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华罗庚中学 213200
传统的政治课堂教学,有的死抱住“练为主线”的信条,把活生生的课文“放血剔肉”,幻变成一个个知识点,把课堂演变成拆拼知识点的“游戏台”;有的则越粗代庖式的“满堂灌”变成花拳绣腿式的“满堂问”,仅得之皮毛……学生学习状态和呼应程度,或死气沉沉,或者表面轰轰,最终必然导致学生厌恶政治的情绪,产生学得死或不爱学的结果。其实在这些政治课堂教学中根本就没有体验到幸福感,自然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累。
在教高一《经济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我分别在两个班级采取了两种不同的教学设计。一种教学设计即按照传统教学方法。教学简单过程如下:一、介绍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心理观; 二、结合课文分析各种心理观,让学生逐段找出,体会其特点;三、结合背景体会人们的消费心理;四、体会我们应该坚持什么样的消费观、做一个什么样的消费者。这一堂课从头到尾基本由老师讲授,学生偶尔回答问题后由老师纠正讲评,整个课堂表现为“老师问,个别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记笔记”的传统模式。
第二种教学设计,我结合多媒体设置问题讨论课。
1.放几段视频短片,有关消费观的片断视频与课文中各种消费观特点加以比较分析。2.请4位女生上台表演,并出示问题由学生自主讨论分析。(1)4位女生逛服装专卖店时的对话[A女生:这件外套我看见街上好多人穿的,听说这个款式现在很流行,我想买一件,你们给点意见啊!B女生:人家穿你就穿啊,那太没个性了,再说要是在学校里“撞衫”那多尴尬。我看还是买刚刚看的那件黑色的,多有个性啊!C女生:那件也忒怪异了,我看就买这一件,598元的E·LAND,还不把隔壁班××同学三百多块的艾格比下去,哼!D女生(伸伸舌头):你看着办吧,598块抵上我一个半月的生活费了,我觉得还是刚才看的那件真维斯不错,只要一百多块,而且你穿也挺好看的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2)她们的消费行为为什么会大相径庭?(3)你对4位女生的消费观持什么样的态度?(4)在低碳社会里,我们中学生该怎么做呢?
结果,这堂课基本都是由学生自己讨论解决,学生表现得十分活跃,甚至还展开了辩论。特别在分析4位女生逛服装专卖店时各自的态度,为此我又设计几个小话题:①A、B女生的观点有无合理性?错误在哪儿?②你怎么看C女生的消费观?③你对D女生的观点持什么态度?④今天你低碳了吗?经过讨论四个假设的问题,学生发现看问题如果只看一个方面是片面的,而应全面地看问题。这就超越了教材的容量,促进了学生新的思维的发挥。整堂课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而老师自始自终只担任了一个陪衬的角色。课后学生意犹末尽,甚至向我要求,利用下节课编排一个话剧,表演《新世纪的消费者》。
两种课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虽然两堂课都兼顾日前最时髦的“问题教学”,但前者问题是教师课前设计好的,是一种牵牛似的问题设计,只是把自己掌握的知识教给学生,学生只是被迫地吸收,更别说发挥主动创造性。而后者是“把问题换成开放式话题”说出来,变成相对自由的畅谈形式。如“消费者应该怎样消费”变成大家自由谈“我眼中的消费者”,教师和学生一起寻找答案,学生能主动质疑、主动解决问题,甚至还能创造性地向课堂外迁移,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就能以极大的兴趣投入到课堂上。
可见,要想改变政治“无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要改变学生厌恶政治的情绪、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应设计“牵一动而发全身”的问题,顺“问”摸“答”。特别是问题的设计可以遵循三个方面的原则:
首先,要引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教学《企业与劳动者》时,其中有个“目”讲公司的经营,学生似乎有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因此在设计问题时,我并没有立刻导入公司,而是从“企业”入手,要求学生先畅谈对企业的印象、企业的特点,接着再紧扣课文找出公司身上有哪些“企业的足迹”,体会公司的“经营与发展”。这样“兴趣导入”让学生“乐于说”“愿意说”,课堂上生生互动,新意迭出,孩子们的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其次,不在多而在精。太多的问题容易造成问题无中心、无序性,甚至过于肤浅。教师设计问题时不因只求数量,应为一节课、一篇课文设计一个或几个主导性问题。在设计《面对经济全球化》的问题时,我只设计了两个,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它有哪些具体表现?请从课文中找出依据并说出理由。”第二个问题:“你怎么看待经济全球化?”经过学生对两个问题七嘴八舌的讨论,学生不仅分析了具体表现,也体会出辩证地全面看待经济全球化。
最后,鼓励学生自己质疑。让学生主动质疑无疑是问题教学的最高境界。这种目标必须靠师生多方实践、长期积累才能培养的。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从高一开始就要求学生准备一本“时政笔记本”,要求每堂课前做好预习工作,包括预习经济学专用术语,搜索有关时政资料,对时事的评论可以写到本子上,然后通过“课堂质疑讨论解答”和“授课完自行解答”两种途径完成。
这样的问题设计就能创设一种灵活、积极主动的课堂模式,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沉浸体验,乐在其中并实现成就。这样久而久之自然就使学生“乐学”,就能达到师生互动的效果。通过教师的顺“问”摸“答”不再使孩子感到焦虑和乏味,让他们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平等地享受学习过程或是发挥出真正的潜力,我想他们一定可以把学习转变成一种迷人而美好的旅程,贯穿整个生命中对幸福的追求。
论文作者:杨罡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8年8月总第15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4
标签:学生论文; 女生论文; 课文论文; 政治论文; 两种论文; 堂课论文; 就能论文; 《教育学》2018年8月总第15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