过、只是、反之、而、却、还、仍、反、倒、反倒、反而、相反、反过来”等(黄立波2007:74),表示因果关系的连接词主要有“因、因为、由于、之所以、既、既然、所以、故、于是、因此、因而、以致、从而、可见、既然如此、由此可见”等(黄立波2007:76),由于篇幅所限,本文无法对上述所有连接词进行研究。我们借助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网址为:http://www.cncorpus.org/),从上述三类连词中各筛选出排名在前十位的连接词作为研究对象,见表1。

      

      3.3 语料库及差异检验

      本研究所用可比语料库为兰卡斯特汉语语料库(The Lancaster Corpus of Mandarin Chinese V2.0,下称LCMC)和浙江大学汉语译文语料库(The ZJU Corpus of Translational Chinese,下称ZCTC)③。LCMC是一个严格按照FLOB抽样方法和标准而建成的约一百万词次的现代汉语通用型平衡语料库,包括500篇2000字左右的汉语书面文本,涵盖新闻报道、学术、传记散文、小说等15个领域,语料时间介于1989至2001年之间。ZCTC是浙江大学开发的一个约一百万词次的翻译汉语语料库,在文本数量、文本涵盖范围及时间跨度等方面与LCMC具有高度的可比性,详细信息见肖忠华(2012:35~48)。检索通过在线方式进行,网址为:http://124.193.83.252/cqp/,用表1的连接词逐一在ZCTC和LCMC中检索④,然后根据需要对频数相加。

      为了判断翻译汉语中连接词显化及隐化程度是否显著,我们对连接词在ZCTC和LC-MC中的使用频数进行了对数似然性检验(log likelihood test,下称LL⑤。LL值越高,表明频数在两个语料库间差异越大,显化或隐化程度也就越高。我们参照显著性水平(p值)判断差异是否显著⑥,当p>.001,频数在两个语料库间差异不显著,p≤001,则差异显著。

      4 结果与讨论

      4.1 连接词的总体显化

      连接词在翻译汉语与原创汉语中的频数及其之间的差异见表2。

      

      由表2可见,总体上,连接词在翻译汉语中的频数远远高于原创汉语,二者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这说明,总体而言,连接词在翻译汉语中显化特征明显,这与Wal-lace Chen(2004)、黄立波(2007)、Xiao & Yue(2008)、王克非(2012:167)、肖忠华(2012)和任小华(2014a)等的研究结论一致。如Wallace Chen(2004:305)的研究表明,为了构建语篇衔接,与原创汉语相比,翻译汉语倾向于使用更多的连接词。再如王克非(2012:167)的研究也表明,汉语翻译文本高频使用的连词在总量上多于原创文本。此外,表示条件、转折和因果的连接词在翻译汉语中的频数也高于原创汉语,二者之间的差异也比较显著(p均为.000,<.001)。这说明,表示条件、转折和因果的连接词在翻译汉语中的显化特征也比较明显,这与邹颂兵(2008)、王克非(2012)和任小华(2014a)的研究结论一致。邹颂兵(2008)对梁实秋和朱生豪两个译本中表示因果、条件和转折的三类连接词的研究表明,汉译文本采用了更多的关联词来明示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王克非(2012:103)的研究表明,翻译小说中的连接词在总体频率上明显高于非翻译小说,其中因果、转折、承接和递进关系连词增加较显著。任小华(2014a)对美国总统就职演说词的三个汉译本中表示条件、表示转折和表示因果的连接词的显化研究表明,总体而言,与原创文本相比,三个汉译本中三类连接词的显化特征明显。由表2还可以看出,相比之下,表示转折的连接词在翻译汉语中的显化程度最高(LL值=587.84),其次是表示条件的连接词(LL值=182.92),最后是表示因果的连接词(LL值=20.24)。

      柯飞在谈及导致显化与隐化的文本[文体]因素时,提到“小说文本、科学文本、政论文本、新闻文本、应用文文本等在翻译中的显、隐程度可能有别”(2005:307),柯飞的猜测得到任小华(2015)的证实。任小华(2015)对翻译汉语中人称代词显化的研究表明,文体因素对翻译汉语中人称代词的显化确实有影响,故下面我们结合文体因素来考察连接词的显化。连接词在15种文体的语料中频数及其之间的差异见表3。

      

      由表3可见,在15种文体的语料中,连接词在翻译汉语中的频数均高于原创汉语,二者的差异除了在流行读物、学术与科技和科幻小说三种文体的语料中不显著外(p分别为.794,.007和.823,均大于.001),在其它12种文体的语料中均显著(p为.000,均小于.001),这说明,文体因素对连接词显化总体上影响不大,但是在显化程度上存在差异(参考LL值),这再次证实了柯飞(2005)的猜测,也与任小华(2015)对人称代词显化研究的结论一致。

      总体而言,连接词在翻译汉语中的显化特征明显;三类连接词在翻译汉语中的显化程度由高到低为表示转折的连接词>表示条件的连接词>表示因果的连接词;文体因素对作为整体的连接词显化特征的影响不大,但连接词因文体的不同而呈现出显化程度上的差异。

      4.2 连接词的具体显化与隐化

      前文表明,总体而言,连接词在翻译汉语中呈现出比较明显的显化特征,但是总体显化不一定意味着具体的连接词也会呈现出显化特征,任小华(2015)对人称代词的显化研究就表明了这一点。下面,我们对三种连接词逐一考察,以期发现具体连接词所呈现出的显化或隐化特征。

      4.2.1 表示条件连接词的显与隐

      表示条件的连接词在翻译文本与原创文本中的频数及其之间的差异见表4。

      

      由表4可见,第一,“假使”在翻译汉语与原创汉语中不具有可比性(频数在ZCTC中为0),由于它在原创汉语中的频数也仅为1,那么究竟“假使”在翻译汉语中是否呈现出隐化特征还需进一步的研究。第二,“如果”与“假如”在翻译汉语中的频数高于原创汉语,二者之间的差异显著(p均为.000,<.001),“要(不)是”虽然在翻译汉语中频数高于原创汉语,但是差异不显著(p=.283>.001),说明“如果”与“假如”在翻译汉语中显化特征明显,而“要(不)是”虽然体现出显化特征,但不明显。第三,“只有”、“若”、“只要”、“不然”、“若是”与“倘若”在翻译汉语中的频数低于原创汉语,但二者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分别为.779,.147,.283,.985,.018,.149和.129,均>0.001),这表明,这些连接词在翻译汉语中呈现出不明显的隐化特征。第四,在10个连接词中,除了“假使”,3个连接词呈现出显化特征,6个连接词呈现出隐化特征,这表明,表示条件的连接词词目在数量上隐化趋势比显化趋势明显。

      4.2.2 表示转折连接词的显与隐

      表示转折的连接词在翻译文本与原创文本中的频数及其之间的差异如表5所示。

      

      由表5可见,第一,“虽”在翻译汉语中的频数低于原创汉语,且差异显著(p=.000,<.001),表明“虽”在翻译汉语中呈现出明显的隐化特征。第二,其他9个表示转折的连接词在翻译汉语中的频数均高于原创汉语,除“可是”的差异不显著外(p=.825,>.001),其他8个连接词的差异均显著(p均为.000,<.001),表明“可是”在翻译汉语中的显化特征不明显,其他8个表示转折的连接词在翻译汉语中表现出明显的显化特征。第三,在10个表示转折的连接词中,只有1个体现出隐化特征,其他9个体现出显化特征,这表明,表示转折的连接词词目在数量上显化趋势明显。

      4.2.3 表示因果连接词的显与隐

      表示因果的连接词在翻译文本与原创文本中的频数及其之间的差异如表6所示。

      

      由表6可见,第一,“因此”、“因为”、“由于”与“从而”在翻译汉语中的频数高于原创汉语,“因为”在ZCTC与LCMC中的差异显著(p=.000,<.001),“因此”、“由于”与“从而”在ZCTC与LCMC中的差异不显著(p分别为.002,.092与.690,均大于.001),表明“因为”在翻译汉语中呈现出明显的显化特征,“因此”、“由于”与“从而”的显化特征不明显。第二,“所以”、“于是”、“因”、“因而”、“故”与“既然”在翻译汉语中的频数低于原创汉语,但除了“故”在ZCTC与LCMC中的差异具有显著性外(p=.000,<.001),其他5个表示因果的连接词在翻译汉语与原创汉语中的差异不显著(p分别为.889,.007,.026,.006与.884,均大于.001),表明“故”在翻译汉语中体现出明显的隐化特征,“所以”、“于是”、“因”、“因而”、与“既然”呈现出不明显的隐化特征。第三,在10个表示因果的连接词中,4个体现出显化特征,6个体现出隐化特征,这表明,表示因果的连接词在词目数量上显化或隐化趋势不突出。

      具体而言,三类连接词中显化与隐化并存,此外,就词目数量而言,表示转折的连接词显化趋势明显,表示条件的连接词隐化趋势明显,而表示因果的连接词显化与隐化趋势大体相当。

      4.3 对连接词显化与隐化动因的讨论

      影响翻译中显化与隐化的因素很多,S.Blum-Kulka(1986:62)认为显化主要与译者的风格偏好有关。柯飞(2005:307;2012:79)认为影响显化的主要因素有语言因素、文本因素、译者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等。胡开宝(2011:88~93)认为,显化与隐化的主要动因有翻译过程动因、语言文化差异动因和译者动因。感兴趣的读者可参阅上述文献,本文不再赘述,仅从关联理论和源语透过效应两方面对显化与隐化的原因做些解释。

      4.3.1 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是一个解释力很强的理论,已被用于解释语用学、社会语言学、文学和翻译等学科中的现象。将该理论应用于翻译,首推Gutt(2004),较新的研究主要是Murtisari(2013)⑦。

      关联理论,也被称为示意—推理理论,认为,“交际者对听话人(读者)的认知环境和交际情景加以评估,并据此通过话语向听话人示意/传达(包括明示和暗示)自己的交际意图;听话人则结合该话语提供的信息和相关的语境信息,在关联原则的指导下进行解码和推理,最终实现对交际者的交际意图的认识”(何自然和陈新仁2004:197)。可见,交际过程不是简单的编码—解码过程,而是涉及听话者的推理行为,关联理论追求的是最佳的交际。翻译是原文作者通过译者将信息传达给读者的过程,跨越两种语言与文化,涉及两个示意—推理过程。在翻译过程中,原文作者首先将交际意图示意给译者,译者则根据原文语境及关联原则对作者的交际意图进行推理,这一步完成后,译者再根据对原文的理解、对原文作者交际意图的把握、译文规范和读者群体的判断,向读者示意—传达信息,而读者则根据译者示意的信息进行推理。为了保证交际的成功,译者可以采取各种翻译策略以帮助读者找到原文与译文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何自然和陈新仁2004:199)。

      对关联理论中最佳效果的把握,至今还没有一个大家普遍接受的标准,依然见仁见智,在翻译中更是如此,这就使得一些译者认为显化有助于翻译效果最佳化,而有的译者则认为隐化更有助于翻译效果最佳化。英语倾向使用更多的连接词来连接语言成分,汉语则倾向使用比较少的连接词达到同样的目的,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在把外语翻译成汉语的这种翻译活动中,语言成分之间到底用不用连接词,用多少连接词,译者往往不好把握。翻译时,他们往往在外语原文和汉语规范之间徘徊,最后不得不采取折中的办法对连接词进行处理,结果就是一些译者将连接词在翻译汉语中做显化处理,而有的却将其隐化。当然,不管是显化还是隐化,都存在程度上的差异,这也因译者而异。

      4.3.2 源语透过效应

      源语透过效应(source language shining through effect),即“在把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时候,译文有可能存在以源语为导向的趋势”(Teich 2003,转自戴光荣2013:80),通过英德/德英翻译,Teich指出,无论英译德还是德译英,其译文语言特征都不同于相应的母语文本语言特征,这些译文中都存在一种“源语透过效应”(ibid.)。Duff(1981:113)认为,源语透过效应的影响之大,可以说达到了源语对译语文本的“专制统治”。Newmark(1991:78)也认为,翻译中源语干扰无处不在,源语干扰使得源语特征渗透到译语中。Gellerstam(2005:202)指出,“所有的翻译在某种形式上可以看做是受源语文本的影响”。王青(2010:X)基于创作—翻译可比语料库的研究表明,翻译过程中源语对译语的影响是无法消弭的。张宁和任小华(2007:76)对英汉语中作为衔接手段连词的统计表明,在英译汉中,英语中30例表示添加的连接词中有9例、102例表示转折的连词中有98例、21例表示因果的连词有18例及34例表示时间的连词中31例在汉语译文中被保留了下来。黄立波(2008:458)对人称代词主语显化的研究表明,英汉翻译中,翻译文本由于受到源语文本的影响,表现出人称代词主语迁移,导致其频次的增加。王克非(2012:66)指出,“汉语常隐含逻辑关系,而英语则更倾向于将逻辑关系明示。正是受到源语英文的影响,翻译文本较原创文本更倾向于使用连接词来表达各种逻辑关系”。戴光荣(2013)对汉语译文中的介词、搭配、“是”字句以及标点符号的研究表明,“源语透过效应”在英译汉中同样存在。除了黄立波(2007)与戴光荣(2013),其他研究停留在理论探讨上,下面我们通过语料库来探讨连接词显化与隐化的源语透过效应动因⑧。

      我们的做法是检索出英语中的高频连接词,看它们在多大程度上直接翻译成汉语的连接词。在FLOB中,表示条件的if、表示转折的but和表示因果的so位次分别为60、35和64,居于词表前100位。对Babel双语语料库的检索显示⑨,在if的453个检索行中,有338个if直接翻译成汉语中表示条件的连接词,其中,“如果”293个、“假如”10个、“倘若”3个、“若”5个、“要(不)是”6个、“只要”12个、“只有”9个;在but的1069个检索行中,有732个but直接翻译成汉语中表示转折的连接词,其中“虽”2个、“虽然”17个、“尽管”17个、“即使”8个、“但(是)”265个、“可(是)”231个、“然而”58个、“不过”90个、“而”44个;在eo的424个检索行中,136个so直接翻译为汉语中的表示因果的连接词,其中,“因(为)”66个、“由于”10个、“所以”38个、“于是”20个、“因而”1个、“从而”1个。英语中这三个连接词除了部分直接翻译成汉语中对应的连接词,其余对应于其他连接词或在翻译时省略,如在if的前200个检索行中,有3个被译为“……的时候”,有4个被译为“只要”,另有9个被省略。从上述统计可见,翻译汉语中连接词受英语源语连接词使用的影响是比较大的,这证实了王青(2010:X)和王克非(2012:66)等人的发现。当然,在将英语中的连接词直接翻译成汉语时,译者们也考虑汉语固有的规范,在不影响表达的情况下,适当省略部分连接词,这体现为英汉翻译中连接词的隐化。

      5 结语

      以往对翻译汉语中显化的研究多属于语际显化,而且大都不结合隐化,没有将多种文体类型的语料整合起来,多着眼于宏观,对微观关注不够,对显化与隐化的解释也大都限于语言文化、翻译过程与译者因素上。本文基于由15种文体的语料组成的汉语可比语料库,将隐化与显化有机结合起来,在整体考察连接词显化的同时也兼顾了具体连接词的显化与隐化。结果表明,总体上,连接词在翻译汉语中的显化特征明显;表示转折的连接词显化程度最高,其次为表示条件的连接词,最后为表示因果的连接词;文体因素对作为整体的连接词显化特征影响不大,但对连接词的显化程度高低有影响。就具体的连接词而言,三类连接词中显化与隐化并存,此外,就词目数量而言,表示转折的连接词显化趋势明显,表示条件的连接词隐化趋势明显,而表示因果的连接词显化与隐化趋势大体相当。本文从关联理论和源语透过效应两个方面对显化与隐化的原因做了一些解释。当然,本研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限于高频的连接词,未考察低频数的连接词,故不能反映连接词在翻译汉语中显化与隐化的全貌。再如,因为缺乏与ZCTC对应的英语原文,在探讨源语透过效应时借助的是Babel双语语料库,这无法反映本研究中的连接词在翻译中源语透过效应的实际情况。在后继研究中,我们将对此予以关注。

      ①本文是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翻译汉语中的显化:基于语料库的研究”(2014-GH-733)的部分研究成果。本文初稿完成后,承蒙西安外国语大学黄立波教授审阅,并提出宝贵意见,特此谢忱!

      ②文献统计显示,有15篇论文把显化与隐化结合起来,只研究隐化的论文只有5篇,单独研究显化的有123篇。

      ③兰卡斯特汉语语料库(LCMC2.0)确切库容为1021037词,浙江大学汉语译文语料库(ZCTC)确切库容为1017308词。

      ④检索操作说明与类似的截图见《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第93页。

      ⑤对数似然性计算的工具为频率差异LL率计算[器],由曲阜师范大学秦洪武老师提供,计算操作说明及类似截图见《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第94页。

      ⑥为了最大限度减小误差,我们将显著水平p设定为.001。

      ⑦由西安外国语大学黄立波教授提供,特此致谢!该文只是对显化与隐化的重新分类,属于一种新的视角,但由于没有涉及对连接词显化的解释,故本文不直接引用。

      ⑧本应结合ZCTC及其源语文本来研究源语透过效应,可惜语料库开发者没有提供ZCTC的源语文本。

      ⑨有关Babel平行语料库的详细信息,请参阅肖忠华(2012:48)。

标签:;  ;  ;  ;  ;  

汉语翻译中连词的形象化与隐蔽性:基于语料库的研究_语料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