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卫生合格率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食品卫生合格率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一、食品卫生合格率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黄奎匀[1](2021)在《注射用抗菌药和中药注射剂用药频度与不良反应分析 ——以湖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刘田伟[2](2021)在《华北平原典型县城水循环健康评价 ——以馆陶县城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区域的水循环结构、驱动力及过程均发生了深刻的改变,水灾害频发、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水生态退化等一系列水问题限制了城市和城镇的健康发展。这些问题出现的本质都是水的自然循环与社会循环之间的不协调,是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病态”后产生的负效应。因此,在区域水循环二元化的现实背景下,诊断其水循环状态是解决上述水问题的前提和关键。本文以人类扰动剧烈、水资源自然禀赋较差的华北地区典型县城——馆陶县城为例,基于区域水循环特征剖析的基础上,选取综合指数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诊断并对比分析了馆陶县城近9年的水循环状态及其演变规律,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基于“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的内涵释义,从县城和城市的发展差异分析,剖析了影响水循环结构的自然社会因素,对县域城镇水循环的结构进行了梯次解析,并结合路径、驱动力、通量等角度分析了县域城镇水循环的特征。就同一气候区比较而言,县城水循环的驱动力相对城市水循环较弱,用水结构相对多样,同要素循环通量相比城市来说也较小。(2)在分析县域城镇水循环特征及其关键路径的基础上,从“取-供-用-排-回”的循环子过程选取5个维度、共19个指标构建评价体系,结合馆陶县城水循环的特征,以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查阅相关标准和资料,确定指标的阈值体系。(3)选取综合指数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对馆陶县城的水循环健康进行了评价。综合指数法的指标评价结果表明,备用水源多样性、水质达标河长比例、雨水回用率健康得分最低,处于严重病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率、供水管网水质合格率、自来水普及率、生态用水保证率和废污水集中处理率评分最高,为非常健康状态。综合两种方法的维度层评价来看,供水和用水维度表现最好,基本维持在健康状态以上;最差的是水源维度和回用维度,水源维度逐年波动变化,时好时坏,较不稳定;回用维度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两种方法的综合评价结果较为一致,为波动中上升且缓慢趋于健康状态,整个水循环过程较为敏感的指标是地下水埋深变化量,说明了馆陶地区地下水严格管理的紧迫性和必要性。(4)两种计算方法在维度层和目标层的演变趋势具有一致性,但在个别年份的健康等级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考虑两种方法的计算原理,综合指数法更偏向于定量分析,定量分析后再定性确定等级,灰色关联分析则是定性分析确定健康等级,不考虑其系统内部的变化,两种方法各有侧重,最终导致结果上的差异。研究结果进一步拓展了区域二元水循环评价的研究范畴,为研究区的水资源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同时评价结果也可为华北平原相同发展模式下的县域水资源精细化和综合管理提供了思路。

李晓琳[3](2020)在《绿色发展背景下邯郸市农业资源利用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业绿色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指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加快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在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准确把握农业资源变化情况,对于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邯郸市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文献分析法对国内外关于农业资源管理和利用的文献进行归纳和分析,并对绿色发展和农业资源评价进行概念界定,阐述生态文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从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两方面对邯郸市农业资源进行概述;然后,从水资源、耕地资源、农业生产投入品、农业生产废弃物和农业经济发展5方面选取18个指标,建立邯郸市农业资源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与灰色关联分析法综合定量评价2010—2018年邯郸市重要农业资源利用的演变特征;最后,结合实际情况分析邯郸市农业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关键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研究表明:第一,本文使用的指标选取方法和构建的原则切实可行。充分考虑资源数量和质量,遵循综合性、可操作性、简洁性和全面性的原则,构建了邯郸市农业资源利用评价研究的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与灰色关联分析法最终得到邯郸市农业资源利用综合评价值,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吻合,可见指标选取较为合理。第二,邯郸市在近年的发展过程中,农业资源利用正在逐步趋于合理化,2010—2013年,邯郸市的农业资源利用评价值介于0.40.5之间波动;2014—2018年,邯郸市的农业资源利用评价值稳步上升,2016—2018年上升速度明显变快,2016年达到0.6,2017年达到0.7,2018年达到0.86。第三,邯郸市农业绿色发展评价结果是多指标综合作用的结果,水、耕地、农业投入品等资源要合理利用,才能推进邯郸市农业经济的良性发展。第四,基于全文的研究和分析,对邯郸市提出如下建议对策:一是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加强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升农民节水意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降低水资源消耗;二是持续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提升耕地质量;三是增施有机肥,降低化肥使用量,提升农民意识,减肥减药;四是进一步提升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大力发展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刘燕红[4](2020)在《基于改进层次分析法的婴幼儿配方乳粉动态抽检模型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各种食品添加剂、营养素替代品、新生产方法的发展和多样化应用,新的食品安全问题在不断涌现,这使得利用科学方法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对食品安全的研究成为人类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婴幼儿配方乳粉作为孩童必备食品,其产品质量对孩童身体有较大影响,所以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各界乃至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为提高食品安全保障,常采用食品抽检方式用作企业食品的风险预测,而对食品风险预测的研究,有助于提高不合格食品的检出率。现有的风险预测方式繁多,常用的有层次分析法和改进层次分析方法,但大部分方法都局限于风险因素间的两两比较,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基于此,本文将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法相结合,通过权重计算、专家后验权重调整等步骤计算得到企业食品风险值,克服了两两风险因素比较过程的繁琐和主观性等问题。其次,在基于静态风险因素构建的静态抽检模型中加入生产企业历次抽检结果作为动态因子,对静态模型进行优化,得到动态抽检模型。该模型可以根据企业实际抽检的情况,实时调整抽检周期间企业的抽检率,通过实验验证本动态抽检模型比简单的随机抽样和基于本文的改进层次分析法的静态抽检模型的平均检出率分别提高了32.81%和12%。基于该动态抽检模型,本文最后构建了婴幼儿配方乳粉检测系统,该系统实现了抽检、体系检查、公告相关信息的录入和结果查看,以及检测数据的可视化分析展示等功能。本文实现的抽检模型和检测系统可以为检验机构在抽检信息录入时动态地提供生产企业在抽检周期内的抽检率。通过合理分配企业抽检批次,不仅可以提高抽检效率,降低人力物力成本,还可以从侧面激励生产企业生产过程规范化、产品健康化,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唐威[5](2020)在《基于碳效率的严寒地区村镇三生空间发展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生态文明发展越来越重视自然资源的全要素管理,城乡建设进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绩效评价在地方发展考核中占据的地位也更加重要。其中,低碳高效发展是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之一,尤其是对于生态功能重要但碳排压力较大的严寒地区村镇。本文以碳效率为研究视角,以严寒地区村镇为研究对象,以生态、生产及生活空间为基本分析单元,构建村镇三生空间发展碳效率评价体系,以分析三生空间发展水平、协同程度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因子,为村镇低碳高效建设提供评估、监督及指引功效。本研究在系统梳理碳效率、三生空间、村镇建设及综合评价方法等相关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对严寒地区村镇总体特征和3个典型村镇三生空间发展及碳活动状况展开调查研究。采用指标对比、时间数列及动态分析等统计方法,结合归并分类法和排放系数法,解析村镇发展过程中的碳效率状态和相关影响因素。结合相关规划准则及经验,以归纳演绎思维从上述3方面做碳效率要素提取和初步筛选。运用系统分析及专家咨询等方法,明确碳效率要素系统框架、精简提炼各层级要素内容,最终搭建起涵盖1个总目标系统、3个子系统、15个二级要素、99个三级要素的严寒地区村镇三生空间发展碳效率要素系统。以碳效率要素系统为基础,确定指标体系框架及一、二级指标,结合相关政策文件和国内外指标体系梳理及相关文献频度统计,运用综合、分析及交叉法等指标初选方法,筛选出含147项的三级指标基础库。分析指标指向性、冗余或矛盾性及可评价程度后,结合德尔菲法,提炼和确定三级指标,从而构建起村镇三生空间发展碳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接着,采用理想峰值、规范定量及区域最优法确定三级指标理想值,并通过层次分析法对指标赋权。基于上述研究,开展综合评价模型构建:(1)在考虑指标权重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测度指标实际与理想值间的关联度,即村镇综合碳效率水平;(2)计算各级指标关联度,测度生态、生产及生活空间碳效率的耦合协调度,构建反映二、三级指标问题程度的障碍度模型,从多维角度进行综合评价分析;(3)结合村镇建设实际和相关研究,确定各项价值分类评价的等级标准。最后,选择范家屯镇为实证案例,评价结果表明该镇处于中级碳效率水平,三生空间发展进入深入磨合阶段,建设中的主要问题表现为生态基底薄弱、碳汇水平及效率偏低,公共财政及环保投入不足、产出和碳排放脱钩不明显,生活能耗偏大且用能不清洁、土地利用粗放等。据此,提出三生协同、提高生态空间量与质、增强生产空间服务供给和农业建设、促进生活空间用能及用地集约化等优化策略。从而,验证了模型的科学和实用性,以及规划策略指引的衔接性。相比于常规的空间发展评估,本文建立的控碳相关联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率同时关注的,进行多要素多层次分析的综合性碳效率评价体系,可有效识别村镇发展中的低效率问题,帮助决策者确定建设重点和制定优化策略。

姚晓倩[6](2020)在《乳制品安全风险评估指数的构建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建立乳制品安全评估指标体系,进而构建乳制品安全风险评估指数,以期对不同时期乳制品安全进行区域评估,从而进行乳制品安全风险分析;构建监测对象的风险评估指数,找出影响乳制品安全的主要风险因素。根据评估结果提出针对性的乳制品安全风险管理强化的对策和意见,为政府和食品监管机构提供决策支撑和参考。方法:乳制品安全风险指标的选取方法为文献阅读法和小组讨论法。综合评价方法采用熵值法、主成分法及改进的主成分法。数据整理及分析采用SAS9.4和SPSS25统计软件。结果:基于指标选取原则,运用文献阅读法和小组成员讨论法,最终共选取14个指标;通过三种综合评价法得到的综合指数排序的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可知,三种方法一致性程度极高;通过计算14个指标的内部一致性,得到克隆巴赫指数大于0.9,一致性极好。应用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检验三种方法所得综合指数排序的一致性,结果显示三种方法两两之间相关性密切,P<0.01,满足一致性检验。应用肯达尔一致性指数检验三种方法总体一致性程度,结果显示P<0.01,说明三种方法总体符合一致性。随机区组方差分析得出,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234),组内差别有统计意义(P<0.0001)。结论:除2008年与2009年排序有变化外,其余年份均一致。2008年乳制品安全风险指数最低,2014年最高。在本次研究中三种方法的差异不是很明显,与样本量及指标有一定关系。但从原理上来说,Jackknife主成分法可以有效控制噪声变量对权重的影响,使最终的指数更加稳健。2014年乳制品安全风险最低,究其缘由,2014年是中国乳业市场政策落地最多的一年,鲜奶价格“跳水”,众多小型农场纷纷倒闭,对于奶农来说是一个打击。但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淘汰小农场是趋势,也是保障奶源质量的有利趋势。然而,大型农场垄断也会导致一系列的安全问题,所以两者的有机结合有利用促进中国奶业的安全。

周广亚[7](2020)在《国内市售猪肉和食用植物油危害因素的风险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猪肉和食用植物油消费国。近年来,猪肉和食用植物油安全事件频发,给人们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稳定带来诸多不良影响。风险评估是国际公认的一种有效评估食品安全风险的方法,在食品安全风险管理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因此,本文采用概率暴露评估、综合评价、数据挖掘等风险评估方法,构建了猪肉和食用植物油中相关危害因素的风险评估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实现了猪肉和食用植物油安全风险评估系统,旨在为猪肉和食用植物油的安全监管提供支持,以降低猪肉和食用植物油安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市售猪肉中化学性危害因素和致病微生物的风险评估(1)市售猪肉中化学性危害因素的风险评估:基于不同国家猪肉中兽药残留标准的差异,建立了进口猪肉中兽药残留的风险评估模型。结果表明,美国、巴西、泰国、澳大利亚和俄罗斯猪肉中兽药残留的潜在风险较低。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方法对2015-2019年中国发生的猪肉兽药残留安全事件的分布、聚类情况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猪肉中兽药残留安全事件在时空上呈聚集分布,且热点聚集区域多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通过构建暴露评估模型对国产猪肉中铅、砷、镉、汞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猪肉中的砷对2到4岁年龄段人群的致癌风险超出可接受水平。采用故障树分析法探究了猪肉供应链中导致化学性危害事件发生的薄弱环节,结果表明预防我国猪肉化学性危害事件发生的关键是加强政府部门的监管和进一步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2)市售猪肉中致病微生物的风险评估:通过构建定量风险评估模型对进口猪肉传入非洲猪瘟病毒和猪水泡病病毒的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来自加拿大、美国、巴西、德国、西班牙的进口猪肉传入非洲猪瘟病毒和猪水泡病病毒的风险均较低。采用模块化过程风险模型法构建了国产猪肉中大肠杆菌的风险评估模型,结果表明影响国产猪肉中大肠杆菌风险的主要因素是售卖时猪肉中大肠杆菌的污染水平、购买后常温下的储存时间和储存温度。通过分析猪肉供应链中沙门氏菌浓度的变化,建立了猪肉中沙门氏菌的定量风险评估模型。结果表明,每1万人中约有51人因食用猪肉而罹患沙门氏菌病。2食用植物油中化学性危害因素的风险评估(1)食用植物油中苯并芘、黄曲霉毒素B1和重金属的风险评估:通过分析花生油、大豆油和菜籽油中苯并芘的污染情况,评估了3种食用植物油中苯并芘的致癌风险。结果表明,三种食用植物油中苯并芘的致癌风险均处于可接受水平。使用暴露限值法和数学模型法对花生油中黄曲霉毒素B1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花生油中黄曲霉毒素B1具有较高的健康风险。基于食用植物油中铅、砷、镉、铬的污染水平,构建了食用植物油中重金属的膳食暴露风险评估模型。结果表明,食用植物油中重金属铬的致癌风险超出最大可接受水平。(2)食用植物油中化学性危害因素的综合风险评估:建立了基于风险矩阵的食用植物油中化学性危害因素的风险等级评估模型。结果表明,2018年山东、黑龙江两省食用植物油的安全状况整体较好,但两省都需加强对食用植物油中苯并芘、黄曲霉毒素B1和特丁基对苯二酚的风险管理。进一步采用灰度关联法结合解释结构模型法(GRA-ISM)构建了食用植物油中化学性危害因素的风险等级评估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影响食用植物油安全的主要化学性风险因素是苯并芘、砷、酸价和二丁基羟基甲苯。另外,使用熵权层次分析法集成BP神经网络算法构建了食用植物油化学性危害等级预测模型,模型的十折交叉验证及独立测试的决定系数R2分别达到0.994和0.992,预测模型拟合效果较好。3、猪肉和食用植物油安全风险评估系统的构建基于本文建立的猪肉和食用植物油安全风险评估模型,本研究采用MVC分层开发模式,设计并开发了一套猪肉和食用植物油安全风险评估系统(http://www.biotechshu.com:8080/porkandoil),该系统可以为食品安全从业人员和普通消费者进行猪肉和食用植物油的安全风险管理提供辅助。

吕群燕[8](2020)在《基于组合赋权-灰色VIKOR的医用耗材供应商绩效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解决看病贵的问题,国家继药品零加成政策全面实施之后,开始对医用耗材的价格虚高问题进行整治,一方面在耗材流通领域推广“两票制”,从源头上治理耗材层层加价的问题;另一方面取消医院的耗材加成,可以一定程度上有效减轻患者在就医过程中的经济负担。但是在医用耗材采购环节,当前存在的问题是耗材品种广,型号多,全国尚未对耗材建立一致性评估体系,只强调价格方面可能会忽略了其它供应方面的隐患。因此,需要对合作单位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关于医用耗材供应保障及使用效果建立及时有效的监督评价机制,对医用耗材供应商的绩效表现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对医疗机构的供应链可持续稳定运行有重要的意义。在医用耗材供应商绩效评价的研究中,本文主要做了以下研究:(1)在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医疗供应链服务平台协同化、数据化的特点,提出了构建循证管理导向的医用耗材供应商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建立了基于价格、质量、供应能力、服务、柔性响应及信息协调这6个维度并包含13条具体的通用绩效评价指标,考虑到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进行定量化分析,弥补了以往研究中多是定性指标的缺点。(2)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的综合赋权方法,将主客观方法相结合,可以使权重的确立更加客观合理;并将灰色关联分析与VIKOR法进行组合对供应商绩效进行排序,这两方法的结合的优点是既考虑到量化后的指标表现值与理想解的之间的距离,又考虑到各个指标上行为表现变化态势上的关联程度,即通过与理想解之间的综合相对贴合度来进行更加细致和公平的绩效排序。(3)以云南省某三甲医院的实际案例为切入点,运用提出的指标体系和排序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提供了指导供应商绩效改善活动的理论依据。一方面通过实例证明了本文建立的评价模型的合理性和实用性,另一方面根据评价的结果对医疗机构的医用耗材供应商管理提供可行的对策建议。

张丽霞,贺淼,董小波,朱京海[9](2019)在《延安市某医院环境卫生监测合格率与医院感染率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延安市某医院环境卫生监测合格率与医院感染率的相关性,探究环境因素对医院感染率的影响强弱程度。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与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延安市某医院2011-2016年环境卫生监测合格率与医院感染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医院2011-2016年环境卫生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9.08%、99.58%、99.68%、99.70%、100%、100%;医院感染率分别为0.67%、0.52%、0.41%、0.36%、0.30%、0.39%,二者之间具有明显相关性(r=-0.899,P=0.015)。影响医院感染率的因素其关联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使用中的消毒剂合格率>空气合格率=物体表面合格率>医务人员手合格率。结论:环境卫生监测合格率与医院感染率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医院感染率的影响因素结果可靠,简单易行。

张黔生[10](2019)在《普洱茶质量安全可追溯行为管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对于一项农产品来说,只有质量安全得到了保证,守住了健康的底线,才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随着普洱茶产业的发展以及涉茶人员的不断增加,普洱茶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不同山头、不同树种、不同加工工艺都使得普洱茶价格产生了很大差别,这使得普洱茶的竞争,逐渐聚焦在质量方面。我国《食品安全法》的颁布、茶叶食品安全标准的建设、茶叶生产领域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以及茶产品日常质量安全监管等政策措施的制定,为普洱茶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如何将各个环节的标准、体系、政策进行有效、合理地链接,构建一套可供操作的质量安全可追溯行为管控体系,与种植农户、加工企业、销售者、政府部门等密切相关,也关系到每一位消费者的切身利益。鉴于此,提出针对普洱茶质量安全可追溯行为管控的研究,在分析可追溯行为管控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涉及普洱茶质量安全各利益相关者可追溯行为的管控体系。具体研究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分析普洱茶质量安全可追溯行为管控的责任主体。在综述相关文献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普洱茶发展现状及其质量安全可追溯行为管控现状,查找存在的问题,应用SCP理论进行普洱茶产业发展的分析,从普洱茶产业链视角确定普洱茶质量安全可追溯行为管控的责任主体,基于MARS模型分析各责任主体的影响因素。第二,明确普洱茶质量安全可追溯行为管控的影响因素。普洱茶质量安全可追溯行为必然受到来自于产业链上不同主体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对可追溯行为管控的影响又因主体的不同而产生差异。首先通过从动机、能力、角色感知和情境因素四个方面提取普洱茶质量安全可追溯行为管控的影响因素,构建影响因素的结构模型;然后分别针对种植者、生产者、销售者和监管者四类责任主体进行问卷调查,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这四类责任主体的影响因素差异性,最后提取四类责任主体共性影响因素,为下一章普洱茶质量安全可追溯行为管控的模型设计奠定基础。第三,构建普洱茶质量安全可追溯行为管控的模型。一个可供操作的质量安全可追溯行为管控模型是提升普洱茶产品质量、确保消费者权益的重要前提。基于上一章的影响因素分析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法检验各指标对普洱茶质量安全可追溯行为管控的关联系数,明确普洱茶质量安全可追溯行为管控的关键影响因素,以种植者、生产者、销售者和监管者四类责任主体为中心,从点-线-面构建包括核心层、中间层和表面层的普洱茶质量安全可追溯行为管控模型。第四,以云南景迈山古树普洱茶为例,进行普洱茶质量安全可追溯行为管控的实施研究。在概述景迈山古树普洱茶的基础上,进行核心层、中间层和表面层的建设分析,检验在探讨关键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的普洱茶质量安全可追溯行为管控模型的合理性和实践性,通过景迈山的古树茶可追溯行为管控的实施策略和实施过程分析,基于8D理论进行质量改进,从而实现管控目的。论文的创新在于把政府宏观管理与产业链的内部控制相结合,融入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因素,明确管控的关键要素、关键环节、关键节点,以个体要素突破带动全局,通过实验法体现整个管控模型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系统实现全要素、全时段、全过程的普洱茶质量安全可追溯行为管控。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值得农副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行为管控借鉴。

二、食品卫生合格率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食品卫生合格率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华北平原典型县城水循环健康评价 ——以馆陶县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循环理论的发展
        1.2.2 水循环健康评价的发展
        1.2.3 层次分析法的研究进展
        1.2.4 灰色关联分析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特色及创新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象水文
        2.1.4 水资源现状
        2.1.5 城市建设
    2.2 研究方法
        2.2.1 层次分析法
        2.2.2 综合指数评价
        2.2.3 灰色关联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水循环健康评价体系构建
    3.1 县域城镇水循环特征分析
        3.1.1 县域城镇水循环影响因素
        3.1.2 县域城镇水循环的结构分析
        3.1.3 县域城镇水循环的特征
    3.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2.1 评价体系结构分析
        3.2.2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3.2.3 指标筛选及内涵解释
    3.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3.4 评价指标阈值确定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馆陶县城水循环健康评价结果计算
    4.1 数据收集与指标赋值
    4.2 基于综合指数法的水循环健康评价
        4.2.1 指标量化
        4.2.2 综合计算
    4.3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水循环健康评价
        4.3.1 参考序列和比较序列的确定
        4.3.2 指标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
        4.3.3 灰色关联系数与关联度计算
        4.3.4 计算结果汇总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评价结果对比分析与建议
    5.1 指标评价结果分析
    5.2 维度层评价结果分析
        5.2.1 综合指数评价
        5.2.2 灰色关联分析
        5.2.3 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5.3 综合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5.4 对策与建议
        5.4.1 水源维度
        5.4.2 供水维度
        5.4.3 用水维度
        5.4.4 排水维度
        5.4.5 回用维度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3)绿色发展背景下邯郸市农业资源利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思路
        1.2.3 技术路线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来源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绿色发展相关概念
        2.1.2 农业资源利用评价的相关概念
    2.2 理论基础
        2.2.1 生态文明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
第三章 邯郸市农业资源概况
    3.1 20世纪80年代邯郸市农业资源状况
        3.1.1 自然资源
        3.1.2 社会经济资源
    3.2 邯郸市农业资源现状
        3.2.1 自然资源
        3.2.2 社会经济资源
    3.3 邯郸市农业发展SWOT分析
        3.3.1 优势分析
        3.3.2 劣势分析
        3.3.3 机遇分析
        3.3.4 威胁分析
第四章 邯郸市农业资源评价
    4.1 指标体系构建
        4.1.1 指标选取
        4.1.2 指标内涵
    4.2 确定指标权重
        4.2.1 数据标准化处理
        4.2.2 计算指标权重
        4.2.3 计算体系的灰色关联系数
    4.3 评价结果
第五章 评价结果分析
    5.1 邯郸市农业资源评价
        5.1.1 水资源
        5.1.2 耕地资源
        5.1.3 农业生产投入品
        5.1.4 农业生产废弃物
        5.1.5 农业经济发展
    5.2 存在问题
        5.2.1 水资源匮乏
        5.2.2 人均耕地面积不足
        5.2.3 化肥和农药施用量仍然过高
        5.2.4 粮食产量和农业总产值骤减
    5.3 提出建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基于改进层次分析法的婴幼儿配方乳粉动态抽检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食品安全中的抽检检测方法
        1.2.2 层次分析法在复杂系统问题分析方面的研究
        1.2.3 改进层次分析法在复杂系统问题分析方面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2 相关理论和技术
    2.1 抽检检测常用的方法
    2.2 计数和计量检验方法
    2.3 层次分析法
        2.3.1 层次分析模型构建
        2.3.2 层次分析法的优点
        2.3.3 层次分析法的缺点
    2.4 灰色关联模型
    2.5 抽检模型的动态因素研究相关理论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改进层次分析法的抽检模型研究
    3.1 任务描述
    3.2 构建静态抽检模型
    3.3 构建动态抽检模型
    3.4 实验结果和验证
        3.4.1 抽检模型的静态风险因素权重计算
        3.4.2 抽检模型的动态风险因素权重计算
        3.4.3 动态抽检模型的抽检率计算
        3.4.4 抽检模型的效果验证
    3.5 本章小结
4 婴幼儿配方乳粉检测系统的构建
    4.1 系统需求分析
        4.1.1 业务需求
        4.1.2 系统功能
    4.2 系统设计
        4.2.1 系统架构设计
        4.2.2 系统各个功能模块设计
        4.2.3 数据库设计
    4.3 系统功能实现
        4.3.1 抽检数据录入功能开发实现
        4.3.2 检查数据可视化开发实现
        4.3.3 用户管理功能实现
    4.4 本章小结
5 系统运行实例
    5.1 用户管理
    5.2 体系检查结果可视化
    5.3 检查数据表格
    5.4 公告发布界面
    5.5 普通用户浏览界面
6 研究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5)基于碳效率的严寒地区村镇三生空间发展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
        1.3.1 碳排放与碳汇
        1.3.2 碳效率
        1.3.3 三生空间
        1.3.4 严寒地区村镇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
        1.4.1 国内相关研究
        1.4.2 国外相关研究
        1.4.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基础
    2.1 碳效率相关研究
        2.1.1 低碳研究
        2.1.2 碳效率研究
    2.2 三生空间的基础研究
        2.2.1 三生空间发展相关思想
        2.2.2 三生功能解析与空间识别
        2.2.3 三生空间耦合协调分析
        2.2.4 村镇三生空间及其分类研究
    2.3 村镇低碳发展研究
        2.3.1 村镇三生空间碳活动研究
        2.3.2 低碳村镇建设分析
        2.3.3 严寒地区村镇控碳特征
    2.4 效率评价相关研究
        2.4.1 相关理论研究
        2.4.2 综合评价基础研究
        2.4.3 评价方法介绍与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严寒地区村镇现状及碳效率评价要素分析
    3.1 现状调查方案
        3.1.1 调查范围与对象
        3.1.2 调查内容与方法
    3.2 严寒地区村镇空间发展现状调查
        3.2.1 严寒地区村镇总体特征
        3.2.2 典型村镇三生空间发展现状分析
        3.2.3 碳效率视角下村镇发展本底与趋势
    3.3 村镇空间发展与碳活动关联性分析
        3.3.1 生态空间与碳汇
        3.3.2 生产空间与碳排放
        3.3.3 生活空间与碳排放
        3.3.4 碳活动及其效率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3.4 村镇三生空间碳效率评价要素提炼
        3.4.1 调查村镇发展现状中的相关要素
        3.4.2 村镇空间发展碳活动中的相关要素
        3.4.3 村镇规划准则或方案中的相关要素
        3.4.4 村镇三生空间碳效率要素系统构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村镇三生空间碳效率评价体系构建
    4.1 评价体系构建基础
        4.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流程
        4.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1.3 碳效率评价的基本目的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4.2.1 指标体系框架的确定
        4.2.2 评价指标的初步选取
        4.2.3 要素层指标的甄选
        4.2.4 指标理想值的选取
    4.3 指标权重的确定
        4.3.1 层次结构模型构建
        4.3.2 专家打分数据收集及处理
        4.3.3 各级指标权重确定
    4.4 村镇三生空间碳效率评价模型的建立
        4.4.1 评价内容构建
        4.4.2 评价等级确定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村镇三生空间碳效率评价模型实证分析
    5.1 实证基础研究
        5.1.1 实证目的和意义
        5.1.2 范家屯镇基础概况
    5.2 指标数据收集与整理
        5.2.1 面板数据查找与处理
        5.2.2 基于典型时态调研的数据整理
        5.2.3 相关研究指标提炼与借鉴
    5.3 评价模型应用及结果分析
        5.3.1 模型的应用
        5.3.2 三生空间综合碳效率及协调发展分析
        5.3.3 各层级要素碳效率水平分析
        5.3.4 碳效率障碍指标分析
    5.4 基于碳效率的范家屯镇三生空间优化策略
        5.4.1 碳效率问题导向下的三生空间优化思路生成
        5.4.2 推动三生空间协同发展
        5.4.3 提高生态空间的量与质
        5.4.4 增强生产空间的服务供给和农业建设
        5.4.5 促进生活空间用能及用地集约化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居民生产生活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2 要素层指标解析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6)乳制品安全风险评估指数的构建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目的
    1.5 数据来源
2 风险评估指数构建方法介绍
    2.1 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2.2 指标标准化处理方法
    2.3 指标权重设置方法
    2.4 综合指数
3 乳制品安全风险指标体系构建
    3.1 养殖加工风险
    3.2 国际贸易风险
    3.3 社会经济风险
4 乳制品宏观风险分析
    4.1 熵值法
    4.2 主成分分析法
    4.3 Jackknife主成分法
    4.4 三种权重计算方法对比
    4.5 乳制品安全风险综合指数
5 讨论
    5.1 乳制品安全风险综合分析
    5.2 特色及局限性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国内市售猪肉和食用植物油危害因素的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猪肉和食用植物油安全问题的概述
        1.1 猪肉安全问题的概述
        1.2 食用植物油安全问题的概述
    2 猪肉和食用植物油安全风险评估的现状
        2.1 猪肉安全风险评估的现状
        2.2 食用植物油安全风险评估的现状
        2.3 猪肉和食用植物油安全风险评估的常用方法
    3 风险评估系统开发涉及的计算机技术
        3.1 Java EE技术
        3.2 Java Web开发技术
        3.3 MVC开发模式
    4 本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市售猪肉中化学性危害因素和致病微生物的风险评估
    1 数据与方法
        1.1 数据准备
        1.2 计算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市售猪肉中化学性危害因素的风险评估
        2.1.1 进口猪肉中兽药残留的风险评估
        2.1.2 国产猪肉中兽药残留的风险评估
        2.1.3 国产猪肉中重金属的风险评估
        2.1.4 基于故障树的国产猪肉中化学性危害因素的风险评估
        2.2 市售猪肉中致病微生物的风险评估
        2.2.1 进口猪肉传入非洲猪瘟病毒和猪水泡病病毒的风险评估
        2.2.2 国产猪肉中大肠杆菌的风险评估
        2.2.3 国产猪肉中沙门氏菌的风险评估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食用植物油中化学性危害因素的风险评估
    1 数据与方法
        1.1 数据准备
        1.2 计算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食用植物油中苯并芘、黄曲霉毒素B1和重金属的风险评估
        2.1.1 食用植物油中苯并芘的风险评估
        2.1.2 花生油中黄曲霉毒素B1的风险评估
        2.1.3 食用植物油中重金属的风险评估
        2.2 食用植物油中化学性危害因素的综合风险评估
        2.2.1 基于风险矩阵的食用植物油中化学性危害因素的风险等级评估
        2.2.2 基于GRA-ISM的食用植物油中化学性危害因素的风险等级评估
        2.2.3 食用植物油中化学性危害等级的预测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猪肉和食用植物油安全风险评估系统的开发
    1 材料与方法
        1.1 风险评估系统的开发环境
        1.2 风险评估系统的结构设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系统主界面模块的实现
        2.2 参数输入和结果显示模块的实现
        2.3 业务控制模块的实现
        2.4 猪肉和食用植物油安全风险评估模块的实现
        2.4.1 进口猪肉中兽药残留的风险评估模型的实现
        2.4.2 猪肉中大肠杆菌的风险评估模型的实现
        2.4.3 食用植物油中苯并芘的风险评估模型的实现
        2.4.4 食用植物油中化学性危害等级预测模型的实现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课题
致谢

(8)基于组合赋权-灰色VIKOR的医用耗材供应商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1.2.2 供应商评价方法模型的研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图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评价方法的选取
    2.1 医用耗材的概念和特点
    2.2 医用耗材供应链的特征
        2.2.1 医用耗材的采购模式
        2.2.2 医用耗材的供给流程
        2.2.3 信息化环境下医疗供应链的集成化发展
    2.3 评价方法的选取
        2.3.1 供应商绩效指标赋权方法
        2.3.2 供应商绩效排序方法
第三章 医用耗材供应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3.1 医用耗材供应商评价目标
    3.2 医用耗材供应商评价原则
    3.3 循证管理导向的供应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第四章 建立医用耗材供应商绩效评价模型
    4.1 医用耗材供应商绩效评价模型的描述
    4.2 层次分析法—熵权法组合赋权
    4.3 灰色关联分析-VIKOR绩效评价排序模型构建
    4.4 基于模型评价结果的供应商关系管理策略
第五章 算例分析
    5.1 算例描述
    5.2 绩效评价过程
    5.3 评价结果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 (层次分析法调查问卷)

(9)延安市某医院环境卫生监测合格率与医院感染率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医院环境卫生监测结果
    2.2 医院住院人数与感染人数及感染率情况
    2.3 医院感染率与环境卫生监测合格率相关性
    2.4 医院环境卫生监测合格率与医院感染率灰色关联分析
3 讨论
    3.1 医院环境卫生监测合格率与医院感染率呈负相关关系
    3.2 控制外源性客观因素是降低医院感染的关键举措
    3.3 使用中的消毒剂是影响医院感染最密切的环境因素

(10)普洱茶质量安全可追溯行为管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3.1 普洱茶质量安全可追溯行为管控的责任主体研究
        1.3.2 普洱茶质量安全可追溯行为管控影响因素研究
        1.3.3 普洱茶质量安全可追溯行为管控的模型构建
        1.3.4 普洱茶质量安全可追溯行为管控的实施研究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技术路线
    1.5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1.1 结构-行为-绩效理论
        2.1.2 MARS模型、结构方程与灰色关联
    2.2 文献综述
        2.2.1 农产品质量安全综述
        2.2.2 茶叶质量安全综述
        2.2.3 可追溯系统研究综述
        2.2.4 普洱茶质量安全可追溯研究综述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普洱茶质量安全可追溯行为管控的责任主体研究
    3.1 普洱茶发展概况
        3.1.1 普洱茶的历史
        3.1.2 普洱茶的市场发展
        3.1.3 普洱茶的生产组织模式
    3.2 普洱茶质量安全可追溯行为管控现状及问题
        3.2.1 普洱茶质量安全可追溯行为管控现状
        3.2.2 普洱茶质量安全可追溯行为管控存在的问题
    3.3 基于结构-行为-绩效范式的普洱茶发展分析
        3.3.1 普洱茶的市场结构分析
        3.3.2 普洱茶的市场行为分析
        3.3.3 普洱茶的市场绩效分析
        3.3.4 SCP框架下的普洱茶质量安全可追溯行为分析
    3.4 普洱茶质量安全可追溯行为管控的责任主体
        3.4.1 普洱茶产业链
        3.4.2 四个责任主体
        3.4.3 普洱茶质量安全可追溯行为分析
        3.4.4 普洱茶质量安全可追溯行为管控的影响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普洱茶质量安全可追溯行为管控的影响因素研究
    4.1 结构方程模型简介
    4.2 研究设计
        4.2.1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4.2.2 相关指标分解
        4.2.3 问卷设计的原则与发放
    4.3 问卷数据统计与检验
        4.3.1 基本情况统计分析
        4.3.2 信效度分析和相关因子分析
    4.4 结构方程模型建模分析
        4.4.1 模型建立
        4.4.2 研究模型路径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普洱茶质量安全可追溯行为管控的模型构建
    5.1 普洱茶质量安全可追溯行为管控的关键影响因素
        5.1.1 灰色关联方法
        5.1.2 影响普洱茶质量安全可追溯行为管控的灰色关联评价
    5.2 普洱茶质量安全可追溯行为管控的模型设计
        5.2.1 普洱茶质量安全可追溯行为管控的模型构建思路
        5.2.2 普洱茶质量安全可追溯行为管控的核心层
        5.2.3 普洱茶质量安全可追溯行为管控的中间层
        5.2.4 普洱茶质量安全可追溯行为管控的表面层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普洱茶质量安全可追溯行为管控的实施研究—以景迈山古树普洱茶为例
    6.1 景迈山古树普洱茶概况
        6.1.1 景迈山古树茶简介
        6.1.2 景迈山古树茶茶叶收购方式
        6.1.3 景迈山古树普洱茶加工概况
    6.2 景迈山古树普洱茶质量安全可追溯行为管控的核心层建设
        6.2.1 质量安全可追溯行为管控的责任主体选择
        6.2.2 质量安全可追溯行为管控的策略
    6.3 景迈山古树普洱茶质量安全可追溯行为管控的中间层建设
        6.3.1 质量安全可追溯行为管控的可追溯信息采集
        6.3.2 质量安全可追溯行为管控的可追溯信息采集证明
    6.4 景迈山古树普洱茶质量安全可追溯行为管控的表面层建设
        6.4.1 问题初步了解
        6.4.2 质量改进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7.2.1 研究不足
        7.2.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问卷调查表
    附录 A1 普洱茶质量安全可追溯管控体系研究(种植者)
    附录 A2 普洱茶质量安全可追溯管控体系研究(生产者)
    附录 A3 普洱茶质量安全可追溯管控体系研究(经销商)
    附录 A4 普洱茶质量安全可追溯管控体系研究(政府监管部门、协会)
附录 B 景迈山古树茶质量安全可追溯行为管控实施的相关原始记录和像片
附录 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 D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技成果转化情况

四、食品卫生合格率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注射用抗菌药和中药注射剂用药频度与不良反应分析 ——以湖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例[D]. 黄奎匀. 湖北工业大学, 2021
  • [2]华北平原典型县城水循环健康评价 ——以馆陶县城为例[D]. 刘田伟.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8)
  • [3]绿色发展背景下邯郸市农业资源利用评价研究[D]. 李晓琳.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4]基于改进层次分析法的婴幼儿配方乳粉动态抽检模型研究[D]. 刘燕红.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5]基于碳效率的严寒地区村镇三生空间发展评价研究[D]. 唐威.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6]乳制品安全风险评估指数的构建及应用[D]. 姚晓倩. 重庆医科大学, 2020(01)
  • [7]国内市售猪肉和食用植物油危害因素的风险评估研究[D]. 周广亚. 上海大学, 2020(02)
  • [8]基于组合赋权-灰色VIKOR的医用耗材供应商绩效评价研究[D]. 吕群燕.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9]延安市某医院环境卫生监测合格率与医院感染率相关性分析[J]. 张丽霞,贺淼,董小波,朱京海. 医学与社会, 2019(11)
  • [10]普洱茶质量安全可追溯行为管控研究[D]. 张黔生.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食品卫生合格率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